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勃勃的家伙,他不仅独揽大权,而且想篡夺王位。阿克巴18岁时,他夺 回大权,命令他的舅父到圣地麦加退隐。阿克巴终于自己独力执政了。 阿克巴摆脱左右羁绊后,便开始扩张领土的征讨,他对不同的地区采 用不同的政策。对表示愿意归顺的地区,他仍让原来的头领管理土地,并对 他的子孙委以重任。1562年,阿克巴同愿意归顺的王公罗比哈里·马尔 的女儿结婚,并让他的妻弟担任要职。对不愿意归顺,拒绝投降的地区,阿 克巴就用武力征服,并兼并他们的土地。1567年,阿克巴攻打梅瓦尔, 用了4个月的时间攻下,屠杀了3万人,并把作为王国象征的大铜鼓和母神 座上的大烛台拆下,当做自己的战利品。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15 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 方。最后,他又用了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 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 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 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服 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 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国内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 仰。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国家,现在人们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 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 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 他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 子。阿克巴自己还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 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 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他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等 阿克巴出于自己“宽容大度的个性”和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追求”,他 还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务的“圣教”。这种宗教的特点 是提倡廉俭,其教义是要求信徒“弃绝世俗欲望而求得救”。要求入教的人 可以直接见到阿克巴。将头巾放在阿克巴的手中,将头放在阿克巴的脚上, 阿克巴将人扶起,向他祝福,给他戴上头巾,送他一幅自己的肖像,这人就 算入教了。这个宗教要求信徒忠于国君阿克巴。教徒们把阿克巴当作上帝, 相见时呼叫“安拉——阿克巴”(意为“阿克巴即真主”)。信徒还效忠皇帝 献岀自己的财产、生命、荣誉等。阿克巴的“圣教”既无庙宇,又不祈祷, 只要求教徒平时爱护动物,尽可能施舍、赈济或做好事。“圣教”也不强迫 别人信教。阿克巴的宗教措施,缓和了当时的宗教矛盾,使不同教派和平相 处,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阿克巴做为国王,他尊重印度教,但对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则加以禁止, 反对寡妇自焚殉身、杀婴、童婚、近亲结婚以及不许寡妇再嫁等。 印度教寡妇自焚殉身是个愚昧、残酷、野蛮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 要跳入火堆为丈夫殉葬。这个风俗在印度流传很久了,到阿克巴的莫卧儿王 朝已有100O多年了。阿克巴对此非常痛恨,他派督察专员到全国去巡察, 当寡妇不是自愿殉葬时,督察专员就去保护她们。阿克巴还曾经亲自去解救 过一位被迫跳火殉葬的孟加拉总督的寡妇呢
心勃勃的家伙,他不仅独揽大权,而且想篡夺王位。阿克巴18岁时,他夺 回大权,命令他的舅父到圣地麦加退隐。阿克巴终于自己独力执政了。 阿克巴摆脱左右羁绊后,便开始扩张领土的征讨,他对不同的地区采 用不同的政策。对表示愿意归顺的地区,他仍让原来的头领管理土地,并对 他的子孙委以重任。1562年,阿克巴同愿意归顺的王公罗比哈里·马尔 的女儿结婚,并让他的妻弟担任要职。对不愿意归顺,拒绝投降的地区,阿 克巴就用武力征服,并兼并他们的土地。1567年,阿克巴攻打梅瓦尔, 用了4个月的时间攻下,屠杀了3万人,并把作为王国象征的大铜鼓和母神 座上的大烛台拆下,当做自己的战利品。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15 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 方。最后,他又用了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 强大的莫卧儿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 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 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服 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阿克巴统一了全国 度量衡,有力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印度是个具有悠久宗教传统的国家,国内主要民族各有自己的宗教信 仰。印度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国家,现在人们把印度称为“宗教博物馆”。 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 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 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 他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 子。阿克巴自己还在宫庭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谒见臣民,参 加印度教节庆,朝廷勤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 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他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等。 