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部分:教学目标讲授法5分钟基本部分:概述问题式5分钟1.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以偏纠偏教学法①疾病发生的机理;5分钟结合具体启发学生思考中药为②中药为什么能够纠正这种阴阳偏盛偏衰药物和生举例式5分钟什么能够治病?2中药药性的含义活常识进教学方3.中药的作用行讲解法①治疗作用②不良作用性能和性状的主要区10分4.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钟别是观察的对象不1.含义:寒热温凉举例式10分教学同,性能以人为观察2.平性的含义钟10分对象而性状以中药作第一节四性3.确定依据钟为观察对象。4.临床意义注意讲解平性药使学生明厂1.含义:辛甘酸(涩)苦咸威(淡)结合具确五味的体各章5分钟对中药性能中的五味确立不仅第二节五味2.与作用的关系各种味的作用特点节当中仅依据真与中药材性状中实际的中药5分钟L3.确定依据实滋味,的性味更多取决滋味的联系与区别。4.临床意义为例进5分钟于中药自行说明5分钟强调平性的概念不是身的功效5分钟不寒不热;以甘草为例进行说明,此时甘1.含义一作用趋势使学生树立起中药草的功效将取决于五第三节升降浮沉2.确定依据5分钟举例式的升降浮教学方味。沉的影响3.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美法10分因素不仅钟药物的四性只有一个4.临床意义在于中药本身,也第四节归经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统计学数字说明五味第五节毒性10分
引言部分:教学目标 基本部分: 概述 1.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概括为以偏纠偏 ①疾病发生的机理; ②中药为什么能够纠正这种阴阳偏盛偏衰 2 中药药性的含义 3.中药的作用 ①治疗作用 ②不良作用 4.中药的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1.含义:寒热温凉 2.平性的含义 第一节 四性 3.确定依据 4.临床意义 1.含义:辛甘酸(涩)苦咸(淡) 第二节 五味 2.与作用的关系 各种味的作用特点 3.确定依据 4.临床意义 1.含义—作用趋势 第三节 升降浮沉 2.确定依据 3.影响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 4.临床意义 第四节 归经 第五节 毒性 结合具体 药物和生 活常识进 行讲解 使学生明 确五味的 确立不仅 仅依据真 实滋味, 更多取决 于中药自 身的功效 使学生树 立起中药 的升降浮 沉的影响 因素不仅 在于中药 本身,也 受人为因 素的影响 讲授法 问题式 教学法 举例式 教学方 法 举例式 教学 结合具 体各章 节当中 的中药 的性味 为例进 行说明 举例式 教学方 法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10 分 钟 10 分 钟 10 分 钟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5 分钟 10 分 钟 10 分 启发学生思考中药为 什么能够治病? 性能和性状的主要区 别 是 观察 的对 象 不 同,性能以人为观察 对象而性状以中药作 为观察对象。 注意讲解平性药 对中药性能中的五味 与中药材性状中实际 滋味的联系与区别。 强调平性的概念不是 不寒不热;以甘草为 例进行说明,此时甘 草的功效将取决于五 味。 药物的四性只有一个 统计学数字说明五味
钟确立依据10分钟结束部分:复习本次课内容从四气、五味、炮制、配伍等四个方面分别举实例进行剖析教案附页
结束部分: 复习本次课内容 钟 10 分 钟 确立依据 从四气、五味、炮制、 配伍等四个方面分别 举实例进行剖析 教 案 附 页
教师参考:1高学敏主编钟赣生等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书《中药学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022.张廷模主编,钟赣生等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长学制教材《临床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013.高学敏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4.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临床常用方药鉴别·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06教学5.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临床中药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01参考资料6.高学敏、钟赣生主编,《实用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017.钟赣生主编,《中药学图表解》1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4学生参考:1钟赣生主编.《中药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7月2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临床中药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年1月有关网址:http://jpkc2.cdutcm.edu.cn/zyxhttp://202.192.159.146/zyx/first.htm1中药性能的含义是什么?2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思考题与3.什么是中药的四气?四气确定依据及临床意义分别什么?作业4.中药性能的五味各有哪些作用特点?与药材性状有何区别?教学效果与课后分析
