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12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hifting Global Context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Grou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内容简介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回顾了过去20年全球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总结了环境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探讨了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义,分 析了开放环境下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全球资源环境安全格局,以及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中 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情景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路径选择和 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 地区1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 析。同时对世界73个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开展了评估和比较研究。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 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htp!/ vww. china-sds.org 中国可持续发展数据库htp/www.chinasd.csdb.cn
20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 Chin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port 2012 ---- China’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Shifting Global Context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Study Group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内容简介 《20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 回顾了过去 20 年全球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总结了环境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 重点探讨了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阐述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意义,分 析了开放环境下中国面临的多重挑战、全球资源环境安全格局,以及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中 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情景分析,提出了未来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愿景、路径选择和 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报告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 地区 1995 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 2000 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分 析。同时对世界 73 个主要国家的绿色发展水平开展了评估和比较研究。 本报告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 众,具有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网 http://www.china-sds.org 中国可持续发展数据库 http://www.chinasd.csdb.cn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长:王毅 副组长:刘毅李喜先 成员:胡非蔡晨杨多贵陈劭锋陈锐 《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王毅 研究起草组成员(以姓氏笔画为序) 孔令红刘颖钱翌朱蓉任姗任鹏苏利阳 吴昌华沈镭张庆杰陈劭锋金嘉满周宏春胡涛 袁山林高天明高丽 Mukul sanwal rainer Walz Wolfgang EICHHAMMER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陈劭锋 研究起草组成员陈劭锋刘扬苏利阳潘明麒严晓星岳文婧郑红霞 秦海波梁丽华邱明晶 评阅专家孙鸿烈陆大道傅伯杰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资助,特此致谢
中国科学院《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总策划:曹效业 潘教峰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名誉组长:牛文元 组 长:王 毅 副 组 长:刘 毅 李喜先 成 员:胡 非 蔡 晨 杨多贵 陈劭锋 陈 锐 《2012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研究组 主题报告首席科学家 王 毅 研 究 起 草 组成员 (以姓氏笔画为序) 孔令红 刘 颖 钱 翌 朱 蓉 任 姗 任 鹏 苏利阳 吴昌华 沈 镭 张庆杰 陈劭锋 金嘉满 周宏春 胡 涛 袁山林 高天明 高 丽 Mukul SANWAL Rainer WALZ Wolfgang EICHHAMMER 技术报告首席科学家 陈劭锋 研 究 起 草 组成员 陈劭锋 刘 扬 苏利阳 潘明麒 严晓星 岳文婧 郑红霞 秦海波 梁丽华 邱明晶 评 阅 专 家 孙鸿烈 陆大道 傅伯杰 本报告得到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资助,特此致谢
迎接全球挑战,实现绿色创新,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序) 白春礼 1992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全球的环境与可持续 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等新 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绿色经济日渐成熟,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环境与 发展版图。中国从19%6年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在促 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包括人口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 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政洽经济格局面临深度变革与调整,经济 发展方式、社会洽理结构、全球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人 类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 约束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和叠加,严重威胁着全 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依然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多重挑战,重要资 源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 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问题成为阻 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复杂而严峻的问 题,既是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更是对科技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自 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技术手段去研究解决 、科技进步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和源泉 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永 不枯竭的源泉。近现代史表明,科技进步与创新始终在推动人类进 步方面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至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五次科技革 命,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与突破,都会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重塑人类的思想观念、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可持续
1 迎接全球挑战,实现绿色创新,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 (序) 白春礼 1992 年联合国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全球的环境与可持续 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等新 兴经济体迅速崛起,绿色经济日渐成熟,正在改变着全球的环境与 发展版图。中国从 1996 年开始就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在促 进可持续发展的相关领域包括人口控制、节能减排、生态建设等方 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格局面临深度变革与调整,经济 发展方式、社会治理结构、全球安全形势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人 类快速发展的巨大需求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 约束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各种问题相互交织和叠加,严重威胁着全 球的可持续发展。中国依然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多重挑战,重要资 源能源进口依存度不断提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 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转变,资源环境问题成为阻 碍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这些复杂而严峻的问 题,既是对经济社会的挑战,更是对科技的挑战,需要综合运用自 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各种技术手段去研究解决。 一、科技进步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永恒动力和源泉 科技进步与知识发展是人类应对各种挑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永 不枯竭的源泉。近现代史表明,科技进步与创新始终在推动人类进 步方面发挥着革命性的作用。至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五次科技革 命,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创新与突破,都会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 重塑人类的思想观念、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可持续
