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春秋战国之巨变 蒋勤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2018年10月16日
蒋勤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2018年10月16日
一、大变局:战争、变法与走向统一 东周(770BC~255BC):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 ·周幽王于771BC被犬戎所杀 周平王于770BC自镐京(陕西西安),东迁至雒邑(河南洛阳),传 25王,前后515年。 256BC,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Iuo)邑,周朝灭亡 春秋(770BC~476BC):孔子“作”《春秋》得名 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周初71 国),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战国(475BC~221BC):西汉刘向作《战国策》得名 ·从周元王元年(475BC)至秦王政二十六年(221BC) 的255年中,有 大小战争230次。战争规模达数万人。 3
• 东周(770 BC~255 BC):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时期 • 周幽王于771 BC被犬戎所杀 • 周平王于770 BC自镐京(陕西西安),东迁至雒邑(河南洛阳),传 25王,前后515年。 • 256 BC,周赧王病逝,秦国攻入雒(luo)邑,周朝灭亡 • 春秋(770 BC~476 BC):孔子“作”《春秋》得名 • 春秋242年间,有43名君主被臣下或敌国杀,52个诸侯国被灭(周初71 国),有大小战事480多起,诸侯的朝聘和盟会450余次。 • 战国(475 BC~221 BC):西汉刘向作《战国策》得名 • 从周元王元年(475 BC)至秦王政二十六年(221 BC) 的255年中,有 大小战争230次。战争规模达数万人。 3
春秋战国的社会与政治结构 春秋时期:诸侯克天子 战国时期:卿大夫篡诸侯 诸侯 士人兴起: 柳诒(yi)徵(zheng):“春秋之时,多世卿执政 卿大夫 其由布衣崛起,骤至卿相,不数数见也。至 战国而风气一变。襄人下士,抵掌游说,往 往取贵族世臣之权而代之,而阶级之制遂以 渐泯。盖当战国之初,篡位夺国者皆强宗世 士人 族.” 4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人 4 春秋时期:诸侯 克 天子 战国时期:卿大夫 篡 诸侯 士人兴起: 柳诒(yi)徵(zheng):“春秋之时,多世卿执政, 其由布衣崛起,骤至卿相,不数数见也。至 战国而风气一变。窶人下士,抵掌游说,往 往取贵族世臣之权而代之,而阶级之制遂以 渐泯。盖当战国之初,篡位夺国者皆强宗世 族……
春秋的开端:周平王迁都 770BC,受到犬戎的威胁,周平王将首都从镐京 (西安)东迁至洛邑(洛阳)。 封国与宗主国的关系:周郑交质 ·周王向郑国派出质子(人质)。 ·周王本来应该是“天下共主”,但政治权威已经下降到 与普通的诸侯国一样。 。 鲁国朝见晋国33次,齐国40次,朝见周天子才7次。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685-643BC)号召“尊王 攘夷”,从此开始出现诸侯“霸主”。 5
• 770 BC,受到犬戎的威胁,周平王将首都从镐京 (西安)东迁至洛邑(洛阳)。 • 封国与宗主国的关系:周郑交质 • 周王向郑国派出质子(人质)。 • 周王本来应该是“天下共主”,但政治权威已经下降到 与普通的诸侯国一样。 • 鲁国朝见晋国33次,齐国40次,朝见周天子才7次。 • 公元前7世纪中期,齐桓公(685-643 BC)号召“尊王 攘夷”,从此开始出现诸侯“霸主”。 5
战国的开端:分期之辩 春秋 司马迁的《史记》:476BC ·周王纪年连续性(周元王元年) 鲁国《春秋》结束(孔子去世于479BC) ·《史记太史公自序》“孔子厄陈、蔡,作《春 秋》;屈原放逐,著《离骚》。 ·诸侯争夺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顾炎武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二二郡县条) 司马光《资治通鉴》:403BC ·打破诸侯与大夫的界限 韩、赵、魏三家分晋,自列诸侯,战国七雄 o 格局形成(周威烈王册封诸侯) ·诸侯争夺天下 6
• 司马迁的 《史记 》 :476 BC • 周 王纪年连续性(周元王元年) • 鲁国 《春秋 》结束 (孔子去世于479BC ) • 《史记 · 太史公自序 》“孔子厄陈、蔡,作 《 春 秋 》;屈原放逐,著 《离骚 》 。 • 诸侯争夺霸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 前704年,楚国国君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 • 顾炎武谓:“春秋之世,灭人之国者,固已为县矣” (《日知录》二二郡县条) • 司马光 《资治通鉴 》 :403 BC • 打破诸侯与大夫的界限 • 韩、赵、魏三家分晋,自列诸侯 ,战国七雄 格局形成(周威烈王册封诸侯) • 诸侯争夺天下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