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各地论述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教师版) 广一模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 屑的微笑。岀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 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 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孑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 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 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 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 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 苏格兰场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 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 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 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 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 说明。说实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 还真的说不上来呢
1 2013 年各地论述文阅读题汇编及答案(教师版) 一、广一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科学的非科学功能 吴以义 ①如果我问一位学生,任何一位,科学之于我们有什么意义,大概都会得到一种颇为不 屑的微笑。出于对我的无知和年龄的怜悯,他们大概会给我稍作解释:科学给我们带来了一 个全新的世界。我们须臾不可或缺的手机电脑,我们吃的抗菌素和害虫吃的农药,都是科学 给我们生活带来幸福的显例。但是如果我反驳说你的例子都是技术成果,而你把科学和技术 混为一谈,似乎在历史上和在定义上都缺乏根据,就像亚里士多德说的,这是把每一个女人 都叫妈妈,你的自以为是的信心可能会稍许减退。让我们来作一个稍微细致一些的考察。 ②从历史上说,现代科学起源于 16 到 18 世纪初的科学革命,日心说的确立常被用来标 志这一历史进程。这一大家都说是很伟大的事究竟有什么伟大呢?平心而论,是太阳绕地球 转还是地球绕太阳转对我们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呢?福尔摩斯就不知道谁绕谁转,不仍旧是比 苏格兰场①高明不知多少的大侦探吗? ③至于技术的发明,倒是给社会带来了可以看得见的好处。但是常常被用来标记产业革 命的蒸汽机,它的发明和当时的科学其实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事实上,关于热机的理论研究, 还要再过六七十年才出现。 ④如果我们把科学定义为对自然的理解,而技术是对自然的利用,那么我们会看到,在 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这两者之间的密切联系,粗略地说,直 到一两百年前才真正出现。而且所谓的“密切联系”到底是怎么回事儿,还需要另外的细致 说明。说实在的,给我们带来留声机、电灯泡的爱迪生到底能不能解麦克斯韦方程式,我们 还真的说不上来呢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 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 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 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 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 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 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 导的思维 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 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 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 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瀏了1879 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 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 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 界来说,竞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 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 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 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 2
2 ⑤那么,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呢?科学帮助我们理解,帮助我们构建我们厕身其 间的宇宙的图景,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它的成果,尤其是在其发展的初期,并不 常常导致直接的物质利益。但是我们人之作为人,应当也不止于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如果 仅仅满足于饱食、暖衣、逸居,于禽兽亦不远。 ⑥我们想要了解、进而理解我们厕身其间的环境。在这种对理解的追求中,我们发展了 后来被称为科学方法的认识模式,从观察到假说,到推理,到验证。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到 牛顿力学再到这一图景的最终确立,我们证明了我们的理性有能力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而 理性的最终权威也由是确立。正是科学发展了现代思维方式:一种从现象出发,以理性为指 导的思维 方式;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在以后的两三百年中,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里,屡战屡胜,屡 试不爽。科学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模式,作为科学革命在科学领域之外的一个 直接后续事件,启蒙运动把人类的认识水准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⑦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1642 年伽利略死牛顿生,正值科学发 展之初,崇祯皇帝正和李自成酣战中原,没人在乎地球绕太阳转还是太阳绕地球转;到了 1879 年麦克斯韦死爱因斯坦生,同治光绪时期的士人看见的是洋人的坚船利炮,是已经充分发展 起来了的技术。和深藏不露的科学精神恰成对比的技术,这种物化了的力量,所向披靡,而 国人穷于应付。作为技术的基础和前导的、与之密切结合的科学,对于未经准备的中国知识 界来说,竞成了一种无法理解、无法消化的外在。即使像郭嵩焘、严复这样的先进分子,对 于科学的这一层意义,尚觉隔膜,遑论当时仍把洋人视为异类的一般读书人了。 ⑧我们可以在狭义上谈论科学,这是一种知识,这是一个体系——本文标题中的第二个 “科学”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的。 ⑨但是科学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判定的标准,一言以蔽之,一种理性的 不可动摇的至上的权威,一种和现代化相匹配的文化。科学的这种功用,也就是本文标题中
