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两汉诗歌赏析要点 赏析两汉诗歌,主要应关注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 主义精神,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诗经》一脉相承;而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 五言、杂言为主,又体现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其 典范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其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老 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二是语言朴素自然又充满思想感情:三是形式自由多样,章法灵活,句 子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既有《诗经》、《楚辞》时代的四言与杂言体,又新创了完整的五言诗;四是在 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都使它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继往开来之 里程碑。 赏析古诗十九首,应关注其内容的庞杂性。总体说来,其内容有写热衷于仕宦或游宦无成的,有写 游子思归、闺门怨别的,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有写世态炎凉、哀怨苦痛的,也有一些借助于写 朋友、夫妇、恋人感情而恐怕是别有寄托的。但就其总体特征看,多写人生易逝的感伤,反映这些失意 文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的内心矛盾与苦闷。但是尽管其思想性不高,但艺术成就却极为突出,历代评论 家对它的评价都很高,甚至有誉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这是由于诗人们都有着较高的文学素 养,主动学习借鉴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因而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抒情小诗的典范。其 抒情一是往往能达到融情入景、寓景于情的水乳交融境界;二是借助于生活情节抒写作者内心的活动 三是善用比兴,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蕴藉无穷:四是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但又耐人寻味。 赏析两汉诗歌,要关注文学传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风貌,进一步认识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历 史意义与文学意义。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孔雀东南飞》二课时;《行行重行行》一课时;另用一至二课时作单元串讲。 2、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历史背景为引导,朗读、品味有关诗歌,适当地兼顾汉乐府民歌和古诗 十九首常识加以评析。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乐府诗研究 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版) (本单元由乔刚编撰)
16 2、两汉诗歌赏析要点 赏析两汉诗歌,主要应关注汉乐府民歌和古诗十九首。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 主义精神,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与《诗经》一脉相承;而它长于叙事铺陈,语言富于生活气息,句式以 五言、杂言为主,又体现了诗歌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汉乐府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其 典范是《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其高度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老 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二是语言朴素自然又充满思想感情;三是形式自由多样,章法灵活,句 子长短随意,整散不拘,既有《诗经》、《楚辞》时代的四言与杂言体,又新创了完整的五言诗;四是在 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过程中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都使它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继往开来之 里程碑。 赏析古诗十九首,应关注其内容的庞杂性。总体说来,其内容有写热衷于仕宦或游宦无成的,有写 游子思归、闺门怨别的,有写人生无常、及时行乐的,有写世态炎凉、哀怨苦痛的,也有一些借助于写 朋友、夫妇、恋人感情而恐怕是别有寄托的。但就其总体特征看,多写人生易逝的感伤,反映这些失意 文人在社会大动乱前夕的内心矛盾与苦闷。但是尽管其思想性不高,但艺术成就却极为突出,历代评论 家对它的评价都很高,甚至有誉之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的,这是由于诗人们都有着较高的文学素 养,主动学习借鉴了《诗经》、《楚辞》的优良传统,因而成为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抒情小诗的典范。其 抒情一是往往能达到融情入景、寓景于情的水乳交融境界;二是借助于生活情节抒写作者内心的活动; 三是善用比兴,言近旨远,语短情长,蕴藉无穷;四是语言不假雕饰,浅近自然,但又耐人寻味。 赏析两汉诗歌,要关注文学传统,要结合当时的社会风貌,进一步认识其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历 史意义与文学意义。 三、单元教学建议 1、教学课时建议:《孔雀东南飞》二课时;《行行重行行》一课时;另用一至二课时作单元串讲。 2、教学方法建议:以讲授历史背景为引导,朗读、品味有关诗歌,适当地兼顾汉乐府民歌和古诗 十九首常识加以评析。 3、教学参考书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中华书局版)、《乐府诗研究 论文集》(作家出版社版) (本单元由乔刚编撰)
