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2011-2012(1) 本科优质课程精选教案 课程名称: 动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 朱建国 第一章疾病的病因发病学 一 教学目标(明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贡献)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健康与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认识 疾病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体会疾病与健康相互转 化过程中折射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优秀学生应该锻炼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分析疾病 发生和发展一般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方法和作业布置 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采取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式,首 先由教师针对要讲解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基本机制以及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的 重点主题编写组织教案进行讲解,在课堂讲解中随时提问学生己以进行讨论交 流;教师特别要结合疾病发生的社会原因和条件等学科前沿或热点问题,对教材 知识进行拓展性讲解,并筛选发病学与病因学领域的相关网站和教学参考资料目 录,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教师当堂结束时就需掌握的内容凝练几个问题,布 置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准备讨论稿,特别鼓励学生就课堂所讲内容自己凝炼题目并 准备讨论稿,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讨论:讨论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分成几个小 组进行分组讨论,也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采用课堂PPT发言等灵活多样 的发言方式,并抽查阅读效果,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三教学效果考核评定方法 本章考核方式遵循整个课程考核方式,即笔试60%,课堂过程考核占40%。 讲授的理论部分内容选择一定的题目进入试题库,作为期末笔试的考题内容;同
上海交通大学 2011-2012(1) 本科优质课程 精选教案 课程名称: 动物病理学 主讲教师: 朱建国 第一章 疾病的病因发病学 一 教学目标(明确对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贡献) 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健康与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认识 疾病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体会疾病与健康相互转 化过程中折射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优秀学生应该锻炼运用哲学思维方式分析疾病 发生和发展一般规律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善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 教学方法和作业布置 为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过程采取师生互动交流的模式,首 先由教师针对要讲解的疾病发生的原因,基本机制以及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的 重点主题编写组织教案进行讲解,在课堂讲解中随时提问学生已以进行讨论交 流;教师特别要结合疾病发生的社会原因和条件等学科前沿或热点问题,对教材 知识进行拓展性讲解,并筛选发病学与病因学领域的相关网站和教学参考资料目 录,让学生在课外进行阅读;教师当堂结束时就需掌握的内容凝练几个问题,布 置让学生课外查资料准备讨论稿,特别鼓励学生就课堂所讲内容自己凝炼题目并 准备讨论稿,在下一节课上进行讨论;讨论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学生分成几个小 组进行分组讨论,也可根据学生个体情况的变化采用课堂 PPT 发言等灵活多样 的发言方式,并抽查阅读效果,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兴趣。 三 教学效果考核评定方法 本章考核方式遵循整个课程考核方式,即笔试 60%,课堂过程考核占 40%。 讲授的理论部分内容选择一定的题目进入试题库,作为期末笔试的考题内容;同
时注重对整个课堂过程的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包括凝练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口 头演讲,布置课外查询资料进行专题报告等,综合作为本章节学习成绩考核的一 部分,一并记入课堂过程考核成绩。 四教学内容(2学时) (一)基本要求: 学生不仅要掌握健康与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认识疾病病因 学和发病学的一般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体会疾病与健康相互转化过 程中折射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具备运用发病学与病因学基本原理分析疾病与健康 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关注学科发展新动态和科研新成果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的概念以及人们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 化背景对健康理解也有差异。本章内容为理解疾病发病机制及发病原因的基础性 原则性理论,对于学习整个病理学知识具有思想指导作用,在医学哲学的相关教 材中阐述的较为深刻,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参考一下医学哲学的相关内容。这对于 下面各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思想性启示作用。 (三)组织教学内容、选编教材的总依据: 1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吴其夏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二版)(研究生教学用书),北京: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张书霞主编,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审定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贺达仁主编,医学科学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四)教学内容章节单元设计: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健康,疾病的概念以及现代的疾病健康发展观。 第二节病因学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发病学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疾病转归 (五)细化各个分单元的内容: 第一节健康与疾病 本节主题思想:健康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的:要
