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纵隔:为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三角区: (2)中纵隔: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后,食管之前的脏器: (3)后纵隔:食管之后的区域: (4)上纵隔: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4胸椎下缘连线以上区域: (5)中纵隔:上线至肺门下缘(胸8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6)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膈肌之间的区域。 5,宽度:正常纵隔宽度可因体位及呼吸而变化。 6,移位:两侧胸腔压力不均时纵隔可向压力低的一侧移位。 7,摆动:支气管发生部分阻塞时出现呼吸时纵隔摆动。 (四)膈肌 1,形态:呈圆顶状,与前、后、外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内侧与心影相交形 成心膈角。 2正常高度:隔J顶位干9或10后功水平,右阳较左叫高13厘米 3,活动范围:平静呼吸时1~3厘米,深呼吸时3~6厘米。胸腔及腹腔压力改 变可影响膈肌的高度 二基本病变X线表现 (一)支气管阳塞性改变 1、阻塞性肺气肿 由于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而产生活瓣作用所致肺过度充气 (1)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定义:是指某一支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病因:多见于异物、肿瘤、慢性炎性狭窄。 X线表现: 1)局部肺野透亮度增高,肺纹理稀疏: 2)一侧主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时,除上述表现外可出现纵隔摆动现象。 (2)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定义:指广泛的小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病因: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尘肺等。 X线表现: 1)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细、直、少,可见肺大泡: 2)桶状胸,纵隔狭长,肋间隙增宽: 3)双隔低平,活动度差。(3)小叶性肺气肿(泡性肺气肿):末梢细支气管 远侧肺组织的肺气肿。 (4)间质性肺气肿:肺泡壁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所 引起的病理改变不。 (5)肺大泡:多个肺泡壁破裂合并成较大的含气空腔。 2、阻塞性肺不张 定义:支气管完全阻塞,肺泡内气体被吸收,肺萎缩、容积缩小。 X线表现:
11 (1)前纵隔:为胸骨之后,心脏、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三角区; (2)中纵隔:气管、升主动脉、心脏之后,食管之前的脏器; (3)后纵隔:食管之后的区域; (4)上纵隔:胸骨柄、体交界处至第 4 胸椎下缘连线以上区域; (5)中纵隔:上线至肺门下缘(胸 8 下缘)的水平线之间的区域; (6)下纵隔:肺门下缘水平线以下至膈肌之间的区域。 5 . 宽度:正常纵隔宽度可因体位及呼吸而变化。 6 . 移位:两侧胸腔压力不均时纵隔可向压力低的一侧移位。 7 . 摆动:支气管发生部分阻塞时出现呼吸时纵隔摆动。 (四)膈肌 1 . 形态:呈圆顶状,与前、后、外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内侧与心影相交形 成心膈角。 2 . 正常高度:膈顶位于 9 或 10 后肋水平,右侧较左侧高 1~3 厘米。 3 . 活动范围:平静呼吸时 1~3 厘米,深呼吸时 3~6 厘米。胸腔及腹腔压力改 变可影响膈肌的高度 二 基本病变 X 线表现 (一)支气管阻塞性改变 1、阻塞性肺气肿 由于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而产生活瓣作用所致肺过度充气 (1)局限性阻塞性肺气肿 定义:是指某一支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病因:多见于异物、肿瘤、慢性炎性狭窄。 X 线表现: 1)局部肺野透亮度增高,肺纹理稀疏; 2)一侧主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时,除上述表现外可出现 纵隔摆动现象。 (2)慢性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 定义:指广泛的小支气管不完全性阻塞所引起的病理改变。 病因:多继发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尘肺等。 X 线表现: 1)两肺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细、直、少,可见肺大泡; 2)桶状胸,纵隔狭长,肋间隙增宽; 3)双隔低平,活动度差。(3)小叶性肺气肿(泡性肺气肿): 末梢细支气管 远侧肺组织的肺气肿。 (4)间质性肺气肿: 肺 泡壁破裂,气体进入肺间质所 引起的病理改变不。 (5)肺大泡:多个肺泡壁破裂合并成较大的含气空腔。 2、阻塞性肺不张 定义:支气管完全阻塞,肺泡内气体被吸收,肺萎缩、容积缩小。 X 线表现:
(1)侧性肺不张 1)患侧肺野均匀致密 2)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膈肌升高: 3)患侧胸廓及肋间隙增宽,健侧代偿性肺气肿。 (2)肺叶不张 1)肺叶萎缩呈大片均匀致密影: 2)叶间裂移向不张肺叶,横膈、纵隔移向患侧: 3)邻斤市组织代偿性肺气种。 (3)局限性肺不张 1)肺段不张:为局部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尖端指向肺门。 2)小叶不张:为多发性斑片状致密影。 3)盘状不张:为膈肌上方横行条状致密影。 (二)肺实变 1,渗出:是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 X线表现:(1)形态:云絮状阴影: (2)密度:中等,均匀: (3)边缘:模糊,与正常肺组织无清楚界限。 2.实变:炎症进展到一定程度,肺泡内气体被渗出的液体、蛋白、细胞所代 替,即形成渗出性实变。 X线表现: (1)形态:小者呈片状致密影,大者呈全叶性 (2)密度:一般中心密度高,边缘较淡: (3)边缘:模糊,叶性实变以叶间裂为界。 3.支气管气像:在大片实变阴影中,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 4.愈后 (1)短期内全部吸收不留痕迹(炎症): (2)转变为增殖、纤维化、钙化(结核) (3)少数发生坏死,形成空洞。 (三)结节状阴影 1、腺泡状结节影 X线表现: (1)形态:呈结节状或花瓣状: (2)密度:较高,不均匀: (3)边缘:清晰锐利。 2、粟粒状结节影 (1)小粟粒影见于粟粒型肺结核、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结节病等 (2)较大粟粒见于转移瘤、肺泡癌、支气管播散型肺结核等 (四)肿块
12 (1)侧性肺不张 1)患侧肺野均匀致密. 2)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膈肌升高; 3)患侧胸廓及肋间隙增宽,健侧代偿性肺气肿。 (2)肺叶不张 1)肺叶萎缩呈大片均匀致密影; 2)叶间裂移向不张肺叶,横膈、纵隔移向患侧; 3)邻近肺组织代偿性肺气肿。 (3)局限性肺不张 1)肺段不张:为局部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尖端指向肺门。 2)小叶不张:为多发性斑片状致密影。 3)盘状不张:为膈肌上方横行条状致密影。 (二)肺 实变 1 . 渗出:是机体的急性炎症反应。 X 线表现:(1)形态:云絮状阴影; (2)密度:中等,均匀; (3)边缘:模糊,与正常肺组织无清楚界限。 2 . 实变:炎症进展到一定程度,肺泡内气体被渗出的液体、蛋白、细胞所代 替,即形成渗出性实变。 X 线表现: (1)形态:小者呈片状致密影,大者呈全叶性; (2)密度:一般中心密度高,边缘较淡; (3)边缘:模糊,叶性实变以叶间裂为界。 3 . 支气管气像:在大片实变阴影中,可见透亮的支气管影。 4 . 愈后: (1)短期内全部吸收不留痕迹(炎症); (2)转变为增殖、纤维化、钙化(结核); (3)少数发生坏死,形成空洞。 (三)结节状阴影 1、腺泡状结节影 X 线表现: (1)形态:呈结节状或花瓣状; (2)密度:较高,不均匀; (3)边缘:清晰锐利。 2、粟粒状结节影 (1)小粟粒影见于粟粒型肺结核、特发性含铁血黄素沉着、结节病等 (2)较大粟粒见于转移瘤、肺泡癌、支气管播散型肺结核等 (四)肿 块:
可以是良、恶性肿瘤,囊肿,非肿瘤性肿块等。X线表现: (1)形态: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2)密度:较高,均匀或不均匀, (3)边缘:良性、囊性者边缘清晰锐利,恶性者有短毛刺。 (五)空洞与空腔 空洞:肺组织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引流排出而形成一个透明区。 X线表现: 1,虫蚀样空洞:在实变肺野内出现多发的不规则小透亮区,如虫蚀状,洞壁 为坏死组织。常见与干酪性肺炎。 2.薄壁空洞: (1)壁厚在3毫米以下,由薄层的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形成: (2)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透亮区: (3)一般内无液平面,周围很少有实变。见于肺结核。 3.厚壁空洞: (1)壁厚>3毫米,周围可有渗出性病变: (2)形状不规则,内壁不光整多见于肺脓肿,结核,肺癌。 空腔:由于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而形成(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 X线表现:与薄壁空洞相似,但壁更薄,内无液平,周围无实变。 (六)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X线表现: (1)条索状影:粗细不均,走行不规则、僵直。 (2)块状影:形态不规则,密度较高,边缘清楚, (3)邻近组织结构牵拉移位。 (4)条索状、网状、蜂窝状影,自肺门伸向肺野外带: (5)在网状阴影内有时可见弥漫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影 一网结病灶。 (6)可见A、B、C线 (七)钙化阴影 X线表现: (1)形态:可为斑点状,块状,球形等多种形态: (2)密度:最高: (3)边缘:清晰,锐利: (4)分布:局限或弥漫分布 (八)胸腔积液: 积液的成分可以是多种性质,X线检查能明确积液的存在,但难以区别液体 的性质。 1.游离性胸腔积液 (1)少量积液: 1)液体先聚积在后肋膈角,正位难见,向患侧倾斜60°或取患侧在下水 3
