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识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2、理解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本文论点提出的位置。 3、把握本文的在论据选择上的特点,以举例论证为主。 学生分析 本文涉及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起。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契机,可以很好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本文语言通俗易懂,例子生动有趣,可从事例中去体会议论文的论据特点。 教学理念 要注意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口头表达结合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让几个学生回 答,其他学生记录,然后来体会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 论点。 教学思路和辅助手段 可以按照“生活事例一-课文举例—实际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身 边的事例中去感受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从而把握好自己的口语关。 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利用一些有错误的标语进行教学。 教学实施 教学方案设计之一(2课时) 导入建议 1、方法一:由作者介绍导入。王力(1900-1986)字了一,生于广西博白县 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年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 1926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 位。王力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 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他的主要著作有《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中国语文概论》(又名《语文 讲话》)《古代汉语常识》《音韵学初步》《古代汉语》《中国语法纲要》《同 源字典》《汉语史稿》《龙虫并雕斋琐语》等40余部。 2、方法二:谈话式导入。提起王力先生,人们往往顿生敬意。是的,所有学习 汉语言文学和热爱汉语言的读书人,谁没有受惠于他呢?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教 学生涯中,王力先生不仅为许许多多的人提供了语言学领域的启蒙教材,也为国 内外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专家,同时,近千万字的著作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2 世纪中国语言学界的建筑师”。 互动流程 导入新课(“参看导入建议一”)
谈语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 正确认识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体现的良苦用心。 2、 理解议论文论点、论据、论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弄清本文论点提出的位置。 3、 把握本文的在论据选择上的特点,以举例论证为主。 学生分析 本文涉及的例子在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因而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感兴起。因此在 教学过程中以此为契机,可以很好地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本文语言通俗易懂,例子生动有趣,可从事例中去体会议论文的论据特点。 教学理念 要注意把课文的学习和学生的口头表达结合起来,提出一个问题,让几个学生回 答,其他学生记录,然后来体会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从而理解本文的中心 论点。 教学思路和辅助手段 可以按照“生活事例---课文举例---实际运用”的思路进行教学。让学生从身 边的事例中去感受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差别,从而把握好自己的口语关。 教学辅助手段:可以利用一些有错误的标语进行教学。 教学实施 教学方案设计之一(2 课时) 导入建议 1、 方法一:由作者介绍导入。王力(1900-1986)字了一,生于广西博白县。 早年贫寒辍学,在家自学。1924 年到上海,先后入南方大学、国民大学学习, 1926 年考进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1927 年赴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文学博士学 位。 王力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 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他的主要著作有《诗词格律》《诗词格律十讲》《中国语文概论》(又名《语文 讲话》)《古代汉语常识》《音韵学初步》《古代汉语》《中国语法纲要》《同 源字典》《汉语史稿》《龙虫并雕斋琐语》等 40 余部。 2、 方法二:谈话式导入。提起王力先生,人们往往顿生敬意。是的,所有学习 汉语言文学和热爱汉语言的读书人,谁没有受惠于他呢?在半个多世纪的科研教 学生涯中,王力先生不仅为许许多多的人提供了语言学领域的启蒙教材,也为国 内外培养了一大批语言学专家,同时,近千万字的著作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2 0世纪中国语言学界的建筑师”。 互动流程 一、 导入新课(“参看导入建议一”)
二、检查预习 说明:主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可以采用请某一学生朗读的形式来检查预习 的情况,或者采用作业的形式来检查。 三、内容研读 1、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通过预习,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 看一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何处提出,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 教师;谁来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何处提出,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中间提出,即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提出的中心 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教师:为了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呢? 