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聚集资源求増长的旧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疏解功能 谋发展的新路径。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增强 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发展质量要 提髙、人口规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细、城市环境要最好”的要求,努力在首都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 2016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及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 职能定位,深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以城市 更新改造为突破口,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 的和谐宜居之区”,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6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左右;区级 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达 到市级要求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聚焦首都核心功能,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 着力优化提升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高端服务功能,统筹推进非首 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产业优化升级,打好人口规模调控 组合拳,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增强首都核心功能承载力。 (一)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实区域战略定位的关键,要坚持冋题导向,加快建立健全 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做好疏解工作。 统筹兼顾完蓍疏解机制。坚持“控增量”与“疏存量”并重,以人口调控目标 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明 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大考核和督査力度,把疏解指标落实到季度、落实到领域 落实到部门、落实到项目,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扎实细致推动疏解工作。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把牢企业准入关。完成5 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推动百荣世贸商城二期等区域性专业市场的批发、物流、仓 储功能疏解,以及红桥市场、永外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职业学校转型发展。协助 推动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等市属医院疏解。认真落实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加 强人口监测,完成市里下达的人口调控任务
- 7 - 式和城市发展方式,切实改变聚集资源求增长的旧有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疏解功能 谋发展的新路径。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切实增强 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按照“发展质量要 提高、人口规模要控制、管理水平要精细、城市环境要最好”的要求,努力在首都 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进程中走在前列。 2016 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 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 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及区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决策部署,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首都功能核心区 职能定位,深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为核心,以城市 更新改造为突破口,以提升城市品质、改善民生福祉为目标,加快建设“国际一流 的和谐宜居之区”,努力实现“十三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2016 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 6%左右;区级一 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 5.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长;社会消费品 零售额增长 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2%以内;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达 到市级要求。 围绕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一、聚焦首都核心功能,不断提升“四个服务”水平 着力优化提升政治活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等高端服务功能,统筹推进非首 都功能疏解、城市更新改造、城市精细化管理和产业优化升级,打好人口规模调控 组合拳,缓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增强首都核心功能承载力。 (一)加快疏解非首都功能 疏解非首都功能是落实区域战略定位的关键,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快建立健全 工作机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市场等手段做好疏解工作。 统筹兼顾完善疏解机制。坚持“控增量”与“疏存量”并重,以人口调控目标 倒逼非首都功能疏解、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管理水平提升。完善统筹协调机制,明 确任务,强化责任,加大考核和督查力度,把疏解指标落实到季度、落实到领域、 落实到部门、落实到项目,确保任务全面完成。 扎实细致推动疏解工作。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把牢企业准入关。完成 5 家工业企业调整退出。推动百荣世贸商城二期等区域性专业市场的批发、物流、仓 储功能疏解,以及红桥市场、永外城转型升级。积极推动职业学校转型发展。协助 推动天坛医院、北京口腔医院等市属医院疏解。认真落实北京市积分落户政策,加 强人口监测,完成市里下达的人口调控任务
