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冲刺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 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 现代文小阅读(10分钟,阅读4分钟,做题6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1-2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 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 “不能表明‘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 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 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 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 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 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 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张冠李戴,表述A的内容说到B头上 C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D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Ⅰ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高三语文冲刺复习资料(全国卷模式) ——各题型答题知识与方法体系 一、现代文小阅读(10 分钟,阅读 4 分钟,做题 6 分钟) 1、读懂文章 认真通读文章 1-2 遍,整体把握。理清如下要点: 文章的话题(或观点)是什么; 文章各个段落讲什么,段落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2、科学答题 (1)认真勾画题干关键词,如加引号引用原文中的词句和“原因”“结果”“具体表现” 等,还有否定词“不”。如果题干上有关于引用的原文词句的问题,如“关于‘XX’的说明” “不能表明‘XXXXXX’的原因”等,首先需要从四个选项中做“答非所问”的筛选和排除。 (2)对题干上表示问题性质的词语“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要区分。 “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最简单的题目,需要的就是对照理解,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 一个点。 “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较难的题目,往往一个选项就对照文中一个段落或者几个 点,除了对照理解,还要概括分析。 “分析和推测(推断)”:主要考查逻辑关系,注意无中生有和因果适当。 (3)根据勾画的关键词,将选项逐一在文中锁定对应的信息源区域。需要注意的是一些题 目会出现一个选项在文中有多个对应的信息源区域。 (4)勾画找到的对应文字,尤其注意文中对应文字至少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然后作比对, 圈点相异处,然后仔细辨析。(勾画圈点的文字要在旁边标上题号和选项番号) (5)注意如下词语和说法: A 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全部、都、一些、部分、相关、所有、人人、每个、必须、一定、 严重、非常、可能、似乎…… B 表示时间、空间的词语:已经、将要、正在、完成、结束、成功…… C 表示指代的词语:之、其、这、那、这些、那些、此、哪…… D 表示肯定、否定的词语:没有、无、无非、拒绝、妨碍、防止、肯定…… E 表示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因果关系、转折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递进 关系。 (6)错误选项错误类型识记: A 答非所问(不需要回到原文) B 张冠李戴,表述 A 的内容说到 B 头上。 C 无中生有(缺乏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无依据。 D 偷换概念,和张冠李戴类似,但这里更多指向结果。 E 以偏概全,局部、部分代替了整体。 F 混淆时态(时空穿越或将然变已然),将要发生的说成已经发生。 G 或然变必然,可能发生说成必定发生。 H 因果错乱,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因果关系。 I 混淆是非(否定不当),故意对原文信息反说,正确的说错,错误的说对。 J 指代有误,对文中某处的代词的指代表述错误。 3、做题的两个意识 (1)整体阅读整体把握的意识。拒绝不读文章直接做题。 (2)语段和完整语句的意识
二、文言文阅读(25分钟,阅读13分钟,做题12分钟) 1、浏览文章后,看第6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 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一一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 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 (1)先做第6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方法同小阅读。 (2)接着做第4、5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在语境中思考。实词理解也罢,断句 也罢,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 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A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 B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 C句式断句法,“……者……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 D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 E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 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 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A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 C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 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 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 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三、古诗鉴赏(12分钟) 读懂诗歌 (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 别一一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 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一全诗、第几联、 上片等等,问题对象一—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二、文言文阅读(25 分钟,阅读 13 分钟,做题 12 分钟) 1、浏览文章后,看第 6 题(关于内容的选择题),然后读文章,弄清楚人物、人物之间的 关系,理解文章基本内容——人物关系与相关事件。 