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套缝合上最后一道针脚的工艺,非细密讲究、齐整紧实不行。创作者若非不晓 得匍匐在地的虔诚,是奢谈成就事业和感染人心的 斯人已去,感觉舞台上、内心里,忽然空出一大片白茫茫的虚无。我想,此刻 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夜,拿出他的作品,看一遍,卸 下所有对眼下戏剧的奢望和鄙夷,抛开一切对评论和话语权的欲望,单纯地体验 一种朴素的审美和付出。它们是:《龙须沟、《骆驼祥子》、《名优之死》、《茶 馆》、《洋麻将》……他们是程疯子、老马、左宝奎、王掌柜、魏勒……他们都 是,于是之。(吕彦妮,《京华时报》) ■话题拓展: 谢幕;艺术人生;精彩的演戏,精彩的做人;大师风范;戏骨与风骨;敬业与热 爱;对职业的尊重和自豪;境界:人格的魅力;忘记与永恒… 像珊瑚虫一样活着 据海洋生物学家介绍,珊瑚虫是一种很小的海洋生物,它们用自己的骨骼和遗骸 堆积岀土地。珊瑚虫积沙成塔,由小到大,年深月久,就成为硕大的珊瑚礁石和 珊瑚岛了。珊瑚礁能供人居住,珊瑚虫的遗骨坚硬,可以开采,当作砖石或者烧 制石灰。珊瑚虫的骨骼也可制作工艺品,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珊瑚虫很弱小,只有颗粒大小。为了在广阔的海洋中生存下去,珊瑚虫必须要互 相紧紧地团结起来,抱成一团,依靠集体的力量,使自己生存下来。它们的子孙, 就在父辈的遗骸中,继续繁衍生息。如果珊瑚虫脱离了集体,将很快地被海浪卷 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珊瑚虫看似纤弱,但是,它们的集体力量却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凝聚成一个坚 如磐石的岛礁,不能不说,这是珊瑚虫的智慧和聪明。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漫漫尘世间,总是显得形单影只,像一叶扁舟,随时就有 可能被大浪掀翻。如果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就能够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像珊瑚 虫一样,你加我我加你,紧紧地团结起来,就是一种强大和无畏。 团结是一种力量,团结是一种信心,团结是一种强大。人生中,可怕的不是自己 的弱小,可怕的是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像珊瑚虫一样,哪怕自己再弱小,大家只 要抱成团,同呼吸,共命运,就能成为汪洋中一块巨大的打不垮、摧不烂的礁石。 胡适的豁达与固执 1921年,梁启超将自己所著的《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写了一篇 长文,文章中赞扬了梁氏对墨子研究的贡献,然后直率地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梁启超阅读之后有些不快,在统排书稿时,故意把胡适写的序放在末尾,而把自 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书前。 对梁启超的这种孩子气的做法,胡适没有计较,反而一笑置之,并在日记里这样 评价和梁启超之间的这次学术交锋:“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 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寥寥数语,却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胡适对长者的一种尊重,因为梁启超比他大18 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标示了胡适做人的理念,那就是豁达。 在人际交往中,豁达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心灵的宁静,让别人生产安全感,更容易 获得良好的口碑,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这正是一代大师胡适性情中迷人的一面 胡适也有固执的时候。1929年,他的族叔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程裕新茶 号”,生意一直不太景气。有人建议胡近仁利用胡适的名气来做广告,于是,他
外套缝合上最后一道针脚的工艺,非细密讲究、齐整紧实不行。创作者若非不晓 得匍匐在地的虔诚,是奢谈成就事业和感染人心的。 斯人已去,感觉舞台上、内心里,忽然空出一大片白茫茫的虚无。我想,此刻, 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找一个安静的夜,拿出他的作品,看一遍,卸 下所有对眼下戏剧的奢望和鄙夷,抛开一切对评论和话语权的欲望,单纯地体验 一种朴素的审美和付出。它们是:《龙须沟、《骆驼祥子》、《名优之死》、《茶 馆》、《洋麻将》……他们是程疯子、老马、左宝奎、王掌柜、魏勒……他们都 是,于是之。(吕彦妮,《京华时报》) ■话题拓展: 谢幕;艺术人生;精彩的演戏,精彩的做人;大师风范;戏骨与风骨;敬业与热 爱;对职业的尊重和自豪;境界;人格的魅力;忘记与永恒…… 像珊瑚虫一样活着 据海洋生物学家介绍,珊瑚虫是一种很小的海洋生物,它们用自己的骨骼和遗骸 堆积出土地。