多措并举增强疏解动力。加强政策宣传,调动疏解单位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市 场的力量推动疏解,形成政府、产权单位、商户共同推动疏解的工作合力。深入硏 究腾退空间的综合利用,算好人口、效益两笔账,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疏解,实 现人口减少、效益提升。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畅通疏解渠道,做好对接服务。 (二)加紧城市更新改造 加快平房区、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是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广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认真落实“三大 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发挥街道属地统筹协调作用,以住房改善、市政 提升、交通优化、业态更新等为目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治理。按规划推进 前门东区建设,全力抓好东四三至八条、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试点项目,并 在此基础上启动平房区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历史文化精华区”,形成“点、线 面”结合的整体保护格局。区属行政事业单位要率先从文保区搬迁或拆除与古都风 貌不协调的建筑。完成朝内大街81号、新革路20号、宣仁庙等文物修缮,完成玉河 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推动东堂子4号、6号和清华寺二期腾退修缮。实现陈独秀 旧居对外开放 推动非文保区更新改造。以危旧平房和简易楼为重点,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努 力完成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加快宝华里项目滞留户搬迁,启动望坛项目征收,完 成西忠实里项目腾退并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完成南中轴路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征收工 作,完成西河沿危改项目搬迁,部分建筑实现结构封顶。积极推动崇外6号地项目, 实施拆迁滞留区分类管理。改造四类以下直管公房1500户。加大力度筹措对接安置 房源,加快推进豆各庄和通州“两站一街”项目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水电气热等市政基 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低洼院落改造。实施故宫周边等重点地区以及主次干路架空 线入地工程。推进供暖系统并网改造。实施簋街市政综合改造。协调推动地铁8号 线三期、17号线和机场线西延相关站点建设,完成7号线、14号线站点红线内搬迁 (三)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坚持标本兼治,加快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以服务为先导、以管理为支撑、以执法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治理交通拥堵。推进体育馆西路、革新南路等8条微循环道路建设,实施 东直门北中街等5处拥堵节点改造和15条道路大中修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打 造地坛——青年湖慢行系统示范区。综合治理静态交通,建设5条禁停街和30条停 车示范街,开展区域停车平衡试点;继续推行“单行单停”,进一步规范胡同停车
- 8 - 多措并举增强疏解动力。加强政策宣传,调动疏解单位的积极性,善于利用市 场的力量推动疏解,形成政府、产权单位、商户共同推动疏解的工作合力。深入研 究腾退空间的综合利用,算好人口、效益两笔账,在产业结构升级中推动疏解,实 现人口减少、效益提升。积极搭建区域合作平台,畅通疏解渠道,做好对接服务。 (二)加紧城市更新改造 加快平房区、老旧小区的更新改造是补短板、惠民生的重要举措,要积极推广 “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居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多元合作模式,认真落实“三大 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居民居住水平。 推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复兴。发挥街道属地统筹协调作用,以住房改善、市政 提升、交通优化、业态更新等为目标,推动历史文化街区的综合治理。按规划推进 前门东区建设,全力抓好东四三至八条、南锣鼓巷四条胡同修缮整治试点项目,并 在此基础上启动平房区综合治理,努力打造“历史文化精华区”,形成 “点、线、 面”结合的整体保护格局。区属行政事业单位要率先从文保区搬迁或拆除与古都风 貌不协调的建筑。完成朝内大街 81 号、新革路 20 号、宣仁庙等文物修缮,完成玉河 南区河道景观恢复整治。推动东堂子 4 号、6 号和清华寺二期腾退修缮。实现陈独秀 旧居对外开放。 推动非文保区更新改造。以危旧平房和简易楼为重点,加快更新改造进程。努 力完成天坛周边简易楼腾退,加快宝华里项目滞留户搬迁,启动望坛项目征收,完 成西忠实里项目腾退并实施环境绿化美化,完成南中轴路周边环境整治项目征收工 作,完成西河沿危改项目搬迁,部分建筑实现结构封顶。积极推动崇外 6 号地项目, 实施拆迁滞留区分类管理。改造四类以下直管公房 1500 户。加大力度筹措对接安置 房源,加快推进豆各庄和通州“两站一街”项目建设。 推动基础设施优化提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水电气热等市政基 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低洼院落改造。实施故宫周边等重点地区以及主次干路架空 线入地工程。推进供暖系统并网改造。实施簋街市政综合改造。协调推动地铁 8 号 线三期、17 号线和机场线西延相关站点建设,完成 7 号线、14 号线站点红线内搬迁。 (三)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 坚持标本兼治,加快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 以服务为先导、以管理为支撑、以执法为保障,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大力治理交通拥堵。推进体育馆西路、革新南路等 8 条微循环道路建设,实施 东直门北中街等 5 处拥堵节点改造和 15 条道路大中修工程,提升道路通行能力。打 造地坛——青年湖慢行系统示范区。综合治理静态交通,建设 5 条禁停街和 30 条停 车示范街,开展区域停车平衡试点;继续推行“单行单停”,进一步规范胡同停车
秩序。以南锣鼓巷地区为试点,实行机动车准入管理、准行组织、准停设置,完善 胡同单行道微循环系统。切实强化属地责任,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北京市 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 统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违规开墙打洞专项治理,切实维护群众居住 安全,创建一批治理违规开墙打洞示范街。继续开展直管公房转租转借清理工作。 清理地下室和群租房2.2万平方米,加强后续管理,防止反弹。保持拆违高压态势, 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拆除存量违法建设4.5万平方米。加强市场监管,引 导促进东华门夜市、簋街、南锣鼓巷调整升级。有序淘汰“七小”业态,引入便民 服务连锁经营品牌,保障群众生活需求。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加强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污染源监管,加大整治路边烧烤力度,PM.5 年均浓度下降率达到北京市要求。加强地表水体监测,改善公园水质。修复提升北 京游乐园原址生态景观,并力争向社会开放。