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 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年1 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 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 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 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 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 仍然杳无消息。 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 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 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飘泊到了安南 (今越南)沿岸。 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 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 在长安去世。 那位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 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 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 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 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西天”在哪里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 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 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 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 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 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 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 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 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岀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 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
给中国诗友,也挥毫赋诗:“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留明主,海外 忆慈亲……西望怀思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这年1 0月,晁衡等人乘坐四艘帆船,从苏州黄泗浦启航,驶往日本。 值得一提的是,船队中还有一位扬州延光寺的著名高僧鉴真和尚也和 他同行。这位65岁的高僧从11年前接受日本友人邀请,决心东渡日本讲 学,已曾五次率弟子渡海,但都被风浪所阻,没有成功。这次是鉴真第六次 出海。 不幸,船队在中途遇到了大风暴,他们被冲散了。鉴真坐的那条船和 其他两条船各自开到了日本,而晁衡所乘的船下落不明。直到第二年3月, 仍然杳无消息。 晁衡遇难的传闻传到唐朝,在南方漫游的李白非常难过,写下了《哭 晁卿行》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 愁色满苍梧。”写出了对诗友晁衡悲切的思念之情。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晁衡的船并没有沉没,他们随风飘泊到了安南 (今越南)沿岸。 公元755年,晁衡和十多位幸存者历尽艰险,回到长安。以后,他 又担任过唐王朝中央和地方的一些官职。公元770年1月,73岁的晁衡 在长安去世。 那位鉴真大和尚则在日本生活了10年,最后死在日本。鉴真也把丰 富的中国文化,如宗教、建筑、雕刻、医药等传到了日本,受到日本人民的 欢迎和尊敬。鉴真曾经居住过的奈良唐招提寺里,直到现在,还供奉着鉴真 大师的在世时就做成的他的塑像。日本政府立法尊奉它为“国宝”。 阿倍仲麻吕(晁衡)和鉴真,是八世纪时日本人民如饥似渴学习唐朝 文化的缩影和中日人民友好往来的友谊象征。 “西天”在哪里 公元627年的一天,一位僧人离开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许多的 僧徒和百姓来到城外为他送别,保佑他一路上顺利平安。有人仍担心地劝他 回心转意,放弃旅行还来得及。他坚定地回答,虽然路途遥远,但他一定会 克服艰难险阻,取回“真经”。 这位僧人就是当时著名的高僧玄奘,也就是小说《西游记》中“唐僧” 的原形。他此行是要去到佛教的发祥地天竺国(今印度),去求取佛教的经 典。 佛教创始人是公元前六世纪的乔达摩·悉达多。相传,他是喜马拉雅 山南麓的小国释迦族的王子,29时岁出家修行,最后来到王舍城(今印度 比哈尔邦巴特那之南)。他在城外尼莲河畔的菩提树下闭目沉思,静坐了六 年。到第七年,他终于悟出了人生真谛,从此得道成佛。佛,就是大智大觉 之人。他的弟子们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的基本教义认为:人生所经历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一切苦因在于欲望,有欲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会造孽,就不免受轮回之苦;