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 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年第4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 给5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到18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2.【信息整合】(5分) BD(A.科学是对自然的理解,并不是直接利用。C.科学和技术并非从开始就达到紧 密结合的,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只是到近一两百年这两者 之间才开始密切联系。E科学不是一种物化的力量,技术成果才是物化了的力量。) [5分。答对一项给2分,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 13.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3分)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 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 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 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做出了巨大贡献。 3.【概念理解】(3分) B(A.属于技术带来的好处。C.属于技术带来的好处。D.遗传育种理论是一种知识 体系,属于狭义的科学范畴,科学的非科学功能属于广义的科学范畴。) 14.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4分) 14.【内容分析】(4分) ①说明当时国人只看到充分发展起来的西方技术力量,而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比,表明对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认识程度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4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1 15.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4分) 15.【观点把握】(4分) 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一个体系。②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思维模式 分。答对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广二模 、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3 第一个“科学”的意义。从历史上看,这种功用更为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不理解 这一点,就不能真正地理解科学,也不能真正地理解历史。 (选自《科学》2012 年第 4 期,有删改) 【注】①苏格兰场:英国伦敦警察厅的代称。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一项给 2 分,选对两项 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5 分) A.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的直接利用,可以给生活带来便利,使我们的生活充满幸福。 B.16 到 18 世纪初的科学革命,不仅孕育了现代科学,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启蒙运动。 C.科学和技术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因为它们始终是密切联系并不断共同发展的。 D.人们对科学孜孜不倦地追求,并没有仅停留在日常穿衣吃饭居住等物质利益方面。 E.科学是技术的基础和先导,是一种物化的力量,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12.【信息整合】(5 分) BD(A.科学是对自然的理解,并不是直接利用。C.科学和技术并非从开始就达到紧 密结合的,在历史上,这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独立地发展的,只是到近一两百年这两者 之间才开始密切联系。E.科学不是一种物化的力量,技术成果才是物化了的力量。) [5 分。答对一项给 2 分,两项给 5 分,多选不给分。] 13.根据文意,下列例子能体现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一项是 (3 分) A.爱迪生经过大量的实验,发明留声机和电灯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为人类世界带 来了光明和欢乐。 B.霍金对广义相对论以及宇宙学的研究,为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 一种崭新的思路。 C.比尔·盖茨的微软操作系统,推动了科技的进步,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使我们 的生活快捷便利。 D.袁隆平利用遗传育种的理论培育出了高产的水稻品种,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 做出了巨大贡献。 13.【概念理解】(3 分) B(A.属于技术带来的好处。C.属于技术带来的好处。D.遗传育种理论是一种知识 体系,属于狭义的科学范畴,科学的非科学功能属于广义的科学范畴。) 14.第⑦段写“国人对科学和技术的认识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何作用?(4 分) 14.【内容分析】(4 分) ①说明当时国人只看到充分发展起来的西方技术力量,而不能理解其背后的科学精神。 ②通过对比,表明对科学的非科学功能的认识程度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4 分。答对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5.科学到底为我们提供了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作答。(4 分) 15.【观点把握】(4 分) ①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知识, 一个体系。 ②科学为我们提供了思维模式。 [4 分。答对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二、广二模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题。 全球史观在中国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 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 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 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 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岀:“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 就是—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 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 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 是西方“历史学硏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 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 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 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 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汤因比晩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 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 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 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 刘新成 源自西方的“全球史观”在中国遇到形形色色的解读,其中有些解读可能是西方的全球史 学者始料不及的。