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影像诊断学 任课班级医学临床2011级(6-9)班 任课教师赵新建 教学职称教授 医学院医学系放射诊断学教研室 2013一2014学年第一学期
1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 讲 稿 课程名称 影像诊断学 任课班级 医学临床 2011 级(6-9)班 任课教师 赵新建 教学职称 教授 医学院医学 系 放射诊断学 教研室 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
第一篇总论 2引言 一X线诊断学是一门影像学:X线诊断学是利用X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 官在生理状态下形态和功能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改变,从而达到诊断目的。 二X线诊断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X线诊断学对现代诊断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X线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X线影像(如肺 部渗出性病变):而同一种疾病可有完全不同的X线影像(如某些骨肿瘤)。 三X线诊断学是影像学的基础: ■自发现X线后不久即被用于人体检查:并进行疾病诊断,便形成了X线诊断 学,并奠定了影像学的基础。 四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70年代迅速兴起,国内于80年代开始兴起。它是在影像监视 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 像医学,扩大了本学科的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五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 ■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象特点,掌握图象的观察'分析 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帮助作 出诊断。 第一章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X线成像 X线成像基本原理 1、X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和胶片上形成图象, 是利用其穿透性摄影 作用和荧光作用及人体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X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时.被吸收 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X光片上的X线线量即有差别,在荧光屏或X线 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X线应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被 照射的组织结构。(2)被穿透物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射 线必须经过显像过程,才能显示其黑白对比图象。 2、密度的概念: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 子种类。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密度高比重大吸收X线量也多。所 以荧光屏上的暗与明或照片上的黑与白的对比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密度也是X线诊断的基本术语。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 度可归纳为三类:高密度 -骨组织和钙化灶。中密度一软骨肌肉神经脏器结 缔组织体液。低密度—脂肪组织和气体。 2