阿克巴出于自己“宽容大度的个性”和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追求”,他 还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务的“圣教”。这种宗教的特点 是提倡廉俭,其教义是要求信徒“弃绝世俗欲望而求得救”。要求入教的人, 可以直接见到阿克巴。将头巾放在阿克巴的手中,将头放在阿克巴的脚上, 阿克巴将人扶起,向他祝福,给他戴上头巾,送他一幅自己的肖像,这人就 算入教了。这个宗教要求信徒忠于国君阿克巴。教徒们把阿克巴当作上帝, 相见时呼叫“安拉——阿克巴”(意为“阿克巴即真主”)。信徒还效忠皇帝 献出自己的财产、生命、荣誉等。阿克巴的“圣教”既无庙宇,又不祈祷, 只要求教徒平时爱护动物,尽可能施舍、赈济或做好事。“圣教”也不强迫 别人信教。阿克巴的宗教措施,缓和了当时的宗教矛盾,使不同教派和平相 处,莫卧儿帝国的统治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阿克巴做为国王,他尊重印度教,但对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则加以禁止, 反对寡妇自焚殉身、杀婴、童婚、近亲结婚以及不许寡妇再嫁等。 印度教寡妇自焚殉身是个愚昧、残酷、野蛮的风俗:丈夫死了,妻子 要跳入火堆为丈夫殉葬。这个风俗在印度流传很久了,到阿克巴的莫卧儿王 朝已有1000多年了。阿克巴对此非常痛恨,他派督察专员到全国去巡察, 当寡妇不是自愿殉葬时,督察专员就去保护她们。阿克巴还曾经亲自去解救 过一位被迫跳火殉葬的孟加拉总督的寡妇呢
据传说阿克巴是个文盲,但他每天都要听别人给他朗读各种书籍,因 此他也获得了比较渊博的知识,能够和一些有学问的人讨论文学、哲学、宗 教等问题。他还画画,在宫庭中养了10O多位画家,这些画家每月开三 四次绘画展览。阿克巴总是兴致勃勃地观赏,经常加以点评并给好作品赏赐。 在阿克巴的宫庭里,还有各地的音乐家,他经常听印度、波斯、中亚、克什 米尔等地的音乐,渐渐地他也能作曲,而且命人将印度梵文乐谱转译成波斯 文,再用波斯文演唱。他要求他的官员互相学习,印度教官吏学习波斯文, 伊斯兰教官吏学习印度文,到后来,他的官吏们有的同时能用波斯文和印度 文赋词做诗,很好地促进了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阿克巴当政时期 他善于理财和用人,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样,印度国内的矛盾 缓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去世后,他的后代统治印度的五 十多年(1605-1657年)是莫卧儿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 阿克巴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莫卧儿王朝功勋显赫 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攻陷贝尔格莱德,攻陷布达,围攻维也 纳,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 图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称雄一时。奥斯曼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 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 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 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 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 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 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 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时奥 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 象。1③26年,奧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 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 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 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 59年)统治时期。乌尔汘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 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 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 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 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
据传说阿克巴是个文盲,但他每天都要听别人给他朗读各种书籍,因 此他也获得了比较渊博的知识,能够和一些有学问的人讨论文学、哲学、宗 教等问题。他还画画,在宫庭中养了100多位画家,这些画家每月开三、 四次绘画展览。阿克巴总是兴致勃勃地观赏,经常加以点评并给好作品赏赐。 在阿克巴的宫庭里,还有各地的音乐家,他经常听印度、波斯、中亚、克什 米尔等地的音乐,渐渐地他也能作曲,而且命人将印度梵文乐谱转译成波斯 文,再用波斯文演唱。他要求他的官员互相学习,印度教官吏学习波斯文, 伊斯兰教官吏学习印度文,到后来,他的官吏们有的同时能用波斯文和印度 文赋词做诗,很好地促进了波斯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阿克巴当政时期, 他善于理财和用人,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样,印度国内的矛盾 缓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去世后,他的后代统治印度的五 十多年(1605—1657年)是莫卧儿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 阿克巴为莫卧儿帝国的繁荣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他是莫卧儿王朝功勋显赫 的最著名的人物之一。 横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攻陷君士坦丁堡,攻陷贝尔格莱德,攻陷布达,围攻维也 纳,夺取了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奥斯曼帝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版 图囊括以前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 称雄一时。奥斯曼帝国在中古后期和近代的历史发展中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这个国家是中古后期兴起的。