完成前三门大街等12公里绿道建设 完成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将垃圾处理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结合,全面实行主要 大街“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综合整治、提升平安大街 等6条重点大街、20条背街小巷、30个老旧小区和柏林寺周边等区域环境, 创新平房区、老旧小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平房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模 式。以公共空间管理为突破口,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标准, 重点做好维修维护、停车管理、环境卫生、安全防范等工作。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专 业化优势,强化街道监督职能,及时回应、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形成政府部门、 物业企业、居民自治组织权责清晰、高效互动、有机协调的新型管理体制。 继续强化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落实我区城市管理标准规范,开展严厉打击违 规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治理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等专项执法行动。继续落实政府监管 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安责险 加强对人防工程的科学监管和有效利用,建设“绿舟”公共安全体验基地。深化应 急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完善反恐维稳工作体制机制,试点推 行交巡一体、联防联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风 险评估体系,食品抽检合格率不低于98%,药品抽验合格率不低于98.5%。 (四)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保持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发展。促进文化、商业、 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资源优势 转化为发展优势 着力完善“二三一”产业体系。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加快 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高端
- 9 - 秩序。以南锣鼓巷地区为试点,实行机动车准入管理、准行组织、准停设置,完善 胡同单行道微循环系统。切实强化属地责任,加大交通执法力度,全面落实北京市 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 统筹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开展违规开墙打洞专项治理,切实维护群众居住 安全,创建一批治理违规开墙打洞示范街。继续开展直管公房转租转借清理工作。 清理地下室和群租房 2.2 万平方米,加强后续管理,防止反弹。保持拆违高压态势, 确保新生违法建设“零增长”,拆除存量违法建设 4.5 万平方米。加强市场监管,引 导促进东华门夜市、簋街、南锣鼓巷调整升级。有序淘汰“七小”业态,引入便民 服务连锁经营品牌,保障群众生活需求。严厉打击无照经营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加强机动车尾气、餐饮油烟、施工扬尘等污染源监管,加大整治路边烧烤力度,PM2.5 年均浓度下降率达到北京市要求。加强地表水体监测,改善公园水质。修复提升北 京游乐园原址生态景观,并力争向社会开放。完成前三门大街等 12 公里绿道建设, 完成屋顶绿化 1 万平方米。将垃圾处理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相结合,全面实行主要 大街“垃圾不落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综合整治、提升平安大街 等 6 条重点大街、20 条背街小巷、30 个老旧小区和柏林寺周边等区域环境。 创新平房区、老旧小区管理体制。全面推行平房区、老旧小区物业服务管理模 式。以公共空间管理为突破口,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建立健全服务管理标准, 重点做好维修维护、停车管理、环境卫生、安全防范等工作。发挥物业管理企业专 业化优势,强化街道监督职能,及时回应、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形成政府部门、 物业企业、居民自治组织权责清晰、高效互动、有机协调的新型管理体制。 继续强化综合执法效能。进一步落实我区城市管理标准规范,开展严厉打击违 规设置户外广告牌匾、治理城市公共空间设施等专项执法行动。继续落实政府监管 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继续在重点行业领域推广安责险。 加强对人防工程的科学监管和有效利用,建设“绿舟”公共安全体验基地。深化应 急体系建设,提高监测预警和应对处置能力。完善反恐维稳工作体制机制,试点推 行交巡一体、联防联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监管风 险评估体系,食品抽检合格率不低于 98%,药品抽验合格率不低于 98.5%。 (四)加速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保持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发展。促进文化、商业、 科技、金融、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推动区域资源优势 转化为发展优势。 着力完善“二三一”产业体系。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加快 培育新的发展动能。加快文化要素市场建设,促进文化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高端
要素集聚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智库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挥商业服务业传统优势,加快改造提升进程 加大对老字号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本土高端民族品牌。发挥中医药、体育资源优势, 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 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行动计划,聚焦附加值高 聚人少、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和硏发、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 创意与金融等产业融合,推进“首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培育文化金融服 务品牌。强化文化传媒、数字岀版等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影响力, 推动中关村东城园成为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实现旅游综 合收入增长5‰。办好“第五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 打造双创”新引擎。制定并实施东城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存量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再创业。