珊瑚虫积沙成塔,由小到大,年深月久,就成为硕大的珊瑚礁石和 珊瑚岛了。珊瑚礁能供人居住,珊瑚虫的遗骨坚硬,可以开采,当作砖石或者烧 制石灰。珊瑚虫的骨骼也可制作工艺品,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珊瑚虫很弱小,只有颗粒大小。为了在广阔的海洋中生存下去,珊瑚虫必须要互 相紧紧地团结起来,抱成一团,依靠集体的力量,使自己生存下来。它们的子孙, 就在父辈的遗骸中,继续繁衍生息。如果珊瑚虫脱离了集体,将很快地被海浪卷 走,消失得无影无踪。 珊瑚虫看似纤弱,但是,它们的集体力量却非常强大,强大到可以凝聚成一个坚 如磐石的岛礁,不能不说,这是珊瑚虫的智慧和聪明。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在漫漫尘世间,总是显得形单影只,像一叶扁舟,随时就有 可能被大浪掀翻。如果融合在一个团队中,就能够使自己变得强大起来。像珊瑚 虫一样,你加我我加你,紧紧地团结起来,就是一种强大和无畏。 团结是一种力量,团结是一种信心,团结是一种强大。人生中,可怕的不是自己 的弱小,可怕的是缺少团队合作精神。像珊瑚虫一样,哪怕自己再弱小,大家只 要抱成团,同呼吸,共命运,就能成为汪洋中一块巨大的打不垮、摧不烂的礁石。 胡适的豁达与固执 1921 年,梁启超将自己所著的《墨经校释》四卷送请胡适作序。胡适写了一篇 长文,文章中赞扬了梁氏对墨子研究的贡献,然后直率地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 梁启超阅读之后有些不快,在统排书稿时,故意把胡适写的序放在末尾,而把自 己反驳的文章放在书前。 对梁启超的这种孩子气的做法,胡适没有计较,反而一笑置之,并在日记里这样 评价和梁启超之间的这次学术交锋:“这都表示他的天真烂漫,全无掩饰,不是 他的短处,正是可爱之处。” 寥寥数语,却让人充分感受到了胡适对长者的一种尊重,因为梁启超比他大 18 岁;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标示了胡适做人的理念,那就是豁达。 在人际交往中,豁达可以使一个人保持心灵的宁静,让别人生产安全感,更容易 获得良好的口碑,是一种生命的智慧,这正是一代大师胡适性情中迷人的一面。 胡适也有固执的时候。1929 年,他的族叔胡近仁在上海开了一家“程裕新茶 号”,生意一直不太景气。有人建议胡近仁利用胡适的名气来做广告,于是,他
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定名为“胡博士茶”,并拟定了一则广告寄给胡适过目,里面 说胡适早年服用过此茶,于是“沉疴遂得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 文学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希望胡适“友情出演”。 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胡适断然拒绝了为其做广告的要求,回信说广告“措词甚 俗气、小气”,所谓“沉疴遂得痊愈”是骗人的话等等。在他看来,族叔如果有 困难,他大可以伸手进行援助,但以假广告损害他人,以个人的人格操守为代价, 则是断然行不通的。 胡适的固执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超出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在人 际交往中,豁达固然重要,但这样的有所不为,同样值得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懂得 曹聚仁与鲁迅曾有过这样的对话:“为您写传我肯定不是最适当的人,因为我不 姓许。”鲁迅听后哈哈大笑:“就凭你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人。 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看出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就是这位自称“不是最 适当的人”,于1956年在香港写成并出版了《鲁迅评传》。 在民国历史上,像曹聚仁与鲁迅之间这样互相“懂得”的人,还有很多。 1939年夏,19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遍的《沈从文小说选》,顺利考入西 南联大中文系。关于个中缘由,他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 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从此以后,汪曾祺就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文 坛,而后成为“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他是最懂沈从文的人,在行军过程中,只带了沈从文的书,只想听这个人说话。 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 好 丰子恺崇拜李叔同,两人的师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 而为了回报恩师对他的培育和引领,丰子恺用自己的画笔、46年的时间和一段 坎坷艰危的道路,实现了一个宏大的誓愿,这就是直到现在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六集《护生画集》。