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 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 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 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 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 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 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 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 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 “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 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 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 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 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 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 营去!“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 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 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 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 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
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 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 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 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 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 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 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 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 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 “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 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 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 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 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 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 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 ——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 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 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 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 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 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
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虛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 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 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 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 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 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二小题:题目考査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 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賞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淸。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 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 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 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 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 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 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
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 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 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 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 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 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解析 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 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 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 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 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赏析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 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 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 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 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 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 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 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
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 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 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 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 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 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 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 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 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 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 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 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 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 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 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i 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堍此则为晏殊欧阳修、为温庭筠韦应物,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秦观柳永、 为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 雨斋词话》培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垌, 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 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 《词柳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 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 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 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 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 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 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 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 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 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 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 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 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 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 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 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 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 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 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堍此则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 为 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 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 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 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 《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 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 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 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 在景物中)。 解析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 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 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 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 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 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 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 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 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
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 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兠 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9.(09 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喜外弟卢纶见宿 司空曙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 析其独到之处。 答: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 在景物中)。 解析 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 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 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 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 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 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 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 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 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
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 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 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 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 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 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 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 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 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 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 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 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 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 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 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 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 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的 艺术手法。 10.(09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 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 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 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 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 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 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 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 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 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 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 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 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 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 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 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 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 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 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 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 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的 艺术手法。 10.(09 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 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