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 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 自救,佛只指岀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浧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 造出各种菩萨 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 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 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 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 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 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 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 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 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 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 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 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 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 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 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O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 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晩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 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 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 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 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 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 (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 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 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 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 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 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 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 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
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消灭苦因,断绝苦果,达到不生不灭的涅磐境界; 而要达到涅磐就必须要修道。早期佛教着重伦理教诲,不拜偶像,主张众生 自救,佛只指出途径。认为修行能入涅磐,但不能人人成佛。 到公元一世纪时,佛教受印度婆罗门教影响,开始主张佛有许多化身, 造出各种菩萨。 崇拜偶像,认为只要虔诚信仰,人人都能成佛。 由于对佛祖释迦牟尼的教义持有不同的观点,佛教徒僧众教团分裂成 两大派,“上座部”以佛教正统派自居,“大众部”则属于新兴教派。“大众 部”鼓吹“普渡众生”,创立了“大乘空宗”和“大乘有宗”的宗教理论体 系,自称“大乘”,意即“大道”或“大业”,而把原始佛教贬称为“小乘”。 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先翻译的大都是“小乘”经典”。到东晋时,才有人译 出“大乘空宗”的经论;到南北朝中、后期,才译出“大乘有宗”的经论。 玄奖研究佛经是从“大乘有宗”入手。在长期的钻研探索中,他觉得 自己所请教的大师各有师承,对教义的解释也不同,需要做进一步的探讨。 但是,当时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并不多,译文也难以表达原意,尤其是他研 究的“大乘有宗”的经论更加缺少。 正在这时,印度那烂陀寺戒贤法师的门徒波颇密多罗来到长安。玄奘 向他请教后得知:戒贤法师通晓全部经论,学识渊博,在那烂陀寺主持讲经。 