时注重对整个课堂过程的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包括凝练题目进行课堂讨论、口 头演讲,布置课外查询资料进行专题报告等,综合作为本章节学习成绩考核的一 部分,一并记入课堂过程考核成绩。 四 教学内容 (2 学时) (一)基本要求: 学生不仅要掌握健康与疾病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认识疾病病因 学和发病学的一般原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理解体会疾病与健康相互转化过 程中折射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具备运用发病学与病因学基本原理分析疾病与健康 关系的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关注学科发展新动态和科研新成果的意识和能力。 (二)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健康的概念以及人们关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同的文 化背景对健康理解也有差异。本章内容为理解疾病发病机制及发病原因的基础性 原则性理论,对于学习整个病理学知识具有思想指导作用,在医学哲学的相关教 材中阐述的较为深刻,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参考一下医学哲学的相关内容。这对于 下面各章节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思想性启示作用 。 (三)组织教学内容、选编教材的总依据: 1 陈主初主编,病理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吴其夏主编,病理生理学(第二版)(研究生教学用书),北京:中国协和 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3 张书霞主编,兽医病理生理学(第三版)(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学指导委 员会审定教材),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 4 贺达仁主编,医学科学哲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四)教学内容章节单元设计: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健康,疾病的概念以及现代的疾病健康发展观。 第二节 病因学 疾病发生的原因,疾病发生的条件。 第三节 发病学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疾病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疾病转归 (五)细化各个分单元的内容: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 本节主题思想: 健康的概念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动态的;要
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里体会其蕴含的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健康 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对于人类而言,健康(health)不仅指没有疾病, 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是处于完好状态。该定义主要提出以下两点: 1、没有病并不等于健康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 中间状态,即既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例如有些圈养的动物因为缺乏锻炼,以至 于体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这种动物虽然没病,但不算健康。又如肺叶切除或 一侧肾摘除,虽然已经没病,可肺或肾的储备功能降低了,身体并不完好,也不健康。 2、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状态还包括在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后两者对人类尤为重要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还要适 应社会环境,才能健康地生活。有的人性格怪异或孤僻,智弱或愚昧,多疑或好妒忌 等,虽然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病,在心理上却是不够完好,是不健康的。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赌博、生活和工作懒散或过度紧张;不完美的社 会关系,如家庭不和睦,与同事不团结等,均为不健康的表现。 (二)疾病 疾病(disease)的定义很多,至今尚无公认的完满的定义。目前认为,疾病是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homeostasis)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 起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过程 中既有机体与致病因素做斗争的全身性反应,也有各器官或组织形态结构、机能 活动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损伤性变化。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 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这种稳态是 借助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机制使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 互协调得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但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原来的相对平衡被 打破,于是就出现了由致病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之间的新矛盾。如果 在这一矛盾斗争过程中,抗损伤反应占优势的话,那么该斗争过程多不以疾病的形 式表现出来,或即使出现,症状也很轻微。反之若致病因素的损伤过程占优势,则机 体的组织器官会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 上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发生障碍,导致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平衡失调,因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使畜禽的使役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呈
