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等各方面逐渐形成合力,女权也就日益衰落并逐渐附属于男子了。《诗经》时代女子地位日趋低下 女子出嫁曰“归”,可以说是“三从”(在家从父兄,出嫁从夫君,夫死从子)之说之先声 至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早先是由于古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而在社会发展的实际生活中, 它却逐渐成为古代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桎梏了。(参见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婚姻》,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古代男女的年龄表示法。 孩提:常指三、四岁以下之婴幼儿。颜师古:“婴儿始孩,人所提挈,古曰孩提也。” 龀童:七八岁儿童正值换牙(儿童换牙叫“龀”),古有此称。《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 垂髫:小孩头发作下垂状,因此“垂髫”即泛指儿童。《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小孩头发向上作分开的两个发髻,因此“总角”代指一般少儿。年龄应在“垂髫”之上。陶 源明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年龄太小,不可能闻道。 束发、结发:男孩将头发束结成一髻,一般是古代男孩青少年时期的标志。《史记·李将军列传》: “臣自结发而与匈奴战”,《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这些都是男孩到一定年龄时开始树立理 想抱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笄年:笄(ji)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笄年”、“及笄”都是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成年而应当行 盘发插笄之礼的年龄。 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为成年,需要行加冠礼(戴成人帽),故“加冠”即成年男子的标志 弱冠,是指男子虽成年,但体魄尚未达到最健壮时期,也即刚成年的意思。《论语》:“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是指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人。 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30岁、40岁和50岁。典出孔子:“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 花甲:指60岁。古人记时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次搭配,每六十为一个轮回。每个轮回自天干“甲” 字与地支“子”字起始,由“甲子”起,至“癸亥”终,错综花插,故称“花甲”。后即用作代指60岁。 古稀:古人对70岁的代称。源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 mao die):古人对80、90岁老人的称呼。也有人说指70岁老人 胡颐(jIy1):古人对百岁老人的称呼 (3)《氓》诗中的成语 夙兴夜寐( su xing ye mei):起早睡晚,形容勤奋不懈。 信誓旦旦( xi ng shi dandan):誓言说得极其恳切诚挚。旦旦,诚实的样子 言笑晏晏( yan xido yan yan):有说有笑,非常融洽尽兴。晏晏,和悅的样子
6 观念等各方面逐渐形成合力,女权也就日益衰落并逐渐附属于男子了。《诗经》时代女子地位日趋低下, 女子出嫁曰“归”,可以说是“三从”(在家从父兄,出嫁从夫君,夫死从子)之说之先声。 至于“父母之命,媒人之言”,早先是由于古人对婚姻大事的重视,而在社会发展的实际生活中, 它却逐渐成为古代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桎梏了。(参见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婚姻》,上海教育出版社) (2)古代男女的年龄表示法。 孩提:常指三、四岁以下之婴幼儿。颜师古:“婴儿始孩,人所提挈,古曰孩提也。” 龀童:七八岁儿童正值换牙(儿童换牙叫“龀”),古有此称。《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 遗男,始龀。” 垂髫:小孩头发作下垂状,因此“垂髫”即泛指儿童。《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总角:小孩头发向上作分开的两个发髻,因此“总角”代指一般少儿。年龄应在“垂髫”之上。陶 源明称自己“总角闻道,白首无成。”年龄太小,不可能闻道。 束发、结发:男孩将头发束结成一髻,一般是古代男孩青少年时期的标志。