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 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在乡村里 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 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 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 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 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 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 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 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晩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 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 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 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 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 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 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 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 销。(选自《经典美文》2007年8月,有删节) 14.第2段中,作者为何认为“那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5 15.第3段写作者于秋日暗夜山村的所见所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 分析其效果。(6分)
庞上隐现。夜半推开窗门,所有家庭的灯盏都熄灭了,自己却还在夜色里跋涉——这大半年 的灯火费得太多了。在乡村写作,笔下的蔬笋气明显与上一个章节慢了一个节奏。在乡村里 完成的这一部分,像是夕阳余晖下归栏的牲口,脚步细碎,神色安然,被深浓起来的薄纱笼 罩。也应该有一个相近的阅读环境——村头老樟树下,寂静萧然的风雨亭里,简约朴素的廊 桥上。选择环境阅读是一种智慧,删去书写者身上的种种附加,也放弃了自己种种目的性, 此时,书页打开,字句联袂而起,人融了进去。有几次我读到一些残本,残本毁弃了创作者 的背景材料,如在异地骤遇了陌生人,没有既往的历史记录,没有阴影和光圈,使阅读时每 一字句都像秋风里吹过的干果,水分滤去,肉质干脆。秋风残照下的人、文要比湿润阳春时 可靠,它的冷峻是此前未有的情节,浓缩着艳丽的汁水,到了这个节气的文人笔下,我们说 韵味,其中一部分就是由朴实无华来承担的。 ⑤渐渐形成一个晚秋爱好者。尚在砚边的余墨被风吹干,兑点水,作一幅草草小品,透视着 笔底漫不经心的挥洒状态,万木萧疏,百草枯黄,一个在秋风中穿行的漫游者,心事清癯。 一些被春日枝繁叶茂遮蔽的疤痕,一些少年时代持抱不放的爱恋,不是展现了,就是放弃了。 季节使人、物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啊,幻想的春日和无比实在的秋日——有理由说,春日秋日 的笔下文辞一定是不同色泽的,尽管出自一人之手。我仍然记得秋日里修订春日写下的一叠 文稿,落笔如刀斧,删尽繁枝缛叶——这就是文字的命运,像许多果实那样,春夏的花枝招 展,只有到了秋日,是否存在才能确认。 ⑥有一些灯盏没能亮到秋日,与生俱来的命数,使它们止步于初秋。刘安说,不与夏虫语寒, 不与曲人语道。因为生命中缺乏言说的条件,回放曾经在春日里生机无限的花朵,不禁追问 起空间的历程,究竟隐伏着多少玄机:在时光携带着无数浮沉不定的生物匆匆行进时,伤逝 之美也在同时上演——使一个走到秋日下的人,那些郁积着浓艳和空洞的春愁,此时一笔勾 销。 (选自《经典美文》2007 年 8 月,有删节) 14.第 2 段中,作者为何认为“那从农夫指缝里漏下的一枝金黄”“此时它的美超过一切”?(5 分) 15.第 3 段写作者于秋日暗夜山村的所见所感,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段简要 分析其效果。(6 分)
16.从全文看,“秋日的灯盏”具体指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为何称之为“灯盏”,请结合文本简 述。(6分) 17.本文书写“秋日的灯盏”及乡村、秋日对人、文的影响,含蓄表达作者对生命过程的思考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含蓄的思考。(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 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 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 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 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 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 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 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 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 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 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 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 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 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 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 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 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 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1937年
16.从全文看,“秋日的灯盏”具体指哪些事物?这些事物为何称之为“灯盏”,请结合文本简 述。(6 分) 17.本文书写“秋日的灯盏”及乡村、秋日对人、文的影响,含蓄表达作者对生命过程的思考。 请结合全文,分条概述含蓄的思考。(6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 15-17 题。 《南京!南京!》的日本感觉 陈冲 对于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事实,日本政府和相当多的日本人,采取的态度是不认账、不认错、 不道歉、不反省、不忏悔。这五个“不”,是“日本可以说不”的典型实例。东京审判的时候, 他们还不敢这样说,到了“日本可以说不”的时候,就说出来了,而且说得很“坚决”,从而形 成了他们对那段历史事实的历史判断。看起来,这让编导陆川先生很着急,就在影片里设置 了一个日本兵,让他在一群兽性发作的日本兵中间罕见地玩了一个“人性的觉醒”,并最终以 自杀来表示——表示了什么呢?这就算是“谢罪”了吗? 日本对南京大屠杀采取的这种“五不”态度,确实让人着急——不过应该是替他们着急,不是 我们自己着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这是与日本政府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外交问题。但是对于 中国、中国人来说,这个并不重要。这个问题只对日本人重要。对日本人重要的事,应该让 日本人去想,什么时候他们想明白了,真心地认账了,认错了,道歉了,反省了,忏悔了, 我们宽容地予以接受就行了。从同一个南京大屠杀事件中,加害者和受害者所应记取的教训 是不同的。对于日本、日本人来说,重要的是不要再发生把原子弹投到广岛的美国飞行员蒂 贝兹所说的“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而他们的“五不”态度,危险性正在这里。我们也要防止 再出现“当年一模一样的情景”,但这个“情景”对我们和对他们是截然不同的——他们是杀 人!我们是被杀!我们要想的,是怎样才不会再次陷入这种任人宰割的境地,不会再次成为 别人兽性发作时的宰割对象,不会成为“百人斩竞赛”的目标物。我们希望他们“不来”;但究 竟来不来,最终取决于他们而不是我们,我们要做的,是“来了也不怕”。他们自己不反省, 倒由我们先假装变成了他们再代他们反省,算数吗?管用吗? 据说《南京!南京!》有两项“突破”,一个叫“人性”,一个叫“反战”。虽然这两个词语很时 髦,但硬要拿南京大屠杀来说这俩事儿,太离谱了吧?什么叫南京大屠杀?就是从 1937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