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通过 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讲了几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 学生: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第2--11 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 教师:每一部分分别讲了那些内容? 学生: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了我们要掌握好语言这个人类表达思想感情 进行写作的工具的重要性。 学生: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 语的规范化 学生: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来不断的规范我们的 语言 教师:第二部分(第2-11自然段)又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划分,说说层意。 学生: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2--5自然段)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第二层(6--9自然段)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区别。 第三层(10-11自然段)口语上升为书面语时要规范化、大众化。 2、重点语段赏析 教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首先给我们讲了语言的性质,语言的性质是什么呢? 学生:语言的性质是工具性。 教师:语言的工具性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学生:体现在“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 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语言在人类表达思想感情、进行 写作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语言是人们生活中这么重要的工具,那么对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了,因 此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好这一工具,文中是怎样来阐明这一重要性的呢? 学生:作者讲到如果你爱好写作,又想在写作上有所建树,那就必须掌握好这 工具 教师:文中那一个词强调了这一重要性? 学生:“不能不”这个词强调了这一重要性
二、 检查预习 说明:主要检查生字词的预习情况。可以采用请某一学生朗读的形式来检查预习 的 情况,或者采用作业的形式来检查。 三、 内容研读 1、 整体把握课文 教师:通过预习,我们对文章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现在请大家快速的浏览课文, 看一看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何处提出,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 教师;谁来说说本文的中心论点在何处提出,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学生;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章的中间提出,即在文章的第七自然段,提出的中心 论点是书面语应当是口语的规范化。 教师:为了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那些论证方法呢? :学生:为了论证自己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文中通过 大量的事例来论证自己观点的正确。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次快速的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讲了几部分的内容。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 学生:本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第二部分(第 2--11 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 12 自然段)。 教师:每一部分分别讲了那些内容? 学生: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讲了我们要掌握 好语言这个人类表达思想感情、 进行写作的工具的重要性。 学生:第二部分(第 2--11 自然段)论证了本文 的中心论点“书面语应当是口 语的规范化”。 学生:第三部分(第 12 自然段)讲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来不断的规范我们的 语言。 教师:第二部分(第 2--11 自然段)又可以分为几层。怎样划分,说说层意。 学生: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2--5 自然段)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第二层(6--9 自然段)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区别。 第三层(10-11 自然段)口语上升为书面语时要规范化、大众化。 2、 重点语段赏析 教师:作者在文章的开头首先给我们讲了语言的性质,语言的性质是什么呢? 学生:语言的性质是工具性。 教师:语言的工具性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学生:体现在“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是人们进行文学创作、新闻写 作和其他一切写作的工具。”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语言在人类表达思想感情、进行 写作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语言是人们生活中这么重要的工具,那么对人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了,因 此我们就必须要掌握好这一工具,文中是怎样来阐明这一重要性的呢? 学生:作者讲到如果你爱好写作,又想在写作上有所建树,那就必须掌握好这一 工具。 教师:文中那一个词强调了这一重要性? 学生:“不能不”这个词强调了这一重要性