《孔雀东南飞》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封建礼教摧毁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认识诗人对主人公悲剧的同情和美好愿 2、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了解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及赋、比、兴手法:认识本诗 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体会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在尖锐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艺术手法:正确 认识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4、熟读这首诗歌,并在教师指导下背诵其中部分名句 、课文简析 主题探讨 (1)故事梗概: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 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过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 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 谁知不久后趋炎附势的刘兰芝哥哥逼妹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与刘兰芝约定“黄泉下相 见”。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 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本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 性格鲜明突岀,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2)人们说刘、焦悲剧产生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那么怎样理解刘兰芝可以再嫁的问题?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经过封建统治者的改造而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发 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例如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 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倡导盲目的孝道,常常以牺牲儿女的幸福为前提,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 因。在焦母的淫威下,当时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持有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 决态度已经是实在难能可贵了。当然,当时这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从一而终”的禁锢尚未发展到后代 那样登峰造极地步。 (3)怎样理解刘兰芝被遣回家时“严妆”的场景?被遣回家(休妻)原是极不光采、极伤心的事, 但作者写兰芝却像做喜事一样地刻意打扮自己,一方面是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丽作必要的补叙,并为下文 县令和太守两度求婚作铺垫,另一方面则是有力地突出刘兰芝那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值得
17 《孔雀东南飞》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社会封建礼教摧毁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认识诗人对主人公悲剧的同情和美好愿 望。 2、了解汉乐府民歌的特点;了解它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及赋、比、兴手法;认识本诗 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3、体会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在尖锐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中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艺术手法;正确 认识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4、熟读这首诗歌,并在教师指导下背诵其中部分名句。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故事梗概:汉末建安年间,一个名叫刘兰芝的少妇,美丽、善良、聪明而勤劳。她与焦仲卿 结婚后,夫妻俩互敬互爱,感情深挚,不过偏执顽固的焦母却看不顺眼,百般挑剔,并威逼焦仲卿将她 驱逐。焦仲卿迫于母命,只得劝说兰芝暂避娘家,日后再设法接她回家。分手时两人盟誓,永不相负。 谁知不久后趋炎附势的刘兰芝哥哥逼妹妹改嫁太守的儿子。焦仲卿闻讯赶来,与刘兰芝约定“黄泉下相 见”。在太守儿子迎亲的那天,焦仲卿与刘兰芝双双殉情而死。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属安徽 省)的一桩婚姻悲剧。原为民间歌曲,可能经过后代文人的加工润色。本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 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2)人们说刘、焦悲剧产生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那么怎样理解刘兰芝可以再嫁的问题?汉武帝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经过封建统治者的改造而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发 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例如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 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倡导盲目的孝道,常常以牺牲儿女的幸福为前提,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 因。在焦母的淫威下,当时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持有与刘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 决态度已经是实在难能可贵了。当然,当时这封建伦理纲常对妇女“从一而终”的禁锢尚未发展到后代 那样登峰造极地步。 (3)怎样理解刘兰芝被遣回家时“严妆”的场景?被遣回家(休妻)原是极不光采、极伤心的事, 但作者写兰芝却像做喜事一样地刻意打扮自己,一方面是巧妙地对兰芝的美丽作必要的补叙,并为下文 县令和太守两度求婚作铺垫,另一方面则是有力地突出刘兰芝那坚忍刚毅、从容不迫的性格特征。值得
