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X线图像是X线穿透某一部位各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结构的总和投影,是重 叠在一起的图像。 4.X线图像由于几何学的关系影像有放大。 5.由于X线投照方向上的关系,可使器官边缘图像发生歪曲失真 第二节计算机体层成像 优点: 1,可使传统X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病变成像。 2,图象逼真,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 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 3.检查简便.安全无痛苦。缺点:设备昂贵,检查费用高。 CT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CT的成像基本原理: 1.X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 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 2.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 3.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4,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 块一像素,并把矩阵排列,构成CT图像。 CT设备与CT成像性能 (一)CT设备:(普通CT、螺旋CT、电子束CT) 1.X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的扫描部分。 2,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 (二)CT成像性能 1、CT成像的主要优势 2、CT成像的局限性 三、CT检查技术 (一)普通CT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5~10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 层,如2毫米。 1、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2、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的方法。 3、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二)高分辨力CT扫描 (三)CT新技术 1、再现技术 6
6 3 . X 线图像是 X 线穿透某一部位各层不同密度和厚度结构的总和投影,是重 叠在一起的图像。 4 . X 线图像由于几何学的关系影像有放大。 5 . 由于 X 线投照方向上的关系,可使器官边缘图像发生歪曲失真 第 二 节 计 算 机 体 层 成 像 优点: 1 . 可使传统 X 线检查难以显示的器官及病变成像。 2 . 图象逼真 . 清晰,解剖关系明确,从而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 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正确率。 3 . 检查简便 . 安全无痛苦。缺点:设备昂贵 ,检查费用高。 一、 CT 的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 CT 的成像基本原理: 1 . X 线束对人体某部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 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 的 X 线,转变为可见光。 2 . 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流。 3 . 经模拟 / 数字转换器转变为数字,输入计算机处理。 4 . 经数字/模拟转换器把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 块——像素,并把矩阵排列,构成 CT 图像。 二、 CT 设备与 CT 成像性能 (一)CT 设备:(普通 CT、螺旋 CT、电子束 CT) 1 . X 线管、探测器、扫描架组成的扫描部分。 2 . 对扫描信息、数据进行存储运算的计算机。3 . 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及操纵 台。 (二)CT 成像性能 1、CT 成像的主要优势 2、CT 成像的局限性 三、 CT 检查技术 (一)普通 CT 扫描 患者卧于检查床上,一般用横断面扫描,厚度 5~10 毫米,特殊需要可选用薄 层,如 2 毫米。 1、平扫:是指不用造影增强或造影的普通扫描。 2、造影增强扫描:是经静脉注入造影剂再行扫描 的方法。 3、造影扫描:是先作器官和结构的造影再行扫描。 (二)高分辨力 CT 扫描 (三)CT 新技术 1、再现技术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3)容积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的 CT检查的安全性 五、 CT图像特点 1,CT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CT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X线的小吸收程度。 3.CT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 概念,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CT值定为HuO、骨皮 质为+1000Hu空气 -1000Hu.。