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重点中学2015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2015.3.1 (测试时间:150分钟) 第一卷 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13分 甲.夜宿七盘岭①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送友人入蜀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 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两首诗都是近体诗,而且都属于近体诗中的_。其中甲诗的第_句是押韵的, 这首诗共有联是对仗的。(空处填入数字)(3分) 2、对甲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彼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作者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3、下列诗句中。和甲诗颈联意境最相近的一项是(3分) A.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B.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颈联的异同。(4分) 本大题共8小题,共32分 宝绘堂记(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 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 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 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 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 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 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 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 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 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 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 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①锻炼:打铁
北京市重点中学 2015 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卷 2015.3.1 (测试时间:150 分钟) 第一卷 一、本大题共 4 道小题,共 13 分。 甲.夜宿七盘岭① 沈佺期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乙.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 [注]①七盘岭:在今四川广元东北。②君平:西汉严遵的字,严遵隐居不仕,曾 在成都卖卜为生。 1、两首诗都是近体诗,而且都属于近体诗中的 。其中甲诗的第 句是押韵的, 这首诗共有 联是对仗的。(空处填入数字)(3 分) 2、对甲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独游者”彼刻的心情。 B、尾联“浮客”和“褒城”呼应首联“独游”“高卧”。 C、“空”字生动形象,突出了“七盘山”之空旷、宁静。 D、“褒城闻曙鸡”一句写出了作者独游失意而夜不成寐。 3、下列诗句中。和甲诗颈联意境最相近的一项是(3 分) A.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B.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C.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4、试分析甲乙两首诗中颈联的异同。(4 分 ) 二、本大题共 8 小题,共 32 分。 宝绘堂记 (宋)苏轼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乐,虽尤 物不足以为病。留意于物,虽微物足以为病,虽尤物不足以为乐。老子曰:"五 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然圣人未 尝废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刘备之雄才也,而好结髦。嵇康之达也,而好锻 炼。阮孚之放也,而好蜡屐。此岂有声色臭味也哉,而乐之终身不厌。 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然至其留意而不释, 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钟繇至以此呕血发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桓玄 之走舸,王涯之复壁,皆以儿戏害其国,凶其身。此留意之祸也。 始吾少时,尝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 也。既而自笑曰:吾薄富贵而厚于书,轻死生而重于画,岂不颠倒错缪失其本心 也哉?自是不复好。见可喜者虽时复蓄之,然为人取去,亦不复惜也。譬之烟云 之过眼,百鸟之感耳,岂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复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为吾乐 而不能为吾病。 驸马都尉王君晋卿虽在戚里,而其被服礼义,学问诗书,常与寒士角。平居 攘去膏粱,屏远声色,而从事于书画,作宝绘堂于私第之东,以蓄其所有,而求 文以为记。恐其不幸而类吾少时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熙宁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记。 [注] ①锻炼:打铁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虽尤物不足以为病病:祸害B.然去而不复念也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角:较量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A皆以儿戏害其国几以捕系死B轻死生而重于画不患贫而患不安 C然为人取去君为我呼入D譬之烟云之过眼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B凶其身 C吾薄富贵而厚于书D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 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 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 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 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9、“平居攘去膏粱”中“膏粱”指_,后来我们用膏粱借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 我们用_借指平民,用缙绅借指(3分) 10、你是否赞成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结合 文章谈谈你的理由。(4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分)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 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 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12、在下面橫线处填出诗文原句(7分) (1)、王勃《滕王阁序》用,。盛赞滕王阁宴会宾客中,文人雅士的非凡文 采,用 极写阁中宴席上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2分)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_(作品)中 的“青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2分)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 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1分) (4)《诗经》多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 分别是“桑之未落,”,“桑之落矣,_”。(2分) 三、本大题4道小题,共14分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 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 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 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 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 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虽尤物不足以为病 病:祸害 B.然去而不复念也 去:归去 C.常与寒士角 角:较量 D.以蓄其所有 蓄:收藏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 分) A 皆以儿戏害其国 几以捕系死 B 轻死生而重于画 不患贫而患不安 C 然为人取去 君为我呼入 D 譬之烟云之过眼 不知东方之既白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 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 凶其身 C 吾薄富贵而厚于书 D 庶几全其乐而远其病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本文构思极具特色。作为记文,作者不从宝绘堂的建筑、景物着眼,而先以论 点开篇,直到文末交代为宝绘堂作记之事,可谓别开生面。 B 本文层次清晰,论证严密。先讲道理,再引历史人物正反论证,后又以个人经 历佐证,紧扣可"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这个中心展开论述。 C 本文以散句为主,兼用对偶、排比句式,整散交错,颇具气势;而比喻、用典 等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言简意丰,文采斐然。 D 本文用老子之言,说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可使人得到感官上的享受, 但不能沉溺其中。圣人并未废此四者,也未"发狂",就是这个道理。 9、“平居攘去膏粱”中“膏粱”指 ,后来我们用膏粱借指富贵人家及其后嗣, 我们用 借指平民,用缙绅借指 (3 分) 10、你是否赞成苏轼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的观点,结合 文章谈谈你的理由。