教师:“不能不”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它用了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主要是强调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既然语言这个工具这样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它,爱护它。作 者在讲爱护这个工具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教师:再文中找出这个句子。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 工具。”他接连运用了三个比喻来强调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从论证方法上讲,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给我们讲了要掌握好语言这个人类表达思想感情、 进行写作的工具的重要性。既然语言那么的重要,是不是人们都引起了重视,已 经使用得很好了呢? 学生:人们不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还有随便滥用的情况。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文中例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就拿第二自然段来说吧,作者讲到,许 多人写文章,总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 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结果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教师:这“许多人”是指那些人? 学生:是指“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 教师:两个“从……到……”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滥用语言的人数多,范围广,从而对人们的影响大 教师:在讲他们对语言的修饰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他们弄巧成拙的结局,突出他们 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师:造成他们“总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的根源是什么呢? 学生:是他们的的文章脱离了口语,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因此虽然装饰得 很“华丽”表达得很“文雅”写得很“美妙”,但是却使语句不准确、鲜明 生动 教师:着三句话能否交换秩序?为什么? 学生:因为这三句话一方面是按照有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的即由语言到语句到问 文章的顺序,二是分别和下文的三个例子一一照应,所以不能交换顺序。 教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我请一个同学来概括这一个分论点。 学生:就是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教师: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几个里例子来说明,在文章中找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 教师:那一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作者举了两个里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 道 教师:这个报道具体的不恰当体现在那里。 学生:体现在这个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 海。”作者说这个句子很费解又不准确 教师:这个句子确实很费解又不准确,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教师:“不能不”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它用了双重否定来表示肯定的意思,主要是强调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既然语言这个工具这样重要,那么我们就应该好好的利用它,爱护它。作 者在讲爱护这个工具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使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 教师:再文中找出这个句子。说说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要像木匠爱斧锯、画家爱颜料、战士爱武器那样爱我们赖以进行工作的 工具。”他接连运用了三个比喻来强调语言这个工具的重要性。 教师:从论证方法上讲,这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师: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给我们讲了要掌握好语言这个人类表达思想感情、 进行写作的工具的重要性。既然语言那么的重要,是不是人们都引起了重视,已 经使用得很好了呢? 学生:人们不但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且还有随便滥用的情况。 教师:何以见得? 学生:文中例举了大量 的例子来说明。就拿第二自然段来说吧,作者讲到,许 多人写文章,总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把 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结果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教师:这“许多人”是指那些人? 学生:是指“从中学生到大学教授,从新闻记者到作家”。 教师:两个“从……到……”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 滥用语言的人数多,范围广,从而对人们的影响大。 教师:在讲他们对语言的修饰时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他们弄巧成拙的结局,突出他们 适得其反的结果。 教师:造成他们“总要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的根源是什么呢? 学生:是他们的的文章脱离了口语, 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因此虽然装饰得 很“华丽” 表达得很“文雅” 写得很“美妙”,但是却使语句不准确、鲜明、 生动。 教师:着三句话能否交换秩序?为什么? 学生:因为这三句话一方面是按照有小到大的顺序来排列的即由语言到语句到问 文章的 顺序,二是分别和下文的三个例子一一照应,所以不能交换顺序。 教师:这就给我们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我请一个同学来概括这一个分论点。 学生:就是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教师:为了论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几个里例子来说明,在文章中找出来。 学生:(浏览课文,勾画,同组交流) 教师:那一组来交流一下。 学生:作者举了两个里例子来说明。第一个例子是一篇描写英雄到大海救人的报 道。 教师:这个报道具体的不恰当体现在那里。 学生:体现在这个报道说“他冒着刺骨的寒风,迈着冻僵的双脚跳入了沸腾的大 海。”作者说这个句子很费解又不准确。 教师:这个句子确实很费解又不准确,你能说明其中的原因吗?
