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y) 心理学概述: 心理现象复杂多样,生动奇妙 恩格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21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 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 Definition)任务 2.心理学历史 哲学 879年,德国冯特( wandt)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为依据,研究心理活动规律 使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心理学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测验法 心理学内容:基本内容即普通心理学。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动机、信念、兴趣、世界观 个性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对待等 医学心理学概述: 医学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 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实际上,医学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 ·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因素 心身医学:A型行为一一冠心病 C型行为—一肿瘤 中医: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肺、喜伤心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 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心、脑血管病、肿瘤等 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问题 综合医院门诊初诊病人发病率调查 >1/3躯体疾病 1/3心理疾病 ≈1/3心身疾病 ·全面了解病人,尤其是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没有疾病,只有病人 ·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心理学教案 第一章 绪论 (Introduction of Psychology) 一. 心理学概述: 心理现象复杂多样,生动奇妙。 恩格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21 世纪是心理学的世纪 1. 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Definition) 任务: 2.心理学历史 哲学 1879 年,德国冯特(wandt)创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实验为依据,研究心理活动规律, 使心理学向自然科学靠拢,产生了心理学。 3.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测验法 4. 心理学内容:基本内容即普通心理学。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动机、信念、兴趣、世界观 个性 个性心理特征:性格、气质、能力 自我意识: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对待等 二. 医学心理学概述: 1. 医学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及 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的科学。 实际上,医学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心理学结下不解之缘。 •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的重要因素 心身医学:A 型行为——冠心病 C 型行为——肿瘤 中医:怒伤肝、恐伤肾、忧伤肺、喜伤心 •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的疾病日趋增多 营养不良、传染病、寄生虫----心、脑血管病、肿瘤等 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个人问题 综合医院门诊初诊病人发病率调查: >1/3 躯体疾病 < 1/3 心理疾病 ≈1/3 心身疾病 •全面了解病人,尤其是心理状态是诊断、治疗的重要前提 “没有疾病,只有病人。” •心理状态的改变为机体的功能改变提供早期信息
如:脑的疾病 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马克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 的疲惫和痛苦 移植患者的生理、心理排斥(肾移植、唤头术) 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原始部落医者是德高望重的人 巫术 对医生的信任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量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及分派 1852年德国哲学家洛来(ae)提出医学心理学”一词 1896年,美学者 L Witmer创立临床心理学”一词 及第一个心理诊所 19世纪我国 1917年北大开设心理学课堂 88-89年国家教委、三总部开设并将其设为必修课 分派:心理生理、行为、心理动力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 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识、支配或调节 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的目的 4. 医学心理学主要分支 心理卫生与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在预防学中的分支 研究行为卫生、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形成、 科学的体质锻炼方法、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 神经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原因、机制及规律的学 康复心理学:研究伤残者、慢性病人、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 题,采取措施降低其残废程度,使之适应工作 生活和社会的科学 临床心理学:研究、解决临床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护理心理学 心身医学 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医学模式: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特点及本质的概括 1.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以朴素的唯物辮证法为指导,概括疾病防治的经验。 中国、希腊的古代医学皆属该模式
