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008年高考四川语文试题之科技文阅读题汇编 攀枝花市三中高三语文组 、(2005年全国卷三,四川同步使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年5月11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 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1985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 夫,另一方是美国IBM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一——名为“深蓝”的超级 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3.5 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 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 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 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 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 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已的创造物双手棒岀那 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 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 题了。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1996 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1胜2平3负败北。随后IBM的专家们一方面努 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 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 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 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 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5.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6.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A.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B.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C.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D.“深蓝”最终以3.5比2.5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7.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二、(2006年高考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
1 2005 年~2008 年高考四川语文试题之科技文阅读题汇编 攀枝花市三中高三语文组 一、(2005 年全国卷三,四川同步使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计算机能思维吗? 1997 年 5 月 11 日,美国纽约曼哈顿一幢高楼里正在进行一场被媒体称为“人机大 战”的国际象棋比赛。对局的一方是 1985 年以来一直独霸棋坛的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 夫,另一方是美国 IBM 公司推出的“天下第一”下棋机器———名为“深蓝”的超级 计算机。尽管卡斯帕罗夫一开始就声称他是“为尊严而战”,但最后“深蓝”还是以 3.5 比 2.5 的总比分取胜。对此,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人们历来认为,人类之所以能主宰地球、驾驭生物,就是因为人有智慧、能思维。 弈棋往往被视为人类最有代表性的纯智慧活动,世界棋王常常被视为人类智慧的象征。 今天,棋王易位于计算机,人们不禁要提出疑问:机器能思维吗?思维是人类的专利吗? 人类的智慧已经进化发展了成千上万年,而智能机器充其量只有几十年的历史,如果再 发展几百年,我们也许很难想像那时的人工智能的水平和情景。看来,如果有朝一日机 器在我们自以为优越的那种重要品质上超过我们,我们就要向自己的创造物双手捧出那 惟一的特权!有人甚至认为,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总有一天电脑要超越人脑,使人类 成为机器的奴隶。到那时人们讨论的已经不是人类思维的尊严问题,而是人类命运的问 题了。 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而且是一个哲学命题。“深蓝”曾于 1996 年跟卡斯帕罗夫交过一次手,结果以 1 胜 2 平 3 负败北。随后 IBM 的专家们一方面努 力从硬件上提高“深蓝”的运算能力和速度,另一方面加深“深蓝”对棋局的“理解”, 终于使其棋力大增,最后战胜棋王。难怪卡斯帕罗夫在赛后说,这次比赛“是一群人运 用电脑来向一个人的智慧和反应挑战”。机器的“思维”本质上是人赋予的,人的思维 是自然界、宇宙间最复杂的系统之一。机器固然能具有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但 人脑还有意志、灵感、性情和精神,这些却是计算机所无法企及的。 5. 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机器在优越品质上超过人类时,人类就将无法控制机器的思维能力。 B. 当机器也具有思维能力以后,人类就将承认思维不再是人类的专利。 C. 如果某一天机器在各方面超过人类,机器就将使人类丧失思维能力。 D. 如果某一天机器具备了人类的重要品质,机器将享有人类的所有权利。 6. 从上下文看,以下对这次“人机大战”特别引人注目的原因的表述,错误的一项 是( ) A. 人跟计算机进行国际象棋比赛尚属首次,所以引起媒体的关注。 B. 一方是俄罗斯棋王卡斯帕罗夫,一方是“天下第一”下棋机器“深蓝”。 C. 卡斯帕罗夫并非是为他个人而战,比赛涉及到人类的尊严问题。 D. “深蓝”最终以 3.5 比 2.5 的总比分取胜,导致世界舆论一片哗然。 7. 以下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高速发展的智能机器将来完全可以代替人类的许多智力活动。 B. 有智慧、能思维才使人类取得了主宰地球、驾驭生物的优越地位。 C. “人机大战”实际上是卡斯帕罗夫一个人跟许多人的智力的较量。 D.计算机在可形式化的逻辑、理性特征方面不能跟人类相匹敌。 二、(2006 年高考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溴甲烷,又称溴代甲烷或甲基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它具有强烈的熏蒸作用
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 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从而达到灭虫、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残留 的溴甲烷能迅速挥发,短时间内即可播种。因此,溴甲烷是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种土 壤熏蒸剂。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 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 但是,前段时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项声明,敦促全世界进一步限制使用溴 甲烷 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所以,作为一种对有害生 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它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 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 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溴甲烷用于土壤消毒的量约占溴甲烷消费总量的70%。经溴甲 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 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 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 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 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 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 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 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 用溴甲烷。1997年9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达国家于2005 年停止生产并禁用溴甲烷;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 超过1995-1998年间平均用量的80%,并且将于2015年最终淘汰溴甲烷 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 和地区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已经有15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5.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6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 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 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 B.《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2005年起,每年生 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1995-1998年四年间用量的80% C.从溴甲烷的特性来看,在实际使用中,除了用作土壤熏蒸剂之外,溴甲烷还可以 用于其他物品的熏蒸和消毒 D.因为87个发展中国家将在2015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15个发达国