于是,玄奖决定,西出长安前往那烂陀寺取经。他向唐朝的皇帝请求,并得 到了恩准。位于印度古城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观的 佛教寺院。收藏着浩繁的大乘、小乘佛教经典以及婆罗门教最古老的经典和 天文、地理、技艺、医药、数学、音韵等书籍。寺院的主持人戒贤法师已年 近百岁,对佛学理论有精湛的研究,是当时印度的佛学权威,被尊称为“正 法藏”。 据说,在当时那烂陀寺主、客僧众一万多人中,通晓20部佛经理论 的有一千多人,通晓30部的有五百人,通晓50部的连玄奘在内也只有十 个人,而通晓全部经论的只有戒贤法师一人。 玄奘在那烂陀寺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了五年佛教经论。最后,在公元 645年时,他带着五百多夹共六百五十多部佛教“真经”,回到了唐朝长 安城。 在前后共18年的时间里,玄奘跋山涉水,克服了千难万险,行程二 万五千多公里,游历了当时110个国家,受到了包括国王和僧侣在内的各 界人士的欢迎。这位来自大唐王朝的“唐僧”,也被公认为全印度的第一流 学者。 玄奘还将自己的旅途见闻撰写成了《大唐西域记》。因为,当时去往天 竺(印度)就是要走出比唐朝西域更远的地方,人们都把它看成是遥远的西 方世界。到公元16世纪,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根据玄奘取经的故事,创作了 著名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从此,“唐僧”更成了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 物。实际上,“唐僧”所去的“西天”,也就是天竺国王舍城外的那烂陀寺。 随着佛教从12世纪在印度逐渐衰落,那烂陀寺这座最古老的、全印 度最宏伟的佛教寺院,也在公元1197年和1203年两次被战火夷为平 地,失去了踪影,直到1915年,印度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们,根据玄 奘的《大唐西域记》译本,步步追踪,才发掘出了这座堙没已达千年之久的 古代名刹遗迹。1950年,中印两国合作曾在王舍城那烂陀寺玄奘原居处
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 的文物。 十字军东侵 1◎95年11月,法国克莱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 封建主、骑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风中,万头赞动,人声嘈杂。 太阳升到了树梢,只听得一阵号角伴着鼓声,一队人举着巨大的十字 架从远处走来,后面是一辆装饰华美的大马车。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头和泥 土筑成的约3米高的台子中央。教皇乌尔班二世从停在台旁的车中走出,登 上了高台。二百多名手执长矛的卫兵在台子四周肃然环立。 人群安静下来,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了教皇身上,等待着这场宗教大会 的主角发话。 立在巨大十字架前的教皇,挺了挺身,举起手中的《圣经》,用铜钟般 洪亮的声音说:“上帝的孩子们,现在,在东方,一个叫做什么“伊斯兰教 的异教教徒们,正在迫害我们的东正教兄弟。耶稣圣墓的听在地,圣地耶路 撒冷已被那些异教徒们占领。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啊!那些异教徒是一群恶 棍、魔鬼。主已经在召唤我们,去投入战斗,到耶路撒冷去,去消灭那些恶 魔,去解放‘圣地’!为解放‘圣地’而战的人,将来他的灵魂都可以升入 天国!”听众狂热的宗教情绪被煽动起来,“拯救东方兄弟”、“消灭异教徒 “解放圣地”的喊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旷野。教皇继续说道:“教民们,那 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谁到那里不会 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 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的!”如痴如狂的骑士,封建领主和平民们,欢呼 着,跳跃着,争先恐后拥上前,向教皇的随行人员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 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这块十字红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 成为了十字军的一员。 教皇的号召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西欧各地。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 渴望到富庶的东方发财的骑士以及一心想着扩充自己政治经济势力的大小封 建领主们,纷纷组织成了十字军。 第二年春天,法国北部、中部和德国西部穷苦农民组成的十字军,首 先分别从本乡出发,踏上了征途。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还拖家带口,幻想着 到富饶的圣地去安家乐业。然而,这批乌合之众的“穷人十字军”,历尽艰 辛到达小亚细亚草原时,他们遇到的是塞尔柱土耳其人装备精良的铁骑。 场恶战之后,“穷人十字军”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一些人侥幸逃回,他们带 回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悲伤与惨痛的记忆。秋天时,由骑士组成的十字军 开始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出征。他们由封建领主率领,武器准备精良, 组织也比较严密,总数约四万人。经过小亚细亚半岛,向耶路撒冷挺进。 这时的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处在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实际 上已经分裂成一些各自独立的小国。面对这支强悍的十字军,这些小国难以 组成统一的反抗力量。十字军一路得以胜利进军。终于在1099年7月