体会的是,正是由于对丈夫的爱,刘兰芝内心才充满矛盾,所以严妆时才“事事四五通”,这种异乎寻 常的动作很好地刻划出她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复杂的心情。 (4)怎样理解诗中几个形象的社会意义?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之死,揭露了旧社会广大 青年男女在封建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双双殉情,反映了人民要求冲破封 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焦母和刘兄这两个形象,体现了封建家长可怕的权威,反映了封建礼教 吃人的本质。尤其是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 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典型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讨了封建礼教、 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2、思路探究 诗前有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和时代。同时也营造 了故事悲婉的气氛。全诗由“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而后可以分为遭遣、辞别、受逼、殉情 和合葬化鸟双飞共六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序幕,借助于“孔雀东南飞”的场景描写,又托物借义起兴,暗示主人公哀婉动人的悲 剧命运。第二次跳跃一般情节过渡,直接把笔触伸向已经激化了人物冲突的矛盾,写刘兰芝无端遭遣 第三层次顺势写焦仲卿闻讯赶回却化解不了母亲成见,不得不夫妻誓别:第四层次写兰芝回家后盼夫妻 早日团聚却不料风云突变豪门权贵相继上门提亲,兄长贪图富贵将妹允亲,刘焦婚姻面临生死危机,刘 兰芝奋起抗婚却不敌封建礼教,万念俱灰:第五层次写焦仲卿闻讯再次力图挽回局面,却不得不直面生 离死别,刘焦终于爱情而双双殉情。第六层次是故事尾声,诗人包含对刘焦的同情和对那时封建礼教的 憎恨,借助于优美却又是哀婉的浪漫场景,对刘焦忠贞不渝的爱情作了深情的歌颂 在情节构思上,本诗极富特色。一是悲剧氛围首尾呼应,笼罩始终,这就使人不断地关注刘焦爱情 婚姻的命运:二是故事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者的思想感情一直被紧紧栓牵:三是人物形象塑造 时,刘焦两人的性格各有侧重,也各有发展,同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人物也逐步互相映衬而丰满生 动。因此,人物、情节都很好地与故事主题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使这首诗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3、特点指要 (1)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诗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 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 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 型意义,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不仅在过去广为传诵,而且“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
18 体会的是,正是由于对丈夫的爱,刘兰芝内心才充满矛盾,所以严妆时才“事事四五通”,这种异乎寻 常的动作很好地刻划出她欲去又不忍遽去的微妙复杂的心情。 (4)怎样理解诗中几个形象的社会意义?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之死,揭露了旧社会广大 青年男女在封建压迫下的悲惨命运;焦仲卿和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的双双殉情,反映了人民要求冲破封 建礼教,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焦母和刘兄这两个形象,体现了封建家长可怕的权威,反映了封建礼教 吃人的本质。尤其是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 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典型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由此可见,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讨了封建礼教、 家长统治和门第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 2、思路探究 诗前有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地点、男女主角的姓名,以及诗的作者和时代。同时也营造 了故事悲婉的气氛。全诗由“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而后可以分为遭遣、辞别、受逼、殉情 和合葬化鸟双飞共六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序幕,借助于“孔雀东南飞”的场景描写,又托物借义起兴,暗示主人公哀婉动人的悲 剧命运。第二次跳跃一般情节过渡,直接把笔触伸向已经激化了人物冲突的矛盾,写刘兰芝无端遭遣; 第三层次顺势写焦仲卿闻讯赶回却化解不了母亲成见,不得不夫妻誓别;第四层次写兰芝回家后盼夫妻 早日团聚却不料风云突变豪门权贵相继上门提亲,兄长贪图富贵将妹允亲,刘焦婚姻面临生死危机,刘 兰芝奋起抗婚却不敌封建礼教,万念俱灰;第五层次写焦仲卿闻讯再次力图挽回局面,却不得不直面生 离死别,刘焦终于爱情而双双殉情。第六层次是故事尾声,诗人包含对刘焦的同情和对那时封建礼教的 憎恨,借助于优美却又是哀婉的浪漫场景,对刘焦忠贞不渝的爱情作了深情的歌颂。 在情节构思上,本诗极富特色。一是悲剧氛围首尾呼应,笼罩始终,这就使人不断地关注刘焦爱情 婚姻的命运;二是故事发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读者的思想感情一直被紧紧栓牵;三是人物形象塑造 时,刘焦两人的性格各有侧重,也各有发展,同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人物也逐步互相映衬而丰满生 动。因此,人物、情节都很好地与故事主题构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使这首诗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3、特点指要 (1)深刻而巨大的社会意义和思想意义。 本诗通过焦仲卿、刘兰芝的婚姻悲剧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罪恶,同时热烈地歌颂 了兰芝夫妇为了忠于爱情宁死不屈地反抗封建恶势力的斗争精神,并最后表达了广大人民争取婚姻自由 的必胜信念。由于它所提出的是封建社会里一个极其普遍的社会问题,这就使得这一悲剧具有高度的典 型意义,感动着千百年来的无数读者。不仅在过去广为传诵,而且“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