从健康与疾病的关系里体会其蕴含的鲜明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一)健康 按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定义, 对于人类而言, 健康(hea1th)不仅指没有疾病, 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是处于完好状态。该定义主要提出以下两点: 1、没有病并不等于健康 从健康到疾病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两者之间存在 中间状态,即既不健康,也无疾病的状态。例如有些圈养的动物因为缺乏锻炼,以至 于体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这种动物虽然没病,但不算健康。又如肺叶切除或 一侧肾摘除,虽然已经没病,可肺或肾的储备功能降低了,身体并不完好,也不健康。 2、健康不仅是身体上的完好状态 还包括在心理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后两者对人类尤为重要 因为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不仅要适应自然环境,还要适 应社会环境,才能健康地生活。有的人性格怪异或孤僻,智弱或愚昧,多疑或好妒忌 等,虽然大脑并无器质性病变,也没有精神病,在心理上却是不够完好,是不健康的。 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赌博、生活和工作懒散或过度紧张;不完美的社 会关系,如家庭不和睦,与同事不团结等,均为不健康的表现。 (二)疾病 疾病(disease)的定义很多, 至今尚无公认的完满的定义。目前认为,疾病是 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稳调节(homeostasis)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并引 起一系列代谢、功能、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疾病过程 中既有机体与致病因素做斗争的全身性反应,也有各器官或组织形态结构、机能 活动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损伤性变化。稳态包括机体内部的稳定(内环境的稳定) 和机体与外界环境关系的稳定(机体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这种稳态是 借助神经-体液系统的调节机制使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之间的活动相 互协调得以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但在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原来的相对平衡被 打破,于是就出现了由致病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与机体抗损伤之间的新矛盾。如果 在这一矛盾斗争过程中,抗损伤反应占优势的话,那么该斗争过程多不以疾病的形 式表现出来,或即使出现,症状也很轻微。反之若致病因素的损伤过程占优势,则机 体的组织器官会出现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不同程度 上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发生障碍,导致各器官系统之间以及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平衡失调,因而表现出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使畜禽的使役能力和经济价值降低,呈
现出疾病状态。概括起来,疾病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 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尽管现在还有一些疾病的原因没有弄清楚但随着科 学的进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疾病的原因终归会被揭示的。 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生的基础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内环境的稳定, 是通过全身各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多层次的调节而完成的,即所谓“自稳调节”, 自稳调节功能稳定是动物健康的标志。一旦这种调节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 发生。 3、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发生了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障碍或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与此 同时,也必然出现抗损伤的生理性反应,借以抵抗和消除致病因素及其所造成的损 伤。损伤与抗损伤现象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构成一种矛盾斗争。所谓症状,是指疾 病过程中动物能感受到的异常现象,如呕吐、尿频、腹痛等:体征则是指检查者通 过各种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如心脏杂音、呼吸 音异常、血常规异常等。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水肿、缺氧、发热、休克等。同一病理过程可见 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中也可包括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如缺氧可见于肺炎、 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肺炎也可有发热、炎症、缺氧等几种病理过程同时存在。 4、生产能力的降低是畜禽患病的标志之一患病时,由于机体的适应能力降 低,机体内部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障碍或破坏,必然导致畜禽生产能力的 下降。 第二节病因学 本节主题思想: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是回 答“为什么发病”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病因学也在不断发展。 启发学生用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原理思考病因学,将病因学发展置身于整个 社会环境中,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去理解病因学。 凝练的学生思考题:列举几个近年来一些特殊的疾病发病呈低龄化趋势的 疾病,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学原因
现出疾病状态。概括起来,疾病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疾病是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作用于机体的结果 任何疾病都有它的原因, 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尽管现在还有一些疾病的原因没有弄清楚,但随着科 学的进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疾病的原因终归会被揭示的。 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生的基础 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和内环境的稳定, 是通过全身各系统、器官、细胞和分子多层次的调节而完成的,即所谓“自稳调节”, 自稳调节功能稳定是动物健康的标志。一旦这种调节功能紊乱,就会导致疾病的 发生。 3、疾病是一种矛盾斗争的过程 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内发生了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上的障碍或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行为的异常。