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理性致病因素如高温、低温、电流、电离辐射、各种机械力的作用 等,达到一定强度和作用一定时间即可造成烧伤、冻伤、电击伤、放射病等。 4、外源性毒性因素外源性毒性因子包括化学物质、药物和激素,它们通 常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摄入人体内,再通过相同的系统以及肾脏从体内清 除出去。机体所有的细胞,特别是肝和肾对这些因子进行解毒和代谢,最终形成 毒性小或无毒性的残体。有时代谢反应所产生的毒性中间产物有毒性增强现象、 积留作用或致癌性。损伤因子对细胞的作用取决于该因子的进入途经、剂量、作 用时间的长短和细胞解毒、代谢、降解、排出这种因子的能力。高龄、营养缺乏 和其他疾病过程可加强这种损伤因子的作用并且抑制细胞的防御功能。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重点提示学生: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决定或影响着疾病 发生发展的因素。 此处穿插讲一个实例:如结核杆菌是动物结核病的原因,但仅有结核菌的侵 入,机体并不一定都患结核病。只有在诸如环境恶劣营养不良、使役过度等因素 造成机体防御功能下降为结核杆菌的致病创造了有利条件,机体才患病。说明条 件本身并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可以影响或促进疾病的发生。 (一)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 动物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一定的防御性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 的。防御结构的破坏或其功能障碍,都可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其包括两个方面: 外部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如皮肤、黏膜的结构或功能被破坏;内部屏障结构 破坏及机能障碍,如淋巴结、吞噬细胞、免疫细胞、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 屏障、解毒器官等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 (二)机体的适应能力降低 动物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保持着密切联系,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 而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况。机体的各种适应能力,多数是通过神经及体液活动来实 现的。如机体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 加快,使机体获得更多的氧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但当机体神经反射功能紊乱 或激素代谢障碍时,常引起机体适应能力降低。 (三)体质及机体反应性改变
3、物理性致病因素 如高温、低温、电流、电离辐射、各种机械力的作用 等,达到一定强度和作用一定时间即可造成烧伤、冻伤、电击伤、放射病等。 4、外源性毒性因素 外源性毒性因子包括化学物质、药物和激素,它们通 常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摄入人体内,再通过相同的系统以及肾脏从体内清 除出去。机体所有的细胞,特别是肝和肾对这些因子进行解毒和代谢,最终形成 毒性小或无毒性的残体。有时代谢反应所产生的毒性中间产物有毒性增强现象、 积留作用或致癌性。损伤因子对细胞的作用取决于该因子的进入途经、剂量、作 用时间的长短和细胞解毒、代谢、降解、排出这种因子的能力。高龄、营养缺乏 和其他疾病过程可加强这种损伤因子的作用并且抑制细胞的防御功能。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重点提示学生:疾病发生的条件是指病因作用于机体后,决定或影响着疾病 发生发展的因素。 此处穿插讲一个实例:如结核杆菌是动物结核病的原因, 但仅有结核菌的侵 入, 机体并不一定都患结核病。只有在诸如环境恶劣(营养不良、使役过度等因素 造成机体防御功能下降,为结核杆菌的致病创造了有利条件,机体才患病。说明条 件本身并不直接引起疾病,但可以影响或促进疾病的发生。 (一)机体的防御能力降低 动物机体的防御能力是由一定的防御性组织结构及其相应的功能所形成 的。防御结构的破坏或其功能障碍,都可导致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其包括两个方面: 外部屏障结构破坏及机能障碍,如皮肤、黏膜的结构或功能被破坏;内部屏障结构 破坏及机能障碍,如淋巴结、吞噬细胞、免疫细胞、血管屏障、血脑屏障、胎盘 屏障、解毒器官等的结构和功能被破坏。 (二)机体的适应能力降低 动物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保持着密切联系,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 而改变,以适应新的情况。机体的各种适应能力,多数是通过神经及体液活动来实 现的。如机体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呼吸加深 加快,使机体获得更多的氧来适应肌肉活动的需要,但当机体神经反射功能紊乱 或激素代谢障碍时,常引起机体适应能力降低。 (三)体质及机体反应性改变
1、体质(constitution)体质是机体在遗传基础上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机能、代谢及形态结构特性的总和,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决定 机体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特点。由于遗传原因和后天生活条件不同,各个机体的 体质也有所不同。有的机体抵抗力强,不容易遭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害;有的则 表现易感性升高,容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而发病。 2、机体反应性(reactivity)机体反应性是机体以一定方式应答外界各种刺 激(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的)的反应能力。机体反应性同样是在遗传基础上与外界 环境条件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特性。机体反应性包括种属、性别、年龄、个体等。 (1)种属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性是不一样的。例如,马不感染 牛瘟,牛不感染鼻疽:雏鸭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而绵羊、山羊和小白鼠则有抵抗力 等。这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天然的非特异性的种属免疫性。 (2)个体不同个体由于营养状态、机体抵抗力等不同,对外界同一刺激的反 应也不一样。如同一畜群发生某种传染病时,有的病重有的病轻,有的带菌或带 毒而不发病。 (3)年龄幼龄的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较 低,防御能力低弱,所以容易感染,且病情较重。成年动物抵抗力较强,抗感染能力较 新生动物强。老龄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反应机能低下、屏障能力减弱、抗体形成减 少、吞噬机能减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低下,感染后病情较重,且不易恢复。 (④)性别机体性别不同,组织器官结构不一样,内分泌的特点也不同,所以感 染疾病的状况也不一样。 (四)诱因 诱因或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加强某一病因作用的因素,从而 可促进疾病的发生。如肝功能障碍时机体的解毒能力降低,容易诱发中毒性疾病 的发生。 第三节发病学 本节主题思想: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在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和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是回答如何ow)发病 的问题。考虑到下面每个具体疾病中都要讲解这类内容,所以在此不作详细讲 解