如:脑的疾病 •应用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 马克思:“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 的疲惫和痛苦 移植患者的生理、心理排斥(肾移植、唤头术) 减肥 •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如:原始部落医者是德高望重的人 巫术 对医生的信任可以减少糖尿病病人胰岛素的用量 2. 医学心理学的历史及分派: 1852 年,德国哲学家洛来(lalze)提出“医学心理学”一词 1896 年,美学者 L Witmer 创立“临床心理学”一词 及第一个心理诊所 19 世纪 我国 1917 年 北大开设心理学课堂 88-89 年国家教委、三总部开设并将其设为必修课 分派:心理生理、行为、心理动力 3. 医学心理学的任务 •研究在各类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 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 •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身体各器官 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认识、支配或调节 自身的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保健的目的 4. 医学心理学主要分支: 心理卫生与健康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在预防学中的分支 研究行为卫生、生活方式和健康人格形成、 科学的体质锻炼方法、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因素。 神经心理学与心理生理学: 变态心理学:是研究异常心理现象的原因、机制及规律的学 科 康复心理学:研究伤残者、慢性病人、老年人的心理行为问 题,采取措施降低其残废程度,使之适应工作、 生活和社会的科学。 临床心理学:研究、解决临床中心理问题的学科 护理心理学: 心身医学: 三. 医学模式及其转变: 医学模式 :是对健康和疾病的总特点及本质的概括。 1.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法为指导,概括疾病防治的经验。 中国、希腊的古代医学皆属该模式
2. 生物医学模式 以生物、理化因素来解释防治疾病的经验 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 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的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 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可以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 背景: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带动了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来阐述健康与疾病。 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慢性病上升及死亡疾病谱的变化 1977年美国 Engel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的特点: a三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互相作用 b人体发病的整体性。 C全面了解病因和病情 四.健康 提出对健康认识的误区,引出健康新概念 健康的定义:1946年WHO定义为: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 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6%-心理治疗 完全无9 亚健康状态84. 原因:压力 ·消除方法:寻找压力根源、改变处境、改变你自己 运动为了争第一、平衡与享乐(黄利) 2.健康的内容: a躯体健康:躯体无损害或功能紊乱(标准:五快)。 b.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三原则: 心理过程协调一致 心理活动和行为与客观环境协调一致 人格相对稳定 C.社会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d.道德健康 1997年健康新标准:"五快”、"三良"。 身体健康:食的快、便的快、睡的快、说的快、走的快 精神健康:三良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3.如何追求健康: 生理节奏有规律 营养全面均衡 有规律体育锻炼 养成健康习惯 讲究心理卫生
2. 生物医学模式: 以生物、理化因素来解释防治疾病的经验。 “每一种疾病都必须并且也可以在器官、细胞或生物分子 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或化学的变化,都可以确定出生物的 或理化的特定原因,都可以找到特异的治疗手段 背景:资本主义工业大发展带动了自然科学、生物学的发展。 3.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以生物、心理、社会诸因素的综合作用来阐述健康与疾病。 背景:二次世界大战后,慢性病上升及死亡疾病谱的变化。 1977 年 美国 Engel 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新的医学模式的特点: a 三者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互相作用。 b 人体发病的整体性。 c 全面了解病因和病情。 四. 健康: 提出对健康认识的误区,引出健康新概念。 1. 健康的定义:1946 年 WHO 定义为: 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 •亚健康状态/第三状态/慢性疲劳综合症 完全有心理疾病的人 6%----心理治疗 完 全 无 9.5% 亚 健 康 状 态 84.5% •原因:压力 •消除方法:寻找压力根源、改变处境、改变你自己 运动为了争‘第一’、平衡与享乐(黄利) 2.健康的内容: a.躯体健康:躯体无损害或功能紊乱(标准:五快)。 b.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三原则: 心理过程协调一致 心理活动和行为与客观环境协调一致 人格相对稳定 c.社会健康:社会适应良好。 d.道德健康: 1997 年健康新标准:“五快”、“三良”。 身体健康:食的快、便的快、睡的快、说的快、走的快 精神健康:三良 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 3.如何追求健康: 生理节奏有规律 营养全面均衡 有规律体育锻炼 养成健康习惯 讲究心理卫生