但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我们不能忽略,就是全球史观在中西不同语境 中,引起许多相同的思考。 全球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的,而西方中心论乃是西方世界史 学发展的末端。不触及根本,枝节末端问题是纠缠不清的。这一点,中西学者认识相同。 关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曾听到多名美国史学家说,该书并未跳出以欧洲为 中心的“挑战——应战”模式。而中国学者同样尖锐地指出:“斯塔夫里阿诺斯自己的结构 就是一个欧洲中心主义的结构”,事实上仍把“现代化看作一种单向的欧化或西化的过程”。 对于斯塔夫里阿诺斯等人的困境,中西学者同样归因于方法论。巴勒克拉夫说,那些力求 立场“客观”的人,终于不能突破“西方中心”,是因为“他们身边使用的那一整箱工具却 全是由欧洲制造的,恐怕一时还不可能将它完全更换”。中国学者指出,这“一箱工具”就 是西方“历史学研究的诸多核心概念,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西 方史学家正是“凭借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 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这种方法论的局限,不仅西方学者“挥之不去”,非西方学者也难 以超越。在这一点上,中西学者所见略同。为什么“挥之不去”?根子还在于西方人所谓的 一元的物质进步论。可见,认识方法只是表象,问题实质是价值标准。有一个问题问得好: 假如由东方人按自己文化传统书写,全球史还会像当下流行的那样充斥物质主义吗? 于是,中外世界史学家都呼唤价值标准的统一。汤因比晚年曾经说过,要正确地认识全球 性问题,唯有建立“世界国家”,重建人类统一的价值观。中国学者齐世荣曾说,只有“各 国学者……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通力合作,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如实地反映各 个国家、民族在人类世界上做过的贡献,如实地反映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 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 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 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 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 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 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 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 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 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 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 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 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 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 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有删改)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ˆ作答。(12题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 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 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 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 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 的价值标准
5 西方学者面对“谁来制定世界公民标准”、“谁来勾画人类故事”的问题,发出“世界史 是可能的吗”的疑问。中国学者认为,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史学家,就哪一个国家或 民族在哪一个时代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很难达成共识,只要在这些涉及价值的判断上各执一 词,短时间内很难产出令人满意的世界史。 面对这种困局,西方后现代主义选择了“逃避”,而有些中国史学家也正在以类似方式使 自己“乐观”起来。有人说,既然统一的价值观不可能形成,不如放弃对“主导性叙述”的 追求,让各个地区、各个民族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撰写本文明的历史,全球史体系留给读者 自己在比较中建构。另有人说,“每一位新的世界历史叙述者都在(自己心目中)重构世界 历史……我们不能要求作为个体的世界历史叙述者超越自我中心,撰写一部他人的世界历史”, 既然每个叙述者“都想表达自身的价值……(而)这些价值是否成为普遍价值却依赖于读者接 受的程度”,那么“重构世界史”就是“尽可能多地丰富世界历史文本,令读者可以按照培 养自身世界观的需要不断进行选择”。 无论是悲观的感叹,还是“乐观”的建言,都体现了当代中国史学家对宏观世界史学的严 肃思考。但我认为,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现有的话语体系基础上(即使有浓重的西方色彩), 不断修正和补充,以逐渐接近共识。当前,如果能够将现代文明的困境考虑进去,把“什么 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这样的命题列入价值标准,将中国史学重视道德评价的传统吸收进去, 就能写好世界史,裨益于和谐世界的建立。 (选自《历史研究》2011 年第 6 期,有删改) 12~13 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 题选对两项给 5 分,选对一项 给 2 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 分) A.全球史观源于西方,它主要是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为起点,纠缠于枝节末端,没有触及 世界史的根本问题。 B.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没能突破西方中心论的樊篱,是因为受欧洲经验主导的 方法论的局限。 C.如果东方人不用以欧洲为中心的“挑战——应战”,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来书写, 全球史会更客观。 D.引用汤因比与齐世荣的话是为了说明史学家们应该抛弃国家、民族的偏见,建立人类统 一的价值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