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形象(诗人形象) 南邻杜甫南邻doc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画面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 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 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人物形象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分析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鸟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 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概括形象 他是个安贫乐道,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人物形象(诗人形象) 南邻 杜甫 南邻.doc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 甫从他家走出,路上,也许是回家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说它是诗吧,却又 是画;是用两幅画面组成的一道诗。前半篇展现出来的是一幅山庄访隐图。 到人家作客,这家人家给予杜甫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画面 人物形象 分析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 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说“未全贫”,则这家境况并不富裕。 概括形象 他是个安贫乐道 ,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
人物形象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分析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二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 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 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人物形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这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一二句重在写形,三四句重在传神。 分析 通过以上的简略分析可以看出,前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体态,但“侧坐” 与“莓苔”又不是单纯的描状写景之笔;后两句虽然着重写小儿的神情,但 在第三句中仍然有描绘动作的生动的笔墨。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备 的描写儿童的佳作
语言、炼字 闺情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语言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 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堃楚动人,令人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 生深厚的同情。 炼字 不忿朝来鹊喜声!”啊,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 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 人”一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了。可是, 门外只有车尘马迹、稀稀落落的行人,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她伤心透了:一方 面是由于失望;另方面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不忿”(即不满、恼恨)二 字,正传达出少妇由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
语言、炼字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这首诗,明白晓畅,诗人以清新朴实的语言,把一个闺中少妇急切盼望丈 夫归来的情景,描写得含蓄细腻,楚楚动人,令人读了之后,自然对她产 生深厚的同情。 语言 “不忿朝来鹊喜声!”啊,原来是黎明时分那声声悦耳动听的喜鹊鸣叫,把她 引到门前去的。“乾鹊噪,行人至。”这不明明预兆着日夜思念的“行 人”──出了远门的丈夫马上要回来吗?所以她忙不迭地跑到门前去了。可是, 门外只有车尘马迹、稀稀落落的行人,哪里有丈夫的影儿!她伤心透了:一方 面是由于失望;另方面她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不忿”(即不满、恼恨)二 字,正传达出少妇由惊喜陡转忧伤的心情。 炼字
咏物诗 虞世南●蝉, 垂矮饮清露,流响岀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诗 虞世南●蝉 虞世南.doc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咏物诗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 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擘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 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 骆宾王●咏蝉 •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咏物诗 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凤三年(678)。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 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这首诗作于患难之中,感情充沛,取譬明切,用典自然,语多双关,于咏物中 寄情寓兴,由物到人,由人及物,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是咏物诗中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