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入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杨琇玮 0, 摘要:陶行知创造教有思想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造教有 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助益,但教育家对其内涵的挖掘还比较 民小高等湖肩研完 浅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最大化其教育效果。此文不仅指 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的两个途径一一研读著作和归 20172 纳观点,更深入研究提出的背景和动机,归纳相关观点,尤 其点名创新、创造意识培养以及实施的途径,希望有益于相 关研究和教有实践。 关键词:创造教育:背景与动机:内涵与创造素养:实施途 径: 解放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盛行于中小学教师当中,多作为教学方法 或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和佐证材料,缺乏深度。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越来越重 视大学生创新、创造素质的培养,逐渐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纳入高等教育研究 范畴。惜乎,相关研究仍然未得其门而入,停留在浅层。若要在陶行知创造教育 思想研究上有所建树,至少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系统研读陶行知亲著创造教育文章,把握其精髓。充分占有材料是学 术生命的重要支柱,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创造宣言》《创造的 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几篇文章,还要研读《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育才 十字诀》《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科学的孩子》《从五周年到五十周年》,从 而全面、深入把握陶行知创造教育提出的背景和动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以致 于关照到当今,启发大学生创造教育的实施。 第二,精心归纳陶行知创造教育观点,升华其内蕴。科学总结观点是学术理 论得以深化的保证。陶行知尽管在多篇文章论述了创造教育思想,但观点破碎, 不成系统,需要研究者总结归纳,才能形成完整体系,展现出完整形貌,供创新、 创造教育之应用。 1杨诱玮,1980年生人,私立华联学院讲师,一级人资资源管理师
更深入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杨琇玮1 摘 要: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对当前大学生创新、创造教育 素养的培养有很大的助益,但教育家对其内涵的挖掘还比较 浅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最大化其教育效果。此文不仅指 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的两个途径——研读著作和归 纳观点,更深入研究提出的背景和动机,归纳相关观点,尤 其点名创新、创造意识培养以及实施的途径,希望有益于相 关研究和教育实践。 关键词:创造教育;背景与动机;内涵与创造素养;实施途 径; 解放后,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研究盛行于中小学教师当中,多作为教学方法 或教学策略的理论依据和佐证材料,缺乏深度。进入新世纪,高等教育越来越重 视大学生创新、创造素质的培养,逐渐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纳入高等教育研究 范畴。惜乎,相关研究仍然未得其门而入,停留在浅层。若要在陶行知创造教育 思想研究上有所建树,至少要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系统研读陶行知亲著创造教育文章,把握其精髓。充分占有材料是学 术生命的重要支柱,研究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不仅要研究《创造宣言》《创造的 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几篇文章,还要研读《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育才 十字诀》《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科学的孩子》《从五周年到五十周年》,从 而全面、深入把握陶行知创造教育提出的背景和动机,实施的方法和途径,以致 于关照到当今,启发大学生创造教育的实施。 第二,精心归纳陶行知创造教育观点,升华其内蕴。科学总结观点是学术理 论得以深化的保证。陶行知尽管在多篇文章论述了创造教育思想,但观点破碎, 不成系统,需要研究者总结归纳,才能形成完整体系,展现出完整形貌,供创新、 创造教育之应用。 1 杨琇玮,1980 年生人,私立华联学院讲师,一级人资资源管理师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满怀爱国热忱的人士才可 能生发的,也是一个对祖国教育事业满怀热爱的人士才能提出的: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建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萌发于清王朝的的自救实践,建基于中国近代地主阶级 救亡图存的实际。不管是地主阶级有识之士提出的自救理论,还是统治阶级的自 救实践,都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养料和基石。 中国自明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致使科技发展停滞。而西方各国通过土 地兼并,发展科技和经济,纷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甚至开始了野蛮的海外扩张, 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果实。自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面对列强的长枪大炮,仍然 拿冷兵器对抗,甚至将战争的胜利寄托于神灵,高喊“刀枪不入”!统治阶级为 了苟延残喘,签订众多丧国辱国跳跃,赔偿大量财富,甚至割地。 