《史记·李将军列传》: “臣自结发而与匈奴战”,《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这些都是男孩到一定年龄时开始树立理 想抱负和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 笄年:笄(jī)是古代女子束发用的簪子,“笄年”、“及笄”都是指古代女子年满十五成年而应当行 盘发插笄之礼的年龄。 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为成年,需要行加冠礼(戴成人帽),故“加冠”即成年男子的标志。 弱冠,是指男子虽成年,但体魄尚未达到最健壮时期,也即刚成年的意思。《论语》:“冠者五六人,童 子六七人”,是指五六个成年人和六七个少年人。 而立、不惑、知命:分别指 30 岁、40 岁和 50 岁。典出孔子:“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 花甲:指 60 岁。古人记时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顺次搭配,每六十为一个轮回。每个轮回自天干“甲” 字与地支“子”字起始,由“甲子”起,至“癸亥”终,错综花插,故称“花甲”。后即用作代指 60 岁。 古稀:古人对 70 岁的代称。源出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mào dié):古人对 80、90 岁老人的称呼。也有人说指 70 岁老人。 期颐(jī yí):古人对百岁老人的称呼。 (3)《氓》诗中的成语。 夙兴夜寐(sù xīng yè mèi):起早睡晚,形容勤奋不懈。 信誓旦旦(xìng shì dàn dàn):誓言说得极其恳切诚挚。旦旦,诚实的样子。 言笑晏晏(yán xiào yàn yàn):有说有笑,非常融洽尽兴。晏晏,和悅的样子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男朋友,笑嘻嘻,报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找我商量成婚事。 送男友,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非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未请好媒 请你别生我的气,再选秋天好日期 登上矮墙来等候,盼你出现在复关。 左盼右盼不见你,我心凄然泪涟涟。 左盼右盼见到你,笑容灿烂话儿甜。 求神问卜看未来,卦像句句是吉言。 请把你车推过来,把我嫁妆早早搬 桑树叶子不曾落,又绿又嫩真鲜沃 忠告一声班鸠鸟,千万别贪吃桑果! 忠告一声好姑娘,别缠男子贪恋欢 男儿深深陷情网,容易解脱变心眼。 女子意乱又情迷,无法摆脱心凄惨。 桑树叶子纷纷落,又枯又黄真感伤 自从我到你家里,三年都是苦时光 淇河水涨大又急,浸湿车帷和衣裳 为妻并无半点错,丈夫移情坏心肠 男子做事无准则,品德有亏心无常 尽心三年做媳妇,没有一天不操劳 起得早来睡得晚,没有一天睡好觉 生儿育女心愿成,丈夫花心呈凶暴。 娘家兄弟不知晓,见面仍然开口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伤心不求饶。 曾经盟誓合到老,白头到老才更冤 淇水虽宽还有岸,低洼水流也有边。 当年两小欢无限,说说笑笑心意甜。 当年许愿清晰在,而今想它也枉然。 过去日子不再想,找回自我心意坚
7 四、“习题”参考答案 五、附录:诗歌翻译 男朋友,笑嘻嘻,报着布匹来换丝。 并非真正来换丝,找我商量成婚事。 送男友,过淇水,送到顿丘才转回。 非我约期又改悔,只怨你未请好媒。 请你别生我的气,再选秋天好日期。 登上矮墙来等候,盼你出现在复关。 左盼右盼不见你,我心凄然泪涟涟。 左盼右盼见到你,笑容灿烂话儿甜。 求神问卜看未来,卦像句句是吉言。 请把你车推过来,把我嫁妆早早搬。 桑树叶子不曾落,又绿又嫩真鲜沃。 忠告一声班鸠鸟,千万别贪吃桑果! 忠告一声好姑娘,别缠男子贪恋欢。 男儿深深陷情网,容易解脱变心眼。 女子意乱又情迷,无法摆脱心凄惨。 桑树叶子纷纷落,又枯又黄真感伤。 自从我到你家里,三年都是苦时光。 淇河水涨大又急,浸湿车帷和衣裳。 为妻并无半点错,丈夫移情坏心肠。 男子做事无准则,品德有亏心无常。 尽心三年做媳妇,没有一天不操劳。 起得早来睡得晚,没有一天睡好觉。 生儿育女心愿成,丈夫花心呈凶暴。 娘家兄弟不知晓,见面仍然开口笑。 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伤心不求饶。 曾经盟誓合到老,白头到老才更冤。 淇水虽宽还有岸,低洼水流也有边。 当年两小欢无限,说说笑笑心意甜。 当年许愿清晰在,而今想它也枉然。 过去日子不再想,找回自我心意坚