与此 同时,也必然出现抗损伤的生理性反应,借以抵抗和消除致病因素及其所造成的损 伤。损伤与抗损伤现象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构成一种矛盾斗争。所谓症状,是指疾 病过程中动物能感受到的异常现象,如呕吐、尿频、腹痛等;体征则是指检查者通 过各种检查方法,客观查得的患病机体异常变化所引起的现象,如心脏杂音、呼吸 音异常、血常规异常等。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是指存在于不同疾病中共同的、成套的机能 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变化,如水肿、缺氧、发热、休克等。同一病理过程可见 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中也可包括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如缺氧可见于肺炎、 贫血、一氧化碳中毒等;肺炎也可有发热、炎症、缺氧等几种病理过程同时存在。 4、生产能力的降低是畜禽患病的标志之一 患病时,由于机体的适应能力降 低,机体内部的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发生障碍或破坏,必然导致畜禽生产能力的 下降。 第二节 病因学 本节主题思想:病因学(etiology)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的科学,是回 答“为什么发病”的问题,随着社会发展、环境的改变,病因学也在不断发展。 启发学生用内因和外因辩证统一的原理思考病因学,将病因学发展置身于整个 社会环境中,用发展的、动态的观点去理解病因学。 凝练的学生思考题:列举几个近年来一些特殊的疾病发病呈低龄化趋势的 疾病,并分析其产生的社会学原因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重点提示学生:疾病发生的原因总体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疾 病发生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一)内因 与疾病发生紧密相关的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上具有决定性,如猪的先天性卟啉 血症,马和猪的血友病等。遗传因素直接致病主要通过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 目异常,如多倍体、单体、非整倍体;染色体结构畸变,如缺失、易位、倒位、重 复)和基因突变(包括基因缺失、点突变、插入和融合)而起作用。 2、免疫反应异常是指机体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质 或异体组织器官等)所发生的免疫应答。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对细菌、病毒、 异体组织或蛋白质等各种抗原性刺激的反应往往不同。此种反应特性可分为免疫 反应性和变态反应性两大类。免疫反应不足时可以引起或促进疾病的发生。例如, 当体液免疫反应不足时,容易发生细菌性特别是化脓菌的感染:而细胞免疫不足时, 则易引起病毒和某些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同时还易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变态 反应表现为免疫异常的疾病过程。例如,接触某些抗原可使动物发生致敏,当再次 接触上述抗原物质时就容易发生荨麻疹、青霉素过敏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外因 动物疾病的外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物性致病因素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 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这类病因常引起各种传染性或感染 性疾病,其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数量、毒力、侵袭力和机体的 防御、抵抗能力及双方力量的对比。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 作用。同时,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也不尽相同。 2、营养因素正常生理营养物质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缺乏、不足或过多, 均可引起疾病:某些为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氧、二氧化碳、水 分、矿物质、维生素等,它们的缺乏或过量都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由于饲养 和饲料配合欠当,使畜禽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缺乏症,这种情况在生长期较 短、营养水平要求较高的笼饲鸡群中更为多见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重点提示学生:疾病发生的原因总体分为两大类,即内因和外因。内因是疾 病发生的主体.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一)内因 与疾病发生紧密相关的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免疫反应。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某些疾病的发生上具有决定性, 如猪的先天性卟啉 血症, 马和猪的血友病等。遗传因素直接致病主要通过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数 目异常,如多倍体、单体、非整倍体; 染色体结构畸变,如缺失、易位、倒位、重 复)和基因突变(包括基因缺失、点突变、插入和融合)而起作用。 2、免疫反应异常 是指机体对某种特异性抗原(如病原微生物、异种蛋白质 或异体组织器官等)所发生的免疫应答。由于机体的免疫反应不同,对细菌、病毒、 异体组织或蛋白质等各种抗原性刺激的反应往往不同。此种反应特性可分为免疫 反应性和变态反应性两大类。免疫反应不足时可以引起或促进疾病的发生。例如, 当体液免疫反应不足时,容易发生细菌性特别是化脓菌的感染;而细胞免疫不足时, 则易引起病毒和某些细胞内寄生菌的感染,同时还易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变态 反应表现为免疫异常的疾病过程。例如,接触某些抗原可使动物发生致敏,当再次 接触上述抗原物质时就容易发生荨麻疹、青霉素过敏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二)外因 动物疾病的外因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生物性致病因素 包括各种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 真菌等)和寄生虫(原虫、蠕虫和节肢动物等)。这类病因常引起各种传染性或感染 性疾病,其致病作用主要取决于病原体侵入宿主的数量、毒力、侵袭力和机体的 防御、抵抗能力及双方力量的对比。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致病 作用。同时,不同病原微生物的致病力也不尽相同。 2、营养因素 正常生理营养物质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缺乏、不足或过多, 均可引起疾病;某些为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如氧、二氧化碳、水 分、矿物质、维生素等,它们的缺乏或过量都可成为疾病发生的原因。由于饲养 和饲料配合欠当,使畜禽中出现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缺乏症,这种情况在生长期较 短、营养水平要求较高的笼饲鸡群中更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