13 可以是良、恶性肿瘤,囊肿,非肿瘤性肿块等。X 线表现: (1)形态:圆形、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形, (2)密度:较高,均匀或不均匀, (3)边缘:良性、囊性者边缘清晰锐利,恶性者有短毛刺。 (五)空洞与空腔 空洞:肺组织坏死、液化后经支气管引流排出而形成一个透明区。 X 线表现: 1 . 虫蚀样空洞:在实变肺野内出现多发的不规则小透亮区,如虫蚀状,洞壁 为坏死组织。常见与干酪性肺炎。 2 . 薄壁空洞: (1)壁厚在 3 毫米以下,由薄层的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形成; (2)边界清楚,内壁光滑的透亮区; (3)一般内无液平面,周围很少有实变。见于肺结核。 3 .厚壁空洞: (1)壁厚>3 毫米,周围可有渗出性病变; (2)形状不规则,内壁不光整多见于肺脓肿,结核,肺癌。 空腔:由于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而形成(如肺大泡,含气肺囊肿) X 线表现:与薄壁空洞相似,但壁更薄,内无液平,周围无实变。 (六)网状、细线状、及条索状影 X 线表现: (1)条索状影:粗细不均,走行不规则 、僵直。 (2)块状影:形态不规则,密度较高,边缘清楚, (3)邻近组织结构牵拉移位。 (4)条索状、网状、蜂窝状影,自肺门伸向肺野外带; (5)在网状阴影内有时可见弥漫的颗粒状或小结节状影——网结病灶。 (6)可见 A、B、C 线 (七)钙化阴影 X 线表现: (1)形态:可为斑点状,块状,球形等多种形态; (2)密度:最高; (3)边缘:清晰,锐利; (4)分布:局限或弥漫分布。 (八)胸腔积液: 积液 的成分可以是多种性质,X 线检查能明确积液的存在,但难以区别液体 的性质。 1 . 游离性胸腔积液 (1)少量积液: 1)液体先聚积在后肋膈角,正位难见,向患侧倾斜 60°或取患侧在下水
平投照,见液体沿胸壁内缘形成窄带状均匀致密影: 2)液体量在300ml以上时,侧肋膈角变平、变钝,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 及体位改变而移位。 (2)中量积液: 1)下肺野均匀致密,肋膈角消失,膈肌显示不清: 2)液体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曲线,边缘模糊。 (3)大量积液: 1)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见肺尖部透亮: 2)液体上缘达第三前肋间: 3)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 2.包裹性积液 定义: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强的某一部位, 称包裹性积液。 好发部位:多见侧后胸壁,偶发前胸壁及纵隔旁。 X线表现: (1)切线位侧后胸壁见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或梭形影: (2)密度均匀致密,边缘光滑锐利: (3)其上下缘与胸壁的夹角为钝角。 3.叶间积液 定义:积液局限于叶间裂处呈为叶间积液。 X线表现: (1)少量积液正位呈片状,侧位为叶间裂处的梭形致密影: (2)积液较多时呈球形: (3)一般正位难定,侧位易识。 4.肺下积液 定义:聚积在肺底与膈肌之间的积液为肺下积液,多为单侧,右侧多见。 X线表现: (1)“膈圆顶最高点偏外13,肋膈角变深、变锐,“膈升高。 (2)透视下肝下界位置正常: (3)向患侧倾斜60时,可见游离积液征象。 (4)仰卧透视,患侧肺野矛盾均匀增高,并无真膈升高。 (九)气胸与液气胸 1气胸 气体进入胸腔的途径: (1)壁层胸膜破裂,见于外伤、手术及胸穿后: (2)脏层胸膜破裂,见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气胸。 X线表现: 14