它的建立者是游牧于里海东南部呼罗珊一带的 一支突厥人。13世纪时,蒙古人开始向西扩张,迫使他们迁移。最初他们 依附于塞尔柱突厥人建立的罗姆苏丹国,在和拜占廷相邻的萨卡利亚河畔得 到一块封地。1242年,罗姆苏丹国在蒙古人的打击下瓦解。于是这支突 厥人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从此开始发展壮大。部落酋长埃尔托格鲁尔死 后,他的儿子奥斯曼(1282—1326年)继位。 1300年,奥斯曼开始自称苏丹,宣布他的部落为独立的伊斯兰国 家,即爱米尔国。1301年,奥斯曼侵占了富庶的卑斯尼亚平原。当时奥 斯曼的主要敌人是拜占廷帝国。拜占廷帝国在小亚的土地是他扩张的主要对 象。1326年,奥斯曼夺取拜占廷在小亚的重镇布鲁萨,控制了马尔马拉 海峡,并把首都迁到布鲁萨,这一新的国家称为奥斯曼帝国,在国内居于统 治地位的土耳其人被称作奥斯曼土耳其人。这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靠近了欧 洲,定都布鲁萨使得这个国家的发展方向必然是指向欧洲。 奥斯曼帝国真正大举扩张是在奥斯曼的儿子乌尔汗(1326—13 59年)统治时期。乌尔汗为了进一步扩张,建立了正规的常备军。他的常 备军分为两种。一种是由得到采邑的封建主提供的军队,另一种是新建立的 军队,这种军队的规模初期并不大,但是装备精良,训练严格,是奥斯曼帝 国的主要战斗力量。这种军队的特殊之处是要终生服役,不得建立家庭,待 遇优厚,享有特权。在奥斯曼帝国,几乎仍然采用中亚的战斗体制,男孩自
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 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 万人。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 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 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 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 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 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 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 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 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 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 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 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 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 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 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 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 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O名贵族骑士外,其 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 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 O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 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 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 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 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 了向欧洲的扩张。 苏拉德二世时(1421-1451年)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 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1430年,苏拉德二世率军占领帖撒罗尼 加,拜占廷实际上已处于包围之中。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 年)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他率领20 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陆上和水上同时进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虽然 有许多险要和堡垒,军民也进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对比悬殊,守军只有 不足一万人。最后,城中的热那亚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内应。奥斯曼帝国以保 留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太区的商业殖民地特权为条件,利用涂油 板将7◎多艘土耳其战船运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然后用这些船只搭浮桥, 从侧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开一个缺口。在顽强地坚持了53天之后,君 士坦丁堡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阵亡, 千年的帝国灭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该城之后,大肆劫掠3天,许多居民被杀 或被掠为奴隶。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即伊斯兰教的城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失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