(4 分) 11、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6 分) 夫 童 心 者 真 心 也 若 以 童 心 为 不 可 是 以 真 心 为 不 可 也 夫 童 心 者 绝 假 纯 真 最 初 一 念 之 本 心 也 若 失 却 童 心 便 失 却 真 心 失 却 真 心 便 失 却 真 人 人 而 非 真 全 不 复 有 初 矣 12、在下面横线处填出诗文原句(7 分) (1)、王勃《滕王阁序》用 , 。盛赞滕王阁宴会宾客中,文人雅士的非凡文 采,用 , 。极写阁中宴席上英雄豪杰的雄才大略。(2 分) (2)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新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和荀子 (作品)中 的“青, , 。”都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2 分)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 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 , ”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1 分) (4)《诗经》多运用比兴的手法,以“桑”喻女子青春年华及年长色衰的句子 分别是“桑之未落, ”,“桑之落矣, ”。(2 分) 三、本大题 4 道小题,共 14 分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 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 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 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 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 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
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 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 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 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 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 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 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 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 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 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 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 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 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 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 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 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ww.ks5u.com 13、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 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 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 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 于此可见一斑。 14、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 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 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来,北京奧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 色。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 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 系,所以难以流行
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 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 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 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 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 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 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 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 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__________”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 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 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 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 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 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 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 舞同样歌唱着的心。(摘编自陈鹏举《诗与歌词》)www.ks5u.com 13、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 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 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 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 于此可见一斑。 14、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 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 用心去歌唱。 C.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 面可谓异曲同工。 D.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 色。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 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B.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 系,所以难以流行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 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 会被人们推崇的。 16、“海内存知己,”,这一名句的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并称“初唐 四杰”。文中提到的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属于_诗派:“小李杜”则指的是 晚唐著名诗人和_。(5分) 四、本大题共5道小题,共15分(18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 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 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 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 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 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 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 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 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 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 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 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 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 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 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 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 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 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 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 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 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7、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的状况。(2分) 18、第④段从和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分) 19、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 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 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 会被人们推崇的。 