打造众创空间, 支持众包、众扶、众筹,构建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兴办创新型孵化器, 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服务。 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强化资源统筹配置,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优质 均衡,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多元共治共享,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更直接 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强化整体统筹,提高就业和杜会保障水平 以创业带动就业。巩固充分就业城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就业联盟综合服务功 能,重点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帮扶工作。落实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 确保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积极 防范功能疏解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推进社会救助分类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养老助残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网格化智慧养 老模式。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 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和机构衔接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深化 五进居家”工作,鼓励支持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培育服 务品牌,提升服务社会化水平。建立东城区养老机构标准化指标体系。安定门、东 花市、前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完成建设,和平里、东四、龙潭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 现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点,推动医疗机构 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对接。夯实社区老年健康管理基础,65岁以上老年 人高血压、糖尿病签约管理率不低于70%。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10
- 10 - 要素集聚发展,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速达到 8%。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 推动信息服务业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积极培育智库服务业态, 大力发展法律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发挥商业服务业传统优势,加快改造提升进程, 加大对老字号企业扶持力度,培育本土高端民族品牌。发挥中医药、体育资源优势, 结合“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健康服务业。 大力推动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实施 “文化+”行动计划,聚焦附加值高、 聚人少、辐射带动力强的高端产业和研发、设计、交易等产业高端环节,推动文化 创意与金融等产业融合,推进“首都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建设,培育文化金融服 务品牌。强化文化传媒、数字出版等优势产业集群效应,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影响力, 推动中关村东城园成为文创产业创新发展的高地。提升文化旅游体验,实现旅游综 合收入增长 5%。办好“第五届王府井国际品牌节”。 打造“双创”新引擎。制定并实施东城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意见。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鼓励存量企业通过创新实现再创业。打造众创空间, 支持众包、众扶、众筹,构建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兴办创新型孵化器, 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服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第一标准,强化资源统筹配置,更加注重公共服务优质 均衡,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多元共治共享,让广大群众有更多更直接 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一)强化整体统筹,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 以创业带动就业。巩固充分就业城区建设成果,充分发挥就业联盟综合服务功 能,重点做好困难就业群体的帮扶工作。落实好大学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 确保本区生源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 95%。“零就业家庭”动态保持为零。积极 防范功能疏解带来的结构性失业风险。推进社会救助分类管理,实现应保尽保。 提高养老助残服务水平。加强养老服务体系顶层设计,探索建立网格化智慧养 老模式。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社会保障为支撑的养 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家庭、社区和机构衔接机制,满足不同层次养老需求。深化 “五进居家”工作,鼓励支持非营利组织、企业和个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培育服 务品牌,提升服务社会化水平。建立东城区养老机构标准化指标体系。安定门、东 花市、前门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完成建设,和平里、东四、龙潭街道养老照料中心实 现开工建设。大力推进“医养结合”,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重点,推动医疗机构 与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对接。夯实社区老年健康管理基础,65 岁以上老年 人高血压、糖尿病签约管理率不低于 70%。进一步提升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卫生服务水平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继续深化“学区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均衡 化水平,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不低于95%。