14 平投照,见液体沿胸壁内缘形成窄带状均匀致密影; 2)液体量在 300ml 以上时,侧肋膈角变平、变钝,透视下液体可随呼吸 及体位改变而移位。 (2)中量积液: 1)下肺野均匀致密,肋膈角消失,膈肌显示不清; 2)液体上缘呈外高内低的弧形曲线,边缘模糊。 (3)大量积液: 1)患侧肺野均匀致密,有时仅见肺尖部透亮; 2)液体上缘达第三前肋间; 3)纵隔向患侧移位,患侧肋间隙增宽,膈肌下降。 2 . 包裹性积液 定义: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强的某 一部位, 称包裹性积液。 好发部位:多见侧后胸壁,偶发前胸壁及纵隔旁。 X 线表现: (1)切线位侧后胸壁见自胸壁向肺野突出的半圆形或梭形影; (2)密度均匀致密,边缘光滑锐利; (3)其上下缘与胸壁的夹角为钝角。 3 . 叶间积液 定义:积液局限于叶间裂处呈为叶间积液。 X 线表现: (1)少量积液正位呈片状,侧位为叶间裂处的梭形致密影; (2)积液较多时呈球形; (3)一般正位难定,侧位易识。 4 . 肺下积液 定义:聚积在肺底与膈肌之间的积液为肺下积液,多为单侧,右侧多见。 X 线表现: (1)“膈圆顶”最高点偏外 1/3,肋膈角变深、变锐,“膈”升高。 (2)透视下肝下界位置正常; (3)向患侧倾斜 60°时,可见游离积液征象。 (4)仰卧透视,患侧肺野矛盾均匀增高,并无真膈升高。 (九)气胸与液气胸 1 . 气胸 气体进入胸腔的途径: (1)壁层胸膜破裂,见于外伤、手术及胸穿后; (2)脏层胸膜破裂,见于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自发性气胸。 X 线表现:
(1)被压缩的肺与胸壁之间出现无肺纹理的透亮区,压缩的肺缘呈纤细线 状致密影: (2)纵隔向健侧移位,患侧膈肌下降,肋间隙增宽。 2.液气胸: 在气胸表现检基础上出现液平面。 (十)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1、轻度增厚粘连:多见于肋膈角处,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肌运动受限, 膈顶变平,有时幕状粘连 2、广泛胸膜增厚:患侧肺野密度增高,沿侧胸壁可见带状致密影,肋间隙 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 3、胸膜钙化:表现为片状、不规则点状或条状致密影。有时包绕肺表面呈 壳状,与骨性胸壁之间有一透明间隙相隔。 第四节 疾病X线诊断 :、支气管扩张症 1,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有慢性咳嗽、咯血、咳大量脓血痰常有呼吸道 感染及反复发热,可有杵状指。 2.发病因素: (1)慢性感染引起支气管壁组织的破坏: (2)支气管内分泌物淤积及长期剧烈咳嗽,引起支气管内压增高: (3)肺不张及肺纤维化对支气管产生的外在性牵引。 3.X线表现: 平片:(1)肺纹理的改变:增多、紊乱呈网状,有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 影或薄壁空腔等: (2)肺内炎症:在紊乱的肺纹理中可见小斑片状模糊影: (3)肺不张:一般为肺叶或肺段不张,表现为密度不均的三角形致密影: (4)慢性肺心病的表现:见于病变广泛而又严重的病例。 支气管造影: (1)囊状扩张:支气管腔增粗且粗细不均,失去正常由粗到细的移行状态: (2)柱状扩张:支气管末端呈多个扩张的囊,如葡萄状,造影剂进入后在 其内形成液面: (3)混合扩张:表现为柱状与囊状扩张的混合存在。 (4)支气管造影可确定其病变部位、 范围及类型,供治疗参考。 二、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1、临床表现: (1)突然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 (2)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 15
15 (1)被压缩的肺与胸壁之间出现无肺纹理的透亮区,压缩的肺缘呈纤细线 状致密影; (2)纵隔向健侧移位,患侧膈肌下降,肋间隙增宽。 2 . 液气胸: 在气胸表现检基础上出现液平面。 (十)胸膜增厚、粘连、钙化 1、轻度增厚粘连: 多见于肋膈角处,肋膈角变浅、变平,膈肌运动受限, 膈顶变平,有时幕状粘连。 2、广泛胸膜增厚: 患侧肺野密度增高,沿侧胸壁可见带状致密影,肋间隙 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 3、胸膜钙化:表现为片状、不规则点状或条状致密影。有时包绕肺表面呈 壳状,与骨性胸壁之间有一透明间隙相隔。 第 四节 疾病 X 线诊断 一 、 支气管扩张症 1 . 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有慢性咳嗽 、咯血 、咳大量脓血痰常有呼吸道 感染及反复发热,可有杵状指。 2 . 发病因素: (1)慢性感染引起支气管壁组织的破坏 ; (2)支气管内分泌物淤积及长期剧烈咳嗽,引起支气管内压增高; (3)肺不张及肺纤维化对支气管产生的外在性牵引。 3 . X 线表现: 平片:(1)肺纹理的改变:增多 、紊乱呈网状,有粗细不规则的管状透明 影或薄壁空腔等; (2)肺内炎症:在紊乱的肺纹理中可见小斑片状模糊影; (3)肺不张:一般为肺叶或肺段不张,表现为密度不均的三角形致密影; (4)慢性肺心病的表现:见于病变广泛而又严重的病例。 支气管造影: (1)囊状扩张:支气管腔增粗且粗细不均,失去正常由粗到细的移行状态; (2)柱状扩张:支气管末端呈多个扩张的囊,如葡萄状,造影剂进入后在 其内形成 液面; (3)混合扩张:表现为柱状与囊状扩张的混合存在。 (4)支气管造影可确定其病变部位 、范围及类型,供治疗参考。 二 、 肺炎 (一)大叶性肺炎 1、临床表现: (1)突然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咳铁锈色痰; (2)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