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語音的基本單位是音節,音節可以分析成聲、韻、調三個組成部分,音韻學就是研究漢語的聲、韻、調的發音原 理和類别,並探討它們的古今演變規律的學問
文件格式: PPT大小: 43KB页数: 8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書寫符號系統。 原始社會晚期陶器上的刻劃記號,與漢字的形成 有關。商代後期的甲骨文和金文,已是相當成熟 的漢字系統。 在發展過程中,漢字的形體結構有過多次變化, 其主要途徑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隸 書——楷書
文件格式: PPT大小: 104.5KB页数: 12
輯佚、辨僞和考據 (一)輯佚 輯佚,就是將散見於有關典籍中的某部失傳書的篇章段落或零星短句搜集到一起,重新編排,以求儘量恢復原書面貌的工作。 輯佚古書,起源很早。孔子編定《尚書》、《詩經》都是一種輯佚。宋、明學者輯佚頗有成績。清代,輯佚工作趨至全盛,成果最爲豐富。今人的輯佚,由於資料豐富,有前人的輯佚書爲基礎,而且手段先進,所輯之書,往往更爲豐贍和有價值
文件格式: PPT大小: 61KB页数: 12
古籍目錄、版本和校勘 目錄、版本和校勘之學既密不可分,又各有其專門的學術特點。 (一)目錄 目錄,是目和錄的合稱,目指圖書的篇名或書名,錄指對圖書的說明和編次,也稱序錄或書錄。把書名、篇目之“目”,與其內容提要之“錄”編在一起,就是目錄
文件格式: PPT大小: 2.82MB页数: 9
讀 史 基 礎 知 識(上) 一、中國史史料學簡說 史料學是考察史料,研究史料的源流、價值、搜集、鑒別和利用方法的一項專門學問。 (一) 史料工作的重要性與中國史史料的基本形態 (二) 如何尋找有關史料 (三) 史料採集和價值審定 (四) 史料的整理和解釋
文件格式: PPT大小: 53.5KB页数: 7
【題解】 本文錄自《東漢會要》卷三十《民政下》。 據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略有校正。 《東漢會要》編者南宋徐天麟,字仲祥, 臨江(今屬江西)人。開禧元年(1205年)進 士。調撫州教授,歷湖廣總領所幹辦公事、臨 安府教授、浙西提舉常平司幹官、主管禮兵部 架閣、宗學諭、武學博士等,官至廣西轉運判 官。著有《西漢會要》、《東漢會要》、《漢 兵本末》、《西漢地理疏》、《山經》等百餘 卷。傳見《宋史》卷四百三十八《徐夢梓傳》
文件格式: PPT大小: 81KB页数: 11
【題解】 本文節選自《文獻通考》卷七《田賦考》 附篇。據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本。 《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1254-1323?),字 貴與,宋末元初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永善鄉 人。其父馬廷鸞在宋屢爲史官,官至右丞相兼 樞密使。馬端臨以父蔭補承事郎,宋亡後隱居 家鄉協助父親著述,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開始編撰《文獻通考》,至大德十一年(1307 年)成書。元朝廷爲其鏤版,經作者親自校對 ,于泰定元年(1324年)刊行
文件格式: PPT大小: 207.5KB页数: 28
【題解】 本文選自《通鑒紀事本末》卷六下,據中華書局1955年版。 《通鑒紀事本末》爲南宋袁樞所作。袁樞(1131-1205),字機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甌)人。于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以試禮部詞賦第一,登進士第。被任爲太學錄。以後歷任嚴州教授,太府丞兼國史院編修,大理少卿,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右文殿修撰,江陵知府等職
文件格式: PPT大小: 852KB页数: 18
(一)紀事本末體概述紀事本末體,是以事件爲中心的著史體裁。它與編年體、紀傳體,合稱爲古代三大史體。 紀事本末體裁,每事一題,爲一專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時閒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編年體和紀傳體的優點,詳於記事,方便閱讀
文件格式: PPT大小: 118.5KB页数: 3
【題解】 本文選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印本《明實 錄》卷七十四《太祖實錄》,標題是編者加的。 朱元璋是憑藉淮西農民武裝集團起家的,在統一全 國的過程中,這個集團中相當多的人物上升爲國公、 列侯,迅速轉化爲全國性的大地主。他們擁有部曲、 義子和大量的奴僕,與各地衛所的軍官也有密切的聯 繫。他們的子弟和家奴往往仗勢枉法,欺壓鄉里,魚 肉百姓。爲了防止階級矛盾的激化,防止貴族與中下 級軍官的勾結,維護地主階級的整體利益,加強皇朝 中央集權的統治,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六月乙巳(三 十日),朱元璋發佈了誡飭公侯的布告,鑄成鐵榜,作 爲永久的法誡
文件格式: PPT大小: 196KB页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