2、依次浏览题目(包括翻译),并将各题在文中对应处勾画出来。再读文章,思考这些问 题点涉及的人与事。 3、弄懂文章内容之后再按照如下顺序做题: (1)先做第 6 题,即关于文章内容理解的选择题。方法同小阅读。 (2)接着做第 4、5 题。做题必须将问题带回原文中,在语境中思考。实词理解也罢,断句 也罢,都要对语句做内容和语法的分析。 其中断句题,要注意断句的一些基本方法: A 语感断句法,根据对语句意思的理解,用语感断句。 B 虚词标志法,盖、夫、至若等常常在句首;乎、哉、矣、也等常常在句尾。 C 句式断句法,“……者……也”式判断句,“者”后断句;问答式的语句,在问答之间停 顿。 D 表示时间地点的状语,若在句首,状语后可以停顿。 E 语法断句法,除去上述四种情况,一般需要停顿的部分,是一个语法意义上的句子,我们 应该找到这个句子的主干成分主语和谓语,由于主语可能承前省略,故一定要补充出来再找 到相应的谓语动词,如果不能找到谓语动词,这个部分就不能停顿。 (3)最后做翻译题。其基本方法如下: A 将句子带回原文,找到恰切的语境,理解这个句子大致讲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意思。 B 勾画出这个句子中的名词(含代词与名词性短语)和动词(含动词性短语),尤其是特殊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职名等(这些不需要翻译)。理清句子中的人物关系和相关事件。 C 注意句子的特殊句式和句子中的固定结构和短语。 D 在试卷上将每个词语逐一翻译,连起来读一读,在此基础上补充省略的成分,调整语序, 再读,勾画出疑惑处。注意要有“文言意识”,对于难解的实词尽量联想相关成语,不要轻 易用该词的现代汉语意思。 E 对疑惑处,根据句子意思和上下文语境推测正确的含义。这个办法也适用于实词理解题。 将答案誊写在答题卷上。 三、古诗鉴赏(12 分钟) 1、读懂诗歌 (1)用关注“标题、意象、注释、情思语、即时诗人”的办法读诗歌,并快速判明诗歌类 别——写景或者写物或者写人,根据相应类别诗歌的特点进行解读。 (2)关注诗歌的艺术手法(内容上的描写手法、主题上的抒情手法、语言上的修辞手法和 结构上的结构手法) 2、审读问题 (1)勾画题干(问题要求的——概括、分析、简析、赏析,问题范围——全诗、第几联、 上片等等,问题对象——情感、意境、形象、艺术手法等等),明确问题要求。 (2)根据问题要求和对象,弄清楚题型,按照题型的基本模式与步骤组织答案素材。 3、科学答题 (1)按照题型与相应步骤答题。 (2)一般,题目问什么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 (3)注意使用术语,每一点均先观点后阐释。 (4)分点作答,分条陈述。合并相同点。 (5)语言简洁明了,不写可有可无的字词句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 A、借景抒情类 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 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 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抓物的 特点(外在与内在一一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 角度、描写手法—一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 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 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一一直接如动作、 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 A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 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a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b写物:动作、情态 绘声绘色绘形、描摹、勾勒等。c写景:绘声绘色绘形、浓墨重彩、描摹、视听结合、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d共有:渲染、对比、大笔勾勒、工笔细描等等 间接描写:烘托(主要是写人写物)、衬托(反面则为反衬,反衬一一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等等)、象征、以虚写实、以实写虚 写景还需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角度、五觉(视听嗅味触)角度。顺序:时 空顺序、逻辑顺序 B抒情手法(关涉诗歌的主题) 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 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 另外有“从对方着笔”—一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 方正在思念自己。 C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 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 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 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 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D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 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承 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 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特别提醒:答题中请随时保持对诗歌类别意识的重视与运用,随时关注诗歌中的即时诗人。 4、诗歌鉴赏相关知识体系。 (1)诗歌类别 A、借景抒情类 景即画面是主要内容,由一组意象构成画面。抓画面的命名与特点,注重景的描写(描写的 角度、顺序、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修辞手法),景表现出的情感。 B、托物言志类 物,一个或者诗歌中的主要的核心的意象,以象征手法来借物表达人的志趣精神等。抓物的 特点(外在与内在——内在由外在特点、环境特点共同作用产生),注重物的描写(描写的 角度、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尤其是间接、修辞手法),物象征的人的志趣精神与品质。 C、写人抒情类 人,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作者着力塑造的形象。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 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注重对人的描写(描写的手法——直接如动作、 心理、细节等等,间接如衬托等),人物的追求与情思即作者要表达的主题。 (2)艺术手法 A 描写手法(关涉内容或者诗歌的形象) 分为直接和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a 写人:语言、动作、心理、表情、肖像、细节描写等。