教学 参考资料 教师参考: 1.高学敏主编,钟赣生等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配套书《中药学习题集》,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02. 2.张廷模主编,钟赣生等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长学制教材《临床中药学》,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01. 3.高学敏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药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01. 4.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临床常用方药鉴别•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06. 5.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临床中药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01. 6.高学敏、钟赣生主编,《实用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01 7.钟赣生主编,《中药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04. 学生参考: 1 钟赣生主编.《中药学图表解》,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年 7 月 2 高学敏、钟赣生主编.《临床中药学》,河北科技出版社,2006 年 1 月 有关网址: http://jpkc2.cdutcm.edu.cn/zyx/ http://202.192.159.146/zyx/first.htm 思考题与 作业 1 中药性能的含义是什么? 2 中药性能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中药的四气? 四气确定依据及临床意义分别什么? 4.中药性能的五味各有哪些作用特点? 与药材性状有何区别? 教 学 效 果 与 课 后 分 析
教案首页中药学中文课程名称英文ChineseMateriaMedica授课对象20级一专业本科层次2 学时课时东二教6教室授课周节上课教室第二教学周周五第7-8小节第五章中药的配伍授课章节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教学目标:掌握:1.中药的配伍目的,中药的配伍七情、七情配伍的临床意义、中药配伍的含义等2.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熟悉:1.正确对待十八反、十九畏的态度。2.汤剂的煎煮方法;妊娠用药禁忌的一般原则。了解:1.中药配伍、病证用药禁总、妊娠用药禁忌、配伍禁及食忌的含义2.中药剂量的含义以及中药不同给药途径和剂型对疗效的影响教学重点:中药七情配伍中各情的含义,配伍的目的及药物的“七情”,配伍禁忌;教学重点2确定中药用量的依据;3中药特殊的煎煮要求与服药方法与难点教学难点:1.同一药物存在多种配伍关系,七情配伍关系具有相对性2.十九畏与七情配伍关系中的相畏的“畏”之间的区别。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与手段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教材与教材:高学敏主编.《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1教具教具:多媒体课件专业词汇十八反(eighteenincompatiblemedicaments);十九畏(nineteenmedicamentsof
教 案 首 页 课程名称 中 文 中药学 英 文 Chinese Materia Medica 授课对象 20 级 专业 本科 层次 课 时 2 学时 授课周节 第 一 教学周 周 五 第 7-8 小节 上课教室 东二教 6 教室 授课章节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教学目标 与要求 教学目标: 掌握: 1.中药的配伍目的,中药的配伍七情、七情配伍的临床意义、中药配伍的含义等; 2.十八反、十九畏的内容 熟悉: 1.正确对待十八反、十九畏的态度。 2.汤剂的煎煮方法;妊娠用药禁忌的一般原则。 了解: 1.中药配伍、病证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配伍禁忌及食忌的含义; 2.中药剂量的含义以及中药不同给药途径和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教学重点 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中药七情配伍中各情的含义,配伍的目的及药物的“七情”,配伍禁忌; 2 确定中药用量的依据; 3 中药特殊的煎煮要求与服药方法 教学难点:1.同一药物存在多种配伍关系,七情配伍关系具有相对性。 2.十九畏与七情配伍关系中的相畏的“畏”之间的区别。 教学方法 与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教材与 教具 教材:高学敏主编.《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01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专业词汇十 十八反( eighteen incompatible medicaments);十九畏( nineteen medicaments of
itual);用药禁忌(medicationtaboo);用法用量(Cusageanddosage)5分钟引言部分:本章的重点、难点90分钟基本部分:第五章中药的配伍35分钟1.中药配伍的含义、目的(5分钟)2.中药配伍七情配伍的内容(20分钟)(10分钟)3.七情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教学内容与35分钟第六章中药的用药禁忌时间分配(10分钟)1.病证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3.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15分钟)4.服药食忌(10分钟)20分钟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5分钟结束部分:复习本次课内容教案正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授课内容教法时间注解目的
教 案 正 文(讲授概要与教学过程设计) 授 课 内 容 目的 教法 时间 注解 mutual ); 用药禁忌(medication taboo);用法用量( Cusage and dosage) 教学内容 与 时间分配 引言部分:本章的重点、难点 5 分钟 基本部分: 90 分钟 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35 分钟 1.中药配伍的含义、目的 (5 分钟) 2.中药配伍七情配伍的内容 (20 分钟) 3.七情配伍关系的临床意义 (10 分钟) 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35 分钟 1.病证用药禁忌、妊娠用药禁忌 (10 分钟) 3.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15 分钟) 4.服药食忌 (10 分钟) 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20 分钟 结束部分: 复习本次课内容 5 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