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CT值位于 -1000~+1000Hu之间 第五节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 一、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X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2、CT的临床应用:CT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对实质性器官及 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对心脏、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 故应用少。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X线检查即可确诊。 3、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4、MRI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六节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一、X线分析与诊断 (一)诊断原则: 1熟悉各系统的正常X线解剖.正常变异和生理功能。 2,熟悉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的X线表现。 3.结合临床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二)诊断步骤 1.观察时应注意投照位置,黑白对比度,器官轮廓的清晰度。 2.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免遗漏。 3,观察时首先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X线表现。 4.观察病变的内容应包括: (1)位置和分布(2)数目(3)大小范围(4)形状(5)边缘 (6)密度(7)功能 (8)邻近器官组织的变化(9)病变的动态变化 二、CT分析与诊断
7 (1)表面再现 (2)最大强度再现 (3)容积再现 2、仿真内窥镜技术 四 CT 检查的安全性 五、 CT 图像特点 1 . CT 图象是由一定数目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距阵排列所组成。 2 . CT 图象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组织对 X 线的小吸收程度。 3 . CT 图象还可以用组织对 X 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其密度的高低,具有一个量的 概念,用 CT 值说明密度,单位:HU。 说明:水的 CT 值定为 Hu 0、骨皮 质为+1000Hu. 空气 -1000Hu.。 人体中各种不同的组织 C T 值位于 -1000~+1000Hu 之间 第五节 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比较与综合应用 一、不同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X 线检查的临床应用 2、CT 的临床应用:CT 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价值较高,对实质性器官及 肺和椎间盘检查较好。对心脏、大血管和胃肠的检查由于受运动的干扰成像不清, 故应用少。骨关节的多数疾病可用简单、经济的 X 线检查即可确诊。 3、超声检查的临床应用: 4、MRI 检查的临床应用 二、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比较 三、不同成像技术和检查方法的综合应用 第六节 图像的观察和分析与影像诊断原则 一、X 线分析与诊断 (一) 诊断原则: 1 .熟悉各系统的正常 X 线解剖 .正常变异和生理功能。 2 . 熟悉不同疾病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及生理变化的 X 线表现。 3. 结合临床全面分析作出诊断。 (二)诊断步骤: 1 . 观察时应注意投照位置 . 黑白对比度 . 器官轮廓的清晰度。 2 . 养成按一定顺序观察的良好习惯,以免遗漏。 3 . 观察时首先应注意区分正常与异常 X 线表现。 4 . 观察病变的内容应包括: (1)位置和分布 (2)数目 (3)大小范围(4)形状 (5)边缘 (6)密度 (7)功能 (8)邻近器官组织的变化 (9)病变的动态变化 二、CT 分析与诊断
1.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 剖关系。 2,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测定CT值以了解其密 度的高低。 3.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对强化区CT值测量,并与平扫的CT值比较,了解强化的程度。 5,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八节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ACS的临床应用 信息放射学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X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一)透视: 1、优点:简单、易行、经济、省时、可多角度观察。 