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电解质含量及其交换、平衡、生理功能和调节。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3.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的概念、原因、主要表现及其机制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教学重点及难点1.相关概念。2.原因、主要表现及其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以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实验、考试。2.组织部分课堂讨论,典型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3.开展临床病理生理学讲座,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4.对部分课程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5.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课题,查资料,从事部分科研活动,以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测试内容与方式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方式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第四章酸碱平衡素乱教学目标要求掌握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学、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运用各项指标对简单病例进行判定、分析。教学内容1.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2.反应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代酸、呼酸、代碱、呼碱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过程,对机体影响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及临床类型。5.代偿预计值及酸碱图。教学重点及难点1.相关概念。2.常用指标及其意义。3.原因和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过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定。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以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实验、考试。2.组织部分课堂讨论,典型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
1.体液的容量和分布。体液的渗透压,电解质含量及其交换、平衡、生理功能和调节。 2.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3.低渗性脱水、高渗性脱水、等渗性脱水、水中毒的概念、原因、主要表现及其机制和防治的病理 生理学基础。高钾血症、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发生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和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相关概念。 2. 原因、主要表现及其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以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实验、考试。 2.组织部分课堂讨论,典型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 3.开展临床病理生理学讲座,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 4.对部分课程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 思考能力。 5.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课题,查资料,从事部分科研活动, 以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 础。 测试内容与方式 内容 相关的教学内容 方式 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 第四章 酸 碱 平 衡 紊 乱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各型酸碱平衡紊乱的病因学、发病学和机体变化的规律,运用各项指标对简单病例进行判定、 分析。 教学内容 1.酸碱平衡及其调节机制。 2.反应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代酸、呼酸、代碱、呼碱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过程,对机体影响和防治的病理生 理学基础。 4.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原因及临床类型。 5.代偿预计值及酸碱图。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相关概念。 2.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3. 原因和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过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定。 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以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实验、考试。 2.组织部分课堂讨论,典型病例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与思维能力
3.开展临床病理生理学讲座,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4.对部分课程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5.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课题,查资料,从事部分科研活动以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测试内容与方式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方式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第五章水肿教学目标要求掌握水肿的概念及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能够解释常见水肿类型的发病机制。教学内容1.水肿的概念与分类。2.水肿的常见病因及基本发病机制。3.常见水肿类型和发病机制。4.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教学重点及难点1.有关概念2.原因及发生机制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1.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实验、考试。2.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需要注意的问题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测试内容与方式内容相关的教学内容方式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第六章缺氧教学目标要求掌握缺氧的概念,四种类型缺氧的病因及血氧特点,理解组织缺氧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析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氧疗与氧中毒。教学内容1.缺氧的概念及常用的血氧指标。2.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
3.开展临床病理生理学讲座,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 4.对部分课程内容,提出基本要求,指定参考书要求学生自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 思考能力。 5.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指定课题,查资料,从事部分科研活动, 以利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需要注意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 础。 测试内容与方式 内容 相关的教学内容 方式 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 第五章 水 肿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水肿的概念及水肿发生的基本机制。能够解释常见水肿类型的发病机制。 教学内容 1.水肿的概念与分类。 2.水肿的常见病因及基本发病机制。 3.常见水肿类型和发病机制。 4. 水肿特点及对机体的影响。 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有关概念 2. 原因及发生机制 采用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1. 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教学大纲指导教学各个环节,包括备课、上课、实验、考试。 2.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利于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兴趣。 需要注意的问题 理论联系实践,通过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临床上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 础。 测试内容与方式 内容 相关的教学内容 方式 作业、课堂提问、期末考试 第六章 缺 氧 教学目标 要求掌握缺氧的概念,四种类型缺氧的病因及血氧特点,理解组织缺氧的机制,在此基础上,理解分 析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及其机制。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氧疗与氧中毒。 教学内容 1.缺氧的概念及常用的血氧指标。 2.各型缺氧的概念、原因、血氧变化特点及组织缺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