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居易,字乐天,号 答案香山居士 解析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B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 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 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 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 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 答案“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 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杭州本是 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 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 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 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 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 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 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 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一一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轻松 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 大乐事,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 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 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 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 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 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 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末诗,然后回答问题
(1)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 答案 香山居士 解析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答案 B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 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 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 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 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 “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 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 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 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 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 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 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 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 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 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 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 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 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 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 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 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 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 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 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 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 答 答案(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 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 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 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1)考査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 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 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 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炼字”,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赏析。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 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 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 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答: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分析。 答: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 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 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 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 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 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 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 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 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 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 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 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 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 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 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 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 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 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 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 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 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 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 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 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 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 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 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 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 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 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 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 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 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 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
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 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 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 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 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 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 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 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 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 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 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 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 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 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 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 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 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 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 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 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 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 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 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 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 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
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2008年高考题 1.(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 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君忧民。 解析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 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 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 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2008 年高考题 1.(08 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 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 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 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 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 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 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 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 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 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 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 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 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 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08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 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 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 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 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 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 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 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 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 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 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 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 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08 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 :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 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 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 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 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