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了解上述耳病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释邪毒侵袭4型、火热上犯3型、脏腑虚损4型、气血痰浊瘀阻3型病因所致耳 病的病机理论,包括主要文献论述与现代研究。 2.简要讲解上述病因病机所致耳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理。 3.提示与自学上述耳病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的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自学。 第四章耳鼻咽喉科常用检查法 第一节光源、额镜及检查器械 【目的要求】 1.掌握光源的安置要求和额镜佩戴与对光方法。 2.熟悉常用的耳鼻咽喉检查器械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阐释光源的安置要求和额镜佩戴方法与对光要领,并用实物练习。 2.介绍常用的耳鼻咽喉检查常用器械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散学方式】 见习。 第二节鼻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鼻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外鼻检查方法、鼻腔检查法、体位引流法。 2.熟悉后鼻镜检查法、鼻窦的视诊与触诊、鼻功能检查法。 3.了解上颌窦穿刺冲洗法、鼻的X线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鼻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外鼻检查方法、鼻腔检查法、体位引流法,并进行实际操 作练习。 2.简要讲解后鼻镜检查法、鼻窦的视诊与触诊,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简要介绍鼻 功能检查法。 3.提示与自学上颌窦穿刺冲洗法、鼻的X线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三节咽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咽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口咽检查法。 ·148-
·148· 3.了解上述耳病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释邪毒侵袭 4 型、火热上犯 3 型、脏腑虚损 4 型、气血痰浊瘀阻 3 型病因所致耳 病的病机理论,包括主要文献论述与现代研究。 2.简要讲解上述病因病机所致耳病的主要临床特点及其发生机理。 3.提示与自学上述耳病病因病理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的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自学。 第四章 耳鼻咽喉科常用检查法 第一节 光源、额镜及检查器械 【目的要求】 1.掌握光源的安置要求和额镜佩戴与对光方法。 2.熟悉常用的耳鼻咽喉检查器械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阐释光源的安置要求和额镜佩戴方法与对光要领,并用实物练习。 2.介绍常用的耳鼻咽喉检查常用器械的名称、作用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二节 鼻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鼻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外鼻检查方法、鼻腔检查法、体位引流法。 2.熟悉后鼻镜检查法、鼻窦的视诊与触诊、鼻功能检查法。 3.了解上颌窦穿刺冲洗法、鼻的 X 线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鼻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外鼻检查方法、鼻腔检查法、体位引流法,并进行实际操 作练习。 2.简要讲解后鼻镜检查法、鼻窦的视诊与触诊,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简要介绍鼻 功能检查法。 3.提示与自学上颌窦穿刺冲洗法、鼻的 X 线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三节 咽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咽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口咽检查法
2.熟悉鼻咽的后鼻镜检查法、喉咽的间接喉镜的检查法。 3.了解鼻咽的纤维内窥镜检查法、鼻咽指诊法、咽部的X线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咽科病史询问方法的要点和口咽检查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简要讲解鼻咽的后鼻镜检查法、喉咽的间接喉镜的检查法,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 3.提示与自学鼻咽的纤维内窥镜检查法、鼻咽指诊法、咽部的X线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四节喉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喉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喉的外部检查法。 2.熟悉间接喉镜检查法、喉的功能检查法。 3.了解纤维喉镜检查法、直接喉镜检查法、喉的X线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喉科病史询问方法的要点和喉的外部检查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简要讲解间接喉镜的检查法,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介绍常用喉的功能检查法。 3.提示与自学纤维喉镜检查法、直接喉镜检查法、喉的X线检查法。 【散学方式】 见习。 第五节耳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耳科病史询问要点、耳的一般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法。 2.熟悉咽鼓管功能检查和听觉功能检查法。 3.了解前庭功能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耳科病史询问方法的要点和耳的一般检查法,外耳道及鼓膜检查法,并进行实 际操作练习。 2.简要讲解咽鼓管功能检查和听觉功能检查法法,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 3.提示与自学前庭功能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五章】 耳鼻咽喉病的辨证 第一节鼻病辨证 【目的要求】 ·149·
