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历史经验 造成失误的深层原因在于: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 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 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 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 进行有效的改革
造成失误的深层原因在于: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 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 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 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 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 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 进行有效的改革。 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历史经验
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历史经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 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 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 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一 切积极成果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 共产党人,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 这些错误,深刻地分析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 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一 切积极成果。 2、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方面历史经验
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既保证了农村生产资料 农村联产承包责住制 的公有性质,又充分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中国农村率先走上了 改革致富之路。 既保证了公有制生产资 试办经济特四, 天1小小士1八儿汗 料的主体地位,又科学 地解决了我国原来生产 私营、个体和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生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产力的发展进步。 国、吴月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既保证了公有制生产资 料的主体地位,又科学 地解决了我国原来生产 关系与生产力的不适应 状况,极大地促进了生 产力的发展进步 。 试办经济特区,实行市场经济、允许 私营、个体和外资经济的存在和发展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 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保证了农村生产资料 的公有性质,又充分调 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使中国农村率先走上了 改革致富之路
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 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 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 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 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把经验上升 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 了邓小平理论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崭新 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 展的源泉。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热情 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 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把经验上升 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 了邓小平理论。 3、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
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 时间 发展阶段 实践理论 主要标志 1978- 初步形成 1978年前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思想上、平反冤 1982 阶段 假错案-行动上);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改革开放决策: 义”的基本命题 1982年党的十二大: 1982- 形成轮廓 召开了十二大: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 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 1987 阶段 外开放: 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1987年召开十三大: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 路线 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国际环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境等基本问题 1987- 逐渐展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进入攻 社会主义本质市场经济理论 1992 并形成体 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回答当时困扰的 三个有利于标准 系阶段 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 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动改革进入新阶段。 会主义理论”概念。并对其主要内容作了系统 十四大:邓小平是总设计师 概括 1992- 丰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7年十五大正式称“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 1997 并最终确立 导思想写进党章 体制改革全面推进,94年的改革 指导地位阶段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 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时间 发展阶段 实践理论 主要标志 1978– 1982 初步形成 阶段 1978年前开展真理标准讨论-思想上、平反冤 假错案-行动上); 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心转移、 改革开放决策; 1982年党的十二大: 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的基本命题 1982– 1987 形成轮廓 阶段 召开了十二大:城乡全面改革与沿海城市对 外开放; 1987年召开十三大: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 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国际环 境等基本问题 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中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理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 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987– 1992 逐渐展开 并形成体 系阶段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改革进入攻 坚与面临严峻考验,回答当时困扰的 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 动改革进入新阶段。 十四大:邓小平是总设计师 社会主义本质 市场经济理论 三个有利于标准 十四大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理论”概念。并对其主要内容作了系统 概括 1992– 1997 丰富发展 并最终确立 指导地位阶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改革全面推进,94年的改革 1997年十五大正式称“邓小平理论”并作为指 导思想写进党章 1999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 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入宪法。 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