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自私的基因 的。这些效果是否会提高或降低“利他者”或“受益者”的生 存环境与条件,这些才是我们关心的。人们要用实际的例子来 说明生物在长期的生存条件下的行为效应,是一件颇为复杂的 事情。我们将利他或自私的定义用于实际行为时,必须注意它 们的效应是明显的才行。我们若很肤浅地看待一种生物明显的 利他行为时,我们就会直观地认为,利他者一定会牺性自己, 才能使受益者生存。其实,这种情况很少出现。一旦当我们以 审视的眼光看待生物这些明显的利他行为时,我们就会发现在 这些行为的背后隐藏着出于自私的伪装。‘我要再一次声明,我 绝不是说它们的潜在的动机都是自私心理。我认为,它们的行 为对生物生存的可能性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同我们原来设想的 刚好相反。 现在,我列举一些明显自私和利他行为的例子。每当我们 面对我们自己这一物种时,我们要避免思想上的主观性习惯是 比较困难的。所以,我用其他动物的例子,来说明自私的行 为。 黑头鸥是一种群居性的鸟类。它们的窝巢距离不过数英尺 之遥。当雏鸥刚刚孵出时既弱小又没有防卫能力,极易被吃 掉。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一只黑头鸥等它的邻居转过身去或 者出去捕鱼时,便扑过去一口吞掉邻居的雏鸥。这样,它既吃 了营养丰富的一餐,又不必劳心费神地去捉鱼。再说,它还可 以留在家里保护自己的雏鸟不受伤害。 人们更为熟知的是,雌螳螂那种可怕的喜食同类的习性。 螳螂是一种大型的食肉类的昆虫,它们一般吞食比自己小些的 昆虫,如苍蝇等。但它们也会攻击任何会活动的东西。雌雄蝗 螂交配时,雄螳螂小心翼翼地爬到雌螳螂的背上,骑住进行交 配。雌螳螂一有机会就会将雄螳螂吃掉,而且首先吃掉它的
第一章为什么会是人类呢? 头。这一切发生在雄螳螂接近时,或者刚爬上去之时,或者是 交配之后。按照常规的道理,雌螳螂似乎应该在交配完之后再 吃掉雄螳螂。但雄螳螂头的丢失并不意味着它身体其他部分丧 失了性能力。的确,由于某些神经抑制中心在昆虫的头部,把 头吃掉可能反而会改善雄螳螂的性活动。3假如这一点成立的 话,那可真是额外的好处。当然,最主要的是:雌螳螂获得了 一顿饱餐。 虽然这些同类相食的极端例子符合我们关于自私的定义, 但“自私”一词用在这里难免有些轻描淡写了。也许我们对于 南极洲上懦弱的帝企鹅的行为,会有比较一致的看法。由于有 被海豹吃掉的危险,它们伫立在海岸边,在潜人水中之前踌躇 犹疑。只要有一只帝企鹅先潜入水中,其余的就会知道水中是 否有海豹。自然没有哪一个肯当试验品,所以大家都在等待迟 疑。有时甚至还会相互往水里推。 更为常见的自私行为,只是拒绝与他人分享一些珍贵的东 西,如食物、生存领域或配偶等。现在,再举一些明显利他性 行为的例子。工蜂的蜇刺行为对于盗蜜者来说,是一种很有效 的防御措施。但是,执行蜇刺行动的工蜂是一些敢死队队员。 在蜇刺过程中,与生命攸关的一些内脏等,将要被拖出体外, 而工蜂不久就会死去。它的这种自杀使命可能将使蜂群的重要 食物保存下来,而它们自己却永远不能享受到了。按照我们的 定义,这的确是一种利他性行为。读者请记住,我们并不是在 议论有无“意识的动机”。在利他性行为以及自私行行为的例 子中,这种有意识的动机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但这些同 我们的定义毫不相干。 为朋友献身显然是一种利他行为,但为朋友冒点风险也是 一种利他行为。许多小鸟看到食肉飞禽,如鹰,飞近时会发出
8 自私的基因 一种特有的“警告声”,鸟群听到后,就会采取适当的逃避行 动。一些间接的证据表明,发出这种警告声的小鸟将使自己处 于非常危险的境地,因为它把捕食者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 上。这是一种额外的风险虽然它并不太大,然而按照我们的定 义,乍一看来至少它是一种利他性行为。 动物中最普遍且明显的利他性行为的例子,是父母,尤其 是母亲对待子女所表现的行为。它们或在巢内,或在体内孕育 这些小动物,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去喂养它们,冒很大的风 险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之害。这里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有许多 在地面筑巢的鸟类,当捕食者如狐狸等接近时,就会上演一出 “声东击西”的戏剧。母鸟一瘸一拐地离开巢穴,同时把一侧 翅膀展开,好像另一侧的翅膀已经折断。捕食者以为猎物可以 轻易到手,便舍弃了那个雏鸟安卧其中的鸟巢。当狐狸的爪子 就要抓住母鸟时,它才放弃所有的伪装,展翅腾空而起。这 样,一窝雏鸟可能转危为安了,但母鸟自已却要冒一点风险。 我不想以说故事的方式来阐明一个论点。