建造了一座纪念堂。附近还有一间博物馆,珍藏着当年从那烂陀遗址发掘出 的文物。 十字军东侵 1095年11月,法国克莱蒙城郊外的空地上,集合起了大批教士、 封建主、骑士和老百姓。在初冬的寒风中,万头赞动,人声嘈杂。 太阳升到了树梢,只听得一阵号角伴着鼓声,一队人举着巨大的十字 架从远处走来,后面是一辆装饰华美的大马车。十字架被安放在用石头和泥 土筑成的约3米高的台子中央。教皇乌尔班二世从停在台旁的车中走出,登 上了高台。二百多名手执长矛的卫兵在台子四周肃然环立。 人群安静下来,人们的视线集中到了教皇身上,等待着这场宗教大会 的主角发话。 立在巨大十字架前的教皇,挺了挺身,举起手中的《圣经》,用铜钟般 洪亮的声音说:“上帝的孩子们,现在,在东方,一个叫做什么‘伊斯兰教’ 的异教教徒们,正在迫害我们的东正教兄弟。耶稣圣墓的听在地,圣地耶路 撒冷已被那些异教徒们占领。这是何等的奇耻大辱啊!那些异教徒是一群恶 棍、魔鬼。主已经在召唤我们,去投入战斗,到耶路撒冷去,去消灭那些恶 魔,去解放‘圣地’!为解放‘圣地’而战的人,将来他的灵魂都可以升入 天国!”听众狂热的宗教情绪被煽动起来,“拯救东方兄弟”、“消灭异教徒”、 “解放圣地”的喊声此起彼伏,回荡在旷野。教皇继续说道:“教民们,那 东方的国家,遍地是牛乳、羊乳和蜂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谁到那里不会 成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红,作为你们的徽号,你们就是‘十字军’, 主会保佑你们无往而不胜的!”如痴如狂的骑士,封建领主和平民们,欢呼 着,跳跃着,争先恐后拥上前,向教皇的随行人员领取一块红布做的十字, 戴在自己的胸前或肩上。凡是戴上这块十字红布的,就算走上了“主的道路”, 成为了十字军的一员。 教皇的号召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了西欧各地。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 渴望到富庶的东方发财的骑士以及一心想着扩充自己政治经济势力的大小封 建领主们,纷纷组织成了十字军。 第二年春天,法国北部、中部和德国西部穷苦农民组成的十字军,首 先分别从本乡出发,踏上了征途。他们衣衫褴褛,有的还拖家带口,幻想着 到富饶的圣地去安家乐业。然而,这批乌合之众的“穷人十字军”,历尽艰 辛到达小亚细亚草原时,他们遇到的是塞尔柱土耳其人装备精良的铁骑。一 场恶战之后,“穷人十字军”大部分被歼灭,只有一些人侥幸逃回,他们带 回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悲伤与惨痛的记忆。秋天时,由骑士组成的十字军, 开始从法国、意大利和德国西部出征。他们由封建领主率领,武器准备精良, 组织也比较严密,总数约四万人。经过小亚细亚半岛,向耶路撒冷挺进。 这时的小亚细亚和巴勒斯坦等地处在塞尔柱土耳其人的统治下,实际 上已经分裂成一些各自独立的小国。面对这支强悍的十字军,这些小国难以 组成统一的反抗力量。十字军一路得以胜利进军。终于在1099年7月
攻陷了耶路撒冷。疯狂的十字军土兵,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在著名 的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名无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死,鲜血流成了小 河 十字军在宫殿、寺院和民居四处搜掠着金银财宝。他们居然订下这样 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 空,十字军将士人人都发了大财,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 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 然而,这些国家并不稳固。到1187年时,东方人民在能征善战的 领袖萨拉丁领导下,最后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德国皇帝、 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又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也都以失败告终。 13世纪初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远征,计划是乘坐威尼斯船只去进攻 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利诱下,十字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东罗马帝国。 这批欧洲骑士,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早已 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暴露出了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侵略的 借口。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珍品遭到彻底的抢劫和破坏。 