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 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线粒体的化学组成 ◆蛋白质(线粒体干重的65~70%) ◆脂类(线粒体干重的25~30%): ·磷脂占3/4以上,外膜主要是卵磷脂,内 膜主要是心磷脂。 ·线粒体脂类和蛋白质的比值: 0.3:1(内膜);1:1(外膜)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 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 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
三、氧化磷酸化 线粒体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ATP,为细胞生命 活动提供直接能量;与细胞中氧自由基的生成、细胞凋亡、 细胞的信号转导、细胞内多种离子的跨膜转运及电解质稳 态平衡的调控有关。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偶联机制—化学渗透假说 (Chemiosmotic Hypothesis, Mithchell,1961) ●质子动力势的其他作用 ●线粒体能量转换过程略图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 储能)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 构体系执行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过程实际上是能量转换过程,即有机 分子中储藏的能量➔高能电子➔质子动力势➔ATP ◆氧化(电子传递、消耗氧, 放能)与磷酸化(ADP+Pi, 储能) 同时进行,密切偶连,分别由两个不同的结 构体系执行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 组成两种 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氧化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electron-transport chain)的四种复合物, 组成两种 呼吸链:NADH呼吸链, FADH2呼吸链 ◆在电子传递过程中,有几点需要说明 ◆ATP合成酶(ATP synthase)(磷酸化的分子基础)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 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 非质子移位体)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 是质子移位体) ◆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 是质子移位体)
电子传递链的四种复合物(哺乳类) ◆复合物Ⅰ:NADH-CoQ还原酶复合物(既是电子传 递体又是质子移位体) ◆复合物Ⅱ:琥珀酸脱氢酶复合物(是电子传递体而 非质子移位体) ◆复合物Ⅲ:细胞色素bc1复合物(既是电子传递体又 是质子移位体) ◆ 复合物Ⅳ:细胞色素C氧化酶(既是电子传递体又 是质子移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