2、缺点:射线量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不能永久记录 3、注意:应除去体表饰物,按优一定步骤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二)其景影 1、常用位置:后前位(正位)、侧位、前后位、前弓位、水平侧位 2、良好胸片标准: (1)清斯品示两市的细激结物 (2)透过气管能看到1~4胸椎,下部胸椎与心脏重叠隐约可见。 二、 特殊检查 (一)体层摄影 1、活应定. (1)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 (2)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 (3)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病变: (4)显示肺门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2、注意:体层摄影的层面及深度以病变所在,根据正、侧位片选定。 (二)高千伏摄影: 主要用于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显示重叠阴影的内部结 构。 三、造影检查 8
8 1 . 应逐幅观察,结合一系列图像立体地了解器官的大小、形状和器官间的解 剖关系。 2 . 发现病变要分析病变的位置、大小、数目和边缘, 测定 CT 值以了解其密 度的高低。 3 . 造影增强扫描应分析病变有无密度上的改变,既有无强化。 4 . 对强化区 CT 值测量,并与平扫的 CT 值比较,了解强化的程度。 5 . 同时观察邻近器官和组织的受压、移位、浸润、破坏等情况。 6 .与临床资料及其它影像诊断结合综合分析。 第八节 图象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 一、 图象存档与传输系统 PACS 的基本原理与结构 PACS 的临床应用 二 信息放射学 第 四 章 呼吸系统 第 一 节 X 线检查方法 一、 普 通 检 查 (一)透视: 1、优点:简单、易行、经济、省时、可多角度观察。 2、缺点:射线量高,不易发现细微病变,不能永久记录。 3、注意:应除去体表饰物,按优一定步骤全面观察,综合分析。 (二)摄影 1、常用位置:后前位(正位)、侧位、前后位、前弓位、水平侧位。 2、良好胸片标准: (1)清晰显示两肺的细微结构; (2)透过气管能看到 1~4 胸椎,下部胸椎与心脏重叠隐约可见。 二、 特殊检查 (一)体层摄影 1、适应症: (1)确定有无空洞,并显示洞壁及引流支气管的情况; (2)显示肺内肿块、空洞等病变的形态、结构、部位及毗邻关系; (3)显示肺部病变与支气管的关系及支气管本身有无病变; (4)显示肺门淋巴结、纵隔内病变及其与大血管的关系 2、注意:体层摄影的层面及深度以病变所在,根据正、侧位片选定。 (二)高千伏摄影: 主要用于减少胸壁软组织及肋骨对肺内病变的干扰,显示重叠阴影的内部结 构。 三、 造影检查
(一)支气管造影 1、话定: (1)原因步明的咯血或临床拟诊支扩,平片难定者 (2)平片拟诊肺癌,体层摄影仍不能明确诊断: (3)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须明确有无合并支扩 (4)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2、禁忌症: (1)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 (2)肺或支气管急性感染及进展期浸润性肺结核: (3)7-10日内发生大咯血:(4)甲亢及对碘过敏者 3、造影剂:A.40%碘化油+干黄胺粉:B.50%~60%硫酸钡胶浆。 4、造影注意: (1)向患者解释,争取合作: (2)造影前4小时及造影后2小时禁食: (3)术前一日作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 (4)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体位引流。 (二)血管造影 用于检查肺动脉瘤、肺动脉静脉瘘、肺动脉发育不良、不明原因的咯血 第二节正常X线表现 (一)胸廓 1、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2)风大肌: (3)女性乳房及乳头。 2、骨性胸廓 (1)肋骨(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2)肩甲骨(易误为胸膜病变): (3)销骨 (4)胸骨(由柄、体、剑突构成): (5)胸椎。 3、胸膜(1)分脏层和壁层胸膜: (2)正常胸膜不显影: (3)在胸膜反折处X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一)市 1、肺野 (1)两肺含气相同,透亮度相等。 (2)将肺野纵行三等分为内、中、外带。 (3)自2、4肋软骨下端各作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野」 2、肺门: 9
9 (一)支气管造影 1、适应症: (1)原因步明的咯血或临床拟诊支扩,平片难定者; (2)平片拟诊肺癌,体层摄影仍不能明确诊断; (3)慢性肺化脓症及慢性肺结核,须明确有无合并支扩; (4)了解不张肺叶支气管腔的情况,以确定肺不张的原因。2、禁忌症: (1)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 (2)肺或支气管急性感染及进展期浸润性肺结核; (3)7~10 日内发生大咯血;(4)甲亢及对碘过敏者。 3、造影剂:A . 40%碘化油+干黄胺粉;B . 50%~60%硫酸钡胶浆。 4、造影注意: (1)向患者解释,争取合作; (2)造影前 4 小时及造影后 2 小时禁食; (3)术前一日作碘及麻醉剂过敏试验; (4)痰量多者,术前应作体位引流。 (二)血管造影 用于检查肺动脉瘤、肺动脉-静脉瘘、肺动脉发育不良、不明原因的咯血 第二节 正常 X 线表现 (一)胸廓 1、软组织: (1)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 (2)胸大肌; (3)女性乳房及乳头。 2、骨性胸廓 (1)肋骨(颈肋、叉状肋、肋骨联合); (2)肩甲骨(易误为胸膜病变); (3)锁骨; (4)胸骨(由柄、体、剑突构成); (5)胸椎。 3、胸 膜(1)分脏层和壁层胸膜; (2)正常胸膜不显影; (3)在胸膜反折处 X 线与胸膜走行方向平行时,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二)肺 1、肺野 (1)两肺含气相同,透亮度相等。 (2)将肺野纵行三等分为内、中、外带。 (3)自 2、4 肋软骨下端各作一水平线,将肺野分为上、中、下野。 2、肺门:
(1)主要成分: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 (2)位置: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2~4前肋间,左比右高1~2厘米。 (3)肺门角:右上肺静脉与右下肺动脉相交形成一教钝的夹夹角。 (4)右下肺动脉:正常成人宽度<1.5厘米。E左肺动脉弓: 3、肺纹理: (1)组成:主要由市动脉构成,不有市静脉、支气管、林田管 (2)X线表现:呈放射状条纹影,由粗到细,自肺门向外延伸至肺野中、外带 交界处。 4、肺叶、肺段、肺小叶 (1)左肺分上下两叶,右肺分上、中、下三叶,侧位显示清楚 (2)肺叶表面有完整的脏层胸膜包绕,其间隙为叶间裂。 (3) 一般胸膜不显影,有时水平叶间胸膜显示为一细白线 (4)当脏层胸膜先天性嵌入肺叶或血管完位置异常时则形成付叶。 (5)肺段: 1)肺叶由2~5个肺段组成,各有单独的段支气管。 2)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致。 (6)肺小叶 1)肺段由肺小叶组成,肺小叶有一支小支气管进入。 2)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 5、气管、支气管 (1)气管:环状软骨下缘 一5、6胸椎水平,长约11~13厘米 (2)隆突角:左右支气管下方的夹角,60-85度。 (3)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位于同名的肺叶及肺段内,并与之同名 (4)左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尖后、前、舌段);下叶支气管(背支、内前 外、后基底支) (5)右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前、尖、后支);中叶支气管(内、外支);下叶 支气管(背支、内、外、前、后基底支) (6)支气管树:10级1气管2.支气管3.叶支气管4.段支气管5. 小叶支气管6. 终末细支气管 7.呼吸细支气管8.肺泡管9.肺泡囊 10.肺泡 6、肺实质与肺间质 (1)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 (2)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组成的支 架和间隙。 (三)纵隔 1.位置:居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两肺之间。 2,组成: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神经、淋巴、胸腺、脂肪 3X线表现:(1)可见气管影:(2)可显示与肺相邻的轮廓。4.九分法: 10
10 (1)主要成分:肺动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组织。 (2)位置:位于两肺中野内带,第 2~4 前肋间,左比右高 1~2 厘米。 (3)肺门角:右上肺静脉与右下肺动脉相交形成一教钝的夹夹角。 (4)右下肺动脉:正常成人宽度<1.5 厘米。E 左肺动脉弓: 3、 肺纹理: (1)组成:主要由肺动脉构成,还有肺静脉、支气管、淋巴管. (2)X 线表现:呈放射状条纹影,由粗到细,自肺门向外延伸至肺野中、外带 交界处。 4、肺叶、肺段、肺小叶 (1)左肺分上下两叶 ,右肺分上、中、下三叶,侧位显示清楚。 (2)肺叶表面有完整的脏层胸膜包绕,其间隙为叶间裂。 (3)一般胸膜不显影,有时水平叶间胸膜显示为一细白线。 (4)当脏层胸膜先天性嵌入肺叶或血管完位置异常时则形成付叶。 (5)肺段: 1)肺叶由 2~5 个肺段组成,各有单独的段支气管。 2)肺段的名称与相应的支气管一 致。 (6)肺小叶: 1)肺段由肺小叶组成,肺小叶有一支小支气管进入。 2)小叶之间有疏松的结缔组织间隔,其中有小叶静脉和淋巴管。 5、气管、支气管 (1)气管:环状软骨下缘——5、6 胸椎水平,长约 11~13 厘米。 (2)隆突角:左右支气管下方的夹角,60~85 度。 (3)叶支气管及肺段支气管位于同名的肺叶及肺段内,并与之 同名。 (4)左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尖后、前、舌段);下叶支气管(背支、内前、 外、后基底支); (5)右主支气管:上叶支气管(前、尖、后支);中叶支气管(内、外支);下叶 支气管(背支、内、外、前、后基底支) (6)支气管树:10 级 1 .气管 2 . 支气管 3. 叶支气管 4. 段支气管 5. 小叶支气管 6. 终末细支气管 7. 呼吸细支气管 8. 肺泡管 9. 肺泡囊 10. 肺泡 6、 肺实质与肺间质: (1)肺实质为肺部具有气体交换功能的含气间隙及结构,包括肺泡与肺泡壁。 (2)肺间质是支气管和血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脏层胸膜下由结缔组织组成的支 架和间隙。 (三)纵 隔 1 . 位置:居胸骨之后,胸椎之前,两肺之间。 2 . 组成: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神经、淋巴、胸腺、脂肪。 3…X 线表现:(1)可见气管影; (2)可显示与肺相邻的轮廓。4. 九 分 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