1、体质(constitution) 体质是机体在遗传基础上与外界环境条件相互作用 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机能、代谢及形态结构特性的总和,它在一定条件下能决定 机体对外界刺激起反应的特点。由于遗传原因和后天生活条件不同,各个机体的 体质也有所不同。有的机体抵抗力强,不容易遭受外界致病因素的侵害;有的则 表现易感性升高,容易受到外界致病因素作用而发病。 2、机体反应性(reactivity) 机体反应性是机体以一定方式应答外界各种剌 激(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的)的反应能力。机体反应性同样是在遗传基础上与外界 环境条件互相作用而形成的特性。机体反应性包括种属、性别、年龄、个体等。 (1)种属:不同种属的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性是不一样的。例如,马不感染 牛瘟,牛不感染鼻疽;雏鸭对黄曲霉毒素很敏感,而绵羊、山羊和小白鼠则有抵抗力 等。这是机体在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天然的非特异性的种属免疫性。 (2)个体 不同个体由于营养状态、机体抵抗力等不同,对外界同一刺激的反 应也不一样。如同一畜群发生某种传染病时, 有的病重 有的病轻, 有的带菌或带 毒而不发病。 (3)年龄 幼龄的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全,血液中免疫球蛋白含量较 低,防御能力低弱,所以容易感染,且病情较重。成年动物抵抗力较强,抗感染能力较 新生动物强。老龄动物由于神经系统反应机能低下、屏障能力减弱、抗体形成减 少、吞噬机能减弱,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低下,感染后病情较重,且不易恢复。 (4)性别 机体性别不同,组织器官结构不一样,内分泌的特点也不同,所以感 染疾病的状况也不一样。 (四)诱因 诱因或诱发因素(precipitating factor)是指能加强某一病因作用的因素,从而 可促进疾病的发生。如肝功能障碍时,机体的解毒能力降低,容易诱发中毒性疾病 的发生。 第三节 发病学 本节主题思想:发病学(pathogenesis)主要研究在原始病因作用于机体后, 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和发生、发展、转归的一般规律, 是回答“如何(how)发病” 的问题。考虑到下面每个具体疾病中都要讲解这类内容,所以在此不作详细讲 解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重点提示学生:各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发病机制nechanis)。但不同的疾 病发生过程中存在共同的基本机制。疾病发生基本机制的研究主要从整体和系 统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几方面进行。 (一)神经体液机制 在整体和系统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主要是研究神经体液因素 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神经系统在维持、调控和协调动物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 用,神经系统的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疾病也常伴有神经系统 的变化。有些病因可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疾病,而另一些病因则通过神经反射 引起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体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体液通过各种体液因子,包括全身性的(如 儿茶酚胺、组胺、前列腺素等)和局部性的(如某些神经肽、内皮素等)体液因子, 调节细胞内外的环境。内环境稳定即指细胞外液质和量的稳定,当各种致病因素 引起体液变化,体液调节障碍造成内环境紊乱,即可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发生发展中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常常同时或相继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 之为神经体液机制。 (二)细胞机制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以直接或间接造成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 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有些病因,如创伤、高温等,可直接无选择性的损伤组织细 胞,而另一些病因,如病毒、毒物等,可有选择性的损伤组织细胞。疾病发生的细胞 机制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和细胞器功能障碍。细胞膜是细胞维持内外环境的屏障。 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镶嵌着各种功能蛋白,它们起着受体、离子泵等的作用。有 些致病因素(如病毒)通过和膜上的特异功能蛋白结合而进入膜内,导致细胞损伤: 有些致病因素则可损伤膜脂质(如自由基)或离子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环境失调, 造成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细胞器是执行各种细胞功 能的单位,如线粒体主要担负着氧化供能的作用,在有关病因的作用下,氧化供能 不足,造成严重的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三)分子机制 细胞内的分子包括大分子和小分子,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它们是有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重点提示学生:各种疾病都有其自身的发病机制(mechanism)。但不同的疾 病发生过程中存在共同的基本机制。疾病发生基本机制的研究主要从整体和系 统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等几方面进行。 (一) 神经体液机制 在整体和系统水平上研究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主要是研究神经体液因素 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神经系统在维持、调控和协调动物生命活动中起主导作 用,神经系统的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疾病也常伴有神经系统 的变化。