2 能杀灭许多有害生物,是一种高效、广谱的杀虫剂。它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能 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从而达到灭虫、防病、除草的目的。土壤熏蒸后,残留 的溴甲烷能迅速挥发,短时间内即可播种。因此,溴甲烷是目前最受农民欢迎的一种土 壤熏蒸剂。由于溴甲烷无色无味,为了保证使用者的安全,常常在这种熏蒸剂中加入约 2%的催泪剂作为警报剂。 但是,前段时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一项声明,敦促全世界进一步限制使用溴 甲烷。 与真菌、细菌、病毒、昆虫等生物相比,人可能更脆弱。所以,作为一种对有害生 物所向披靡的杀虫剂,它对人的毒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剂,可对 人的皮肤、肺、肾脏和肝脏造成直接的损伤。中毒严重者可出现心脏衰竭、休克等症状, 个别中毒者还会双目失明。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溴甲烷用于土壤消毒的量约占溴甲烷消费总量的 70%。经溴甲 烷消毒后的土壤,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然而,溴甲烷在杀灭病原菌的同时,也杀灭了 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物,而这些生物对于调节土壤的微生态、抑制病原菌 的种群数量和改善土壤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经溴甲烷熏蒸处理后,土壤中的生 物种类急剧减少,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由于没有其他种类生物的竞争和 牵制,农作物的病原菌势必大量繁殖、积累,这就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反过来, 又不得不加大溴甲烷的用量,从而进入恶性循环。更为严重的是,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 会排放到大气中,影响大气臭氧层,破坏大气环境。 正是由于溴甲烷存在“不光彩”的一面,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呼吁尽快禁止使 用溴甲烷。1997 年 9 月,《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达国家于 2005 年停止生产并禁用溴甲烷;发展中国家从 2005 年起,每年溴甲烷的生产量和消耗量不 超过 1995—1998 年间平均用量的 80%,并且将于 2015 年最终淘汰溴甲烷。 由于世界各国对禁用溴甲烷十分重视,加上《蒙特利尔议定书》的限制,许多国家 和地区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目前,已经有 15 个发达国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不过,如果这一承诺不能兑现,87 个发展中国家将不可能在 2015 年放弃使用溴甲烷。 5.根据文意,下列对溴甲烷最受农民欢迎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是一种能杀灭各种有害生物的高效、广谱的杀虫剂。 B.溴甲烷是一种对土壤具有很强的穿透能力的土壤熏蒸剂。 C.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D.溴甲烷熏蒸土壤后挥发迅速,很快就可播种,不误农时。 6.从上下文看,下列对溴甲烷“‘不光彩’的一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溴甲烷在使用过程中,会挥发到大气中,破坏大气臭氧层,恶化大气环境。 B.溴甲烷无色无味,作为熏蒸剂使用时,容易使人放松警惕,从而存在安全隐患。 C.溴甲烷虽然能杀灭病原菌,但同时也杀灭了土壤中一些对农作物生长有益的生 物。 D.溴甲烷可使有的中毒者出现心脏衰竭、休克、双目失明等症状。 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熏蒸土壤时,溴甲烷能穿透到未腐烂分解的有机体中,抑制病原菌的种群数量和 改善土壤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生物真空”的临界状态。 B.《蒙特利尔议定书》第九次缔约方会议决定:发展中国家从 2005 年起,每年生 产和消耗的溴甲烷总量不能超过 1995—1998 年四年间用量的 80%。 C.从溴甲烷的特性来看,在实际使用中,除了用作土壤熏蒸剂之外,溴甲烷还可以 用于其他物品的熏蒸和消毒。 D.因为 87 个发展中国家将在 2015 年放弃使用溴甲烷,所以目前已有 15 个发达国
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三、(2007年高考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 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70%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 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一一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 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増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 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15%,仅次于 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1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 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 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20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2030年,中国种植 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淓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 务支持一一“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 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 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 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 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 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 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 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 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 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来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 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 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 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 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 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 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
3 家明确表态不再使用溴甲烷。 三、(2007 年高考四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瓦斯的开发和利用 我国是煤炭生产大国,瓦斯突出的矿井约占煤炭矿井的一半。瓦斯是煤矿安全的最 大威胁,全国煤矿重大安全事故 70 %以上都与瓦斯爆炸有关。 其实,瓦斯是储存于煤层中的非常规天然气,又名煤层气,它并非仅仅是人类需要 驯服的“杀手”。人们常把瓦斯利用喻为“变废为宝”——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 能源。长期的能源短缺和能源价格上涨是中国经济增长中一个抹不掉的阴影,所有可以 利用的能源都是宝贵的。但是,瓦斯开发利用的意义远远超过单纯的“变废为宝”。 瓦斯中的甲烷含量很高,甲烷的温室效应在全球气候变暖中的份额为 15%,仅次于 二氧化碳;而且,等量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1 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数 据显示,全国煤层气利用率仅为 23%,这意味着绝大多数的煤层气正朝天排放,其温室 气体效应不容忽视。 有研究认为:从 20 世纪中期至今,观测到的大部分温度上升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 室气体排放有关的可能性超过 90%。据估计,受气温上升影响,到 2030 年,中国种植 业生产能力可能会下降 5%-10%;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洪涝灾害都将加剧。 要缓解温室效应,瓦斯的开发利用已刻不容缓。而且,这一工作可获得国际上的财 务支持——“清洁发展机制”(CDM)支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温室气体交易”。 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各减排义务国可以选择内部消化减排目标,也可以从市场上 购买排放额度。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减排代价较低,发达国家可以用资金或技术在发展中 国家减排,减排的数量可用于抵扣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目前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获中央特许权的煤层 气开发企业拥有全国相当面积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约占山西省含煤面积60 % 以上的煤层气气权都被两家中央企业登记。这种气权、矿权分置在现实中引发了诸多利 益冲突,有媒体曾对此进行报道,并借用莎士比亚名剧《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 血”的难题来形容气权、矿权之争。 实践证明,瓦斯开发的特许权造成了瓦斯开发的垄断,增加了瓦斯开发利用的难度 和成本。气权、矿权分离为煤炭生产的“先抽后采综合利用、采气与采煤一体化”设置 了障碍;气权、矿权合作的艰难也影响了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速度。瓦斯与煤炭伴生,气 权、矿权分置使煤矿企业的地面预抽无法实施,“先抽后来综合利用”和“采气与采煤 一体化”也就无法进行。 瓦斯的开发利用在安全和环保方面的效应远大于单纯的资源收益,所以不能简单地 将瓦斯作为一种能源来进行开发。政府应以有效的政策支持来加快瓦斯的开发利用,以 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并让瓦斯从“夺命杀手”成为战略资源。 5.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本来空排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 可以有效减少煤矿瓦斯爆炸事故,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能源价格上涨。 B.积极开发和利用瓦斯,不仅能将白白排放的废气变为清洁能源,更重要的是这样 有利于降低瓦斯对煤矿安全的威胁,并能有效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C.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能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样可以避免 瓦斯开发的垄断,并有利于获得国际上的财务支持。 D.积极开发利用瓦斯,不仅有利于消除煤矿安全的最大威胁,更重要的是这样有利 于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促进我国解决煤矿的气权、矿权分置问题。 6.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对我国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所导致的煤矿企业可以采气却无法采煤的
