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和术语汇编、主题索引,丁国旺翻译第一、第二章,张玉翻译第四、第八章,贾 旻菁翻译第三章,任太艳翻译第七章。译稿最后由我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心理 系宋正国老师协助进行组织工作,特此致谢。译文中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恳请读 者指正。 缪小春 2007年1月12日 台是 装@ PDG 译者前言·3
中文版序 我愉快地得知我的语言心理学教科书第四版有机会介绍给中国读者。我感谢 缪小春教授把该书译成中文,我为这个译本能使更多的读者了解我这本著作感到 高兴。 20世纪50年代,心理语言学开始出现于北美,但现在它是一个遍及世界的学 科。在心理语言学领域中,有过对许多不同语言的研究。本书中我阐述了某些语 言的差异,包括汉语、日语、韩语、泰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德语、俄语、塞尔 维亚一克罗地亚语、土耳其语、荷兰语、纳瓦霍语、瑞典语、扎尔泰语(在墨西哥说的 一种语言)、诺特卡语(在温哥华岛上说的一种语言)、塔拉休马拉语(一种墨西哥印 第安语)、尤卡坦语(在墨西哥东南部说的一种本土语言)以及几种手势语(美国的、 丹麦的和中国的)。心理语言学在20世纪事实上是一个国际性的领域。 心理语言学家应该特别关注汉语,这有几个理由。在世界上所有语言中汉语 占有特殊的地位,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汉语是世界上最普遍的口语。语 言学家对各种各样的汉语是不同的语言还是同一语言中不同的方言持有不同的观 点。然而单是普通话,说的人几乎有10亿。而且,如果考虑到汉语对日语、韩语、 越南语等其他语言的影响,那么,显然汉语对全世界大量的人都产生过影响。仅仅 是这个理由,对汉语及其使用和习得的研究,就值得我们注意。 心理语言学家应关注汉语的另一个理由是跨语言研究能使学者区分语言的普 遍特征和特殊特征。许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认为,儿童生来就有语言的先 天知识,这表明在世界各种语言中存在一种底层的共同性。为了发现语言的哪些 方面是普遍的,哪些方面是特殊的,研究各种不同的语言就很重要。而且,在我们 PDG 发现存在差异后,我们就会对了解语言的差异是否会导致语言加工的差异产生 兴趣。 例如,汉语和英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句法来说,英语和汉语都被认为是“孤 中文版序·1
立语”,因为它们极少用词法,而且基本上是依靠词序来表明意义。英语和汉语在 词序方面都很严格,学习这种语言的儿童习得他们母语的词序似乎都比较容易。 汉语在其他一些方面和英语存在差别。在第四章讨论书写系统时,我指出英 语书写基于字母系统,而汉语是形意文字。然而,即使汉语和英语的书写系统很不 相同,但阅读的心理过程似乎有些相似。例如,英语中有一种已经确定的称之为词 优效应的现象:包含在词中的字母比孤立的字母或包含在非词中的字母易于感 知。相似地,汉语研究发现当偏旁部首在字中呈现比在非字中呈现时辨认得好。 似乎这两种语言的成年阅读者识别整体都比识别组成部分迅速。 这两种语言中还有其他一些差异需进一步注意。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而我 们关于语音知觉和产生的知识大部分都基于对非声调语言的研究。我们还需要研 究声调如何感知和产生,考察这样的研究是否会使我们对基本上根据英语和相关 语言得到的语音知觉和产生的理论进行修改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心理语言学家关注汉语的第三个理由是,它能为语言相对性假设提供某种视 角。这个假设提出语言差异影响思维的模式。第十四章中讨论了汉语和英语的两 个差异。其中之一是数词的种类。汉语中称呼数的系统是符合逻辑的(如十八、三 十五),而英语中则比较任意(如18 eighteen,35 thirty-five)。具体地说,0和10 之间以及超过100的数,英语和汉语是相似的,但在11和99之间,差别很大。研 究发现,中国的学校儿童比说英语的相应儿童早学会数的名称和数数,但只是在 11和99之间。因此,似乎不同的称名系统影响儿童对数的思维。 此外,第十四章还叙述了关于反事实推理的研究,这是一种基于虚假前提的推 理。英语中有虚拟语气,它使说话者可以产生“如果约翰早一点来,他们就可以准 时到达电影院”(It John had come earlier,they would have arrived at the movies on time)这样的句子。与此不同,汉语中没有一种表达反事实意义的特殊形式。 某些研究表明说英语的人能比较好地进行反事实推理,说汉语的人则把这种思维 看成是“不自然的”或“西方的”。然而,后来的研究对这个结论提出过质疑。 目前,语言心理学中的大部分研究是对英语进行的,我们知道,语言习得的最 早阶段各语言间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在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领域,对跨语言的相 似性和差异性,我们了解得很少。研究英语以外其他各种语言,包括汉语,是心理 语言学的强烈需要。我欢迎你们考虑进行语言的研究,以汉语研究丰富我们关于 语言加工各个方面的知识。 PDG David W.Carroll 2·中文版序
