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 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 (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 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 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 上青天”中的“白鹭”“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 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 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 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 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 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 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 或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艺术手法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 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篇章结构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 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 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更多的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 归类具体表述举例 忧国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 伤时反映离乱的痛苦 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高三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一) 古典诗歌鉴赏基本知识 一、诗歌鉴赏需具备的知识积累: 1、常用的表述方式:这首诗写了(意象或者事情),通过什么方法(某种表达 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对于表现 (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2、常见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予着作者情感的物象。意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 观形象(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如《邶风 静女》中的小伙子)和主观形象(作品 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声声慢》中的“我”),也包含了物象(如“一行白鹭 上青天”中的“白鹭” “青天”) 在古典诗歌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使用来表现某种情绪,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 用于这种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 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 某种情感。因此,了解这类意象通常寄予了作者哪种思想情志,常常成为诗歌鉴 赏的突破口。 常见意象20例见附表3 (2)意境是指有许多寄托作者思想情志的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诗 歌的整体情境。常见的诗歌的意境有:孤独凄凉、淡泊闲适、清新自然、优雅飘 逸、沉郁顿挫、幽深僻远、安谧美好、华丽壮美、雄浑刚健…… 3、常用的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 或 艺术手法 或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 虚实关系、动静关系、远近上下关系 托物言志/象征、抑扬、白描、对比 烘托、反衬、借古讽今、联想与想象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乐景、哀情、哀景、乐情之间的关系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双关、反复、衬 托、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篇章结构 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 总分得当 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浑然天成、画龙点睛等 注意: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目标不在于辨识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 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见附表4: 4、常见的情感、主旨 (1)在古典诗歌中常常表达这样的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 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等。 更多的常见术语归类见下表: 归类 具体表述 举例 忧国 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反映离乱的痛苦 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牧《过华清宫》 杜甫《春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杜甫《登楼》 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 建功立业的渴望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王昌龄《从军行》 建功报国无门的悲伤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 报国山河沦丧的痛苦 愁滋味》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屈原《涉江》 羁旅愁思 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亲念友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思乡 生死两茫茫》 怀人边关思乡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 捣衣声)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生活青春易逝的伤感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杂感告慰平生的喜悦 有》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叹 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送别依依不舍的留念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感怀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 ①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②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③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 人寻味 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等等 词语 5、常见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辞藻华丽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沉郁顿挫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 畅、笔调婉约 具体解说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 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 担忧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杜甫《登楼》 杜甫《兵车行》 建功 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保家卫国的决心 报国无门的悲伤 山河沦丧的痛苦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 情 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王昌龄《从军行》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 愁滋味》 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屈原《涉江》 思乡 怀人 羁旅愁思 思亲念友 边关思乡 闺中怀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十 年生死两茫茫》 范仲淹《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 候馆梅残, 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 捣衣声) 生活 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 青春易逝的伤感 仕途失意的苦闷 告慰平生的喜悦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 叹 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李清照《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 有》 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 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送别 感怀 依依不舍的留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主旨类常用术语 ①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 ②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③意在言外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 言有尽而意无穷: ④含蓄蕴藉 委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或表达得不明显,耐 人寻味。 ⑤此外还有“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等等 词语 5、常见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淡雅平淡自然明快浅显 辞藻华丽 委婉含蓄 简洁洗练 沉郁顿挫 浑厚雄壮多用口语明白如话、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 畅、笔调婉约…… 具体解说: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清新一般是用在写景诗中,一般诗风比较 亮丽,语言比较通俗,比喻新颖独到,包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清新之风常见于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 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 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 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 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 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 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 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 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 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 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岀芙蓉,天然去雕饰”。 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 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 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具体说来, 可分为三步: 1、诵读,根据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汉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 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 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 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2、审题要细化。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 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 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陶潜的诗特点主要在平淡,有时候也不乏清新,而王维, 孟浩然的诗则相对比较清新。 平淡:平淡不同于平庸与淡而无味,是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的语言说 出,富有情味的,所以说往往平淡而有思致。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 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 于简陋和寒伧,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平淡首推陶渊明。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李商 隐的诗歌不但绚丽,而且朦胧晦涩,李贺的诗也比较绚丽乃至于奇丽,比如《钱 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琢春泥。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不绕弯子, 一语道破,一语中的。 简洁又表述为洗炼(练):语言简练利落。明白如话:不雕塑饰,不加修饰。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 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后期 的词。 自然:即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 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例如“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小时不识月。呼 作白玉盘。”(《古朗月行》)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雄浑:雄壮、强健、浑厚等,这一般是用在诸如杜甫、辛弃疾、陆游等人的身上。 还有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苍劲、舒缓、悲凉等 二、古典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 鉴赏诗歌一定要通过阅读标题、作者、诗歌本体以及可能有的注释,先对诗歌有 个整体认知,然后再读题目,按照题目的要求从某个角度鉴赏诗歌。具体说来, 可分为三步: 1、诵读,根据标题、作者、意象、注释等,整体认知诗歌,体悟情感 例如: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汉 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①对杜甫的生平思想我们比较熟悉,故完全可以“知人论诗” ②杜甫晚年漂泊他乡,年老多病。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始终关注国运民生,希图 能为国建功立业,“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志。 ③ 此诗既有自我的评价(或者说是自嘲),如“乾坤一腐儒”;有心志的抒发, 如“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④抓住几个典型的意象,如“片云”“孤月”“落日”“秋风”,意象中有实有 虚,有的既是实景的描写,又有喻义。 2、审题要细化。 审清题目命制的角度,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艺术技巧的鉴赏。根据要求寻找 答题思路的切入点。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要求是涉及诗的整体呢,还是只涉 及某一联、某一句或某一词呢。但是也要注意,不论如何要求,答题时必须建立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 如上例题目的要求是这样的:
(1)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 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 合诗歌内容分析 3、答题要条理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 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能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三、解题技巧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问题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这些基 本知识,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在具体的答题中还是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 “言传”。怎样才能在答题中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又没有遗漏呢?下面我们试着分 类列出解题格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 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⑧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 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 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⑴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 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⑵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 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 我们看第一题,是对诗歌“意象”“意境”的赏析,涉及诗歌鉴赏最基本的常识。 第二题,涉及对诗歌思想的评价,无论同意哪一种观点,都要有理有据,必须结 合诗歌内容分析。 3、答题要条理化 理解了全诗,审好题,找准答题的切入口,最后就是要组织答案了。答案一 定要扣紧诗句,适当摘录诗中词句作答,才能条理清晰又全面周到。 三、解题技巧 当然,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问题也可以千变万化,学生即使能够掌握这些基 本知识,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但在具体的答题中还是失分严重。一个重要的 原因就是答题不规范,容易漏掉一些要点,以致于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 “言传”。怎样才能在答题中尽量做到条理清晰又没有遗漏呢?下面我们试着分 类列出解题格式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 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 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 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 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 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 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 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 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 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 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 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 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 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 岀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 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 骤三)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 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 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 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 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 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 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 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 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 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 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