《楚辞·涉江》教学建议 、教学要求 1、了解屈原自小树立的理想抱负和洁身自好的人格品质 2、领会诗中的象征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阅读体会诗歌的主题内容,能初步分析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及作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4、能流畅地朗读这首诗歌 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诗人以爱国著称,却又高歌“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是楚国贵族,曾在楚怀王支持 下任左徒、三闾大夫而积极变法图强,但是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以 子兰、靳尚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诬陷与打击,被迫离职;到了新君顷襄王时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氵 流域。本诗即作于被逐流浪之行前。诗人爱国无罪,富国强兵、变法图强当然也无罪,但是却遭放逐 其内心的忧愤可以想见。这时候,诗人有几种选择,一是放弃理想,置身于是非之外可以保住贵族身份, 衣食无忧,或者同流合污不仅衣食无忧,还能重掌朝政;还有就是坚持理想,抗争到底,宁死不屈。诗 人无疑选择了后者。“高驰而不顾”,不是不顾国家,而是不愿与反动贵族同流合污,因此明知远离故国 痛苦万分,但毅然为坚持理想而接受这无情打击,所以就根本上说,屈原仍坚持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坚 持了特立独行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2)怎样理解诗人穿“奇服”、持“长铗”、佩挂“明月”“宝璐”和乘“青虬”“白螭”登“昆仑” 的涵义?这些诗句都出现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借描绘与圣贤舜(重华)同游仙界的瑰丽幻境,抒发 其要让楚国国运永久昌盛的政治理想。在此,作者充分展示了《楚辞》“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艺 术表现手法,用神奇瑰丽之景物,写君子崇高特立之人品和理想,从而使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3)诗人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诗句来看,诗人对自己身遭不测的原因是清楚的,其 症结在于朝中反动势力对他无情的迫害;诗人对楚国政治的症结也是清楚的,那就是坏人当道,朝政昏 愦。但是,诗人对其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对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认识不清的,这根本原因就是 反动势力的不可逆转性,就是楚国广大人民处于愚昧落后、被弃置于国家大事之外。因此,屈原对子兰、 靳尚等保守势力深恶痛绝、坚决抗争,但同时对顷襄王又不切实际地抱有幻想;屈原对自己特立独行的 品质孤芳自赏,却对广大人民的历史作用视而不见,因而其最终孤立无援以至陷于绝望。这也是其贵族 出身的阶级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所致。 因此,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歌颂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宁被放逐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 品质:同时在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的过程中,流露出自己孤立无援、失意彷徨的感伤情绪
8 《楚辞·涉江》教学建议 一、教学要求 1、了解屈原自小树立的理想抱负和洁身自好的人格品质。 2、领会诗中的象征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3、阅读体会诗歌的主题内容,能初步分析诗歌人物的形象特征及作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 4、能流畅地朗读这首诗歌。 二、课文简析 1、主题探讨 (1)为什么诗人以爱国著称,却又高歌“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是楚国贵族,曾在楚怀王支持 下任左徒、三闾大夫而积极变法图强,但是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触犯了一些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以 子兰、靳尚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诬陷与打击,被迫离职;到了新君顷襄王时又被放逐,长期流浪沅湘 流域。本诗即作于被逐流浪之行前。诗人爱国无罪,富国强兵、变法图强当然也无罪,但是却遭放逐, 其内心的忧愤可以想见。这时候,诗人有几种选择,一是放弃理想,置身于是非之外可以保住贵族身份, 衣食无忧,或者同流合污不仅衣食无忧,还能重掌朝政;还有就是坚持理想,抗争到底,宁死不屈。诗 人无疑选择了后者。“高驰而不顾”,不是不顾国家,而是不愿与反动贵族同流合污,因此明知远离故国 痛苦万分,但毅然为坚持理想而接受这无情打击,所以就根本上说,屈原仍坚持了崇高的爱国情操,坚 持了特立独行的高尚的人格品质。 (2)怎样理解诗人穿“奇服”、持“长铗”、佩挂“明月”“宝璐”和乘“青虬”“白螭”登“昆仑” 的涵义?这些诗句都出现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借描绘与圣贤舜(重华)同游仙界的瑰丽幻境,抒发 其要让楚国国运永久昌盛的政治理想。在此,作者充分展示了《楚辞》“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艺 术表现手法,用神奇瑰丽之景物,写君子崇高特立之人品和理想,从而使诗歌富有积极浪漫主义色彩。 (3)诗人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诗句来看,诗人对自己身遭不测的原因是清楚的,其 症结在于朝中反动势力对他无情的迫害;诗人对楚国政治的症结也是清楚的,那就是坏人当道,朝政昏 愦。但是,诗人对其悲剧性命运的根本原因,对国家衰败的根本原因还是认识不清的,这根本原因就是 反动势力的不可逆转性,就是楚国广大人民处于愚昧落后、被弃置于国家大事之外。因此,屈原对子兰、 靳尚等保守势力深恶痛绝、坚决抗争,但同时对顷襄王又不切实际地抱有幻想;屈原对自己特立独行的 品质孤芳自赏,却对广大人民的历史作用视而不见,因而其最终孤立无援以至陷于绝望。这也是其贵族 出身的阶级局限性和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所致。 因此,本诗主题可以归结为:歌颂诗人崇高的政治理想,表达自己宁被放逐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崇高 品质;同时在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的过程中,流露出自己孤立无援、失意彷徨的感伤情绪
2、思路探究 《涉江》全诗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自己从小养成了特立独行的高尚品质,要去追寻崇高的政治 理想:第二层写崇高理想受挫,无端遭到放逐的艰难生活:第三层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并矢志将 为理想而奋斗。第四层是尾声,在忧念国事、眷恋故土而不得不远离祖国的痛苦之中,流露出失意彷徨 孤独感伤的情绪。 这首诗将诗人的起伏情感交代得非常细致完整。矢志报国是因,受谗遭逐是果。在当时如此黑暗的 社会中,企盼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其人生旅途之坎坷、之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忠心爱国是因 受谗遭逐是果。一片爱国忠心受到无情地摧残打击,也只能接受“乘鄂渚而反顾”、“淹回水而疑滞”之 无奈了。第三层诗人的内心情感翻腾得越发激荡,朝发夕宿不仅生活淡而无味,而且也失去了前进的方 向,但是诗人仍髙歌“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和“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而且还坚决地说“余将懂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诗人选择了理想, 在苟活与求索中,诗人选择了求索。诗人求索,才对鸾鸟凤凰之“日以远”而惆怅;诗人求索,才对燕 雀乌鹊之堂皇作巢而愤懑:诗人求索,才对香木枯死而感伤;诗人求索,才对腥臊并御而悲怆;诗人求 索,才越发怀抱忠信却又对自己前途失意彷徨。可见,诗人的感情起伏,是由爱国主义这根主线系牵着 的 3、特点指要 (1)艺术构思上,形散神聚。这是一首抒情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在爱国主义情感主线系 牵之下,有时渲染铺叙,有时直抒胸臆,运笔如行云流水,将曲折变化的感情历程抒写得流畅真切。在 诗人的笔下,一切景物都好似有情有意之物,伴随着诗人的引吭高歌、愤怒抨击、理性反思乃至失意彷 徨:大到宇宙大化,小到一草一木,都随诗人感情心路而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的感情 寄托物。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又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 屈原诗歌中的一景一物其实都附着了自人格精神,而看似无所不在的自然景物也就凝聚而一体,形成了 强烈的批判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2)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象征。