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证 、 概述 (一)定义: 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 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的病证。 (二)范围: 西医某些泌尿系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 泌尿系结石,乳糜尿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癌等病,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淋 证 一 、概述 (一)定义:淋证是指小便频急,淋沥不尽,尿道涩 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的病证。 (二)范围: 西医某些泌尿系疾病如:肾盂肾炎,膀胱炎,肾结核, 泌尿系结石,乳糜尿以及前列腺肥大,膀胱癌等病,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
(三)历史沿革: 1.淋的名称: ·《内经》:淋、淋溲、淋满、淋闷 《金匮要略》:淋秘 2.淋证的症状描述: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淋之为病,小便 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3.淋证的分类: ·《中藏经》: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 《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集验论五淋者: 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现多指石淋、 气淋(或热淋)、膏淋、劳淋、血淋
(三)历史沿革: 1.淋的名称: •《内经》:淋、淋溲、淋满、淋闷 •《金匮要略》:淋秘 2.淋证的症状描述: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淋之为病,小便 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 3.淋证的分类: •《中藏经》: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备急千金要方》提出“五淋”之名。 •《外台秘要》具体指明五淋的内容: “集验论五淋者: 石淋、气淋、膏淋、劳淋、热淋也。 ” 现多指石淋、 气淋(或热淋)、膏淋、劳淋、血淋
4.淋证的病机: 《金匮要略》:“热在下焦” 《中藏经》:“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 卫耗失”等均可导致淋证。 《诸病源候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并分论各淋之病机,此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之病 机沿袭至今。 刘河间:气血郁结 ·朱丹溪:“皆属乎热”,补充心与小肠病变与淋证关 系,提出淋证忌补,主张“调平心火”,并完善类证 鉴别。 张景岳: “积蕴热毒”,提出随证施治原则。 尤在泾:诸淋间可转化,强调“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治疗石淋
4.淋证的病机: •《金匮要略》: “热在下焦” 。 •《中藏经》: “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 卫耗失”等均可导致淋证。 •《诸病源候论》: “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并分论各淋之病机,此以肾虚为本,膀胱热为标之病 机沿袭至今。 •刘河间:气血郁结 •朱丹溪: “皆属乎热” ,补充心与小肠病变与淋证关 系,提出淋证忌补,主张“调平心火” ,并完善类证 鉴别。 •张景岳: “积蕴热毒” ,提出随证施治原则。 •尤在泾:诸淋间可转化,强调“开郁行气,破血滋阴” 治疗石淋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外感湿热毒邪,或由肺卫下传,或由下阴不洁上传膀 胱,或由其他脏腑传入膀胱。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气滞血瘀于下焦膀胱。 ◇饮食不节,酿生湿热,下注膀胱。 ◇体虚久病,脾肾两亏,更易受邪而发病。 2.病位: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肾有关。 3.病机: 膀胱湿热:热、石、膏、血淋。 脾肾亏虚:;劳、气、膏、血淋。 肝郁气滞:气淋实证
二、病因病机: 1.病因: 外感湿热毒邪,或由肺卫下传,或由下阴不洁上传膀 胱,或由其他脏腑传入膀胱。 情志不遂,气郁化火,或气滞血瘀于下焦膀胱。 饮食不节,酿生湿热,下注膀胱。 体虚久病,脾肾两亏,更易受邪而发病。 2.病位: 在膀胱和肾,且与肝肾有关。 3.病机: •膀胱湿热 :热、石、膏、血淋。 •脾肾亏虚:;劳、气、膏、血淋。 •肝郁气滞:气淋实证
三、类证鉴别: 1癃闭: 相同点:两者病位均在膀胱, 都有小便不利表现。 鉴别点:癃闭为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 不通为主症,有排尿困难,但无尿痛,24小时尿总量 减少 2.尿血:与血淋一样均尿色红赤或纯血,但尿血不涩痛 3.尿浊:与膏淋一样均小便混浊如泔浆,但尿浊无尿涩 痛感
三、类证鉴别: 1.癃闭: §相同点:两者病位均在膀胱,都有小便不利表现。 §鉴别点:癃闭为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 不通为主症,有排尿困难,但无尿痛,24小时尿总量 减少。 2.尿血: 与血淋一样均尿色红赤或纯血,但尿血不涩痛。 3.尿浊:与膏淋一样均小便混浊如泔浆,但尿浊无尿涩 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