生死存亡之际,地主阶级少部分人觉醒起来,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的主张。1842年,魏源《海国图志》明确指出该出创作的动机:“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的“师 夷”主要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技术上的长处,即师“夷之长技三:一战 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大力宣扬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自主制造 船炮。所谓“制夷”,就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保全国家和百姓。冯桂芬《校 邠庐抗议》则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薛福成的 也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可见,魏源、冯桂芬、薛福成等先贤都救国危难的希望寄托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术。 魏源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上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不仅仅是地主阶级先觉 者的眼界问题,更是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反映。受到魏源这一思想的影响,请朝 廷自19世纪60到90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大力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 产和科学技术,希冀“自强”“求富”。 19世纪末,光绪皇帝甚至效仿日本“明治维新”,企图自上而下推动政治 改革,但也受到重重阻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是一个满怀爱国热忱的人士才可 能生发的,也是一个对祖国教育事业满怀热爱的人士才能提出的。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建基于救亡图存的需要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萌发于清王朝的的自救实践,建基于中国近代地主阶级 救亡图存的实际。不管是地主阶级有识之士提出的自救理论,还是统治阶级的自 救实践,都为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养料和基石。 中国自明朝开始实施闭关锁国政策,致使科技发展停滞。而西方各国通过土 地兼并,发展科技和经济,纷纷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甚至开始了野蛮的海外扩张, 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果实。自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面对列强的长枪大炮,仍然 拿冷兵器对抗,甚至将战争的胜利寄托于神灵,高喊“刀枪不入”!统治阶级为 了苟延残喘,签订众多丧国辱国跳跃,赔偿大量财富,甚至割地。 生死存亡之际,地主阶级少部分人觉醒起来,提出“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的主张。1842 年,魏源《海国图志》明确指出该出创作的动机:“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魏源的“师 夷”主要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军事技术上的长处,即师“夷之长技三:一战 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大力宣扬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自主制造 船炮。所谓“制夷”,就是抵抗侵略,克敌制胜,保全国家和百姓。冯桂芬《校 邠庐抗议》则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薛福成的 也说“今诚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可见,魏源、冯桂芬、薛福成等先贤都救国危难的希望寄托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技 术。 魏源将“师夷长技以制夷”上升到救亡图存的高度,不仅仅是地主阶级先觉 者的眼界问题,更是一个爱国人士的情怀反映。受到魏源这一思想的影响,请朝 廷自 19 世纪 60 到 90 年代,开展了洋务运动,大力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 产和科学技术,希冀“自强”“求富”。 19 世纪末,光绪皇帝甚至效仿日本“明治维新”,企图自上而下推动政治 改革,但也受到重重阻碍,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分析清王朝自救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 法都有浓厚的模仿色彩,没有考虑中因的实际。陶行知把这种盲目的模仿称为“仪 型他国”。他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批判: 仪型他国今之号称新人物者,辄以仪型外国制度为能事:而一般之士,见有 能仪型外人者,亦辄谓为新人物。虽然,彼岂真能新哉?夫一物之发明,先多守 秘密。自秘密以迄于公布,须历几何时?自公布以迄于外传,又须历几何时?况吾 所仪型者,或出于误会。以误传误,为害非浅。即得其真相,而辗转传述,多需 时日。恐吾人之所谓新者,他人已以为旧矣。不特此也。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 同者。同者借镜,他山之石,固可攻玉。不同者而效焉,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 文中,陶行知指出通过模仿他国而达到创新是行不通。理由如下: 1.西方各国为获得最大利益,不可能将最新的创造发明输入给中国,能输入 的肯定是落后,甚至淘汰的技术和产品。 2.知识在传播过程,难免失真,反而带来危害。 3.中外情况有别,照搬照套,不适用中国国情, 针对清朝廷“仪型他国”的错误,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呼吁: 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话与幻想。在共同努力制造学校上来学习共同努力创 造新中国新世界。们 文中,陶行知将中国富强的希望创造,通过符合国情的自主创新走上富强之 路。他在《科学的孩子》深切呐喊:“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 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的变成科学的中国了。”"陶行知深切地表 达了渴望通过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来改变中国的落后的面貌,让中国跻身科 技强国之列,其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发展于传统教育观的批判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在批评中国传统教育种种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弊端有:
分析清王朝自救失败的原因,可以发现,“师夷制夷”、洋务运动、戊戌变 法都有浓厚的模仿色彩,没有考虑中国的实际。陶行知把这种盲目的模仿称为“仪 型他国”。他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批判: 仪型他国今之号称新人物者,辄以仪型外国制度为能事;而一般之士,见有 能仪型外人者,亦辄谓为新人物。虽然,彼岂真能新哉?夫一物之发明,先多守 秘密。自秘密以迄于公布,须历几何时?自公布以迄于外传,又须历几何时?况吾 所仪型者,或出于误会。以误传误,为害非浅。即得其真相,而辗转传述,多需 时日。恐吾人之所谓新者,他人已以为旧矣。不特此也。中外情形有同者,有不 同者。同者借镜,他山之石,固可攻玉。不同者而效焉,则适于外者未必适于中。 [1]35 文中,陶行知指出通过模仿他国而达到创新是行不通。理由如下: 1.西方各国为获得最大利益,不可能将最新的创造发明输入给中国,能输入 的肯定是落后,甚至淘汰的技术和产品。 2.知识在传播过程,难免失真,反而带来危害。 3.中外情况有别,照搬照套,不适用中国国情。 针对清朝廷“仪型他国”的错误,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呼吁: 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话与幻想。在共同努力制造学校上来学习共同努力创 造新中国新世界。[1]733 文中,陶行知将中国富强的希望创造,通过符合国情的自主创新走上富强之 路。他在《科学的孩子》深切呐喊:“科学的世界里应该有一个科学的中国,科 学的中国要谁去创造呢?要小孩子去创造!等到中国的孩子都成了科学的孩子, 那时候,我们的中国便自然而然的变成科学的中国了。” [1]241陶行知深切地表 达了渴望通过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科学家来改变中国的落后的面貌,让中国跻身科 技强国之列,其虔诚之心可见一斑。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发展于传统教育观的批判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是在批评中国传统教育种种弊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这些弊端有:
1.重视知识传承忽略劳动教育 传统教育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甚至主张“万般皆下品,惟 有读书高”,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划分两个阶层,脑力劳动者治理体力劳 动者,居于社会上层:而体力劳动者表脑力劳动者治理,处于社会下层。这就从 意识形态上形成一种导向,有条件的人都争当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剥削 阶级。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对民族创新大业打击巨大。陶行知针对传统教有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现象,一方面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中指出“中国教育 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 的对策是使手脑聪明,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另一方 面批判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甚至 讽刺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是“大笼统,小笼统,大小笼统都是蛀书虫,吃饭不务 农:穿衣不做工”,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2.限制教育权利影响知识普及 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为了掌控先进文化,避免奴隶掌握文化后对他们的统 治造成威胁,完全控制奴隶受教育的权利。封建社会时期,尽管没有明确控制百 姓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读书需要缴纳的费用超出的一般百姓的承受能力,使得教 育“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贵族阶层虽有学习权利,掌握 大量知识,但少有创新动机:平民在劳动中就算有创新意愿,也受学识限制,难 有成果。 3培养愚民观念钳制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在观念上传播周脓肿错误观念,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 勿听,非礼勿动”四”,把人民的眼睛、嘴巴、耳朵、手脚封闭起来,使他们成 为老实的庸人,导致全民创新动力不足。 针对传统教育以上错误的理念,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普及教育” “手脑并用”等主张,推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1.重视知识传承 忽略劳动教育 传统教育主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甚至主张“万般皆下品,惟 有读书高”,将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划分两个阶层,脑力劳动者治理体力劳 动者,居于社会上层;而体力劳动者表脑力劳动者治理,处于社会下层。这就从 意识形态上形成一种导向,有条件的人都争当读书人,通过学而优则仕成为剥削 阶级。这种错误的舆论导向导致对民族创新大业打击巨大。