阅读本诗一定要关注“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楚辞》浪 漫主义的特点,也一定要对其楚方言特点有所关注,这样才能读懂诗人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才能真 正理解诗歌中人物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和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诗歌中有善恶对比,这也有助于我们 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9 2、思路探究 《涉江》全诗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写自己从小养成了特立独行的高尚品质,要去追寻崇高的政治 理想;第二层写崇高理想受挫,无端遭到放逐的艰难生活;第三层抨击朝中反动势力祸国殃民并矢志将 为理想而奋斗。第四层是尾声,在忧念国事、眷恋故土而不得不远离祖国的痛苦之中,流露出失意彷徨、 孤独感伤的情绪。 这首诗将诗人的起伏情感交代得非常细致完整。矢志报国是因,受谗遭逐是果。在当时如此黑暗的 社会中,企盼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其人生旅途之坎坷、之艰难也就可想而知了。忠心爱国是因, 受谗遭逐是果。一片爱国忠心受到无情地摧残打击,也只能接受“乘鄂渚而反顾”、“淹回水而疑滞”之 无奈了。第三层诗人的内心情感翻腾得越发激荡,朝发夕宿不仅生活淡而无味,而且也失去了前进的方 向,但是诗人仍高歌“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和“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 而且还坚决地说“余将懂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诗人选择了理想, 在苟活与求索中,诗人选择了求索。诗人求索,才对鸾鸟凤凰之“日以远”而惆怅;诗人求索,才对燕 雀乌鹊之堂皇作巢而愤懑;诗人求索,才对香木枯死而感伤;诗人求索,才对腥臊并御而悲怆;诗人求 索,才越发怀抱忠信却又对自己前途失意彷徨。可见,诗人的感情起伏,是由爱国主义这根主线系牵着 的。 3、特点指要 (1)艺术构思上,形散神聚。这是一首抒情诗歌,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在爱国主义情感主线系 牵之下,有时渲染铺叙,有时直抒胸臆,运笔如行云流水,将曲折变化的感情历程抒写得流畅真切。在 诗人的笔下,一切景物都好似有情有意之物,伴随着诗人的引吭高歌、愤怒抨击、理性反思乃至失意彷 徨;大到宇宙大化,小到一草一木,都随诗人感情心路而幻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场景、一个个具体的感情 寄托物。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 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王国维又说:“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因此, 屈原诗歌中的一景一物其实都附着了自人格精神,而看似无所不在的自然景物也就凝聚而一体,形成了 强烈的批判力和强大的感染力。 (2)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象征。阅读本诗一定要关注“良禽香草美人以喻君子”的《楚辞》浪 漫主义的特点,也一定要对其楚方言特点有所关注,这样才能读懂诗人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才能真 正理解诗歌中人物所饱含的思想感情和所具有的性格特征。此外,诗歌中有善恶对比,这也有助于我们 更准确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提示 1、教学方法建议
(1)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关于屈原故事的影视或录音,例如话剧《屈原》片断。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含有象征意义的句子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屈原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 《史记·天官书》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重华 是舜的名学,在《楚辞》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摄提是他在星象上的反映。重华帝舜即是岁星,又是从 太阳神升格的东方的最高之神。战国时代的天文星历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可也夹杂着迷信的天神思想 《诗经》说:“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后代称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界等,都是例证。屈原出生的年月 所谓“摄提贞于孟陬”,便指示了岁星(摄提)和太阳同在陬訾宫始点(危宿十六度与室宿一度之间) 会会的天文现象,此天文现象便表示是寅年寅月寅日。根据《史记·天官书》,这颗运行的岁星,当它 与太阳同在营室(室宿)五度的时候,营室便被认为是它的清庙或天庙。古人因为把岁星当做一位天神, 才把营室称做天庙。