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市 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角色/崭露头角藤蔓/不蔓不枝维系/不系之舟 B.辟邪/鞭辟入里咀嚼/咬文嚼字隽秀/隽语箴言 C.欺凌/模棱两可炮烙/刨根问底踉跄/琳琅满目 D.挟持/汗流浃背叱咤/姹紫嫣红创伤/满目疮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 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 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仍 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3.下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情况统计图。请根据下图,概 括结论。(不超过20个字)(4分) 图表四、“十一五”时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情况 (单位:亿元) 555.5 2010年 口中财政用于“三农”投入口当年新增 4.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对艺术用如下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艺术家)在自然界中所能找 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50个字)(5分)
江苏南通市 2011 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 ....的一组是(3 分) A.角.色/崭露头角. 藤蔓./不蔓.不枝 维系./不系.之舟 B.辟.邪/鞭辟.入里 咀嚼./咬文嚼.字 隽.秀/隽.语箴言 C.欺凌./模棱.两可 炮.烙/刨.根问底 踉.跄/琳琅.满目 D.挟.持/汗流浃.背 叱咤./姹.紫嫣红 创.伤/满目疮.痍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句是(3 分) A.六名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先进事迹报告令在场的学子们心潮起伏,会场内不时响 起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他们开拓进取精神的敬意。 B.网络作为当今最先进的信息传播媒体,它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而且也催生出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的新兴网络文化。 C.随着国人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旅游部门将开发新的旅游景 点,推出新的旅游项目,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 D.如果不去改变发达经济体单独主导世界经济的格局,国际金融危机中暴露的问题仍 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转机,甚至还可能更加严重。 3.下面是我国“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增长情况统计图。请根据下图,概 括结论。(不超过 20 个字)(4 分) 4.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对艺术用如下形象的语言进行阐述: 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艺术家)在自然界中所能找 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 请你用平易朴实的语言重新表述。(不超过 50 个字)(5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苏廷评行状 苏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 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 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 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 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 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 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 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孑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 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 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 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日操兵乘城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 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就:成全,造就 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 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 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 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 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苏廷评行状 苏 轼 公讳序,字仲先,眉州眉山人。公幼疏达不羁,读书,略知其大义,即弃去。谦而好施, 急人患难,甚于为己。衣食稍有余,辄费用,或以予人,立尽。以此穷困厄于饥寒者数矣, 然终不悔。旋复有余,则曰:“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益不复爱惜。凶年鬻其田以济饥者, 既丰,人将偿之,公曰:“吾固自有以鬻之,非尔故也。”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 输发府藏。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人亦莫能测也。 李顺反,攻围眉州。公年二十有二,日操兵乘.城。会皇考病没,而贼围愈急,居人相视 涕泣,无复生意。而公独治丧执礼..,尽哀如平日。太夫人忧甚,公强施施解之曰:“朝廷终 不弃,蜀贼行破矣。” 庆历中,始有诏州郡立学,士欢言,朝廷且以此取人,争愿效职学中。公笑曰:“此好 事,卿相以为美观耳。”戒子孙,无与人争入学。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 庆历七年五月十一日终于家,享年七十有五。 闻之,自五代崩乱,蜀之学者衰少,又皆怀慕.亲戚乡党,不肯出仕。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所以劝导成就..者,无所不至。及涣以进士得官西归,父老纵观以为荣,教其子孙者皆法苏氏。 自是眉之学者,日益至千余人。然轼之先人少时独不学,已壮,犹不知书。公未尝问。或以 为言,公不答,久之,曰:“吾儿当忧其不学耶?”