·149· 2.熟悉鼻咽的后鼻镜检查法、喉咽的间接喉镜的检查法。 3.了解鼻咽的纤维内窥镜检查法、鼻咽指诊法、咽部的 X 线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咽科病史询问方法的要点和口咽检查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简要讲解鼻咽的后鼻镜检查法、喉咽的间接喉镜的检查法,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 3.提示与自学鼻咽的纤维内窥镜检查法、鼻咽指诊法、咽部的 X 线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四节 喉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喉科病史询问要点和喉的外部检查法。 2.熟悉间接喉镜检查法、喉的功能检查法。 3.了解纤维喉镜检查法、直接喉镜检查法、喉的 X 线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喉科病史询问方法的要点和喉的外部检查法,并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2.简要讲解间接喉镜的检查法,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介绍常用喉的功能检查法。 3.提示与自学纤维喉镜检查法、直接喉镜检查法、喉的 X 线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五节 耳的检查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耳科病史询问要点、耳的一般检查、外耳道及鼓膜检查法。 2.熟悉咽鼓管功能检查和听觉功能检查法。 3.了解前庭功能检查法。 【教学内容】 1.阐释耳科病史询问方法的要点和耳的一般检查法,外耳道及鼓膜检查法,并进行实 际操作练习。 2.简要讲解咽鼓管功能检查和听觉功能检查法法,并进行操作示教或练习。 3.提示与自学前庭功能检查法。 【教学方式】 见习。 第五章 耳鼻咽喉病的辨证 第一节 鼻病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鼻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及常见的10个证型。 2.熟悉鼻病的常见证型与鼻部疾病的相关性。 3.了解鼻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鼻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释以脏腑辨证为主的鼻病辨证方法及其在10个常见证型的应用。 2.简要讲解鼻病的10个常见证型与中、西医相关鼻病的关系。 3,提示与自学鼻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鼻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中西医结合 鼻病辨证标准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二节咽喉病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咽喉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及常见的9个证型。 2.熟悉咽喉病的常见证型与咽部及喉部疾病的相关性。 3.了解咽喉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咽喉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释以脏腑辨证方法为主的咽喉病辨证方法及其在9个常见证型的应用。 2.简要讲解咽喉病的9个常见证型与中、西医相关咽喉病的联系。 3,提示与自学咽喉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咽喉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中西医 结合咽喉病辨证标准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三节耳病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耳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及常见的14个证型。 2.熟悉耳病的常见证型与耳部疾病的相关性。 3.了解耳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耳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述以脏腑辩证方法为主的耳病辨证方法及其在14个常见证型的应用。 2.简要讲解耳病的14个证型与中、西医相关耳病把的联系。 3.提示与自学耳病的其他辨证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中西医结合耳病辨证 标准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150-
·150· 1.掌握鼻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及常见的 10 个证型。 2.熟悉鼻病的常见证型与鼻部疾病的相关性。 3.了解鼻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鼻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释以脏腑辨证为主的鼻病辨证方法及其在 10 个常见证型的应用。 2.简要讲解鼻病的 10 个常见证型与中、西医相关鼻病的关系。 3.提示与自学鼻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鼻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中西医结合 鼻病辨证标准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二节 咽喉病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咽喉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及常见的 9 个证型。 2.熟悉咽喉病的常见证型与咽部及喉部疾病的相关性。 3.了解咽喉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咽喉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释以脏腑辨证方法为主的咽喉病辨证方法及其在 9 个常见证型的应用。 2.简要讲解咽喉病的 9 个常见证型与中、西医相关咽喉病的联系。 3.提示与自学咽喉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咽喉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中西医 结合咽喉病辨证标准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三节 耳病辨证 【目的要求】 1.掌握耳病的主要辨证方法及常见的 14 个证型。 2.熟悉耳病的常见证型与耳部疾病的相关性。 3.了解耳病的其他辨证方法及耳病辨证现代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述以脏腑辩证方法为主的耳病辨证方法及其在 14 个常见证型的应用。 