这位天神就是主宰岁星合辰(岁星合日)的重华。而陬訾是谁呢?就是常仪。常仪 是生月十二的月母,即后来的嫦娥。这样,“陬訾”就应是女月神;因此岁星进入清庙(营室),即帝舜 重华进入陬訾之宫,日神太皞(帝喾)进入女月神陬訾氏常仪之室,是夫妻相会,日月交逢,这一定是 大喜大庆大吉大利的时刻。日月相会于营室,陬訾就会生养“阳气”。因此,我们的诗人就自称为是秉 承这“阳气”而生的,是日、月所生,是太阳神的后裔。“摄提贞于孟陬”亦即屈原生辰的内在原因 这也就是屈原为什么常把太阳、把帝舜挂在嘴上的原因;这也是人们常用以解释屈原傲骨铮铮、以天下 为己任和取名“平”、“原”、“正则”等的原因。 (2)屈原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说 ①殉国说。现代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在《屈原赋今译》中写道:“屈原既活到了六十多岁,他的流 窜生活已经经过了很长久,然而他终竟自杀了。自杀的动机,单纯用失意来说明,是无法说通的。屈原 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从这些来推测,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 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 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连受着压迫,一定是 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 ②洁身说。现代以姜亮夫为代表,他在《楚辞今译讲录》中说道:“屈原的个性是痛痛快快,有什 么说什么,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隐讳,……屈原为什么要跳水呢?屈原是清清白白的,‘伏清白以 死直兮’。‘直’是道德的‘德’字,即,我有这个德,先天得之于我的先祖高阳,我是楚国的宗族。我 又有这样的修养,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我有什么办法呢?他自己个人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一点含
10 (1)有选择地播放一些关于屈原故事的影视或录音,例如话剧《屈原》片断。 (2)设置问题:组织学生预习一些思考题。例如关于主题、字词、含有象征意义的句子等。 2、作家作品资料选辑 (1)屈原认为自己是太阳神的后裔。 《史记·天官书》说:“岁星一曰摄提,曰重华,曰应星,曰纪星。营室为清庙,岁星庙也。”重华 是舜的名学,在《楚辞》里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摄提是他在星象上的反映。重华帝舜即是岁星,又是从 太阳神升格的东方的最高之神。战国时代的天文星历知识是一种科学知识,可也夹杂着迷信的天神思想。 《诗经》说:“天之生我,我辰安在?”后代称包拯是文曲星下凡界等,都是例证。屈原出生的年月日, 所谓“摄提贞于孟陬”,便指示了岁星(摄提)和太阳同在陬訾宫始点(危宿十六度与室宿一度之间) 会会的天文现象,此天文现象便表示是寅年寅月寅日。根据《史记·天官书》,这颗运行的岁星,当它 与太阳同在营室(室宿)五度的时候,营室便被认为是它的清庙或天庙。古人因为把岁星当做一位天神, 才把营室称做天庙。这位天神就是主宰岁星合辰(岁星合日)的重华。而陬訾是谁呢?就是常仪。常仪 是生月十二的月母,即后来的嫦娥。这样,“陬訾”就应是女月神;因此岁星进入清庙(营室),即帝舜 重华进入陬訾之宫,日神太皞(帝喾)进入女月神陬訾氏常仪之室,是夫妻相会,日月交逢,这一定是 大喜大庆大吉大利的时刻。日月相会于营室,陬訾就会生养“阳气”。因此,我们的诗人就自称为是秉 承这“阳气”而生的,是日、月所生,是太阳神的后裔。“摄提贞于孟陬”亦即屈原生辰的内在原因。 这也就是屈原为什么常把太阳、把帝舜挂在嘴上的原因;这也是人们常用以解释屈原傲骨铮铮、以天下 为己任和取名“平”、“原”、“正则”等的原因。 (2)屈原为什么要自沉汨罗江。 屈原自沉汨罗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五说: ①殉国说。现代以郭沫若为代表,他在《屈原赋今译》中写道:“屈原既活到了六十多岁,他的流 窜生活已经经过了很长久,然而他终竟自杀了。自杀的动机,单纯用失意来说明,是无法说通的。屈原 是一位理智很强的人,而又热爱祖国,从这些来推测,他的自杀必然有更严肃的动机。顷襄王二十一年 的国难,情形是很严重的。那时,不仅郢都破灭了,还失掉了洞庭、五渚、江南。顷襄王君臣朝东北逃 难,在陈城勉强维持了下来。故在当年,楚国几乎遭了灭亡。朝南方逃的屈原,接连受着压迫,一定是 看到国家的破碎已无可挽救,故才终于自杀了。” ②洁身说。现代以姜亮夫为代表,他在《楚辞今译讲录》中说道:“屈原的个性是痛痛快快,有什 么说什么,一点也不含糊,一点也不隐讳,……屈原为什么要跳水呢?屈原是清清白白的,‘伏清白以 死直兮’。‘直’是道德的‘德’字,即,我有这个德,先天得之于我的先祖高阳,我是楚国的宗族。我 又有这样的修养,既然‘举世皆浊我独清’,我有什么办法呢?他自己个人是光明磊落的,没有一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