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英国的济贫制度 英国政府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 (旧),以及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新),是国家通过立法干预贫困救济、 确立济贫制度的重要标志
三、英国的济贫制度 ◼ 英国政府1601年颁布的《济贫法》 (旧),以及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 (新),是国家通过立法干预贫困救济、 确立济贫制度的重要标志
英国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 的自耕农和佃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流入 城镇,沦为贫民和乞丐。贫困、失业、流浪等社会 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在1530-1597年间,英国政 府通过了13个有关禁止流浪的法令,其规定极其 残酷,如:老年人和无劳动能力者持特许证乞讨, 身体健康者一度违令处以刑罚,二度违令割一半 上 浪者胸前烙上“V”(Vagabond)印,等等。圈地 运动和迫害流浪者的血腥立法,激起广大人民群 众的坚决抵抗。整个16世纪,英国农民起义风起 云涌
◼ 英国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的圈地运动,导致大量 的自耕农和佃农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开始流入 城镇,沦为贫民和乞丐。贫困、失业、流浪等社会 问题日益严重,为此,在1530-1597年间,英国政 府通过了13个有关禁止流浪的法令,其规定极其 残酷,如:老年人和无劳动能力者持特许证乞讨, 身体健康者一度违令处以刑罚,二度违令割一半 耳朵,三度违令死刑,以及在逃跑奴隶额上或背 上烙上“S”(Slave)印,在某地3 天无所事事的流 浪者胸前烙上“V” (Vagabond)印,等等。圈地 运动和迫害流浪者的血腥立法,激起广大人民群 众的坚决抵抗。整个16世纪,英国农民起义风起 云涌
为了解决贫困、失业、流浪等社会问题, 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一世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 (Poor Law)史称旧《济贫法》或《伊 丽莎白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有:
◼ 为了解决贫困、失业、流浪等社会问题, 稳定社会秩序,1601年,英国女王伊丽 莎白一世颁布了《伊丽莎白济贫法》 (Poor Law)史称旧《济贫法》或《伊 丽莎白济贫法》。其主要内容有:
(1)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 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 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济贫行政 体系; (2)征收济贫税,并确定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 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式: (3)建立贫民救济院、贫民习艺所等,组织有劳 动能力的贫民和孤儿通过劳动和习艺而自立; (4)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 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 (5)对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 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 (1)全国普遍设立收容贫民的济贫院,强调对贫 民实施救济是每个济贫区的责任,并通过委任贫 民救济官的方式建立起全国范围的地方济贫行政 体系; ◼ (2)征收济贫税,并确定了从富裕的地区征税补 贴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方式; ◼ (3)建立贫民救济院、贫民习艺所等,组织有劳 动能力的贫民和孤儿通过劳动和习艺而自立; ◼ (4)对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者,通过院内收容 和院外救助两种方式进行救助; ◼ (5)对失依儿童,以孤儿院收养、家庭补助、家 庭寄养等方式进行抚养
《济贫法》在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以立法的手段,征收济贫税,救济贫困者,保障 或强制贫困者就业,开创了通过国家立法推动社会 保障事业的先例。 随着圈地运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贫民日益增多 并聚集于城市,英国的贫民问题愈发严重,到19世 纪初,有工作能力的人口中接受救济的比例又大幅 度增加。因此,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济贫法 修正案》(新《济贫法》)
◼ 《济贫法》在现代社会保障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它以立法的手段,征收济贫税,救济贫困者,保障 或强制贫困者就业,开创了通过国家立法推动社会 保障事业的先例。 ◼ 随着圈地运动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贫民日益增多 并聚集于城市,英国的贫民问题愈发严重,到19世 纪初,有工作能力的人口中接受救济的比例又大幅 度增加。因此,英国政府于1834年颁布了《济贫法 修正案》(新《济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