b 写物:动作、情态、 绘声绘色绘形、描摹、勾勒等。c 写景:绘声绘色绘形、浓墨重彩、描摹、视听结合、动静 结合、虚实结合、联想、想象。 d 共有:渲染、对比、大笔勾勒、工笔细描等等。 间接描写:烘托(主要是写人写物)、衬托(反面则为反衬,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寂、 以明衬暗等等)、象征、以虚写实、以实写虚…… 写景还需要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角度:时空角度、五觉(视听嗅味触)角度。顺序:时 空顺序、逻辑顺序。 B 抒情手法(关涉诗歌的主题) 分为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人抒情(叙事抒情)、用典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 等。其中借景抒情可以细分为:触景抒情、即景抒情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等。当诗歌结 尾句子为写景的,则称为“以景结情”。 另外有“从对方着笔”——曲笔。如,本来想表达自己思念对方,却不写自己,反而想象对 方正在思念自己。 C 修辞【手法】(关涉诗歌的语言) 语音修辞:押韵、平仄、节奏。 词语修辞:字词的妙用。炼字型题。 句式修辞:整散句、长短句(诗歌中不考虑句式)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夸张、设问、反问…… 特别提醒:在题目中问到“表现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问到写景(描 写的)手法,则包括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 D 结构手法(关涉诗歌的结构) 律诗:四联分别为“起承转合”。 弄清楚“起承转合”各联的作用。起:照应标题,引出吟咏对象,引起下联的描述。承:承 接首联,对引出的对象进行描写。转:由上联的描写“转”,或转入抒情言志,或转入别的 内容的描述,或转换角度对对象进行描述。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卒章显志
词(曲)(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 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 特别提醒:在面对写景诗中描写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可以从景的构成 要素出发思考。 A线条一一形状、形态一一摹形、绘形\视觉 B颜色一一色彩、色调一一绘色\视觉 C光线一一明暗、色调——(明暗)对比与反衬\视觉 D声音—一声寂、动静——动静结合(反衬)\听觉 E气味一一芬芳、气息一一嗅觉 上述可能结合,出现一—视听结合、视听嗅结合 F现实(眼前)——写实\\想象联想(如梦境)——写虚===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 写实) (3)基本题型 A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 a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 b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 c表达的情思 B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 a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 b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一一画面、物的形象)。 c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 C赏析某一联诗句。 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一一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 质一一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 a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嗅味触的角度)、 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 b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 c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 D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 a总说有哪几种情感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 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 E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a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 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 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 b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 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一一对故乡的思念,外在一一独处异乡的 孤寂。 四、默写(3分钟) 1、考纲规定64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词(曲)(上下两片)。 上片开头句:起句,作用同律诗的“起”。下片开头(偶有上片结尾)句:过片,作用同律 诗的“转”。下片尾句:结句。作用同律诗的“合”。 特别提醒:在面对写景诗中描写手法(或者表现手法)判断不准确的时候,可以从景的构成 要素出发思考。 A 线条——形状、形态——摹形、绘形\视觉 B 颜色——色彩、色调——绘色\视觉 C 光线——明暗、色调——(明暗)对比与反衬\视觉 D 声音——声寂、动静——动静结合(反衬)\听觉 E 气味——芬芳、气息——嗅觉 上述可能结合,出现——视听结合、视听嗅结合。 F 现实(眼前)——写实\\\想象联想(如梦境)——写虚=====虚实结合(以实写虚、以虚 写实) (3)基本题型 A 关于如何表现对象特点。(赏析描写手法题相同) a 描写手法(含描写角度)+修辞手法,举例证明。 b 这些手法如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对象的何特点。 c 表达的情思。 B 某字运用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其妙处(炼字型) a 首先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有修辞手法或者活用一并说明。 b 将意思带入诗句描述诗句的内容(如景——画面、物的形象)。 c 该字在表情达意上甚至结构上的作用。 C 赏析某一联诗句。 两个前提与意识:一是这首诗的类别——写景、写物、写人还是别的。二是这一联的语言性 质——描写、描写结合抒情还是抒情……下面以描写景物为例: a 指出描写的办法——描写的角度【甚至包括顺序】(时空角度与五觉即视听嗅味触的角度)、 描写手法(直接与间接)、描写的语言(词语和修辞手法),并举例阐释说明。 b 运用这些手法如何表现或者突出什么画面的什么特点。 c 借助这个画面,表达诗人何种情思或者心境。 D 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或者诗歌情感很复杂),请结合诗句分析。 a 总说有哪几种情感。 