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挤、堵塞和乘车难问题严重;混合交通的机、非、人干扰大和行车速度低、事故较多、车流量大、人流集中;交通管理水平不高等。6
6 交通拥挤、堵塞和乘车难问题严重; 混合交通的机、非、人干扰大和行车速度低、事故较多、车流量大、人流集中; 交通管理水平不高等
授课次序:第2次教学周次:第2周教学课时:2学时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部分1.3~1.4节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并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等。1.3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本节课时:1.5学时讲课重点1.公路分级标准;2.城市道路分类。教学过程:一、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1.公路分级(1)公路为什么要分级: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规划交通量、路网建设和功能等的要求,公路必须分等级建设。(2)分级的依据:功能:拟建公路是作为干线公路还是集散公路或支线公路:适应交通量:由各级公路服务水平与所具有的通行能力决定的。(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分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5000~80000辆: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60000~100000辆。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多车道公路。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15000~30000辆: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5000~55000辆。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5000~15000辆。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7
7 授课次序:第 2 次 教学周次:第 2 周 教学课时:2 学时 教学内容:第 1 章绪论部分 1.3~1.4 节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并了解道路勘测设计的程序 等。 1.3 道路的分级与技术标准 本节课时:1.5 学时 讲课重点 1.公路分级标准; 2.城市道路分类。 教学过程: 一、公路分级与技术标准 1.公路分级 (1) 公路为什么要分级: 为了满足经济发展、规划交通量、路网建设和功能等的要求,公路必须分等级建设。 (2)分级的依据: 功能:拟建公路是作为干线公路还是集散公路或支线公路; 适应交通量:由各级公路服务水平与所具有的通行能力决定的。 (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分级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根据功能和适应的交通量将公路分为五个等级: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 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 高速公路为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5000~55000 辆; 六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45000~80000 辆; 八车道高速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60000~100000 辆。 一级公路为供汽车分向、分车道行驶的多车道公路。 四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15000~30000 辆; 六车道一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5000~55000 辆。 二级公路为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二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汽车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5000~15000 辆。 三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公路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6000辆。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2000辆以下:单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400辆以下。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2.公路技术标准公路技术标准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公路技术标准反映了我国公路建设的技术方针,是法定的技术要求,公路设计时都应当遵守。确定各级公路的技术指标的因素:(1)路线在公路网中的功能:(2)设计交通量和交通组成:(3)设计速度。设计速度是在考虑路线的使用功能和设计交通量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制定的,是技术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它对公路的几何形状、工程费用和运输效率影响最大。使用功能和设计交通量对设计速度采用的影响:(1)路线在公路网中具有重要经济、国防意义者,交通量较大者,技术政策规定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反之规定较低的设计速度。(2)对于某些公路尽管交通量不是很大,但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比如通向机场、经济开发区、重点游览区或军事用途的公路,可以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3.公路等级的选用原则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系、远期发展,经论证后确定。(1)突出了以功能作为选用公路等级和确定设计目标的理念。确定一条公路的等级,应首先确定该公路的功能是干线公路还是集散公路,即属于直达还是连接,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出入等,然后根据预测交通量初拟公路等级。然后再结合地形、交通组成等确定设计速度、路基宽度。①高速公路必须是干线公路。②一级公路具备两种功能,即干线公路或集散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应以保证较高的运行速度和安全为目标,为此需采取措施以减少纵、横向干扰;作为集散公路时,为发挥汇流车辆和疏散车辆的功能,可适当降低服务水平,采用相对较低的设计速度,允许一定的干扰。当一级公路的非汽车交通量大时应在纵向予以分隔。8