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90%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 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 60%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 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 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 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 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 用的技术水平 四、(2008年高考四川非延考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 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 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 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 内石油消费量的増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 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 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 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 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 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 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 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 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 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 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 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 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 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 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 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 的?》)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4 情形,有媒体用《威尼斯商人》 中“割肉不许流血”的难题来形容。 B.有研究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所能观测到的 90 %以上的温度上升可能与人类 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C.获得中央特许权的两家煤层气开发企业,目前在全国拥有相当于山西省含煤面积 60 % 以上的煤层气开发权和对外合作权。 D.煤矿企业对储存于煤层中的瓦斯采用朝天排放的方式,能够降低煤矿发生爆炸的 危险性,但将产生温室效应,从而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决煤炭开采权和煤层气开采权分置问题有利于促进我国煤矿企业对煤层气实施 地面预抽。 B.发达国家将资金用于减少我国煤矿瓦斯的直接排放所获得的温室气体减排数量可 抵扣其温室气体减排量。 C.实现“采气与采煤一体化”就能够使我国煤矿企业加快瓦斯开发利用的速度并获 得显著的经济效益。 D.税收、价格等政策支持可以引导我国煤矿企业提高瓦斯开发利用率和瓦斯开发利 用的技术水平。 四、(2008 年高考四川非延考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 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 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 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 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 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 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 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 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 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 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 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 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 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 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 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 32%、 柴油 21%、石蜡烃 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 采出来的石油一样,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 含量、水分以及粘度、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 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 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 的?》)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 气的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 个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生产出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 的石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 成油的过程。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 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 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 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 有四分之三。 五、(2008年高考四川延考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 白陶鷟。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 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 的把手。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 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 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 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 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 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 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 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 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 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 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 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 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 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 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 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 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 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 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5 C.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 气的几大条件。 B.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 个重要步骤。 C.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生产出 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 47% 的石蜡烃。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 成油的过程。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 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 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 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 有四分之三。 五、(2008 年高考四川延考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 白陶鬶。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 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 的把手。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 嘴,是一种在 6000 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流的 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不过,仰韶文 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这件陶器 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 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 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 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 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 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 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 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在 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这类陶常普 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 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同样,在远古时期 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 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 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 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 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