丰子恺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约,一个写,一个画, 后来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个,继续画 国学大师陈寅恪晩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学生蒋天枢。这被 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蒋天枢是懂得陈寅恪的人,他也 值得这种信赖。1958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 恪,69岁,师生关系,无党派……”这在当时来说,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文人之间的“懂得”是一种千古知己的情怀,是一种“斯世同怀视之”的默契, 如清风之于明月,虽无形,却自有一股清辉耀人寰 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能懂得别人是一种境界! 梁启超的答案 1922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 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 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 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 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达德一一智 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 教育学生,还是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究竟
将自己所卖的茶叶定名为“胡博士茶”,并拟定了一则广告寄给胡适过目,里面 说胡适早年服用过此茶,于是“沉疴遂得痊愈”,还说“凡崇拜胡博士欲树帜于 文学者,当自先饮博士茶为始”等,希望胡适“友情出演”。 出乎胡近仁意料的是,胡适断然拒绝了为其做广告的要求,回信说广告“措词甚 俗气、小气”,所谓“沉疴遂得痊愈”是骗人的话等等。在他看来,族叔如果有 困难,他大可以伸手进行援助,但以假广告损害他人,以个人的人格操守为代价, 则是断然行不通的。 胡适的固执并不是一种自私,而是因为对方的要求超出了自己做人的底线。在人 际交往中,豁达固然重要,但这样的有所不为,同样值得大家的尊重和理解。 懂得 曹聚仁与鲁迅曾有过这样的对话:“为您写传我肯定不是最适当的人,因为我不 姓许。”鲁迅听后哈哈大笑:“就凭你这句话,你是懂得我的人。” 一句“你是懂得我的人”,可看出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就是这位自称“不是最 适当的人”,于 1956 年在香港写成并出版了《鲁迅评传》。 在民国历史上,像曹聚仁与鲁迅之间这样互相“懂得”的人,还有很多。 1939 年夏,19 岁的汪曾祺怀揣着已读了多遍的《沈从文小说选》,顺利考入西 南联大中文系。关于个中缘由,他后来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好像命中注定要 当沈从文先生的学生……”从此以后,汪曾祺就在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走上文 坛,而后成为“京派小说”的领军人物。 他是最懂沈从文的人,在行军过程中,只带了沈从文的书,只想听这个人说话。 而沈从文在向文艺界推荐这位学生的作品时,也总是说:“他的小说写得比我 好。” 丰子恺崇拜李叔同,两人的师徒之情天高地厚。1918 年李叔同出家做了和尚, 而为了回报恩师对他的培育和引领,丰子恺用自己的画笔、46 年的时间和一段 坎坷艰危的道路,实现了一个宏大的誓愿,这就是直到现在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 六集《护生画集》。丰子恺懂得李叔同。所以,有生死之约,一个写,一个画, 后来李叔同仙逝,剩下的一个,继续画。 国学大师陈寅恪晚年在病榻上将编定的著作整理出版全权授予学生蒋天枢。这被 后辈学人视为他一生学问事业的“性命之托”。蒋天枢是懂得陈寅恪的人,他也 值得这种信赖。1958 年,他在其履历表“主要社会关系”一栏中写道:“陈寅 恪,69 岁,师生关系,无党派……”这在当时来说,是冒着很大风险的。 文人之间的“懂得”是一种千古知己的情怀,是一种“斯世同怀视之”的默契, 如清风之于明月,虽无形,却自有一股清辉耀人寰。 有人懂得是一种幸福,能懂得别人是一种境界! 梁启超的答案 1922 年,梁启超应苏州学界之邀作一篇演讲。他向在座者提出了一个问题:“为 什么进学校?”他估计回答十之八九是“求学问”。然后他又问:“你想学些什 么?”,回答则可谓人言人殊。任公自己给出的答案,求学问为的是学做人。他 说但凡一个人在学校里所学,数理化、史地、国文、英语,乃至哲学、文学、农 工商等等,皆不过是做人所需的一种手段。要成一个人,总要具备三达德——智、 仁、勇,实现了的状态便是“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无论是教育家 教育学生,还是自动的自己教育自己,皆应以这三件为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