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场公共模型之三:形变模型 (DO:10.12093/03md022019.04v1) A-- 10698 由广东工业大学王华教授团队完成 获得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517个测站的GPS观测速度场;依据上述GPS观测结果,计算得 到实验场区域的速度场模型和应变率场模型,为硏究实验场其他地震科学冋题和地震预测 提供形变基础数据和模型支撑
实验场公共模型之三:形变模型 (DOI:10.12093/03md.02.2019.04.v1) • 由广东工业大学王华教授团队完成。 • 获得了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517个测站的GPS观测速度场;依据上述GPS观测结果,计算得 到实验场区域的速度场模型和应变率场模型,为研究实验场其他地震科学问题和地震预测 提供形变基础数据和模型支撑
实验场公共模型之四:流变模型 (DO:10.12093/04md.022019.031) ·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邵志刚硏究员、第二监测中心徐晶团队共同完成。 ·建立实验场地区壳幔粘滞结构模型,获得了不同深度粘滞系数分布初步结果(20km 40km,60km,80km)以及横跨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带不同位置的粘滞系数剖面结果, 为区域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提供流变结构的参考
实验场公共模型之四:流变模型 (DOI:10.12093/04md.02.2019.03.v1) • 由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邵志刚研究员、第二监测中心徐晶团队共同完成。 • 建立实验场地区壳幔粘滞结构模型,获得了不同深度粘滞系数分布初步结果(20km, 40km,60km,80km)以及横跨川滇菱形地块东边界带不同位置的粘滞系数剖面结果, 为区域运动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的构建提供流变结构的参考
实验场基础数据集之一:重新定位地震目录 (DO:10.12093/01md.022019.051) Longitude [del 2<436k 由四川省地震局龙锋团队等完成。 ·已完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南北地震带ML15级以上127009条地震的重新定位,其结 果已在小震稀疏段判断、闭锁段判定、发震构造分析等方面得以应用
实验场基础数据集之一:重新定位地震目录 (DOI:10.12093/01md.02.2019.05.v1) • 由四川省地震局龙锋团队等完成。 • 已完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南北地震带ML1.5级以上127009条地震的重新定位,其结 果已在小震稀疏段判断、闭锁段判定、发震构造分析等方面得以应用
实验场基础数据集之二:震源机制解目录 (DO:10.12093/01md.022019.07.y1) 怎 ·由中国地质大学郑勇教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硏究所储日升硏究员团队等完成。 对实验场区域的40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硏究,给岀了硏究区域的地震震源性质和深度, 以及断层特征,可为建立实验场综合模型的构建提供关键性的攴撑。3个硏究组独立开展硏究 3家结果在较大地震(M>4.5级)上一致性很好,4.0~4.5级地震总体上比较致,结果可靠
实验场基础数据集之二:震源机制解目录 (DOI:10.12093/01md.02.2019.07.v1) • 由中国地质大学郑勇教授、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储日升研究员团队等完成。 • 对实验场区域的4.0级以上的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研究,给出了研究区域的地震震源性质和深度, 以及断层特征,可为建立实验场综合模型的构建提供关键性的支撑。3个研究组独立开展研究, 3家结果在较大地震(Ml>4.5级)上一致性很好,4.0~4.5级地震总体上比较一致,结果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