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 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 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 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 人以逼真的实感。 3.(08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 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 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 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 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4.(08全国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 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 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 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 人以逼真的实感。 3.(08 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答 :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 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 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 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 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4.(08 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赤璧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 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 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 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 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 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解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 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 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 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 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5.(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 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 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 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 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 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 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 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 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解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 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 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 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 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 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5.(08 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 李弥逊0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 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 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 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 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 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 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 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 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 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 :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 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 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 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 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 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 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 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
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 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 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 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 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 [宋]谢枋得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 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 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 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
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 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 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 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 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 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 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 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 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 65 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 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
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 豪情。 7.(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 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 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 强烈渴望 解析《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 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 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 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8.(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画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 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
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 豪情。 7.(08 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 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 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 强烈渴望。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 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 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 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8.(08 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题李世南 ①画扇 蔡 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 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