前 言 从我开始写本书第一版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了。在这期间,甚至在本书第 三版出版至今的五年内,心理语言学领域发生了很多变化。发展和成人的跨语言 研究兴趣激增。脑成像和许多有关语言进化和语言习得的生物学基础的新学识有 了惊人的发展。此外,对语言理解,特别是比喻性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认识也有 了很大进步。本书的这一版反映了所有这些变化。 同时,本书的目的与第一版相比,基本保持不变。我想以大学生能理解的方式 来介绍心理语言学的原理。虽然心理语言学有时是很专门性的,但如果描述得清 晰,它可以对学生很有帮助。还有,我准备均衡地讨论心理语言学的各个根本性问 题。我从多个视角介绍对问题的争论并让读者全面地思考各种具有竞争性的 论点。 本书的组织与前几版相似。第一部分(一般问题)包括三章。第一章叙述心理 语言学的内容范围和它的简史。第二章讨论一些基本的语法概念,如音位、区别性 特征和词法。这章内容也包含美国手势语的语法特征,美国手势语是全书经常讨 论的一个课题。这章最后是对语言学理论中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的初步探讨,如语 法的心理真实性和语言是否是先天的问题。第三章的重点是信息加工的基本概念 和它们如何应用于语言。这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以认知观点研究语言的途 径,它强调语言、记忆和认知的相互关系。 这种观点然后应用于语言加工的各个方面。第二部分(语言理解)包括言语知 觉、词汇、句子加工和语篇加工等儿章。第四章讨论言语知觉和阅读,包括非字母 正字法的研究。第五章改为阐明意义关系的讨论。第六章是有关不完全表征的新 PDG 研究和完全修改过的关于比喻性语言的部分。这部分特别关注隐喻和间接言语活 动。第七章的重点在语篇表征的各个水平和它们如何个别地以及相互一致地发挥 作用。 前 言·1
第三部分(语言产生和会话互动)包括语言产生一章和会话一章。第八章讨论 语误和对它们的各种解释以及执行言语计划的过程。这章包括了在语言产生时姿 势在促进词汇通达中的作用的新材料。第九章叙述会话互动中的任务和讨论互动 如何随不同的场合与参加者而变化。 第四部分(语言习得)由三章组成。第十章和第十一章分别叙述早期和后期语 言习得。第十章包括婴儿的统计和规则学习的最近材料。第十一章中有新的一 节,讨论双语和第二语言习得。这两章主要介绍材料。第十二章整合地探讨语言 习得的理论问题,并有重要的更新,包括对关键期假设的讨论和尼加拉瓜手势语的 最近研究。这章以反对先天机制的论述作为结束。 最后,第五部分(各种视角中的语言)包括论生物基础的十三章和关于语言、文 化与认知的十四章,这章的重点在沃尔夫假设。最后两章的内容比以前的大部分 都有所扩大,有助于把基本的心理语言学过程(语言理解、产生和习得)置于生物学 和文化视角之下。第十三章包括修改过的有关语言进化的部分,第十四章包括许 多关于空间词、物体词与语法性别的最近研究和它们对于理解语言相对论的含义。 这一版也遵循第三版的版式。心理语言学术语用粗体印刷。在语言学例子是 句子或比句子还长的段落时,我一般使用把例句编号并把它和正文分开的做法。 相对较短的例子,则用斜体。在非平常意义上或讽刺性地使用一个术语或问间接 问题时用引号。 和以前三版一样,本版包括一些有助于学生的具有教育特点的内容。各章开 始时有四到六个学生应该学习的要点。各章每一节后都有中间性的小结,这样读 者可以在继续阅读前评估自已的学习。每章最后都有两组问题,复习题与各章的 材料有关,如果学生仔细地阅读,他们应该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思考题旨在激励对 每章中材料的思考。虽然在章节中不能直接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实际上,大 部分问题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一但章节中呈现的材料为开始者察这些问题提 供了一个基础。最后,书中有一个术语汇编。 为采用本书作为课堂教学用书的教师,我们准备了教师手册。包括各章的多 重选择问题,建议的课堂活动、读物和网站。我会为得知学生和教授们使用本书而 感到高兴。你们可以按此地址(University of Wisconsin-Superior,Superior,WI 54880)或通过电子邮件(dcarroll@staff..uwsuper..edu)和我取得联系。 感谢许多人在我编写本版时给予我的帮助。首先,由于有优秀的审阅者的评 论,本书比它的初稿要好得多。他们是汉姆修尔学院的J.Florack、辛辛纳提大学 的R.Honeck、西北奥克拉毫玛国立大学的J.P.Hunsicker、亚里桑那大学的J. Nicol和E.O'Bryan、坎特伯里大学的M.Simmonds、得克萨斯A&M大学的J. 2·前 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