小就要接受军事训练,社会以战争掠夺为荣,战士打起仗来英勇顽强。新军 建立初期只有1万人,到16世纪中期发展到4万人,17世纪初发展到9 万人。当时,奥斯曼帝国有着良好的扩张条件,拜占廷已经衰落,罗姆苏丹 国也已经分裂。奥斯曼帝国首先占据了原来罗姆苏丹国的大片地区,并以此 为基础,开始大规模地向欧洲扩张。1331年,奥斯曼军队打败拜占廷帝 国军队,攻占了尼西亚城。1337年攻占了克米底亚,距离君士坦丁堡很 近,实际上已经占领了拜占廷在小亚的全部领土。1354年,乌尔汗率军 渡过达达尼尔海峡,占领了加里波利半岛,并把这里作为进攻巴尔干半岛的 桥头堡。 乌尔汗的儿子穆拉德一世(1359—1389年)在位时,奥斯曼 帝国占领了整个色雷斯东部。1362年,奥斯曼帝国攻陷亚得里亚堡,切 断了君士坦丁堡与巴尔干半岛其他地区的联系,并把首都迁到这里。138 9年,欧洲联军与奥斯曼军队在科索沃发生了激战,尽管由塞尔维亚,保加 利亚,波斯尼亚,瓦拉几亚,阿尔巴尼亚和匈牙利人组成的联军作战英勇, 在战斗中甚至击毙了苏丹穆拉德一世,但由于奥斯曼军队在数量上占有优 势,联军终于被打败,塞尔维亚,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先后成为奥斯曼帝国 的附庸国,后来又被兼并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这一胜利震动了欧洲各国的 统治者。欧洲各国为了拯救拜占廷帝国,派出了援军。1396年,在多瑙 河畔的尼科堡战役中,奥斯曼军队一举打败了匈牙利、法兰西、德意志等国 的联军,将近一万名十字军被俘,除了用巨款赎回300名贵族骑士外,其 余的几乎全部被杀。从此,欧洲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奥斯曼帝国扩张。于是, 巴尔干半岛逐渐落入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拜占廷帝国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时,中亚的帖木儿帝国强大起来,并开始向小亚扩张。14 02年,在安卡拉附近的一次大战中,帖木儿军大败奥斯曼军,奥斯曼苏丹 巴耶塞特(1389—1402年)被俘。这一事件暂时挽救了拜占廷,使 之又勉强存在了一段时间。因为在这场战役以后,奥斯曼帝国的地方割据势 力抬头,巴耶塞特苏丹的四个儿子之间开始了争夺王位的战争,新征服地区 的人民也趁机掀起反抗运动,奥斯曼帝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不得不推迟 了向欧洲的扩张。 苏拉德二世时(1421—1451年)时,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战争 停止下来,又继续向欧洲扩张。1430年,苏拉德二世率军占领帖撒罗尼 加,拜占廷实际上已处于包围之中。到穆罕默德二世(1451—1481 年)统治时期,开始了对君士坦丁堡的直接进攻。1453年,他率领20 万大军和300艘战舰从陆上和水上同时进攻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虽然 有许多险要和堡垒,军民也进行了拚死的抵抗,但力量对比悬殊,守军只有 不足一万人。最后,城中的热那亚人作了土耳其人的内应。奥斯曼帝国以保 留热那亚人在君士坦丁堡城内加拉太区的商业殖民地特权为条件,利用涂油 板将70多艘土耳其战船运过加拉太后面的陆地,然后用这些船只搭浮桥, 从侧面攻城。君士坦丁堡被打开一个缺口。在顽强地坚持了53天之后,君 士坦丁堡终于在1453年5月29日被攻陷,皇帝君士坦丁十三世阵亡, 千年的帝国灭亡了。土耳其人攻陷该城之后,大肆劫掠3天,许多居民被杀 或被掠为奴隶。奥斯曼帝国迁都于此,并把君士坦丁堡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即伊斯兰教的城市,著名的圣索菲亚教堂也被改为清真寺。 拜占廷帝国的灭亡,使东欧失去了屏障。奥斯曼帝国继续扩张,在巴
尔干,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 占有的岛屿。1459年又征服了塞尔维亚全境,1463到1465年间 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此外,在中 间地区,奥斯曼帝国迫使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承认其宗主权。土耳其人还 把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夺了过去,克里米亚汗 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此后,奥斯曼帝国暂时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在苏丹塞里姆一世(1 512-1520年)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对伊朗的 战争并不顺利。土耳其人主要是为了夺取伊朗占据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 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败过伊朗,并夺取了查尔兰高地。此后进展 不大。受阻的奥斯曼帝国又把矛头指向了南部。1516年,在阿勒颇打败 埃及苏丹的军队,1517年,奥斯曼军队没有受到抵抗就进入了叙利亚 巴勒斯坦和埃及。埃及国家灭亡。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土耳其人夺取了 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 苏里曼一世(1520-156O年)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苏里 曼是个非常有作为的苏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继位不久就开始 向欧洲全面进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 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数 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在欧洲碰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 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 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地区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领 巴格达,完全占据两河流域,吞并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又在很短的时间 里占领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占了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他的后代在15 74年攻占了突尼斯。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 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 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 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 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 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麦哲伦在 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却没能活着回到西班牙。1 492年8月3日拂晓,③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 率领这支船队的哥伦布站在旗舰“圣玛利亚”号的船头,远眺无边无际的大 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前途 渺茫,还有几分恐惧。因为在基督教传说中,大海的四周是无底的深渊,当 船到达那里时会被四周的魔鬼吞没。汹涌的大海使人无法捉摸,此行的结局 也许是到达遍地黄金的地方,也许是葬身海底