学生:“冒着刺骨的寒风”是可以这样讲的,“迈着冻僵的双脚”是令人费解的, 既然脚都冻僵了,还怎么迈?“迈”是雄赳赳、大踏步的前进,这很明显与实际 不符合,并且“沸腾的大海”这个说法明显不对,他本意是想夸张地表现大海的 波涛汹涌,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教师:这个例子是从语言(词语)的运用来讲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 学生:他们是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所以才这样“故做姿态”。 教师: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第二个例子又是什么呢? 学生:第二个例子是乱引用“七月流火”这句诗。 教师:在文中勾画出这个句子,全班一起读一下。 学生:“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 教师:这个句子中引用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是他想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教师:这样“文雅”一点了吗? 学生:不但没有,而且还会被人大小一番。因为“七月流火”是指夏历七月星辰 位置的移动,此句出自《诗经》,它并不指天气炎热。作者用来指天气炎热就不 对了。这是没有弄清楚词语的含义,想附庸风雅却反而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大方。 教师:这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为了论证想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结果呢?却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时 举了谁的例子? 学生:举了朱自清的例子来证明。朱自清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 来很绕口,理解也不容易,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更受读者欢迎。 教师:同一个人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因为他晚年的作品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样更接近口语,尽 量少的去美化修饰。 教师:本段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这一句并说说在文章中的作用? 学生: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 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用设问构成前后的对比,突出他晚年作品的易于被人 们所接受 教师: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朱自清早年的作品和他晚年的作品进行对 比,从而突出朴素、自然、平易近人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 (板书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教师:既然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那么是不是口语 和书面语就没有区别了呢? 学生: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而且口语在一定的情况下经过加工可以上升为 书面语。 教师:那么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生: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而口语是没有组织的语言。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 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到那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 合逻辑,不合语法。因为这些口语没有经过语言的组织。 教师:作者为了强调这个区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冒着刺骨的寒风”是可以这样讲的,“迈着冻僵的双脚”是令人费解的, 既然脚都冻僵了,还怎么迈?“迈”是雄赳赳、大踏步的前进,这很明显与实际 不符合,并且“沸腾的大海”这个说法明显不对,他本意是想夸张地表现大海的 波涛汹涌,没想到却弄巧成拙了。 教师:这个例子是从语言(词语)的运用来讲的,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表达呢? 学生:他们是把语言装饰得“华丽”一点,所以才这样“故做姿态”。 教师: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这一自然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第二个例子又 是什么呢? 学生:第二个例子是乱引用“七月流火”这句诗。 教师:在文中勾画出这个句子,全班一起读一下。 学生:“他冒着七月流火在圩堤上东奔西走”。 教师:这个句子中引用的错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是他想把语句表达得“文雅”一点。 教师:这样“文雅”一点了吗? 学生:不但没有,而且还会被人大小一番。因为“七月流火”是指夏历七月星辰 位置的移动,此句出自《诗经》,它并不指天气炎热。作者用来指天气炎热就不 对了。这是没有弄清楚词语的含义,想附庸风雅却反而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大方。 教师:这段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教师:为了论证想把文章写得“美妙”一点,结果呢?却弄巧成拙,适得其反时 举了谁的例子? 学生:举了朱自清的例子来证明。朱自清早年的作品语句过于修饰、做作,读起 来很绕口,理解也不容易,晚年的作品朴素、自然、平易近人更受读者欢迎。 教师:同一个人的作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因为他晚年的作品就是话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这样更接近口语,尽 量少的去美化修饰。 教师:本段使用什么修辞手法?找出这一句并说说在文章中的作用? 学生: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即“这是什么原因呢?我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话 怎么说,文章就怎么写。”用设问构成前后的对比,突出他晚年作品的易于被人 们所接受。 教师: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朱自清早年的作品和他晚年的作品进行对 比,从而突出朴素、自然、平易近人的作品更受读者欢迎。 (板书 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 教师:既然文章不能脱离了口语,不能脱离了人民大众的语言,那么是不是口语 和书面语就没有区别了呢? 学生: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的,而且口语在一定的情况下经过加工可以上升为 书面语。 教师:那么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在什么地方? 学生:文章是有组织的语言,而口语是没有组织的语言。平常说话的时候,往往 不假思考,想到哪里就说到到那里,有时候语言不连贯,甚至前后矛盾,句子不 合逻辑,不合语法。因为这些口语没有经过语言的组织。 教师:作者为了强调这个区别,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明白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 的 教师:为了印证这一区别,作者还特别举了一个人在小组会上的发言例子来说明。 这个发言听起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一记录下来却是毛病百出,缺乏逻辑 性和科学性。作者举这个例子有何作用 学生: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从而提出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 上升为书面语的道理。 