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胸 痹
概述 一、 概述 定父:“痹”即闭阻不通之义。 胸痹是指胸部 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 一 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室,呼吸欠畅,重者有 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由胸中气血 闭塞阻滞而导致心脏机能失调的病证。 病名:胸痹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按其症候 特点也有以心痛名者。 历史沿苹: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概述 一 、概述 定义: “痹”即闭阻不通之义。胸痹是指胸部 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 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有 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是由胸中气血 闭塞阻滞而导致心脏机能失调的病证。 病名:胸痹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按其症候 特点也有以心痛名者。 历史沿革:
概述* 《内经》 画最早记载。《灵枢·五邪》:“邪在心,则病 心痛 详细阐发了本证的临床特点,指出病位在心, 同时又与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而真心痛是危 及生命的重症 。 ©病机是经脉闭阻,血行不畅,病因主要为寒 邪客于经脉。《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 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治疗着重提出针刺,未列方药。但《灵枢·五 味》“心病宜食薤”为后世创立方药奠定了基础。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概述* 《内经》: ☻ 最早记载。《灵枢·五邪》: “邪在心,则病 心痛” 。 ☻ 详细阐发了本证的临床特点,指出病位在心, 同时又与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而真心痛是危 及生命的重症。 ☻ 病机是经脉闭阻,血行不畅,病因主要为寒 邪客于经脉。《素问·举痛论》: “经脉流行不止, 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 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 ☻ 治疗着重提出针刺,未列方药。但《灵枢·五 味》“心病宜食薤”为后世创立方药奠定了基础
概述 汉代张仲景:较为详细分析病因病机,同时拟定了 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 ©明确提出“胸痹”病名。设“胸痹心痛短气病 脉并证治”专篇。 ©病机认为阴乘阳位, 痰浊内阻胸膺以致胸阳不 通或胸阳不振。 ©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其治疗大法。根据病情 轻重创制了不同方剂。基本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 轻症则予清轻宣气之法,如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 姜汤等;重症则与温补胸阳,峻逐阴寒之剂,如乌 头赤石脂丸、薏苡附子散等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概述 汉代张仲景:较为详细分析病因病机,同时拟定了 辨证论治的具体方药。 ☻ 明确提出“胸痹”病名。设“胸痹心痛短气病 脉并证治”专篇。 ☻ 病机认为阴乘阳位,痰浊内阻胸膺以致胸阳不 通或胸阳不振。 ☻ 辛温通阳或温补阳气为其治疗大法。根据病情 轻重创制了不同方剂。基本方用栝蒌薤白白酒汤; 轻症则予清轻宣气之法,如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 姜汤等;重症则与温补胸阳,峻逐阴寒之剂,如乌 头赤石脂丸、薏苡附子散等
概述* 金元时期: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心痛》提出苏合香丸“治 卒暴心痛”,丰富了胸痹的治法。 明清时期: 对心痛与胃痛作了明确的区别 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 颇具疗效。如《证治准绳》用大剂红花、桃仁、降 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 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胸痹心痛等 。 范围:冠心心绞痛、心梗、高心、心肌病等心脏 疾病,部分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出现胸部闷痛时可 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概述* 金元时期: 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心痛》提出苏合香丸“治 卒暴心痛” ,丰富了胸痹的治法。 明清时期: ☻ 对心痛与胃痛作了明确的区别。 ☻ 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以活血化瘀法治疗本病, 颇具疗效。如《证治准绳》用大剂红花、桃仁、降 香、失笑散等治疗死血心痛;《时方歌括》用丹参 饮治疗心腹诸痛;《医林改错》用血府逐瘀汤治疗 胸痹心痛等。 范围:冠心心绞痛、心梗、高心、心肌病等心脏 疾病,部分呼吸、消化系统疾病出现胸部闷痛时可 参考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