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从而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一次是16~17世纪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 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二次是发生在18世纪中叶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突破了人类体能极限,开辟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空间;第三次是19世纪下半叶,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 志的电气革命,大幅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四次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叶,以相对论、量子论等为标志 的科学革命,引发了原子能、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技术和 产业的兴起,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认知空间;第五次是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经济、知识经济 的形成和发展,并催化了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人类进入了新的信 息社会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抓住了这五 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在错失了前四次科 技革命机遇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落后,尽管把握住了第五次科技革 命的机遇,助推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对大的差距。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 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得益于信息科技革命的 推动,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辟新的空间 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快,新学科不断涌现。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加速流动,知识、技术、人才高效配置,转移转化和应用周期更 短、效率更高。未来几十年内很有可能发生一场由绿色引领和创新 驱动双重作用所引发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重 大突破和发展方向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 、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课题
2 发展创造了更大的空间,从而深刻地影响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 第一次是 16~17 世纪以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 革命,建立了近代科学的理论体系;第二次是发生在 18 世纪中叶, 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突破了人类体能极限,开辟了生产力 的巨大发展空间;第三次是 19 世纪下半叶,以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标 志的电气革命,大幅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第四次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中叶,以相对论、量子论等为标志 的科学革命,引发了原子能、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等一系列技术和 产业的兴起,极大地延伸了人类的认知空间;第五次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的信息通信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网络经济、知识经济 的形成和发展,并催化了整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人类进入了新的信 息社会。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抓住了这五 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发展成为世界强国。而中国在错失了前四次科 技革命机遇的情况下,经济发展落后,尽管把握住了第五次科技革 命的机遇,助推了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的快速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对大的差距。 当前,世界正处于第六次科技革命前夜,一些重要科技领域已 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新一轮科技革命将得益于信息科技革命的 推动,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开辟新的空间。 学科交叉融合进一步加快,新学科不断涌现。创新资源在全球范围 内加速流动,知识、技术、人才高效配置,转移转化和应用周期更 短、效率更高。未来几十年内很有可能发生一场由绿色引领和创新 驱动双重作用所引发的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这次科技革命的重 大突破和发展方向将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和空 间。 二、可持续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新的课题
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趋势。21世纪以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冲击和 挑战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 趋势。无论是全球层面,还是区域层面,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包 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政策和行动,加快了全球绿色转型的步伐,力图在促进经济增长和 就业、加大环境保护、保障社会公平的同时,努力推动实现一个节 能环保、绿色低碳、社会包容的可持续未来。这同时也在全球范围 内酝酿和催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并且预示着全球将进 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 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当时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 态势,适时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呼吁实施“全球绿色新 政”,实现“绿色复苏”。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出台经济刺激计 划、后续的发展战略或政策,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和规 划,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意图通过技术创 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把保障短期的经济复苏与长期的绿色转 型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创 建新的竞争优势、保障资源安全、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挑战等多重 目标。 美国把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战略 核心是投资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新途 径。欧盟也在尝试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就业机会增长的短期措施与旨 在向低碳经济、资源效率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将低碳经 济的发展视为“新的工业革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技术及 其产业发展,推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向转型。日本 则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旨在强化日本的低碳社 会建设,并通过提出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等
3 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新趋势。21 世纪以来,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冲击和 挑战下,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已成为世界性的潮流和 趋势。无论是全球层面,还是区域层面,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包 括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制定绿色经济的发展战略、 政策和行动,加快了全球绿色转型的步伐,力图在促进经济增长和 就业、加大环境保护、保障社会公平的同时,努力推动实现一个节 能环保、绿色低碳、社会包容的可持续未来。这同时也在全球范围 内酝酿和催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并且预示着全球将进 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密集时代。 2008 年 10 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针对当时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 态势,适时提出了发展“绿色经济”的倡议,呼吁实施“全球绿色新 政”,实现“绿色复苏”。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先后出台经济刺激计 划、后续的发展战略或政策,加快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布局和规 划,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动力或新的经济增长点,意图通过技术创 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把保障短期的经济复苏与长期的绿色转 型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结合起来,实现创造新的产业和就业机会、创 建新的竞争优势、保障资源安全、应对环境与气候变化挑战等多重 目标。 美国把清洁能源产业作为其新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其战略 核心是投资发展“气候友好型能源”,依靠科学技术开辟能源新途 径。欧盟也在尝试把促进经济复苏和就业机会增长的短期措施与旨 在向低碳经济、资源效率经济转型的中期战略结合起来,将低碳经 济的发展视为“新的工业革命”,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技术及 其产业发展,推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和低碳排放的方向转型。日本 则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政策草案,旨在强化日本的低碳社 会建设,并通过提出环境能源技术创新计划、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