陶行知针对传统教育 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现象,一方面在《教学做合一之教科书》中指出“中国教育 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 的对策是使手脑聪明,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1]303 ,另一方 面批判读书人“心里想和口里念,而手不做”,成了用脑不用手的半残废,甚至 讽刺脱离生活的传统教育是“大笼统,小笼统,大小笼统都是蛀书虫,吃饭不务 农;穿衣不做工”,把“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 2.限制教育权利 影响知识普及 奴隶社会时期,统治者为了掌控先进文化,避免奴隶掌握文化后对他们的统 治造成威胁,完全控制奴隶受教育的权利。封建社会时期,尽管没有明确控制百 姓受教育的权利,但是读书需要缴纳的费用超出的一般百姓的承受能力,使得教 育“成了少爷、小姐、政客、书呆子的专有品”。贵族阶层虽有学习权利,掌握 大量知识,但少有创新动机;平民在劳动中就算有创新意愿,也受学识限制,难 有成果。 3.培养愚民观念 钳制创新意识 传统教育在观念上传播周脓肿错误观念,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 勿听,非礼勿动”[1]377,把人民的眼睛、嘴巴、耳朵、手脚封闭起来,使他们成 为老实的庸人,导致全民创新动力不足。 针对传统教育以上错误的理念,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普及教育” “手脑并用”等主张,推动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
4教育观念陈旧影响创新动机 陶行知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指出传统教育缺乏创新,源于五方面原因。 除了仪型他国之外,其他四方面分别是: ①依赖天工。陶行知批判了部分中国人过分依赖自然力量,“役于物而制于 天也”,指出人应“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惟其以人力胜天工, 故能探其奥蕴,常保其新焉。”这是主张通过人力改造自然,利用资额按智力。 ②沿袭陈法。陶行知指出一些人不分析情况,言目仿照古人的经验和方法, 主张通过试验,即通过尝试新方法、新途径自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指出“能 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矣”。 ③率任己意。批判了一些人凭主观臆测行事,并指出“空想则无新可见:武 断则绝自新之路:不了了之,则直无新希望矣”的弊病,主张在掌握凭据的基础 上思考、判断和设法解决问题。 ④偶尔尝试。批判一些人凭主观热情,胡乱尝试,终止中途而废。主张尝试 应科学的计划,采取恰当的方法,用百折不回的气概和再接再厉之精神面对失败。 通过背景分析,即可清醒认识陶行知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抱着“我是一个中 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热忱,以及继承又批判了先贤富国强兵遗志 的动机下,针对中国传统教育提出的一种改革主张,其中饱含的爱国情怀可以深 入挖掘,作为当代大学生爱国教育以及创新、创造教育动机的有益材料。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成熟于创造教育的实践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在教育实践中贯彻 自己的创造教育主张,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发表了《创造宜言》《创造 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多篇文章,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闭环探索,促进 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成熟,不仅为当时的教育,也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了创新、 创造教育的理论、经验借鉴。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
4.教育观念陈旧 影响创新动机 陶行知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指出传统教育缺乏创新,源于五方面原因。 除了仪型他国之外,其他四方面分别是: ①依赖天工。陶行知批判了部分中国人过分依赖自然力量,“役于物而制于 天也”,指出人应“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惟其以人力胜天工, 故能探其奥蕴,常保其新焉。”这是主张通过人力改造自然,利用资额按智力。 ②沿袭陈法。陶行知指出一些人不分析情况,盲目仿照古人的经验和方法, 主张通过试验,即通过尝试新方法、新途径自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并指出“能 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矣”。 ③率任己意。批判了一些人凭主观臆测行事,并指出“空想则无新可见;武 断则绝自新之路;不了了之,则直无新希望矣”的弊病,主张在掌握凭据的基础 上思考、判断和设法解决问题。 ④偶尔尝试。批判一些人凭主观热情,胡乱尝试,终止中途而废。主张尝试 应科学的计划,采取恰当的方法,用百折不回的气概和再接再厉之精神面对失败。 通过背景分析,即可清醒认识陶行知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抱着“我是一个中 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热忱,以及继承又批判了先贤富国强兵遗志 的动机下,针对中国传统教育提出的一种改革主张,其中饱含的爱国情怀可以深 入挖掘,作为当代大学生爱国教育以及创新、创造教育动机的有益材料。 (三)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成熟于创造教育的实践 陶行知不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更是一位教育实践家。他在教育实践中贯彻 自己的创造教育主张,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发表了《创造宣言》《创造 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多篇文章,完成了理论到实践的闭环探索,促进 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成熟,不仅为当时的教育,也为当今的教育提供了创新、 创造教育的理论、经验借鉴。 二、陶行知创造教育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