有些病因可直接损害神经系统导致疾病,而另一些病因则通过神经反射 引起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最终导致疾病的发生。 体液是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环境。体液通过各种体液因子,包括全身性的(如 儿茶酚胺、组胺、前列腺素等)和局部性的(如某些神经肽、内皮素等)体液因子, 调节细胞内外的环境。内环境稳定即指细胞外液质和量的稳定,当各种致病因素 引起体液变化,体液调节障碍造成内环境紊乱,即可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发生发展中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常常同时或相继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 之为神经体液机制。 (二)细胞机制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可以直接或间接造成细胞的功能代谢障碍,从而引起 细胞的自稳调节紊乱。有些病因,如创伤、高温等,可直接无选择性的损伤组织细 胞,而另一些病因,如病毒、毒物等,可有选择性的损伤组织细胞。疾病发生的细胞 机制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和细胞器功能障碍。细胞膜是细胞维持内外环境的屏障。 细胞膜的脂质双层中,镶嵌着各种功能蛋白,它们起着受体、离子泵等的作用。有 些致病因素(如病毒)通过和膜上的特异功能蛋白结合而进入膜内,导致细胞损伤; 有些致病因素则可损伤膜脂质(如自由基)或离子泵的功能,使细胞内外环境失调, 造成细胞损伤甚至死亡,从而导致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细胞器是执行各种细胞功 能的单位,如线粒体主要担负着氧化供能的作用,在有关病因的作用下,氧化供能 不足,造成严重的细胞功能障碍,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三)分子机制 细胞内的分子包括大分子和小分子,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它们是有
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分子基础,生命的信息储存于核酸,构成生命过程的化学反应 则是通过蛋白质调控。 各种致病因素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引起疾病,在疾病过程中都会以各种形式表 现出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反之,分子水平的异常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正常生命 活动。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可使人们对疾病本质的 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的深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出现 了基因病(gene disease)和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的概念。人们主要从酶缺陷、 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受体缺陷、膜转运障碍等几方面与疾病的关系来研究 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当前,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来临,基因学(genetics)、基因组学(genomics)及蛋白质 组学(proteinomics)的知识与方法己融合到疾病的研究中。从分子角度看,疾病发 生时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是某些特定蛋白结构或功能变异的结果,而这些蛋白质又 是细胞核中相应基因的产物,因此基因及其表达调控是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基本规 律。 外伤大出血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 回心血量减少 交感神经兴奋 环 微血管收缩 微循环淤血 组织缺氧 毛细血管大量开放 图2-1创伤大出血时的因果转化 (引自《病理生理学》,2001) (一)因果转化规律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定的损伤或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作为新的原 因引起另一些变化,如此原因与结果不断交替,使疾病过程不断发展,这就是因果 转化的规律。这种因果转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不 及时加以阻断,就可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恶化。如图2-1所示,创伤时组织受损,血 管破裂性出血,导致一系列变化,作为原始病因的创伤作用消除后,大出血作为新
机体生命现象的主要分子基础,生命的信息储存于核酸,构成生命过程的化学反应 则是通过蛋白质调控。 各种致病因素无论通过何种途径引起疾病,在疾病过程中都会以各种形式表 现出分子水平上的异常。反之,分子水平的异常又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正常生命 活动。因此,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和疾病发生机制,可使人们对疾病本质的 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近年来,随着基因研究的深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出现 了基因病(gene disease)和分子病(molecular disease)的概念。人们主要从酶缺陷、 血浆蛋白和细胞蛋白缺陷、受体缺陷、膜转运障碍等几方面与疾病的关系来研究 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 当前,后基因组时代已经来临,基因学(genetics)、基因组学(genomics)及蛋白质 组学(proteinomics)的知识与方法已融合到疾病的研究中。从分子角度看,疾病发 生时形态和功能的异常,是某些特定蛋白结构或功能变异的结果,而这些蛋白质又 是细胞核中相应基因的产物,因此基因及其表达调控是决定健康和疾病的基础。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在不同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共同存在的基本规 律。 (一)因果转化规律 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一定的损伤或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可以作为新的原 因引起另一些变化,如此原因与结果不断交替,使疾病过程不断发展,这就是因果 转化的规律。这种因果转化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不 及时加以阻断,就可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恶化。如图 2-l 所示,创伤时组织受损,血 管破裂性出血,导致一系列变化,作为原始病因的创伤作用消除后,大出血作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