搬上舞台。 (2)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由此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诗人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借助于个性化的对话及人物行动。写刘兰芝写她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 特别是自始至终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及恶势力低头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性格和不 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写焦仲卿写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但 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经过其思想反反复复地斗争,最终勇敢站在兰芝一边,身负“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走上以死徇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同是正面人物,同遇被逼境遇 人表现又不尽相同:兰芝一无牵挂,仲卿则不能不直面忠(爱情)孝(亲情)之矛盾。情节更显曲折感 人。至于焦母和刘兄,作为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反面人物代表,作者虽着墨不多,但焦母的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和刘兄的趋炎附势、冷酷无情,已跃然纸上。成功地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孔 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 (3)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以此营造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氛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徘徊不忍飞去的景物描写,已经是未写其事而悲情万分了。又如 写太守迎亲一段,写太守的气派真是极铺张排比之能事,但并不是为铺张而铺张,而是为了突出这一势 利环境用以反衬出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和爱情。这种豪华富贵,正是一般人,包括 芝的母亲和哥哥在内所醉心的。又如,用“其日牛马嘶”来渲染太守迎亲那天的热闹场面,用“今日 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来造成一种悲剧气氛,这些都能或正或反地衬托出人物的悲哀心境 (4)善用比兴,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诗首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义起兴:诗末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 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这些构想极为优美迷人。这余音袅袅的浪漫场景,是对叛逆的歌颂,对 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精神到表现手法,它都是浪漫主义的。多少年来,在民间流行 的有关夫妻殉情的故事中,这类优美的幻想是很多的,如韩凭夫妇化为鸳鸯鸟(其栖息之树被称为相思 树)、陆东美夫妇合墓长树又合二为一(比肩树),以及晋以后流行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 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5)繁简得当,各尽其妙 长诗自然贵繁,不繁则不叫长诗。但长诗决非一味冗长拖沓,也应有简、甚至极简处。只有繁简互 用,才能各尽其妙。例如写刘兰芝成长由“十三能织素”突兀起笔是为简,而岁之“十三能织素,十四 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一气下接“十七为君妇”,是为繁。而后文“阿母大拊掌,不图子 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一为重复强调,二为 描写照应,可以说是繁到极点:而紧接着“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将刘兰芝千言万语
19 搬上舞台。 (2)成功地塑造了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由此来表现反封建礼教的主题思想。 诗人刻画人物形象主要借助于个性化的对话及人物行动。写刘兰芝写她聪明美丽、勤劳能干、纯洁大方, 特别是自始至终突出了她那当机立断、永不向压迫者及恶势力低头的倔强性格。正是这种倔强性格和不 妥协的斗争精神使刘兰芝成为古典文学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写焦仲卿写他是非分明,忠于爱情,但 受封建礼教影响较深,性格比较软弱,经过其思想反反复复地斗争,最终勇敢站在兰芝一边,身负“不 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罪名”,走上以死徇情的彻底反抗的道路。同是正面人物,同遇被逼境遇,二 人表现又不尽相同:兰芝一无牵挂,仲卿则不能不直面忠(爱情)孝(亲情)之矛盾。情节更显曲折感 人。至于焦母和刘兄,作为封建礼教和宗法势力的反面人物代表,作者虽着墨不多,但焦母的蛮横无理、 独断专行和刘兄的趋炎附势、冷酷无情,已跃然纸上。成功地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孔 雀东南飞》最大的艺术成就。 (3)善于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以此营造人物悲剧性命运的氛围。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徘徊不忍飞去的景物描写,已经是未写其事而悲情万分了。又如 写太守迎亲一段,写太守的气派真是极铺张排比之能事,但并不是为铺张而铺张,而是为了突出这一势 利环境用以反衬出兰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品德和爱情。这种豪华富贵,正是一般人,包括 兰芝的母亲和哥哥在内所醉心的。又如,用“其日牛马嘶”来渲染太守迎亲那天的热闹场面,用“今日 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来造成一种悲剧气氛,这些都能或正或反地衬托出人物的悲哀心境。 (4)善用比兴,将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诗首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借义起兴;诗末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 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这些构想极为优美迷人。