十字军远征共进行了8次,历时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军 占领的最后一个陆上据点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军东征告终。 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的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 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 病、阵亡,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成千成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 而最悲惨的还是“儿童十字军”。那是在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 的哄骗、煽动下,3万多名儿童参军。他们大多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 2岁。在法国马赛集合后,被送上木船渡海“东征”,结果,有的船遇风暴 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2万 儿童受骗参军。他们好容易翻越阿尔卑斯山,就饿死了一大半,剩下几千人 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掉不少。“儿童十字军”坑害了5、6万天真无辜的 孩子。 从1096年到1291年间,这场断续进行的近200年的十字军 东征,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人民作出了重 大牺牲。 “扎克雷”起义 358年五月,法国北部的农民正在田间辛勤地插秧、除草,没想 到官府在这衣忙的节骨眼上发出了紧急的命令,要农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去 围攻巴黎,并要求巴黎附近的各县加紧修筑工事,筹集军饷。这是怎么回事 呢?原来,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在与英国军队的一次交战中惨败被俘,英国乘 机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王太子为了赎回国王,征集战费,大搞独裁,引起 了巴黎市民的暴动,市民们将太子逐出了巴黎,为了镇压市民的暴动,太子 就发出了这个命令
攻陷了耶路撒冷。疯狂的十字军士兵,开始了大规模的抢劫和屠杀。在著名 的阿克萨清真寺,一万多名无辜的平民男女老幼全部被杀死,鲜血流成了小 河。 十字军在宫殿、寺院和民居四处搜掠着金银财宝。他们居然订下这样 一条规矩:谁先闯进某家宅院,谁就是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 空,十字军将士人人都发了大财,一夜之间变成了富翁。 十字军在他们占领的地区建立起了几十个十字军国家,最大的是耶路 撒冷王国,此外还有安条克公国、的黎波里伯国等。 然而,这些国家并不稳固。到1187年时,东方人民在能征善战的 领袖萨拉丁领导下,最后消灭了十字军主力,收复了耶路撒冷。德国皇帝、 英国和法国的国王又组织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十字军东侵,也都以失败告终。 13世纪初组织的第四次十字军远征,计划是乘坐威尼斯船只去进攻 埃及。而在威尼斯商人的怂恿利诱下,十字军的进攻矛头指向了东罗马帝国。 这批欧洲骑士,毫不留情地进攻和抢劫了信奉同一个“十字”的国家,早已 忘记了收复“圣地”的圣谕,暴露出了他们所谓的征讨异教徒不过是侵略的 借口。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文化艺术珍品遭到彻底的抢劫和破坏。 十字军远征共进行了8次,历时近200年。到1291年,十字军 占领的最后一个陆上据点阿克城被穆斯林攻克,至此,十字军东征告终。 在十字军东征中,欧洲的骑士、封建领主和教会大发横财,却没有给 劳动人民带来任何好处。许多农民被编入十字军后,一路上受冻、挨饿、生 病、阵亡,还有不少人被抓去卖为奴隶,成千成万的农民就这样惨死他乡。 而最悲惨的还是“儿童十字军”。那是在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 的哄骗、煽动下,3万多名儿童参军。他们大多是农家孩子,年龄不超过1 2岁。在法国马赛集合后,被送上木船渡海“东征”,结果,有的船遇风暴, 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儿童全被船主卖为奴隶。在德国,也有2万 儿童受骗参军。他们好容易翻越阿尔卑斯山,就饿死了一大半,剩下几千人 到了意大利,又被拐卖掉不少。“儿童十字军”坑害了5、6万天真无辜的 孩子。 从1096年到1291年间,这场断续进行的近200年的十字军 东征,不仅给东地中海地区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也使西欧人民作出了重 大牺牲。 “扎克雷”起义 1358年五月,法国北部的农民正在田间辛勤地插秧、除草,没想 到官府在这农忙的节骨眼上发出了紧急的命令,要农民们放下手中的农活去 围攻巴黎,并要求巴黎附近的各县加紧修筑工事,筹集军饷。这是怎么回事 呢?原来,法国国王约翰二世在与英国军队的一次交战中惨败被俘,英国乘 机向法国索取巨额赎金。王太子为了赎回国王,征集战费,大搞独裁,引起 了巴黎市民的暴动,市民们将太子逐出了巴黎,为了镇压市民的暴动,太子 就发出了这个命令