16、“海内存知己, ”,这一名句的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 并称“初唐 四杰”。文中提到的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属于 诗派;“小李杜”则指的是 晚唐著名诗人 和 。(5 分) 四、本大题共 5 道小题,共 15 分(18 分) 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力和意愿 ①新闻作为一种媒体信息,本应有助于人们了解事情的真相,如信息论的提出者 香农就曾把信息定义为“不确定性的消除”,然而信息也会增加人们对真相认识 的不确定性。尤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摆脱这种困境?除了优化信息环 境外,更现实的途径是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 ②在信息时代,批判性地解读和使用媒体信息应是社会成员的基本技能。为什么 在今天要特别强调受众的“新闻素养”?这是由新闻的性质和当今新闻的发展 趋势决定的。新闻是帮助公民自治的必要信息,和其他出于私人利益或兴趣而获 得的信息不同,它关乎社会群体的公共利益,最终会影响私人生活。而随着信息 技术的发展、商业文化的介入、新闻发布门槛的降低,新闻与评论、娱乐、宣传 的界线不再像从前那样清晰,“准新闻”甚至“伪新闻”层出不穷。 ③新闻受众应该提高自己的新闻辨别能力,对不同来源的信息设置不同的警惕 值,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明智。如何批判性地解读新闻?受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面加以考虑:1、报道有无确切的来源?来源可靠吗?2、报道的内容完整吗?是 否包含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等要素?假如不完整,原因是什么? 3、报道者提供了什么证据?这些证据是怎样检验或核实的?4、这则新闻除了报 道事件外,是否还有其他意图? ④有人认为受众都是愿意看到真相的,他们欠缺的仅仅是辨别能力,然而现实中 相当多的受众首先欠缺的是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如果说从前的新闻受众在接收 信息上缺乏自由的话,那么现在的新闻受众更多是被诱惑,把有限的时间用于关 注娱乐新闻,而最危险的是在被抑制和被诱导中养成的对事实真相无所谓的态 度,要么是“你知道了真相又能怎样”,要么是“根本就没有真相,一切都是阴 谋”。前者导致老于世故地配合做戏,后者导致愤世嫉俗、拒绝相信一切。 ⑤还有一些人尽管有寻求事实真相的意愿,却习惯于把常识当成真相,或者以常 识为标准来判断事件是否真实。( ) ⑥我们生活的时代,受众越来越多地拥有制作和发布新闻的机会,所以,仅仅强 调受众解读新闻的能力和追求真相的意愿其实是不够的,还应该提高受众参与新 闻生产的能力,提高他们所生产的新闻的质量。从新闻业的发展来看,无论对新 闻受众还是对新闻工作者,这可能都有更大的价值。 17、第①段加点词“困境”在文中指的是 的状况。(2 分) 18、第④段从 和 两方面对新闻受众缺乏寻求真相的意愿进行了阐述。(2 分) 19、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 )内,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 分) ①把常识推上神坛,会走向主观先行和反智主义的极端。 ②其实常识并不意味着就是对事实真相的认识, ③常识往往受到特定观点和具体经验的限制,因人而异、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 有时会遮蔽事实真相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 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B.②④①⑤③ C.②①③⑤④D.⑤②③①④ 20、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提髙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21、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分) 本报讯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6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 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 市民用所带的 Jason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 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五、本大题4道小题,共16分 文化的梅岭徐怀谦 (1)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 祖等人的足迹,缔听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2)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 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 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 到了我的面前。 (3)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 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 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 天,绿意葱茏(1∂ng),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4米半,远比我 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 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 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 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4)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 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 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 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5)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 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58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 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 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蜚荒之地了。小船在 漩(xuan)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 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 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 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
④因此,有必要对常识保持警惕。 ⑤常识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帮助我们迅速作出认知,提高判断效率, 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A.⑤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⑤③ C.②①③⑤④ D.⑤②③①④ 20、下列有关受众的“新闻素养”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3 分) A.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能够优化新闻的信息环境。 B.能够批判性地解读信息是受众重要的新闻素养。 C.提高受众的新闻素养需要提高新闻的发布门槛。 D.受众新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当今新闻业的发展。 21、根据第三段提供的解读新闻的方法,分析下面这则新闻报道。(5 分) 本报讯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昨天傍晚 6 点半左右,本市西北上空出现不明飞行 物,从出现到消失,持续了两分多钟,本报也收到了许多目击者发来的照片。某 市民用所带的 Jason 品牌最新型号手机拍摄了一组照片(见本报),色彩自然, 画面清晰,为“不明飞行物”的研究提供了素材。 五、本大题 4 道小题,共 16 分 文化的梅岭 徐怀谦 ⑴ 我是嗅着历史深处透出的一缕梅花香,循着苏东坡、文天祥、戚继光、汤显 祖等人的足迹,缔听驿道上“嚼嚼”的马蹄声来到这里的。 ⑵ 梅岭,这座横亘于江西、广东两省的重要关隘,这条沟通长江、珠江两大水 系的古驿道,这段“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唯一旱路,这个承载过多少繁华,多少 无奈,多少血泪,多少次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就这样开开朗朗,无遮无拦地走 到了我的面前。 ⑶ 我不无激动地打量着她,发现她比我预想的要青春、靓丽得多。曾经以为这 座令无数流放官员失魂落魄的梅关,一定是荒山秃岭、荆棘丛生;曾经以为这条 通往岭南瘴疠之地的古驿道,一定狭窄陡峭、凹凸不平。然而并不,这里古木参 天,绿意葱茏(lǒng),枝叶密得连阳光都难得渗下来;驿道宽 4 米半,远比我 在云南盐津豆沙关看到的“五尺道”要宽阔、平坦得多。唐代以前,这里只有羊 肠小道可供人行,唐开元年间,时任宰相的广东韶关人张九龄奉旨开辟此驿道, 路开通后,“坦坦而方五轨”,大大方便了南来北往的车马;到了明清时期,这 里更是呈现出一派“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 看来,“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早在唐代就已经被认识并付诸实践了。 ⑷ 很显然,梅岭古驿道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开通的。谁也没有想到,在这条古驿 道上,除了活跃着大批商贾的身影之外,还走来了一个个被贬岭南的官员,而由 于这些官员大多是文人或儒将,他们于此留下大量情真意切的诗作,从而形成了 梅岭独特的贬官文化。 ⑸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 年)秋,惶恐滩上驶来一艘官船,船头立着一位头戴 靛青斜角头巾、身穿玄色夹袍的老人,他就是 58 岁的苏东坡。他的身旁是儿子 苏过、小妾朝云和两个老女仆。刚刚从定州知州调任英州知州,又再贬为宁远节 度副使,惠州安置。苏东坡就要远离中原,过梅岭,投身那蜚荒之地了。小船在 漩(xùan)涡中艰难前行,东坡触景生情,吟诗一首:“七千里外二毛人,十八 滩头一叶身。山忆喜欢劳远梦,地名惶恐泣孤臣。长风送客添帆腹,积雨浮舟减 石鳞。便合与官充水手,此生何止略知津。”看得出,老人的内心是郁闷、苍凉 的。在赣州盘桓数日后,苏东坡来到梅岭,留下一首《过大庾岭》:“一念失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