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韩山 资源简介说明:此资料可以在新授时使用,内容包括学海拾贝(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内 容感悟理解)、思考探究(深层探讨)、随堂检测(当堂达标),另外,还有温馨提示(帮助 学生寻找答题突破口)和资料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资料既能引导 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新授课 资料。 9劝学 《荀子》 学海拾贝 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 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家 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并提出 ”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 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篇。该书由 《论语》《孟子》的 发展为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参省() 跬步() 骐骥() 埃土( 螯()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释义: ,释义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通通通 ,释义: (3)君子生非异也 释义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
用户名:韩山 资源简介说明:此资料可以在新授时使用,内容包括学海拾贝(基础知识)、整体感知(内 容感悟理解)、思考探究(深层探讨)、随堂检测(当堂达标),另外,还有温馨提示(帮助 学生寻找答题突破口)和资料链接(开阔学生视野,进一步理解课文),这种资料既能引导 学生掌握本篇课文的基础知识,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是较为理想的新授课 资料。 9 劝学 《荀子》 一.学海拾贝 连线串珠,构建知识殿堂 1.文学常识 (1)荀子,名 ,字 ,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 家 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 为转移的,并提出“ ”的认人定胜天的思想。 (2)《荀子》, 思想家荀况所作,一小部分出于其弟子之手,现存 篇。该书由 《论语》《孟子》的 ,发展为 ,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2.字音 靛.青 ( ) 蓼.蓝 ( ) 中.绳 ( ) 槁暴..( ) 参省.. ( ) 跬.步 ( ) 骐骥. ( ) 埃.土( ) 螯.(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1)学不可以已. (2)木直中.绳 (3)虽有槁暴.. (4)金就砺.则利 (5)而闻者彰. (6)假.舆马者 (7)善假于物.也 (8)用心躁.也 4.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通 ,释义: 。 通 ,释义: 。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 ,释义: 。 (3)君子生非异也 通 ,释义: 。 5.古今异义词辨析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 古义: (3)假舆马者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 (5)用心一也 古义: (6)金就砺则利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6)用心一也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今义: 古义: 今义: (2)声非加疾.也 古义: 今义: (3)假.舆马者 古义: 今义: (4)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 今义: (5)用.心一也 古义: 今义: (6)金.就砺则利 古义: 今义: (7)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 6.找出词类活用的词并解释 (1)木直中绳,车輮以为轮 :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 (6)用心一也 : 7.一词多义意义用法辨析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闻 博闻.强识 不能称前时之闻.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假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温攣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 语后置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每一种句式一般都有其标志特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 强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望 日夜望将军至 先达德隆望尊 适冬之望日前后 8.文言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4)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7)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8)无以至千里 9.翻译重点句子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温馨提示:常用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宾语前置 介词结构后置 定 语后置 主谓倒装)、固定句式等。每一种句式一般都有其标志特点。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定语后置句式的特点。 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
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 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 十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十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 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十定语十者”的格式。例如:求 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 语十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二.整体感知 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 1.内容感知 (1)思路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 人,而是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是 三是 (2)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 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 从而勉励人们要 只有这样,才 2.写作特点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 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4)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此情况外,也可放在中心词后。定语后置虽然没有在《考试大纲》中单独列出,但考题上经 常出现,因此这也是掌握文言文句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 +者”的格式。例如: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 后置。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求 人可使报秦者。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 语+者”的格式。例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二.整体感知 感知整体,展示学识魅力 1.内容感知 (1) 思路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 第二段:论述 。 第三段:论述 ,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 人,而是 。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 ,二是 , 三是 。 (2)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 ”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 , 从 而 勉 励 人 们 要 , 只 有 这 样 , 才 能 , , 。 2.写作特点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 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论述什么观点的? (3)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4)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5)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试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温馨提示: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 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辟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篇》比喻层 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三.思考探究 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 1.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 “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 4.《劝学》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有生命力? 温馨提示:本文有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颇为后人传诵。如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 “青出于蓝”,就是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演变而来的,用来比喻后来居上:“锲而 不舍”比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只要勤勉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这些都是督促人们不断上进的有益格言 四.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一)作者背景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 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孟子强调“性本善”)
(5)本文在写作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运用短句排比和正反对比。试结合原文简析其作用。 温馨提示:荀况学问博通,对过去学者多有批评,长于论辩,故其文多长篇大论,必 发挥尽致,畅所欲言而后已。荀子的散文说理透辟荀子的散文说理透彻,结构谨严, 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如《劝学篇》比喻层 出不穷,前半篇几乎全用譬喻重叠构成,辞采缤纷,对后世影响对后世影响很深远。 三.思考探究 幽思探究,彰显智慧火花 1. 第一段第一句话包含哪两方面的意思?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 “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3.荀子主张“学不可以已”,这个“学”当然指“学习”,但是他到底“劝”人们学习什么? 4.《劝学》是古代作品,为什么至今还有生命力? 温馨提示:本文有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语句,颇为后人传诵。如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 “青出于蓝”,就是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演变而来的,用来比喻后来居上;“锲而 不舍”比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比喻只要勤勉不息,再大的困难也能够克服。 这些都是督促人们不断上进的有益格言。 四.资料链接 思路花语,历览中华文明 (一)作者背景 1.走近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时人尊称他为“荀 卿”。他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 者。其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兼治,强调尚贤使能。主张“性本恶”和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孟子强调“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