谁知命令在农村一传开,农民们的愤怒像火山般爆发了。一个名叫吉 约姆·卡尔的农民率先站出来,向农民发出号召:“农民兄弟们!是谁把我 们法国弄得一团糟?是万恶的英国人!他们烧我们的村子,杀我们的人民 要我们赔款;而王太子和那帮贵族也不是好货!他们是狗,英国人是狼,现 在狗和狼要吃我们这些羊了!我们要把他们统统杀死,不留一个,这样我们 才能过上好日子!兄弟们,拿起武器来吧!”人群中立即爆发出雷霆般的怒 吼:消灭一切贵族,坚决不留一个!参加起义的人数很快发展到十几万。 卡尔将他们组织成几支部队,指挥他们四处攻打贵族、领主的堡垒和宅第, 杀死大大小小的贵族成员,捣毁他们的住处,焚毁他们的田契、帐簿。许多 贵族、领主望风而逃,犹如丧家之犬。起义军一边战斗,一边扩大队伍,沿 途吸收了大批的城市贫民 领导巴黎市民起义的商会会长艾田·马赛闻知农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起义,大喜过望,赶忙请求农民军作外援。这样,城乡的起义力量汇合起来 了,声势更壮大了。 从惊惶失措中慢慢清醒过来的封建贵族、领主,这时也迅速联合起来。 其中有一个名叫“恶人”的大贵族查理,他曾经想和太子争王位,便首先带 头起来镇压起义军,他纠集了一支军队向起义军恶狠狠地扑了过来。与此同 时,英国的封建领主在他们法国亲戚的请求下,也派兵前来与起义军作战 次,起义军探知300多名贵族妇女逃到了摩城,其中还有王太子 的妻子。9千多起义军向那里进发,当他们兵临城下时,城里的贫民打开城 勹迎接他们,贵族妇女躲在城里一座河流环绕的坚固堡垒里,看见农民们手 持铁钗、棍棒跑来攻打堡垒,她们惊恐万状地尖叫着:“扎克雷来啦!‘扎克 雷’来啦!”“扎克雷”的意思是“乡下佬”,这是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蔑称。 这次起义也由此而得名。 正当贵妇人们惊叫呼救之时,一位英国领主带着一大批卫士赶到了, 他们都配备着精良的武器,看见农民们正喊声震天地攻打城堡,就从背后出 其不意地发起了袭击。农民们一来没有提备,二来队伍又排列得过于集中 再加上武器不好。起义军中出现了巨大的骚动。他们蜂涌着向后撤退,互相 践踏。而躲在防御物后面的法国贵族、骑士又乘势冲击,举刀狠砍农民军。 农民军在慌乱中节节败退,一路遭到血腥屠杀。后来,贵族、骑士们砍杀累 了,就把农民军一群一群赶到河里淹死。这一天,“扎克雷”被杀害的人达 了千多。贵族、卫士们回城后又放火烧城,把城里的贫民全部杀光 6月10日,卡尔在博韦附近的麦罗,集中了起义军的主力,准备与 “恶人”查理的军队决一死战。不料艾田·马赛在这紧急关头竟背叛了起义 军,他害怕农民的行动会损害他的利益,所以在运粮道路被打开,大批粮食 运进城以后,就断然下令与起义军一刀两断。但是,农民们毫不畏惧,他们 共有7千余人,排列成整齐的阵形,持着比较精良的武器,随时准备与查理 血战到底。 老奸巨滑的查理当时只有一千多人,他看到起义军秩序井然,威武雄 壮,不敢硬拚,于是便玩了一个诡计,邀请卡尔进行谈判。卡尔轻信了他的 花言巧语,亲自到查理军中谈判。 不想恶人查理竟背信弃义地将他扣留起来,严刑拷打,并将烧红的铁 环作为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卡尔就这样被折磨至死。查理趁着起义军失掉领 袖之机,率军一哄而上,打散了起义军,将各地起义军同妇女小孩杀死两万
谁知命令在农村一传开,农民们的愤怒像火山般爆发了。一个名叫吉 约姆·卡尔的农民率先站出来,向农民发出号召:“农民兄弟们!是谁把我 们法国弄得一团糟?是万恶的英国人!他们烧我们的村子,杀我们的人民, 要我们赔款;而王太子和那帮贵族也不是好货!他们是狗,英国人是狼,现 在狗和狼要吃我们这些羊了!我们要把他们统统杀死,不留一个,这样我们 才能过上好日子!兄弟们,拿起武器来吧!”人群中立即爆发出雷霆般的怒 吼:“消灭一切贵族,坚决不留一个!”参加起义的人数很快发展到十几万。 卡尔将他们组织成几支部队,指挥他们四处攻打贵族、领主的堡垒和宅第, 杀死大大小小的贵族成员,捣毁他们的住处,焚毁他们的田契、帐簿。许多 贵族、领主望风而逃,犹如丧家之犬。起义军一边战斗,一边扩大队伍,沿 途吸收了大批的城市贫民。 领导巴黎市民起义的商会会长艾田·马赛闻知农民举行了声势浩大的 起义,大喜过望,赶忙请求农民军作外援。这样,城乡的起义力量汇合起来 了,声势更壮大了。 从惊惶失措中慢慢清醒过来的封建贵族、领主,这时也迅速联合起来。 其中有一个名叫“恶人”的大贵族查理,他曾经想和太子争王位,便首先带 头起来镇压起义军,他纠集了一支军队向起义军恶狠狠地扑了过来。与此同 时,英国的封建领主在他们法国亲戚的请求下,也派兵前来与起义军作战。 一次,起义军探知300多名贵族妇女逃到了摩城,其中还有王太子 的妻子。9千多起义军向那里进发,当他们兵临城下时,城里的贫民打开城 门迎接他们,贵族妇女躲在城里一座河流环绕的坚固堡垒里,看见农民们手 持铁钗、棍棒跑来攻打堡垒,她们惊恐万状地尖叫着:“扎克雷来啦!‘扎克 雷’来啦!”“扎克雷”的意思是“乡下佬”,这是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蔑称。 这次起义也由此而得名。 正当贵妇人们惊叫呼救之时,一位英国领主带着一大批卫士赶到了, 他们都配备着精良的武器,看见农民们正喊声震天地攻打城堡,就从背后出 其不意地发起了袭击。农民们一来没有提备,二来队伍又排列得过于集中, 再加上武器不好。起义军中出现了巨大的骚动。他们蜂涌着向后撤退,互相 践踏。而躲在防御物后面的法国贵族、骑士又乘势冲击,举刀狠砍农民军。 农民军在慌乱中节节败退,一路遭到血腥屠杀。后来,贵族、骑士们砍杀累 了,就把农民军一群一群赶到河里淹死。这一天,“扎克雷”被杀害的人达 7千多。贵族、卫士们回城后又放火烧城,把城里的贫民全部杀光。 6月10日,卡尔在博韦附近的麦罗,集中了起义军的主力,准备与 “恶人”查理的军队决一死战。不料艾田·马赛在这紧急关头竟背叛了起义 军,他害怕农民的行动会损害他的利益,所以在运粮道路被打开,大批粮食 运进城以后,就断然下令与起义军一刀两断。但是,农民们毫不畏惧,他们 共有7千余人,排列成整齐的阵形,持着比较精良的武器,随时准备与查理 血战到底。 老奸巨滑的查理当时只有一千多人,他看到起义军秩序井然,威武雄 壮,不敢硬拚,于是便玩了一个诡计,邀请卡尔进行谈判。卡尔轻信了他的 花言巧语,亲自到查理军中谈判。 不想恶人查理竟背信弃义地将他扣留起来,严刑拷打,并将烧红的铁 环作为王冠戴在他的头上,卡尔就这样被折磨至死。查理趁着起义军失掉领 袖之机,率军一哄而上,打散了起义军,将各地起义军同妇女小孩杀死两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