2.简要讲解耳病的 14 个证型与中、西医相关耳病把的联系。 3.提示与自学耳病的其他辨证方法的现代研究进展,尤其是关于中西医结合耳病辨证 标准的进展情况。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六章耳鼻咽喉病治疗概要 第一节鼻病治疗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鼻病的6个主要内治法则及其代表方药在鼻科临床的应用。 2.熟悉鼻病5个常用外治方法及其相关药物在鼻科临床的应用。 3.了解鼻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述鼻病的6个主要内治法则在鼻科临床的应用原理,不同法则的相互配合应用及 代表方药的处方与加减原则。 2.简要讲解鼻病5个常用外治方法的应用原则、禁忌、注意事项和常用药物。 3.提示与自学鼻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二节咽喉病治疗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咽喉病的7个主要内治法则及其方药在咽喉科的临床应用。 2.熟悉咽喉病的6个常用外治方法及其相关药物在咽喉科临床的应用。 3.解咽喉病治疗的主要进展。 【教学内容】 1.阐述咽喉病的7个主要内治法则在咽喉科临床的应用原理,不同治法的相互配合应 用及代表方药的处方与加减原则。 2.简要讲述咽喉病6个常用外治方法的应用原则、禁忌、注意事项和常用药物。 3.提示与自学咽喉病治疗的主要进展及其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三节耳病治疗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耳病的8个内治法则及其代表方药在耳科临床的应用。 2.熟悉耳病4个外治方法及其相关药物在耳科临床的应用。 3.了解耳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耳病的8个主要内治法则在耳科临床的应用原理,不同治法的相互配合应用及代表 方药的处方加减原则。 2.简要讲解耳病4个常用外治方法的应用原则、禁忌、注意事项和常用药物。 3.提示与自学耳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发挥。 ·151·
·151· 第六章 耳鼻咽喉病治疗概要 第一节 鼻病治疗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鼻病的 6 个主要内治法则及其代表方药在鼻科临床的应用。 2.熟悉鼻病 5 个常用外治方法及其相关药物在鼻科临床的应用。 3.了解鼻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阐述鼻病的 6 个主要内治法则在鼻科临床的应用原理,不同法则的相互配合应用及 代表方药的处方与加减原则。 2.简要讲解鼻病 5 个常用外治方法的应用原则、禁忌、注意事项和常用药物。 3.提示与自学鼻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二节 咽喉病治疗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咽喉病的 7 个主要内治法则及其方药在咽喉科的临床应用。 2.熟悉咽喉病的 6 个常用外治方法及其相关药物在咽喉科临床的应用。 3.解咽喉病治疗的主要进展。 【教学内容】 1.阐述咽喉病的 7 个主要内治法则在咽喉科临床的应用原理,不同治法的相互配合应 用及代表方药的处方与加减原则。 2.简要讲述咽喉病 6 个常用外治方法的应用原则、禁忌、注意事项和常用药物。 3.提示与自学咽喉病治疗的主要进展及其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三节 耳病治疗概要 【目的要求】 1.掌握耳病的 8 个内治法则及其代表方药在耳科临床的应用。 2.熟悉耳病 4 个外治方法及其相关药物在耳科临床的应用。 3.了解耳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 1.耳病的 8 个主要内治法则在耳科临床的应用原理,不同治法的相互配合应用及代表 方药的处方加减原则。 2.简要讲解耳病 4 个常用外治方法的应用原则、禁忌、注意事项和常用药物。 3.提示与自学耳病治疗的主要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发挥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七章耳鼻咽喉疾病的相关体质理论 第一节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体质学概念。 2.熟悉中医体质学概念与素质、气质、证、潜证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内容】 1.阐述中医体质学概念。 2.简要讲解中医体质学概念与素质、气质、证、潜证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方式】 自学。 第二节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2.熟悉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内容】 1.阐述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方法。 2.简要讲解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方式】 自学。 第三节中医体质分类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体质的综合分类方法。 2.了解中医体质分类的其他方法。 【教学内容】 1.阐述中医体质的综合分类方法。 2.简要讲解中医体质的其他分类方法。 【教学方式】 自学。 第四节耳鼻咽喉疾病与中医相关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鼻鼽与虚寒体质、鼻咽癌高危人群与气虚体质的病理关系。 2.熟悉眩晕与相关体质的病理关系。 ·152·
·152· 【教学方式】 课堂授课。 第七章 耳鼻咽喉疾病的相关体质理论 第一节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体质学概念。 2.熟悉中医体质学概念与素质、气质、证、潜证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内容】 1.阐述中医体质学概念。 2.简要讲解中医体质学概念与素质、气质、证、潜证等概念的区别。 【教学方式】 自学。 第二节 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2.熟悉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内容】 1.阐述中医体质学研究的目的、方法。 2.简要讲解中医体质学研究的意义。 【教学方式】 自学。 第三节 中医体质分类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体质的综合分类方法。 2.了解中医体质分类的其他方法。 【教学内容】 1.阐述中医体质的综合分类方法。 2.简要讲解中医体质的其他分类方法。 【教学方式】 自学。 第四节 耳鼻咽喉疾病与中医相关体质 【目的要求】 1.掌握鼻鼽与虚寒体质、鼻咽癌高危人群与气虚体质的病理关系。 2.熟悉眩晕与相关体质的病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