4.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人为版医学心理学p286) 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 康复能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五.中国医学心理学的现状和展望 1.中国社会对医学心理学的需求 2.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医学心理学的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四节人格( personality) 人格概述 ().人格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 individuality),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其整个行为并使之与他人有所 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人格结构 人格心理倾向:需要、兴趣、动机、理想、信念等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对待等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前提条件 境和教育重要作用 人格心理倾向 人格心理倾向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经常而稳定的趋向。包括需要、兴趣和动机等。 需要(need) 需要是个体内部和社会活动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1.需要的差异性(个体和时间差异) 需要受现实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需要永无止境 需要分类 (1).天生的需要机体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 如内部稳定性、回避危害、内发性和性的需要等。 天生的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所必须,若得不到满足,会危及种族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命 (2).后天习得的需要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对维持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 要作用。又可分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需要(交往、成就、友爱、尊重等) 后天习得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
4.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标准:(人为版医学心理学 p286) 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 康复能力、愉快胜于痛苦的道德感。 五.中国医学心理学的现状和展望: 1.中国社会对医学心理学的需求: 2.中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医学心理学的基础心理学知识 第四节 人 格(personality) 一.人格概述 ㈠.人格概念 人格,又称个性(individuality),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其整个行为并使之与他人有所 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合。 人格结构 人格心理倾向:需要、兴趣、动机、理想、 信念等 人格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自 我 意 识: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 自我对待等 ㈡.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 前提条件 境和教育 重要作用 二.人格心理倾向 人格心理倾向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经常而稳定的趋向。包括需要、兴趣和动机等。 ㈠. 需要(need) 需要是个体内部和社会活动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某种目标的欲望和要求。 需要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1.需要的差异性(个体和时间差异) 需要受现实和社会条件的限制 需要永无止境 2. 需要分类 ⑴.天 生 的 需 要 机体维持生命和种族延续所必须。 如内部稳定性、回避危害、内发性和性的需要等。 天生的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所必须,若得不到满足,会危及种族的延续和个体的生命 ⑵.后天习得的需要 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对维持人类社会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有重 要作用。又可分为: 物质需要 精神需要 社会需要(交往、成就、友爱、尊重等) 后天习得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若得不到满足,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体 验
需要层次论(A.H. Maslow 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分为 实现 的需要 审美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安 全 需需 要 .兴趣( interest) 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力求接触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 兴趣分类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静观兴趣和积极兴趣 广博兴趣和狭窄兴趣 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 2.兴趣的作用 (1).对未来活动的准备性作用: (2).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 (3).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3.兴趣的品质 (1).兴趣的指向性 (2).兴趣的广度 (3).兴趣的稳定性 (4).兴趣的效能 白.动机( motivation)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 1.动机的功能 (1).始动功能(唤起行动) (2).指向功能(维持行动趋向一定目标) (3).强化功能(使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4).调整功能(形成一定动机模式 2.动机分类 (1).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性动机(成就、交往、尊重和劳动动机等) 3.动机冲突
需要层次论(A. H. Maslow) 把人的需要分为 5 个层次,认为人的需要按层次分为 自我 实 现 的 需 要 审 美 的 需 要 认 知 的 需 要 尊 重 的 需 要 爱 和 归 属 的 需 要 安 全 需 要 生 理 需 要 ㈡ .兴趣(interest) 兴趣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力求接触和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兴趣以需要为基础。 1.兴趣分类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 静观兴趣和积极兴趣 广博兴趣和狭窄兴趣 暂时兴趣和稳定兴趣 2.兴趣的作用 ⑴.对未来活动的准备性作用; ⑵.对正在进行的活动的推动作用; ⑶.对活动的创造性态度的促进作用。 3.兴趣的品质 ⑴.兴趣的指向性 ⑵.兴趣的广度 ⑶.兴趣的稳定性 ⑷.兴趣的效能 ㈢.动机(motivation) 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 1.动机的功能 ⑴.始动功能(唤起行动) ⑵.指向功能(维持行动趋向一定目标) ⑶.强化功能(使行动得以顺利进行) ⑷.调整功能(形成一定动机模式) 2.动机分类 ⑴.生理性动机(饥饿、渴、性、睡眠等) ⑵.社会性动机(成就、交往、尊重和劳动动机等) 3.动机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