8 双车道三级公路应能适应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0~6000 辆。 四级公路为主要供汽车行驶的双车道或单车道公路。 双车道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2000 辆以下;单车道 四级公路应能适应将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量为 400 辆以下。 全部控制出入的高速公路应符合的条件:必须具有四条或四条以上的车道,必须设置中间带,必 须设置禁入栅栏,必须设置立体交叉。 2.公路技术标准 公路技术标准是指在一定自然环境条件下能保持车辆正常行驶性能所采用的技术指标体系。公路 技术标准反映了我国公路建设的技术方针,是法定的技术要求,公路设计时都应当遵守。 确定各级公路的技术指标的因素: (1)路线在公路网中的功能; (2)设计交通量和交通组成; (3)设计速度。 设计速度是在考虑路线的使用功能和设计交通量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的技术政策制定的,是技术 标准中最重要的指标,它对公路的几何形状、工程费用和运输效率影响最大。 使用功能和设计交通量对设计速度采用的影响: (1)路线在公路网中具有重要经济、国防意义者,交通量较大者,技术政策规定采用较高的设 计速度,反之规定较低的设计速度。 (2)对于某些公路尽管交通量不是很大,但其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意义,比如通向机 场、经济开发区、重点游览区或军事用途的公路,可以采用较高的设计速度。 3.公路等级的选用原则 公路等级的选用:应根据公路功能、路网规划、交通量,并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区的综合运输体 系、远期发展,经论证后确定。 (1)突出了以功能作为选用公路等级和确定设计目标的理念 。 确定一条公路的等级,应首先确定该公路的功能是干线公路还是集散公路,即属于直达还是连接, 以及是否需要控制出入等,然后根据预测交通量初拟公路等级。然后再结合地形、交通组成等确定设 计速度、路基宽度。 ①高速公路必须是干线公路。 ②一级公路具备两种功能,即干线公路或集散公路。作为干线公路时应以保证较高的运行速度和 安全为目标,为此需采取措施以减少纵、横向干扰;作为集散公路时,为发挥汇流车辆和疏散车辆的 功能,可适当降低服务水平,采用相对较低的设计速度,允许一定的干扰。当一级公路的非汽车交通 量大时应在纵向予以分隔
③二级公路也有两种功能,即作为干线公路或集散公路,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交通组成等可决定是否设置慢车道以及其他设施。④三、四级公路是支线公路,是为满足通达要求和接入服务的,允许混合交通,可采用较低的设计速度和服务水平(2)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时宜选用高速公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时,宜选用一级公路。(3)千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三级以上公路。4.选取技术标准应注意的问题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车道数),但应注意以下问题:(1)为保持公路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一条公路的等级或设计速度分段不应频繁变更。设计速度相同的路段应为同一设计路段,高速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5km,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10km。(2)等级或标准的变更处,原则上选在交通量发生较大变化或驾驶员能够明显判断前方需要改变行车速度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设在互通式立体交义或平面交义处:二、三、四级公路宜设在交叉路口、桥梁、隧道、村镇附近或地形明显变化处。(3)在标准变更的相互衔接处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主要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避免产生突变,设计速度高的一端应采用较低的平、纵技术指标,反之则应采用较高的平、纵技术指标,以使平、纵线形技术指标较为均衡。(4)应采用连续、均衡的技术指标。二、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1.城市道路分类(1)分类依据: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2)城市道路分为四类:①快速路:为城市中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对向行车道之间应设置中间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快速路沿线两侧不能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对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加以控制,当进出口较多时宜在两侧另建辅道。②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非机动车交通量大时应设置分隔带与机动车分离行驶,两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9
9 ③二级公路也有两种功能,即作为干线公路或集散公路,根据其不同的功能和交通组成等可决定 是否设置慢车道以及其他设施 。 ④三、四级公路是支线公路,是为满足通达要求和接入服务的,允许混合交通,可采用较低的设 计速度和服务水平 (2)预测的设计交通量介于一级公路与高速公路之间时,拟建公路为干线公路时宜选用高速公 路;拟建公路为集散公路时,宜选用一级公路。 (3)干线公路宜选用二级及二级以上公路。 4.选取技术标准应注意的问题 一条公路可分段选用不同的公路等级或同一公路等级不同的设计速度、路基宽度(车道数),但 应注意以下问题: (1)为保持公路技术指标的均衡连续,一条公路的等级或设计速度分段不应频繁变更。设计速 度相同的路段应为同一设计路段,高速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于 15km,一、二级公路设计路段不宜小 于 10km。 (2)等级或标准的变更处,原则上选在交通量发生较大变化或驾驶员能够明显判断前方需要改 变行车速度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宜设在互通式立体交叉或平面交叉处;二、三、四级公路宜设在 交叉路口、桥梁、隧道、村镇附近或地形明显变化处。 (3)在标准变更的相互衔接处前、后一定长度范围内主要技术指标应逐渐过渡,避免产生突变, 设计速度高的一端应采用较低的平、纵技术指标,反之则应采用较高的平、纵技术指标,以使平、纵 线形技术指标较为均衡。 (4)应采用连续、均衡的技术指标。 二、城市道路分类与技术分级 1. 城市道路分类 (1)分类依据:在城市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建筑物的服务功能。 (2)城市道路分为四类: ①快速路:为城市中长距离快速交通服务。 机动车道两侧不应设置非机动车道。 对向行车道之间应设置中间分隔带,其进出口应采用全控制或部分控制。 快速路沿线两侧不能设置吸引大量车流、人流的公共建筑物的进出口,对一般建筑物的进出口应 加以控制,当进出口较多时宜在两侧另建辅道。 ②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 非机动车交通量大时应设置分隔带与机动车分离行驶,两交叉口之间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