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化教学方式 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学院制”建设,统筹课内外、校内外教育 资源,构建区域课程体系,制定学生个性化课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幼儿教育新需求,启动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继续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深入推进全国教育“管办评”试 点工作。改革创新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 加快健康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和使用制度。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试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 看病。推进第一人民医院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隆福医院向老年专科医院转型。 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北 京医院”医联体政策试点,健全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动机制,逐步构建 金字塔”型医疗服务体系。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新需求,加强妇幼保健 和计划生育服务。启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数据共享。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推进社会单位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深化文化惠民。高标准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迎检验收工作。依托 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充分调动区内文化单位、文化企业、文化社团及文化名家 等各方力量,真正使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东城 文化品牌。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 引导文化消费。继续办好地坛、龙潭文化庙会和文化展演季、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群 众性文化活动,把剧场开到百姓家门口。出台非遗传承扶持政策。区文化活动中心 工程实现竣工 加强文化交流。深化“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发展联盟合作交流,支 持鼓励文化企业到津、冀拓展发展空间。利用文博会、京交会、京港洽谈会等平台 推介东城。积极扶持东城原创剧目,继续办好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青年国际戏剧 节、戏剧东城展演季,扩大“戏剧东城”品牌影响力。继续推进“地坛文化庙会全 球行”活动,让更多文化企业、老字号和非遗项目走出国门。 (四)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动共治共享 强化社会治理。发挥好网格化工作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以街道为枢纽, 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一体化运行
- 11 -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教育卫生服务水平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继续深化“学区制”综合改革,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均衡 化水平,小学、初中就近入学比例不低于 95%。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深化教学方式 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深化“学院制”建设,统筹课内外、校内外教育 资源,构建区域课程体系,制定学生个性化课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幼儿教育新需求,启动学前教育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 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继续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深入推进全国教育“管办评”试 点工作。改革创新骨干教师评选、教师职称评定等工作。 加快健康事业发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重点, 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标准化建设,逐步完善人才引进、培训和使用制度。 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试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分级诊疗,方便群众就近 看病。推进第一人民医院向中西医结合医院转型,隆福医院向老年专科医院转型。 深化“国家中医药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强名老中医工作室建设。推进“北 京医院”医联体政策试点,健全区属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动机制,逐步构建 “金字塔”型医疗服务体系。着眼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新需求,加强妇幼保健 和计划生育服务。启动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数据共享。 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推进社会单位文体设施向公众开放。 (三)整合文化资源,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 深化文化惠民。高标准做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迎检验收工作。依托 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充分调动区内文化单位、文化企业、文化社团及文化名家 等各方力量,真正使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东城 文化品牌。倡导全民阅读,提高市民文化素养。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消费季”活动, 引导文化消费。继续办好地坛、龙潭文化庙会和文化展演季、百姓周末大舞台等群 众性文化活动,把剧场开到百姓家门口。出台非遗传承扶持政策。区文化活动中心 工程实现竣工。 加强文化交流。深化“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务示范走廊” 发展联盟合作交流,支 持鼓励文化企业到津、冀拓展发展空间。利用文博会、京交会、京港洽谈会等平台 推介东城。积极扶持东城原创剧目,继续办好中国儿童戏剧节、北京青年国际戏剧 节、戏剧东城展演季,扩大“戏剧东城”品牌影响力。继续推进“地坛文化庙会全 球行”活动,让更多文化企业、老字号和非遗项目走出国门。 (四)凝聚各方力量,努力推动共治共享 强化社会治理。发挥好网格化工作体系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以街道为枢纽, 以社区为基础,以社会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实现一体化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