尔干,征服了摩利亚和雅典公国,在爱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 占有的岛屿。1459年又征服了塞尔维亚全境,1463到1465年间 征服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1479年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此外,在中 间地区,奥斯曼帝国迫使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承认其宗主权。土耳其人还 把热那亚人在黑海岸边的殖民地及重要商业城市卡法夺了过去,克里米亚汗 也被迫臣服于奥斯曼帝国。 此后,奥斯曼帝国暂时把侵略矛头指向东方。在苏丹塞里姆一世(1 512—1520年)统治时期,开始了与伊朗的长期战争。但是对伊朗的 战争并不顺利。土耳其人主要是为了夺取伊朗占据的伊拉克、库尔德斯坦和 南高加索。只是在1514年打败过伊朗,并夺取了查尔兰高地。此后进展 不大。受阻的奥斯曼帝国又把矛头指向了南部。1516年,在阿勒颇打败 埃及苏丹的军队,1517年,奥斯曼军队没有受到抵抗就进入了叙利亚、 巴勒斯坦和埃及。埃及国家灭亡。这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土耳其人夺取了 地中海的东岸和红海要道,占领了麦加和麦地那。 苏里曼一世(1520—1560年)时期,帝国达到了鼎盛。苏里 曼是个非常有作为的苏丹。他把全部精力放在进攻欧洲上,继位不久就开始 向欧洲全面进攻。1521年,他派兵攻占当时属于匈牙利的贝尔格莱德。 1526年,在摩哈赤战役中击溃了匈牙利国王的军队,攻陷布达。以后数 次进攻奥地利,甚至打到了维也纳。但在欧洲碰到了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 全力抵抗,进攻的势头被遏止。 此后,苏里曼开始大举进攻阿拉伯半岛地区和北非。他首先派兵占领 巴格达,完全占据两河流域,吞并了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又在很短的时间 里占领了非洲的大片土地,攻占了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利亚。他的后代在15 74年攻占了突尼斯。到16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帝 国,版图囊括了以前存在过的阿拉伯和拜占廷两个帝国的大部分地区,地跨 欧亚非三大洲,称雄一时。 1571年,奥斯曼帝国的海军在勒班多战役中被西班牙和威尼斯的 联合舰队打败,失去了对地中海的控制。从此,奥斯曼帝国开始走下坡路。 新航路的开辟 哥伦布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 厚的兴趣。他相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 洲海岸一直向西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麦哲伦在 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进行环球航行,但他本人却没能活着回到西班牙。1 492年8月3日拂晓,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士港起航,向西驶去。 率领这支船队的哥伦布站在旗舰“圣玛利亚”号的船头,远眺无边无际的大 海,陷入了沉思。此刻,他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充满希望,又感到前途 渺茫,还有几分恐惧。因为在基督教传说中,大海的四周是无底的深渊,当 船到达那里时会被四周的魔鬼吞没。汹涌的大海使人无法捉摸,此行的结局 也许是到达遍地黄金的地方,也许是葬身海底
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伦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个有争议的 问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身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他在年 轻时就多次参加航海活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和与长期 从事远程航行的航海家们的接触,他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 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 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 场深刻的变革。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 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币,黄金 又是重要的装饰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欧洲 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造成黄金缺乏的原因还在于此前东西方之间 的不平衡贸易。欧洲社会上层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东方奢侈品 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它产品不断地运往西方, 而西方却没有可以交换的产品,只有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导致了金银的大 量外流。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 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有了黄金, 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 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 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 要的第一件东西。”然而到哪里去找黄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海 外和东方。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 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写得非常富有,说那里黄金遍地,香料 盈野。