这余音袅袅的浪漫场景,是对叛逆的歌颂,对 斗争的鼓舞,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从精神到表现手法,它都是浪漫主义的。多少年来,在民间流行 的有关夫妻殉情的故事中,这类优美的幻想是很多的,如韩凭夫妇化为鸳鸯鸟(其栖息之树被称为相思 树)、陆东美夫妇合墓长树又合二为一(比肩树),以及晋以后流行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诗歌,《孔雀 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5)繁简得当,各尽其妙。 长诗自然贵繁,不繁则不叫长诗。但长诗决非一味冗长拖沓,也应有简、甚至极简处。只有繁简互 用,才能各尽其妙。例如写刘兰芝成长由“十三能织素”突兀起笔是为简,而岁之“十三能织素,十四 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一气下接“十七为君妇”,是为繁。而后文“阿母大拊掌,不图子 自归。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知礼仪,十七遣汝嫁……”,一为重复强调,二为 描写照应,可以说是繁到极点;而紧接着“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阿母大悲摧”将刘兰芝千言万语
说不尽的痛苦,将刘母的惊疑、愤怒、悲哀种种复合的感伤,写得可谓是极简。繁简服从于表达主题思 想及艺术构思的需要,繁简各用其长,各尽其妙 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观看或表演小品,在沉浸于悲剧氛围的过程中朗诵并品味诗意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人物形象、繁简描写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本诗的来历: 《孔雀东南飞》诗初见于陈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诗中叙述故事很详细,却缺故事发生和写作 的时间、主角的名姓等等,只见于序中。序文所载:一、时为汉末建安,二、地为庐江府,三、男名焦 仲卿,妻刘氏。后来谈本篇的大概都根据这序,并演为戏剧,焦仲卿、刘兰芝的姓名已为人民大众所熟 识的了 我一向认为这序不可靠,出于后人附益。不但序文如此,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题目也是后来 加上的。试问,做诗有自称“古诗”的么?既曰“古诗”,即是后人口气。如上列序中的三项,第一点 在后面谈。第二、第三都不可靠。庐江府这地名和诗中叙述每多矛盾,这里也不想多谈。焦仲卿和其妻 刘氏,在诗里完全不见。古代作品中有些无名氏,往往被后人添上姓名,如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人 便在《搜神后记》上说他姓黄名道真。焦仲卿大约也是这一类吧?至于女主角的名字原见于诗中,却不 曾说她姓刘,不但不说她姓刘,而且说她不姓刘。“说有兰家女”是也。(后人因信序,反说:“兰字或 是刘字伪。”甚误。)兰芝者,姓兰名芝,非姓刘而名兰芝也。东汉时代多单名,她姓兰名芝本不足怪 然则我们说“刘兰芝”也好比叫“花木兰”了(亦有说木兰姓朱的,却不曾通行) 我自来抱这样的看法,记得在从前写的文字中也曾说到过;虽心知其如此,既没有什么“显证”, 也就不值得多谈。此外,本诗似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汉末建安到徐陵编《玉台新咏》,时代很长, 为什么这么空前宏伟的名篇却不见于记载,而忽然突兀地如慧星一般出现在六朝的晚年?我抱着这样的 怀疑相当久了。再说,它是不是建安时的作品,在治文学史者也有过争论 近来偶读阮籍《咏怀诗》中的“昔日繁华子”一首:“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下,《文选》卷二 十三,注引 建安中无名诗曰:“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仿佛如见故人,这就是《孔雀东南飞》呵。在李善 本《文选》上《咏怀诗十七首》题颜延年、沈旧等注,却与善注混杂,有些标明“颜延年曰”,“沈约曰” 有些标明“善日”,也有些什么也不标明。这一条就是不曾标明的,不知是颜、沈旧注,还是李善新注
20 说不尽的痛苦,将刘母的惊疑、愤怒、悲哀种种复合的感伤,写得可谓是极简。繁简服从于表达主题思 想及艺术构思的需要,繁简各用其长,各尽其妙。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营造诗歌诵读氛围:组织学生观看或表演小品,在沉浸于悲剧氛围的过程中朗诵并品味诗意。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人物形象、繁简描写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关于本诗的来历: 《孔雀东南飞》诗初见于陈徐陵编选的《玉台新咏》,诗中叙述故事很详细,却缺故事发生和写作 的时间、主角的名姓等等,只见于序中。序文所载:一、时为汉末建安,二、地为庐江府,三、男名焦 仲卿,妻刘氏。后来谈本篇的大概都根据这序,并演为戏剧,焦仲卿、刘兰芝的姓名已为人民大众所熟 识的了。 我一向认为这序不可靠,出于后人附益。不但序文如此,连《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这题目也是后来 加上的。试问,做诗有自称“古诗”的么?既曰“古诗”,即是后人口气。如上列序中的三项,第一点 在后面谈。第二、第三都不可靠。庐江府这地名和诗中叙述每多矛盾,这里也不想多谈。焦仲卿和其妻 刘氏,在诗里完全不见。古代作品中有些无名氏,往往被后人添上姓名,如陶潜《桃花源记》的武陵人, 便在《搜神后记》上说他姓黄名道真。焦仲卿大约也是这一类吧?至于女主角的名字原见于诗中,却不 曾说她姓刘,不但不说她姓刘,而且说她不姓刘。“说有兰家女”是也。(后人因信序,反说:“兰字或 是刘字伪。”甚误。)兰芝者,姓兰名芝,非姓刘而名兰芝也。东汉时代多单名,她姓兰名芝本不足怪。 然则我们说“刘兰芝”也好比叫“花木兰”了(亦有说木兰姓朱的,却不曾通行)。 我自来抱这样的看法,记得在从前写的文字中也曾说到过;虽心知其如此,既没有什么“显证”, 也就不值得多谈。此外,本诗似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从汉末建安到徐陵编《玉台新咏》,时代很长, 为什么这么空前宏伟的名篇却不见于记载,而忽然突兀地如慧星一般出现在六朝的晚年?我抱着这样的 怀疑相当久了。再说,它是不是建安时的作品,在治文学史者也有过争论。 近来偶读阮籍《咏怀诗》中的“昔日繁华子”一首:“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下,《文选》卷二 十三,注引: 建安中无名诗曰:“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仿佛如见故人,这就是《孔雀东南飞》呵。在李善 本《文选》上《咏怀诗十七首》题颜延年、沈旧等注,却与善注混杂,有些标明“颜延年曰”,“沈约曰”, 有些标明“善日”,也有些什么也不标明。这一条就是不曾标明的,不知是颜、沈旧注,还是李善新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