2 第一篇 总论 引 言 一 X 线诊断学是一门影像学: X 线诊断学是利用 X 线的特性研究人体结构和器 官在生理状态下形态和功能及其在病理过程中的改变,从而达到诊断目的。 二 X 线诊断学的价值和局限性: ◼X 线诊断学对现代诊断和预防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X 线对某些疾病的诊断缺乏特异性,不同的疾病可有相同的 X 线影像(如肺 部渗出性病变);而同一种疾病可有完全不同的 X 线影像(如某些骨肿瘤)。 三 X 线诊断学是影像学的基础: ◼自发现 X 线后不久即被用于人体检查;并进行疾病诊断,便形成了 X 线诊断 学,并奠定了影像学的基础。 四 介入放射学的发展: ◼介入放射学于 70 年代迅速兴起,国内于 80 年代开始兴起。它是在影像监视 下采集标本,或在影像诊断的基础上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使影像诊断学发展为影 像医学,扩大了本学科的内容,并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 五 学习影像医学的目的: ◼了解这些成像技术的基本成像原理‘方法和图象特点,掌握图象的观察’分析 与诊断方法和不同成像技术在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正确选用,帮助作 出诊断。 第一章 影像诊断学总论 第一节 X 线 成 像 一、 X 线成像基本原理 1、X 线之所以能使人体在荧光屏和胶片上形成图象, 是利用其穿透性 .摄影 作用和荧光作用及人体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 X 线透过人体不同组织时. 被吸收 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 X 光片上的 X 线线量即有差别,在荧光屏或 X 线 片上就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像。 X 线影像的形成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X 线应具备一定的穿透力,穿透被 照射的组织结构。(2)被穿透物必须存在密度和厚度的差别。(3)有差别的剩余射 线必须经过显像过程,才能显示其黑白对比图象。 2、密度的概念: 物质的密度即单位体积中原子的数目,取决于组成物质的原 子种类。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密度高.比重大吸收 X 线量也多。所 以荧光屏上的暗与明或照片上的黑与白的对比直接反映物质密度的高低。 密度也是 X 线诊断的基本术语。 (1)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为自然对比。人体组织结构的密 度可归纳为三类:高密度——骨组织和钙化灶。中密度——软骨.肌肉.神经.脏器.结 缔组织.体液。低密度——脂肪组织和气体
(2)人工对比: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与周围的结构缺乏明显的密度差别,如腹部 和颅内容物,为了使所需的器官显影,人为地引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称为造影 检查。 二、 X线设备与X线的成像性能 (一)X线的产生 1、X线产生的发现: X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1895年11月8日首次发现,因当时不明因种射线 的本质故名为X线。 2、X线的产生 高速运行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被阻时便产生 X线X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向阳极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在此过程中99%的能量转变为热能,约1%以下的能量形成X线。 3、X线机的结构: X线机发生装置主要包括: X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1)X线管 X线管是个高压真空二极管。阴极是钨靶,先通过低压(12V以下)使阴极灯 丝发热产生电子群。再向两极间加高电压,使阴极电子高速奔向阴极撞击钨靶而 生X线。 (2)变压器: (a)降压变压器:用于加热灯丝产生游离电子群(6~12V) (b)升压变压器:向球管两端施加高电压(40~150V) (c)调节器: AKV调节:控制X线的质(穿透力), B.MA调节:通过灯丝的电流控制X线的量。 C限时调节:控制X线照射时间。 (二)X线的特性 1穿透性:X线对物质有很大的穿透能力,其穿透能力与X线管电压成正比, 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成正比。 2荧光效应:X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进行透视检查的 基础。 3摄影效应:X线与日光一样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定影 形成黑与白的影像。这是X线摄片的基础。4.电离效应:X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 生电离效应,使其分成正负离子。电离的程度和X线量成正比 三、X线检查方法