不过,当时到东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遥远的东方要经过千难 万险。11世纪时,欧洲封建主曾经组织过十字军,企图到东方掠夺一番, 结果是伤亡惨重。采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难重重,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 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 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 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对欧洲人仇视 的土耳其人占据着,奥斯曼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另外两条 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敌对状态使欧洲人休想经过这 里。东方与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经阿拉伯商人转 手后要提高8-10倍的价钱。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就想绕过中东 地区,另寻途径,到达中国和印度。到了15世纪末期,欧洲人终于具备了 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 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 任何事业都可以在国家的赞助下进行。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 大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 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 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敢于 冒险的航海家和赞助者。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大多数 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1486年,哥伦布来
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人类地理大发现道路上的第一步。 哥伦布(1451—1506年)的出身和出生地一直是个有争议的 问题,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出身于航海事业发达的意大利热那亚城。他在年 轻时就多次参加航海活动,通过阅读马可·波罗的《东方见闻录》和与长期 从事远程航行的航海家们的接触,他对富庶的东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相 信当时已日益流行的地圆学说,认为地球是圆的,只要从欧洲海岸一直向西 航行,就可以到达印度,得到大量的黄金、香料。当时,欧洲社会正经历着 一场深刻的变革。经过近千年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随 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货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由于社会上流通的货 币奇缺,严重地制约了资本的积累。当时欧洲使用的货币主要是金币,黄金 又是重要的装饰品,是财富的象征,所以人们对它的欲望是无穷的,而欧洲 每年的黄金开采量却非常有限。造成黄金缺乏的原因还在于此前东西方之间 的不平衡贸易。欧洲社会上层在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对东方奢侈品 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东方的香料、丝绸、瓷器和其它产品不断地运往西方, 而西方却没有可以交换的产品,只有用黄金和白银来交换,导致了金银的大 量外流。这一切导致了人们狂热地寻找黄金。哥伦布曾经说过:“黄金是一 个令人惊叹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做到一切。有了黄金, 可以把灵魂送上天堂”。这就是当时欧洲人的心理写照。恩格斯也曾指出:“葡 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 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 要的第一件东西。”然而到哪里去找黄金呢?一些人把希望寄托在遥远的海 外和东方。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关键是怎样到达那里。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 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把东方描写得非常富有,说那里黄金遍地,香料 盈野。不过,当时到东方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去遥远的东方要经过千难 万险。11世纪时,欧洲封建主曾经组织过十字军,企图到东方掠夺一番, 结果是伤亡惨重。采取和平的方法也是困难重重,当时通往东方的重要商路 有三条: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细亚;一条在中部, 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再从海路到东方各地;还有一条在南部, 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再从海路到东方。北部的一条被对欧洲人仇视 的土耳其人占据着,奥斯曼帝国与神圣罗马帝国正处于战争状态。另外两条 被阿拉伯商人控制着,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敌对状态使欧洲人休想经过这 里。东方与西方的一切交往都必须经过阿拉伯人的手,商品经阿拉伯商人转 手后要提高8—10倍的价钱。长期以来,欧洲的贵族和商人就想绕过中东 地区,另寻途径,到达中国和印度。到了15世纪末期,欧洲人终于具备了 实现这一愿望的条件。 15世纪末期,欧洲已经形成比较强大的民族国家,如英国、法国、 葡萄牙和西班牙。 任何事业都可以在国家的赞助下进行。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也有了很 大的发展。古希腊地理学家的地圆学说日益流行,在航海方面,欧洲的造船 技术得到了很大改善,中国发明的罗盘针在欧洲已经得到了应用,在大海中 航行可以不迷失方向,这使远程航海成为可能。同时在欧洲出现了一批敢于 冒险的航海家和赞助者。在新航路的发现中,哥伦布是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 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哥伦布四处寻求资助者,但到处碰壁,大多数 人都不相信他的说法,更不愿把钱用在这种冒险上。1486年,哥伦布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