既而,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公之精识远量,施于家、闻于乡闾者如此。使少获从事于世者,其功名岂少哉!不幸汩 没,老死无闻于时。然古之贤人君子,亦有无功名而传者,特以世有知之者耳。公之无传, 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故条录其始终行事大略,以告当世之君子。 谨状。 (节选自《苏轼文集·卷十六》,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日操兵乘.城 乘:登 B.公独治丧执礼.. 执礼:遵奉礼制 C.又皆怀慕.亲戚乡党 慕:贪恋 D.所以劝导成就..者 成就:成全,造就 6.下列句子中,表现苏序有见识或有雅量的一组是(3 分) ①吾固知此不能果困人也 ②小人或侮欺之,公卒不惩 ③朝廷终不弃,蜀贼行破矣 ④此好事,卿相以为美观耳 ⑤公始命其子涣就学 ⑥果自愤发力学,卒显于世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苏序自幼性格豁达开朗,不拘礼法。他读书只求大体了解重要意旨就弃书而去,正 因如此,成年之后还不能熟知诗书。 B.苏序只要衣食上稍有盈余,就增加日常支出或者把它赠与他人,即使因为这样而使 自己在生活上屡次陷入困顿,他也始终不悔。 C.苏序尽管身份卑微,但目光长远,为把儿子苏涣培养成才,他极尽劝导之能事。苏 涣的学有所成,深深影响了眉州人的思想观念。 D.苏序一生都没有功名,这与他的个性不无关系。苏轼为他写作这篇“行状”,目的是 让当世君子借此了解苏序为人行事的大致情况。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人不问知与不知,径与欢笑造极,输发府藏。(3 分)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分)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分) 、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誣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誣:南 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1)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分) (2)“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自知者明。(《老子》) (2) 患不知人也。(《论语》) (3)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5)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6)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稻草人 耿立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 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 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 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 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査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 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 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有一种 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 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 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
(2)郡吏素暴苛,缘是大扰,公作诗并讥之。(3 分) (3)公之无传,非独其僻远自放终身,亦其子孙不以告人之过也。(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諲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④还? 【注】①公元 1127 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②向子諲:南 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④鸾辂:帝王所乘的车驾。 ⑴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现“断肠”的?(3 分) ⑵“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3 分) ⑶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⑴ ,自知者明。(《老子》) ⑵ ,患不知人也。(《论语》) ⑶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 !(庄子《逍遥游》) ⑷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⑸征蓬出汉塞, 。(王维《使至塞上》) ⑹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韩愈《师说》) ⑺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1~14 题。 稻草人 耿 立 父亲把稻草人立在田野里的时候,他十分激动。时当黄昏,他望着夕阳下稻草人所指的 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稻草人单腿独立在深邃的麦田里,我蓦然觉得它和父亲有点酷肖 兄弟。 然而,稻草人不言语,稻草人什么时候喧哗过呢?它们从不睡眠,也不考虑吃喝,当农 人回家的时候,它们不回家;当收割的日子临近,它们也就支离破碎了! 没人理解稻草人僵硬手指所指的方向,就像没人理解父亲一样。春天的时候,父亲用陈 年的稻草、绳索捆绑稻草人,他对我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 我未置可否,当麦子快要黄熟的时候,我带着侄子去查看稻草人,回来向生病的父亲汇 报。那也是黄昏,一个一个的稻草人在风中挥动着僵硬的手臂,像是鞭笞着什么,从远远的 地方望去,就见一群一群的鸟儿在麦地上空不停地盘桓、寻找,宛似一帮无家可归的落魄子 弟。 我得承认,父亲捆绑的稻草人简直完美无缺,它们真实毕肖地做恐怖和威吓状。有一种 鸟儿,每年麦季的时候,都要从家乡的这块平原经过,它们并不美丽,但是平原上一年才能 见到一次。 那些鸟儿望着稻草人,久久不敢涉足,它们盘桓着、盘桓着,最后只能无奈地向远方飞 去。 侄子从地上抓起一枚土块,狠狠地向稻草人掷去,他说,稻草人混蛋—— 我回家告诉父亲,麦子长势不错,鸟儿也不去祸害。父亲听后很忧郁,他说,保不定