教师:在发言中的用语要规范,在报刊上的用语就更应该规范,并且要经过认真 推敲、反复斟酌,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效仿,为避免以讹传讹,因此就更应该强 调准确性和规范化。 教师:如果报刊上的语言使用不准确和规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学生:那就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会误人子弟 教师:为了说明语言使用不准确和规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作者举了又两个事例, 他们具体是什么? 学生:第一个例举的是自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明“最好水平”这 种用法在报刊上使用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有些报刊还在使用 教师:为什么说“最好水平”这种用法不对呢? 学生:因为人们没有弄清楚它的真实的含义,由于“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 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髙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最好水平”是违背 事理的 教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自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例子来说明呢? 学生:因为〈〈人民日报〉〉影响大,覆盖面广,因而更具说服力。作者在〈〈人 民日报〉〉阐明语言使用要准确和规范,主要是希望全社会对语言的使用都要 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第二个例子又是什么呢? 学生:第二个例子是有的报刊乱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语。因为他没有搞清楚 “不以为然”和“满不在乎”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教师:“不以为然”和“满不在乎”这两个词语的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 乎”的意思。第二“满不在乎”是口语,而“不以为然”是书面语。因此我们不 能随便使用口语 (板书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教师:口语可不可以上升为书面语,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有要注意写什么呢? 学生:口语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上升为书面语,但是在上升为书面语时要注意几 点,不能忘记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教师:那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根本是什么呢? 学生: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根本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的时候, 要作到既规范化,又大众化,要能被读者领会、理解 教师:那“约定俗成”算不算规范化呢? 学生;“约定俗成”不能算规范化。因为所谓的“约定俗成”的词句,根本不符 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不规范,他应该是被规范的对象,反而被少数人用来 做语病的挡箭牌,这种“约定俗成”应该尽快规范 教师:你能不能举出这样的“约定俗成”的例子?
学生: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以引起读者的思考,明白口语和书面语是有区别 的。 教师:为了印证这一区别,作者还特别举了一个人在小组会上的发言例子来说明。 这个发言听起来头头是道,娓娓动听,但是一记录下来却是毛病百出,缺乏逻辑 性和科学性。作者举这个例子有何作用? 学生: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从而提出了口语要经过加工才能 上升为书面语的道理。 教师:在发言中的用语要规范,在报刊上的用语就更应该规范,并且要经过认真 推敲、反复斟酌,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因为报刊上的语言往往要被读者效仿,为避免以讹传讹,因此就更应该强 调准确性和规范化。 教师:如果报刊上的语言使用不准确和规范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学生:那就会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制造混乱。会误人子弟。 教师:为了说明语言使用不准确和规范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作者举了又两个事例, 他们具体是什么? 学生:第一个例举的是自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明“最好水平”这 种用法在报刊上使用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有些报刊还在使用。 教师:为什么说“最好水平”这种用法不对呢? 学生:因为人们没有弄清楚它的真实的含义,由于“水平”原意是水的平面,水 的平面永远是平的,只有高低之分,没有好坏之分,所以说“最好水平”是违背 事理的。 教师: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自己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例子来说明呢? 学生:因为〈〈人民日报〉〉影响大,覆盖面广,因而更具说服力。作者在〈〈人 民日报〉〉阐明语言使用要准确和规范,主要是希望全社会对语言的使用都 要 引起足够的重视。 教师:第二个例子又是什么呢? 学生:第二个例子是有的报刊乱用“不以为然”这个词语。因为他没有搞清楚 “不以为然”和“满不在乎”这两个词语的区别。 教师:“不以为然”和“满不在乎”这两个词语的有什么区别呢? 学生:“不以为然”是“不以为如此”或“不以为对”的意思,而不是“满不在 乎”的意思。第二“满不在乎”是口语,而“不以为然”是书面语。因此我们不 能随便使用口语。 (板书 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 教师:口语可不可以上升为书面语,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有要注意写什么呢? 学生:口语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上升为书面语,但是在上升为书面语时要注意几 点,不能忘记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目的是什么,出发点是什么。 教师:那将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根本是什么呢? 学生:口语上升为书面语的根本是要使读者能读懂,在对口语进行加工的时候, 要作到既规范化,又大众化,要能被读者领会、理解。 教师:那“约定俗成”算不算规范化呢? 学生;“约定俗成”不能算规范化。因为所谓的“约定俗成”的词句,根本不符 合书面语的要求,不准确,不规范,他应该是被规范的对象,反而被少数人用来 做语病的挡箭牌,这种“约定俗成”应该尽快规范。 教师:你能不能举出这样的“约定俗成”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