b 分点逐一阐释这些情感,注意每一种情感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情 感在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表达出来的)。 E 人物形象(诗人形象或者抒情主人公形象) a 先抓人的即时处境、即时身份地位(如主人还是客人、送别者还是离别者)和人物关系, 来确定人物的身份地位,答题时,就答人物的身份地位与人物的特点(内在的,近似于小说 与传记中人物内在特点的分类方法)。 b 分点逐一阐释这些特点,每一种特点成为一小点,都是先观点后阐释(阐释即这种特点在 诗歌中是哪一句或者哪几句或者哪个细节表达出来的)。 C 借助这个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特别提醒:情感的一情两面(以思乡为例):内在——对故乡的思念,外在——独处异乡的 孤寂。 四、默写(3 分钟) 1、考纲规定 64 篇,要能逐一过关,后期注意做练习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选做题:第三、四题(或者第11、12题)注意事项与原则: 、切记填涂所选题目番号(小题番号—-11或者12) 2、选题原则:(1)自己擅长的文本类别,(2)主观题题型典型、难度较小的。最好先浏 览主观题,比较其难易,再做选择 五、小说阅读(25分钟) (一)、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 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因此,要有 切为促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服务的意识,要弄清内容中的三要素彼此之间 的关系。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 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一—情节、人物、环境(有的小说中有比较重要的物,也是内 容)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一一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一一高 潮一一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传统小说,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 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静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 没有发展变化,只是在不断呈现和丰富,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自从和唐僧一道,一直 是同一个形象(内在特点):动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 化、成长,如《水浒传》里的林冲,风雪山神庙为转折点,由之前的忍辱苟且到彻底反抗。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 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 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 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4)物:有些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可看做是这类小说的第四要素。物往往是小说的线 索,具有象征意义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 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
2、注意审题,题干上的提示语往往涉及句中词语与内容。 3、书写工整、字迹清楚、一笔一画交代清楚。 4、注意异体字、通假字、同义异形词的写法。 选做题:第三、四题(或者第 11、12 题)注意事项与原则: 1、切记填涂所选题目番号(小题番号——11 或者 12). 2、选题原则:(1)自己擅长的文本类别,(2)主观题题型典型、难度较小的。最好先浏 览主观题,比较其难易,再做选择。 五、小说阅读(25 分钟) (一)、读懂小说 读懂小说,就得弄清楚小说基本知识。当然小说依然由内容、主题、语言、结构四要素构成。 在阅读和答题时都要有四要素的意识,四要素之间是相辅相成、彼此关联的。因此,要有一 切为促进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服务的意识,要弄清内容中的三要素彼此之间 的关系。 【一】典型小说。 典型小说一般指传统小说一类的小说,在典型环境中通过典型情节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一 般强化和突出人物、情节。 1、内容:包括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有的小说中有比较重要的物,也是内 容)。 (1)情节: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一般分为“开端——发展(复杂的还有再发展)——高 潮——结局”四个阶段。 情节是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最主要手段。 (2)人物:传统小说,人物是最核心的要素,人物形象和人物命运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 感。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主人公)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一般是为主要人物服务的,当然 也可以成为小说的线索。 人物可以分为静态人物和动态人物。静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 没有发展变化,只是在不断呈现和丰富,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自从和唐僧一道,一直 是同一个形象(内在特点);动态人物,一般而言,是指人物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在不断变 化、成长,如《水浒传》里的林冲,风雪山神庙为转折点,由之前的忍辱苟且到彻底反抗。 人物形象由身份地位、外在特点和内在特点共同构成,当然内在特点为主。外在包括衣着、 肖像、年龄等等,这一般和内在紧密相连。 (3)环境: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推进的时空。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小说的时代(社会)背景,一般通过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人和事物来展现或 者暗示,可以直接揭示主题,展现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自然环境主要是人物活动的空间, 一般是由景物描写构成。 在小说考题中一般多考自然环境。 (4)物:有些小说中有不可或缺的物。可看做是这类小说的第四要素。物往往是小说的线 索,具有象征意义。 2、主题:作者通过文本或者内容传达的对人物和社会的态度、认知与思考,或者对某种社 会现象的本质的揭示。 主题表现的途径: (1)情节,情节展示人物活动和社会生活,它直接揭示社会本质。 (2)人物,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就是主题。 (3)环境,尤其是社会环境,是人物命运的社会原因,也能直接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