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 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 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 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侄子说, 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天空怎么 发红呢?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 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 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 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 (选自《雨花》1995年1期) 1l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 12.文中侄子说,“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 子?”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全文结构看,这段话 有什么作用?(4分) 13.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 有了”。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6分) 14.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史学界的异数—黄仁宇 黄仁宇先生应算是史学界的异数。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以一介白首而成为有所成就 的历史学者,其学术之毅力,令人敬佩。他年五十七始发表第一部著作,到今以八二高龄谢 世,凡二十五年,勤奋终始,笔耕不辍,学术造诣日臻深厚,而其谨严的治学态度,亦足垂 范后人。 黄仁宇先生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其史观自然难免会杂有两派之特点。两派 观点虽有差异,但都不愿拘泥于历史之片断,试图厘清整个历史发展之脉络,有汤因比“大 历史观”之特点。黄仁宇先生亦自称信奉大历史观,试图“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 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中国大历史》),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这个特点在《中国大 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著作中得到了体现。然而治大历史必要有扎实之史学功底, 穿透时空隔阂之强劲功力,和敏锐把握历史命脉之深刻透视力。而要把此三者用到纯熟精炼 之地步,殊为不易,即便博学宏识如汤因比,也不能说是成功。黄仁宇因受后天限制,治大 历史更是难免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先生其志可钦,其情可叹,这两部著作却显得力度不够, 我以为他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 然而黄仁宇先生的史家地位,并不定乎此。他之必可在史界占一席之地,在二十年前之 《万历十五年》,甚至更早的《明代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中,即已奠定。在此二著作中, 先生自称“不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其重点在将这些事迹与我们今日的处 境互相印证”(《万历十五年·自序》),同时还试图把那个狭小的历史切片放诸一个被人为拉
春天父亲扎制稻草人时,侄子曾偷偷地毁掉几个,父亲很恼火,他说,“不喜欢土地的人, 才不喜欢稻草人。” 麦子临熟的几日,每到黄昏,我都要到麦田巡查,然后向父亲报告麦子和稻草人的消息。 一天,侄子偷偷地问我,你知道鸟儿到哪里去了吗? 我摇摇头。 侄子说,鸟儿不在平原上停留了,平原上的人可恶,鸟儿让稻草人吓跑了! 过了一会,侄子告诉我,他不能让鸟儿在平原上不吃一点东西就走。 我有点好笑,对侄子说,人应该感恩稻草人才对,它们保护了粮食和土地,难道人不应 该热爱粮食和土地? “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子?”侄子说, “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 到了晚上,侄子出去了,许久没归,不知什么时辰,父亲在屋里很急地唤我:天空怎么 发红呢?父亲的房子正对着麦田,他见夜空里火的光芒正燎燎地飞向天际,一堆、两堆、三 堆……我蓦然有所警悟,立马向麦田跑去,麦田里火焰渐渐地萎弱了,稻草人化为一团灰烬。 翌日,我和侄子站在黄熟的麦田里,父亲来了,他抚摸一下侄子的前额,然后闭上眼睛, 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我有点惶惑,没有了稻草人,还有谁来指点生活的方向、温 饱的方向呢? 与稻草人握别,大地沉默不语。 (选自《雨花》1995 年 1 期) 11.文中画线句子描写稻草人和鸟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 分) 12.文中侄子说,“我热爱粮食,我也热爱鸟儿,它们每年才在平原歇息一次,能消耗多少麦 子?”“我怕有一天,一睁开眼,平原上再也见不到鸟儿啦……”从全文结构看,这段话 有什么作用?(4 分) 13.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 有了”。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意。(6 分) 14. 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6 分) 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17 题。 史学界的异数——黄仁宇 黄仁宇先生应算是史学界的异数。他半路出家,发愤苦攻,以一介白首而成为有所成就 的历史学者,其学术之毅力,令人敬佩。他年五十七始发表第一部著作,到今以八二高龄谢 世,凡二十五年,勤奋终始,笔耕不辍,学术造诣日臻深厚,而其谨严的治学态度,亦足垂 范后人。 黄仁宇先生致学于哈佛学派和剑桥学派之间,其史观自然难免会杂有两派之特点。两派 观点虽有差异,但都不愿拘泥于历史之片断,试图厘清整个历史发展之脉络,有汤因比 “大 历史观”之特点。黄仁宇先生亦自称信奉大历史观,试图“将宏观及放宽视野这一观念导引到 中国历史研究里去”(《中国大历史》),从而高瞻远瞩地考察中国历史。这个特点在《中国大 历史》《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等著作中得到了体现。然而治大历史必要有扎实之史学功底, 穿透时空隔阂之强劲功力,和敏锐把握历史命脉之深刻透视力。而要把此三者用到纯熟精炼 之地步,殊为不易,即便博学宏识如汤因比,也不能说是成功。黄仁宇因受后天限制,治大 历史更是难免力不从心。因此,虽然先生其志可钦,其情可叹,这两部著作却显得力度不够, 我以为他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 然而黄仁宇先生的史家地位,并不定乎此。他之必可在史界占一席之地,在二十年前之 《万历十五年》,甚至更早的《明代十六世纪的财政与税收》中,即已奠定。在此二著作中, 先生自称“不斤斤计较书中人物短时片面的贤愚得失,其重点在将这些事迹与我们今日的处 境互相印证”(《万历十五年·自序》),同时还试图把那个狭小的历史切片放诸一个被人为拉
