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本世纪初物理学学革命的巨人。海森伯在谈到爱因斯坦的贡献时说,他“有点像 艺术领域中的达芬奇或者贝多芬,爱因斯坦也站在科学的一个转折点上,而他的著作率先表 达出这一变化的开端:因此,看来好像是他本人发动了我们在本世纪上半期所亲眼目睹的革 命
文件格式: DOC大小: 50.5KB页数: 10
人人都知道放射性。医院里有“放射科”,原子弹的放射性会产生致命的放射病。可是您知 道放射性发现的故事吗?那可是科学史上最离奇的一次发现,因为它是在三个错误基础上作 出的一个发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以后,迅即引起了全世界强烈的震动
文件格式: DOC大小: 24KB页数: 2
(1)问: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去年在台湾出版,引起了很大反响。今能又将在大陆出版,您对此书的出版有什么评论? (1)答:此书对我和杨振宁在物理研究上的合作,以及对我本人人格的很多描述都与事实不相符合。杨振宁是想通过此书重写历史,通过对我进行诬蔑和贬低来索取根本不属于他的荣誉。在一本传记中对别人进行如此集中的歪曲和诬蔑是非常罕见的。我读了之后感到十分震惊和愤怒
文件格式: DOC大小: 47.5KB页数: 6
光磁共振,是把光频跃迁和射频磁共振跃迁结合起来的一种物理过 程,是利用光抽运效应来研究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所 研究的对象是碱金属原子铷Rb。天然铷中含量大的同位素有两种:8Rb 占2785%,8Rb占72.15% 气体原子塞曼子能级间的磁共振信号非常弱,用磁共振的方法难于观 察
文件格式: DOC大小: 1.7MB页数: 11
玻尔根据原子是稳定的,原子光谱是线状的实验事实,于1913年提出原子的能量是 量子化的原子模型。1914年,夫兰克和赫兹用慢电子轰击稀薄气体的原子,研究碰撞前 后电子能量的改变情况,以间接了解原子能量的变化,在对结果的分析中,发现了原子 量子化吸收和原子的激发能态并观察到原子由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辐射出的光谱线,验 证了原子能级的存在,为玻尔原子模型提供了有利的证明
文件格式: DOC大小: 261KB页数: 6
电子自旋的概念是 Pauli在1924年首先提出的。1925年, S.A. Goudsmit和 G Uhlenbeck用它来解释某种元素的光谱精细结构获得成功 Stern和 Gerlaok也以实验直 接证明了电子自旋磁矩的存在。 电子自旋共振( Electron Spin Resonance)缩写为ESR又称顺磁共振( Paramagnetic Resonance它是指处于恒定磁场中的电子自旋磁矩在射频电磁场作用下发生的一种磁 能级间的共振跃迁现象。这种共振跃迁现象只能发生在原子的固有磁矩不为零的顺磁 材料中,称为电子顺磁共振。194年由前苏联的柴伏依斯基首先发现
文件格式: DOC大小: 5.94MB页数: 8
铁磁共振 微波铁磁共振(FMR)是指铁磁介质处在频率为∫的微波电磁场中,当改变外加恒 磁场H的大小时,发生的共振吸收现象。铁磁共振观察的对象是铁磁介质中的未偶电 子,可以说它是铁磁介质中的电子自旋共振。铁磁共振不仅是磁性材料在微波技术应用 上的物理基础,也是研究其它宏观性能与微观结构的有效手段
文件格式: DOC大小: 309.5KB页数: 6
塞曼效应 1896年塞曼( Zeeman)发现当光源放在足够强的磁场中时,原来的一条光谱线分裂成几条」 光谱线,分裂的谱线成分是偏振的分裂的条数随能级的类别而不同。后人称此现象为塞曼效 早年把那些谱线分裂为三条而裂距按波数计算正好等于一个洛伦兹单位的现象叫做正 常塞曼效应(洛伦兹单位L=eB/4mc)。正常塞曼效应用经典理论就能给予解释
文件格式: DOC大小: 1.55MB页数: 9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历时七年之久,通过测量微小油滴所带的电荷,不仅证明了电 荷的不连续性,即所有的电荷都是基本电荷e的整数倍,而且测得了基本电荷的准确 值。电荷e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它的测定还为从实验上测定电子质量、普朗克常数等其 他物理量提供了可能性,密立根因此获得了192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密立根油滴实验用经典力学的方法,揭示了微观粒子的量子本性。因为它的构思巧 妙,设备简单,结果准确,所以是一个著名而有启发性的物理实验
文件格式: DOC大小: 215KB页数: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