3 (2)人工对比:人体很多器官和组织与周围的结构缺乏明显的密度差别,如腹部 和颅内容物,为了使所需的器官显影,人为地引入造影剂形成人工对比,称为造影 检查。 二、 X 线设备与 X 线的成像性能 (一)X 线的产生 1、X 线产生的发现: X 线是德国物理学家伦琴于 1895 年 11 月 8 日首次发现,因当时不明因种射线 的本质故名为 X 线。 2、X 线的产生 高速运行的电子撞击物质突然被阻时便产生 X 线 X 线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自由活动的电子群 (2)电子群以高速向阳极运行 (3)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 在此过程中 99%的能量转变为热能,约 1%以下的能量形成 X 线。 3、X 线机的结构 : X 线机发生装置主要包括: X 线管,变压器,控制器。 (1)X 线 管 X 线管是个高压真空二极管。阴极是钨靶,先通过低压(12V 以下)使阴极灯 丝发热产生电子群。 再向两极间加高电压, 使阴极电子高速奔向阴极撞击钨靶而 生 X 线。 (2)变压器: (a) 降压变压器: 用于加热灯丝产生游离电子群(6~12V); (b)升压变压器:向球管两端施加高电压(40~150V) (c)调节器:: A KV 调节:控制 X 线的质(穿透力)。 B.MA 调节:通过灯丝的电流控制 X 线的量。 C 限时调节: 控制 X 线照射时间。 (二) X 线的特性: 1 穿透性: X 线对物质有很大的穿透能力,其穿透能力与 X 线管电压成正比, 与被照体的密度和厚度成正比。 2 荧光效应: X 线能激发荧光物质产生肉眼可见的荧光,这是进行透视检查的 基础。 3 摄影效应:X 线与日光一样可使摄影胶片感光,形成潜影,经过显影. 定影 形成黑与白的影像。这是 X 线摄片的基础。4.电离效应:X 线通过任何物质都可产 生电离效应,使其分成正负离子。电离的程度和 X 线量成正比 三、 X 线检查方法
(一).普通检查: 1诱视 (1)适应范围: A.普通胸透B.胃肠道和食道透视C.急腹症透视 (2)优点: A.操作简单.使用广泛.立得结果」 B.可随意转动病人,不同角度观察 C.可观察脏器的动态情况及运动功能和透视下手术。 (3)缺点:A.不能作永久记录B.细微结构显示不清.C 接受X线量 多 2.普通摄影:不使用造影剂及特殊器材的摄片一平片: (1)适应范围:全身各部位均可摄片。 (2)优点:A.人体细微结构和厚密组织均可显影清楚。B.成像清晰.对比 度好。C照片可作永久记录保存。 (3)缺点:A.不便观察器官的功能,无立体感。B.操作烦琐,费用高。 (4)准备: 应明确摄影目的,移开受检范围内的有碍异物。 (5)方法将受检部位置于球管和X线片之间,贴近胶片。 (6)常用位置:正位,侧位,斜位,切线位,及其他所需位置。 (二)·特殊检查 1,体层摄影: (1)优点:可选择某一检查层面使其结构显示清晰,不属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 投照过程中被模糊掉。 (2)适应症: A.证实有无空洞.空腔或破坏区,并观察其形态深度.数目。 B.明确实质病变内有为钙化,边缘是否锐利。 C,鉴别肿块发生的部位和范围。 D.E.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显示气管.支气管有无狭 窄和阻塞或扩张。 2.放大摄影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胶片距离,得到局部放大影像,用于 显示微小病变。 3.荧光摄影(间接摄影) 在荧光屏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 4.记波摄影可将器官边缘的运动以波形记录在X线片上,从分析波纹幅度 和形态的差异协助诊断。 (三)·造影检查 一、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阳性造影剂): 高原子量.高密度的物质,如钡剂.碘剂。 (1)钡剂:A.主要用于消化道造影。 4
4 (一) . 普通检查: 1.透视: (1)适应范围: A .普通胸透 B .胃肠道和食道透视 C . 急腹症透视 (2)优点: A. 操作简单. 使用广泛. 立得结果。 B. 可随意转动病人,不同角度观察; C. 可观察脏器的动态情况及运动功能和透视下手术。 (3)缺点: A. 不能作永久记录 B. 细微结构显示不清. C. 接受 X 线量 多 2 . 普通摄影: 不使用造影剂及特殊器材的摄片——平片.; (1) 适应范围:全身各部位均可摄片。 (2)优点: A. 人体细微结构和厚密组织均可显影清楚。B. 成像清晰. 对比 度好。 C 照片可作永久记录保存。 (3)缺点: A. 不便观察器官的功能,无立体感。 B. 操作烦琐,费用高。 (4)准备: 应明确摄影目的,移开受检范围内的有碍异物。 (5)方法 :将受检部位置于球管和 X 线片之间,贴近胶片。 (6)常用位置:正位,侧位,斜位,切线位,及其他所需位置。 (二) . 特殊检查 1 .体层摄影: (1)优点:可选择某一检查层面使其结构显示清晰,不属选定层面的结构则在 投照过程中被模糊掉。 (2)适应症: A .证实有无空洞. 空腔或破坏区,并观察其形态.深度. 数目。 B . 明确实质病变内有为钙化,边缘是否锐利。 C . 鉴别肿块发生的部位和范围。 D . E . 配合造影检查,观察选定层面的结构与病变。显示气管. 支气管有无狭 窄和阻塞或扩张。 2 . 放大摄影 采用微焦点和增大人体与胶片距离,得到局部放大影像,用于 显示微小病变。 3 . 荧光摄影(间接摄影) 在荧光屏成像基础上进行缩微摄片。 4 . 记波摄影 可将器官边缘的运动以波形记录在 X 线片上,从分析波纹幅度 和形态的差异协助诊断。 (三) . 造 影 检 查 一、对比剂: 1、高密度对比剂(阳性造影剂): 高原子量. 高密度的物质, 如钡剂. 碘剂。 (1)钡剂: A. 主要用于消化道造影