那些经过人为选 择的例子从来就不是任何有价值的概括的重要证据。这些例子 只是用来说明在生物个体的水平上,利他性行为与自私性行为 的含义是什么。本书将阐明的是,怎样运用“基因的自私性” 这一基本法则来解释生物个体的自私性与生物个体的利他性。 我先要澄清一个错误,它是人们在解释利他性时常犯的一个特 别错误。这个错误流传很广,甚至在学校里也广为传授。 这一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前面提到的,生物会“因进化而去 做有利于种族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观念开始如何渗人生物学 领域的是显而易见的。在动物的生命中,有大量的时间是花在 了繁殖上的。我们在自然界所能够看到的利他性行为,大部分 是父母为后代所做出的自我牺牲。“种族的延续”通常是生殖
第一章为什么会是人类呢? 9 的委婉说法。物种永存无疑是繁殖的一个必然结果。人们只要 在逻辑推理时稍微过一下头,就会推断出,繁殖是“为了”使 种族永存。再往前走上一小步,就可以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 动物的行为方式一般情况下具有有利于其物种的永恒的特点, 因而它们才会对同一物种的其他生物做出利他性行为。 这种错误的思维方式,同达尔文进化论似乎是相容的。进 化是依赖于自然选择的,而自然选择又是“适者”与众不同的 生存方式。然而,人们在这里谈论的“适者”是指个体、种 群,还是指整个物种或者是其他什么,这一切并不重要,也没 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在涉及利他行为时,“适者”是什么? 显然是至关重要的。假如达尔文进化论所说的生物竞争是物种 竞争的话,那么个体就是这种竞争的牺性品和马前卒。为了整 个物种的更大利益,个体就只能为其牺性自己。用更恰当的比 喻来说,就是一个物种或群体同另一个物种或群体相比,其灭 绝的可能性的大小,就在于它们之中的个体的自我牺牲精神的 大小。因此,这个世界多半要由那些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群体 所占据。这就是瓦恩·爱德华兹在他的一部名著中公诸于世的 “群体选择理论”。后来,他的理论又在阿德雷的《社会契约》 一书中得到了普及。另一个正统的理论通常叫做“个体选择理 论”,我则更偏爱用“基因选择”一词来涵盖。 对于上述争论,“个体选择论者”大多可以不假思索地回 答:即使在利他主义的群体中,几乎可以肯定也会有不同观点 的人,它们拒绝做出任何牺牲。假如有一个自私的叛逆者准备 利用其他人的利他主义的话,按照定义,它就会比其他群体成 员更有机会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这些后代都有继承其自私特 性的倾向。这样的自然选择,经过几代之后,利他的群体将被 其他自私的群体所包围湮没,利他的群体同自私的群体也就没
10 自私的基因 有办法分辨了。这里,我们假定一开始时存在有一个没有叛逆 者的纯粹利他主义的群体,尽管这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我们从 中很难看出会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止自私的个体的移人,通过相 互婚配又会污染其他利他群体的纯洁性。 个体选择论者也许会承认,群体确实会消亡;不管群体是 否消亡,它们都会受到个体行为的影响。个体选择论者甚至会 认为,只要群体中有一些个体具有与生俱来的远见,它们就会 察觉到自己的长远利益是克制自私和贪婪,从而避免整个群体 的灭亡。与个体竞争的激烈搏杀的惨烈相比,整个群体灭亡是 一个缓慢的过程。即使是在一个群体灭亡的过程中,也会有个 别自私的个体在损害其他利他主义者的利益的情况下,获得暂 时的繁荣。 今天,尽管大多数了解进化规律的专业生物学家已经不支 持群体选择理论了,但是,它仍然具有很大的直观的感召力, 影响很大。当一批又一批的动物学系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时, 他们发现: 如果我使用归谬法来论证并指出群体选择理论的困 难,并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对于那些明显存在着的生 物个体的利他性,我仍然需要花力气去探索和解释。 例如,迄今为止,生物学家安德瑞一直认为只有群体选择 理论才能够解释汤氏瞪羚(Thomson's gazelles)的跺脚行为。当 食肉猛兽要扑食前,瞪羚的这种夸张行为,与鸟类的警告性鸣 叫十分类似。这样的哚脚行为是在警告同类危险将至,但另一 方面,似乎也会吸引扑食者对跺脚瞪羚的注意。我们有必要解 释瞪羚哚脚以及其他类似的现象,这些将在以后的几章中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