大的历史时空之大视境中去考察。从前者看,黄仁宇先生的努力是颇成功的;然而在后者上 则并非无懈可击 黄仁宇先生作为史家之另一贡献,还在于他努力将历史研究从陈寅恪式的纯学术之高台 楼阁中解放出来,以相对通俗易懂之方式进行普及,使大众能有兴趣去了解本国历史 黄仁宇先生之为人景仰者,当然还远不止乎此。其人侨居海外,而心怀故国,以探索民 族前途为第一要务,其炎黄赤子之心,天可为鉴。 黄仁宇先生的学术观点或可商榷,其史学地位或可再辨析,他所从事之事业虽未竟,然 而,他之为一今已鲜见的有良知之真正的民族学者,他之为探索思考民族前途而付出的不懈 努力,都足可为后人纪念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黄仁宇先生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6分) 16.从文中看,黄仁宇先生为人敬仰的原因有哪些?(6分) 17作者既说黄仁宇先生之“治大历史”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又说黄仁宇先生“可为后人 纪念”,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七、作文(70分) 18.有这样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 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 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 请以“沿途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Ⅱ(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成19~21题。(10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 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 之光。故每诗 人欺 语决不能欺天下后世究之阅其全帙其陋必呈。其人既陋, 其气必茶,安能振其辞乎? (选自叶燮《原诗》,有删节) 20.叶燮的这段话强调了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条基本原则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 述。(2分) 21.受这段文字启发,刘熙载在其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中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观 点。请写出刘熙载这部论著的名称。(2分)。 二、名篇名著阅读题(15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采纳了司马懿联合东吴攻取荆州的计策,孙权任命陆逊为大 都督,统领东吴大军同曹军合击关羽,关羽被射伤,华佗为其刮骨疗毒 B.《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在发现自己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愤愤然却于事无补时, 便通过幻想来平复自己内心深处激荡着的不满情绪,以寻求内心的宁静 C.《边城》中,船总的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他们相约采用“走车路”的方式,让翠翠 选择,结果,天保在竞争中落败,心灰意冷的他驾船外出闯滩,意外身亡 D.《哈姆莱特》中,克劳迪斯曾两度采用借刀杀人的诡计企图置哈姆莱特于死地: 次想借英王之手除去心腹之患;一次是想借雷欧提斯之手谋杀哈姆莱特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迹史反映了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不择手段的发 家过程,查理的发迹史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23.简答题(10分) (1)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探舂各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分别体现了她们怎样的个性? (5分) (2)《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其性格的成
大的历史时空之大视境中去考察。从前者看,黄仁宇先生的努力是颇成功的;然而在后者上, 则并非无懈可击。 黄仁宇先生作为史家之另一贡献,还在于他努力将历史研究从陈寅恪式的纯学术之高台 楼阁中解放出来,以相对通俗易懂之方式进行普及,使大众能有兴趣去了解本国历史。 黄仁宇先生之为人景仰者,当然还远不止乎此。其人侨居海外,而心怀故国,以探索民 族前途为第一要务,其炎黄赤子之心,天可为鉴。 黄仁宇先生的学术观点或可商榷,其史学地位或可再辨析,他所从事之事业虽未竟,然 而,他之为一今已鲜见的有良知之真正的民族学者,他之为探索思考民族前途而付出的不懈 努力,都足可为后人纪念。 1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黄仁宇先生史学研究的突出成就。(6 分) 16. 从文中看,黄仁宇先生为人敬仰的原因有哪些?(6 分) 17.作者既说黄仁宇先生之“治大历史”的“努力基本可归为失败”,又说黄仁宇先生“可为后人 纪念”,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 分) 七、作文(70 分) 18.有这样一则广告语:“人生就像一段路程,重要的并不是目的地,而是沿途的风景。”有 的人直奔目的地,忽略了沿途的风景;有的人流连沿途的风景,忘记了目的地;有的人 赶路途中,偶尔驻足,美丽的风景让他忘却疲劳更好地奔向目的地。 请以“沿途的风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语文Ⅱ(附加题) 一、阅读材料,完成 19~21 题。(10 分) 19.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6 处)(6 分)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 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 之光。故 每 诗 以 人 见 人 又 以 诗 见 使 其 人 其 心 不 然 勉 强 造 作 而 为 欺 人 欺 世 之 语 决 不 能 欺 天 下 后 世 究 之 阅 其 全 帙 其 陋 必 呈。其人既陋, 其气必苶,安能振其辞乎? (选自叶燮《原诗》,有删节) 20.叶燮的这段话强调了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原则,这条基本原则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 述。(2 分) 21.受这段文字启发,刘熙载在其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中提出了“诗品出于人品”的观 点。请写出刘熙载这部论著的名称。(2 分)。 二、名篇名著阅读题(15 分) 22.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是(5 分) A.《三国演义》中,曹操采纳了司马懿联合东吴攻取荆州的计策,孙权任命陆逊为大 都督,统领东吴大军同曹军合击关羽,关羽被射伤,华佗为其刮骨疗毒。 B.《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在发现自己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愤愤然却于事无补时, 便通过幻想来平复自己内心深处激荡着的不满情绪,以寻求内心的宁静。 C.《边城》中,船总的两个儿子都喜欢翠翠,他们相约采用“走车路”的方式,让翠翠 选择,结果,天保在竞争中落败,心灰意冷的他驾船外出闯滩,意外身亡。 D.《哈姆莱特》中,克劳迪斯曾两度采用借刀杀人的诡计企图置哈姆莱特于死地:一 次想借英王之手除去心腹之患;一次是想借雷欧提斯之手谋杀哈姆莱特。 E.《欧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的发迹史反映了政权更迭时期暴发户不择手段的发 家过程,查理的发迹史揭露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海外殖民掠夺的罪恶。 23.简答题(10 分) ⑴抄检大观园时,晴雯、探春各有哪些不同寻常的举动?分别体现了她们怎样的个性? (5 分) ⑵《家》的主人公觉新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析其性格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