B.按其使用目的不同而调制浓度, C.无毒,易排,便于使用。 (2)碘剂:油剂.40%碘化油一用于支气管,子宫等造影。碘苯脂一用于脊髓和 脑室等造影。 (3)片剂 碘番酸片一用于口服胆囊造影。 (4)无机碘化物一12.5%碘化钠 (5)有机碘化物:泛影葡胺:泛影钠:胆影葡胺 (6)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低渗透压,低毒 2低密度对比剂(.阴性造影剂) (1)种类:常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2)特性:二氧化碳吸收快,反应小。空气吸收慢,副作用大。空气和氧 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 (3)使用范围:用于腹腔,腹膜后,脑室,膀胱和关节腔造影。阴性造影剂: 低原子量.低密度的物质,如气体。 二、造影方式: 1.直接引入法:(1)口服法,(2)灌注法,(3)穿刺注入法。 2间接入法: 使器官显影并显示其形态和功能。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1患者了解有无告乡膝忌定。 2.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3,对造影剂及麻醉药作过敏试验。 4,作好抢救准备(氧气.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四、X线检查的安全性: X线穿透人体将产生电离及生物效应,其反应程度与所受X线量成正比,超量 则产生放射损害。因此应强调和重视防护,保护受检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尤 其注意孕妇、小儿和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 施: 1.穿戴防护用具 2.尽量缩短暴光时间 3,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 4.与球管间保持安全距离 5,不易暴光次数过多 6合理利用偏光器和聚光筒 7.特别注意保护生殖器和胎儿 8.定期查血象和机器散射线 五、 X线图像特点 1X线图像是由黑影.白影和不同灰度的灰影组成。 2.X线图像可反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能显示出病变
5 B. 按其使用目的不同而调制浓度。 C. 无毒,易排,便于使用。 (2)碘剂:油剂.40%碘化油—用于支气管,子宫等造影。碘苯脂—用于脊髓和 脑室等造影。 (3)片剂 碘番酸片—用于口服胆囊造影。 (4)无机碘化物—12.5%碘化钠 (5)有机碘化物;泛影葡胺; 泛影钠; 胆影葡胺. (6)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欧乃派克 低渗透压,低毒 2 低密度对比剂(.阴性造影剂) (1)种类: 常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 (2)特 性:二氧化碳吸收快,反应小。 空气吸收慢,副作用大。 空气和氧 气均不能注入正在出血的器官。 (3)使用范围:用于腹腔,腹膜后,脑室,膀胱和关节腔造影。阴性造影剂: 低原子量. 低密度的物质,如气体。 二、造影方式: 1 . 直接引入法:(1)口服法, (2)灌注法, (3)穿刺注入法。 2 . 间接引入法: 使器官显影并显示其形态和功能。 三、检查前准备及造影反应的处理: 1 . 患者了解有无造影禁忌症。 2 . 作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 3 . 对造影剂及麻醉药作过敏试验。 4 . 作好抢救准备(氧气. 药物及设备的准备)。 四、X 线检查的安全性: X 线穿透人体将产生电离及生物效应,其反应程度与所受 X 线量成正比,超量 则产生放射损害。因此应强调和重视防护,保护受检患者和放射工作者的健康。尤 其注意孕妇、小儿和长期从事放射工作人员的放射防护问题。放射防护的方法和措 施: 1 . 穿戴防护用具 2 . 尽量缩短暴光时间 3 . 避免不必要的反复检查 4 . 与球管间保持安全距离 5 . 不易暴光次数过多 . 6.合理利用隔光器和聚光筒 7 . 特别注意保护生殖器和胎儿 8 . 定期查血象和机器散射线 五、 X 线图像特点 1 X 线图像是由黑影. 白影和不同灰度的灰影组成。 2 . X 线图像可反映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并在良好的解剖背景上能显示出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