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H2O/O2最高) ◆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 质侧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四种类型电子载体:黄素蛋白、细胞色素(含血红素辅基)、 Fe-S中心、辅酶Q。前三种与蛋白质结合,辅酶Q为脂溶性醌。 ◆电子传递起始于NADH脱氢酶催化NADH氧化,形成高能电子 (能量转化), 终止于O2形成水。 ◆电子传递方向按氧化还原电势递增的方向传递(NAD+/NAD最低, H2O/O2最高) ◆高能电子释放的能量驱动线粒体内膜三大复合物(H+-泵)将H+从基 质侧泵到膜间隙, 形成跨线粒体内膜H+梯度(能量转化) ◆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膜上不对称分布
ATP合成酶(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分子结构 ◆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 ATP合成是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F1颗粒具有ATP 酶活性 ◆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 储存的能量合成 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 间隙 ◆ATP合成机制—Banding Change Mechanism (Boyer 1979) ◆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
ATP合成酶(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分子结构 ◆线粒体ATP合成系统的解离与重建实验证明电子传递与 ATP合成是由两个不同的结构体系执行, F1颗粒具有ATP 酶活性 ◆工作特点:可逆性复合酶,即既能利用质子电化学梯度 储存的能量合成 ATP, 又能水解ATP将质子从基质泵到膜 间隙 ◆ATP合成机制—Banding Change Mechanism (Boyer 1979) ◆亚单位相对于亚单位旋转的直接实验证据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内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 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 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 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 ◆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 ◆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 该实验表明: ·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化学渗透假说内容:电子传递链各组分在线粒体内膜中不对称分布, 当高能电子沿其传递时,所释放的能量将H+从基质泵到膜间隙,形成 H+电化学梯度。在这个梯度驱使下,H+穿过ATP合成酶回到基质,同时 合成ATP,电化学梯度中蕴藏的能量储存到ATP高能磷酸键。 ◆质子动力势(proton motive force) ◆支持化学渗透假说的实验证据 该实验表明: ·质子动力势乃ATP合成的动力 ·膜应具有完整性 ·电子传递与ATP合成是两件相关而又不同的事件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物质转运 ◆ 产 热 : 冬 眠 动 物 与 新 生 儿 的 Brown Fat Cell 线粒体产生大量热量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物质转运 ◆ 产 热 : 冬 眠 动 物 与 新 生 儿 的 Brown Fat Cell 线粒体产生大量热量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
第二节 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叶绿体(Chloroplast)的形态结构 ●叶绿体的功能—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