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I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满分为16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 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之后的收获,也是新诗史上少有的经典,一经问世 便倾倒无数读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的魅力丝毫未减。人们体味它的诗情,赞叹它 的语言,领受它』的韵律,欣赏它的形式,愉悦之余又常常意犹未尽,甚至有一种抓 住形骸放走神韵的感觉 A.轻俏婉转匀称漂亮含蓄蕴藉雅致妙曼 B.含蓄蕴藉轻俏婉转匀称漂亮雅致妙曼 C.含蓄蕴藉雅致妙曼轻俏婉转匀称漂亮 D.轻俏婉转雅致妙曼含蓄蕴藉匀称漂亮 2.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3分) 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 鸥认主人。 A.①③B.①④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做一个思想 ①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 ②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
语文 I 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0 页,满分为 16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 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 2B 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 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重游剑桥大学之后的收获,也是新诗史上少有的经典,一经问世 便倾倒无数读者,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它的魅力丝毫未减。人们体味它 的诗情,赞叹它 的语言,领受它 的韵律,欣赏它 的形式,愉悦之余又常常意犹未尽,甚至有一种抓 住形骸放走神韵的感觉。 A.轻俏婉转 匀称漂亮 含蓄蕴藉 雅致妙曼 B.含蓄蕴藉 轻俏婉转 匀称漂亮 雅致妙曼 C.含蓄蕴藉 雅致妙曼 轻俏婉转 匀称漂亮 D.轻俏婉转 雅致妙曼 含蓄蕴藉 匀称漂亮 2.下列对联中,与屈原相关的一组是(3 分) ①大节仰忠贞,气吐虹霓,天问九章歌浩荡;修能明治乱,志存社稷,泽遗万世颂离骚。 ②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③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 ④花径故依然,为公拥彗骚除,不教戎马嗟词客;兵戈犹未已,笑我支帷暂住,莫误群 鸥认主人。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置身于传统之外,没有人能够成为思想者。做一个思想 者, , 。 , , , 。 ①成为其中积极的一员 ②意味着以自己的方式参与到人类精神传统中去
③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的最基本的途径 ④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 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 ⑥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 A.②①⑥⑤③④B.②①⑤⑥④③C.⑥⑤④③②①D.⑥⑤②①③④ 4.下列与《菜根谭》中这段话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 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 看花慎勿至离披。”旨哉言乎! A.弓满则断,过犹不及 B.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C.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D.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裕轩记 【明】刘基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 马之足。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 我。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丛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 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 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 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 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締而 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 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 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 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 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③而阅读经典便是“占为己有”的最基本的途径 ④他必须去把它“占为己有” ⑤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 ⑥这个传统一开始是外在于他的 A.②①⑥⑤③④ B.②①⑤⑥④③ C.⑥⑤④③②① D.⑥⑤②①③④ 4.下列与《菜根谭》中这段话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3 分) 帆只扬五分,船便安;水只注五分,器便稳。如韩信以勇略震主被擒,陆机以才名冠世见 杀,霍光败于权势逼君,石崇死于财富敌国,皆以十分取败者也。康节云:“饮酒莫教成酩酊, 看花慎勿至离披。”旨哉言乎! A.弓满则断,过犹不及 B.水满则溢,月盈则亏 C.全则必缺,极则必反 D.精益求精,臻于至善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裕轩记. 【明】刘基 会稽王元实于其居之傍作小室,名之曰裕轩。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 夫裕者,宽广之谓也。今元实之室,大不盈丈,高不逾仞,庭不容拱把之木,径不通一 马之足。栉栉密密,藩篱逼塞,不见孔隙,而谓之裕,可乎?盖人之裕在物,而王子.之裕在 我。人以物裕也,王子于我裕,而不知物之裕不裕。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 今夫人忧思钟乎情,好乐牵乎心。我欲富也,金谷珊瑚不为多,西蜀铜山不为饶,陶朱.. 猗顿..之积不为丰;我欲贵也,通侯牧守不为尊,大车驷马不为荣,万钟五鼎不为属厌.;我欲 娱乐也,食前方丈不为奢,歌舞靡曼不为淫.,弋猎驰骋不为荒,珍禽奇玩充斥亭馆不为侈丽。 则必竭力以求之,有所不获,则食不甘、寝不安。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 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 而王子则不然。饭一盂而饱,酒一升而醉,无求多于口腹,而吾之心裕如也;夏一絺而 凉,冬一裘而温,无求多于衣服,而吾之心裕如也;诵吾诗,读吾书,适吾情则游.,足则息, 倦则卧,无求多于盘乐玩好,而吾之心裕如也;足不践讼狱之庭,耳不接市肆之言,目不耽. 佳冶之容,口不谈官政之是非,无求欲尚人,而吾之心裕如也。一榻之小,容身之外非吾庸; 一室之卑,蔽风雨之外非吾忧;僮仆之愚,子弟之痴,任使令之外非吾诛,然则何往而不裕 哉? 甲午..之岁,余辟地于越,主王氏,知王子之为人,与之交而善,于是乎为之记。 (原文有删改)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万钟五鼎不为属厌 厌:厌恶 B.歌舞靡曼不为淫 过分 C.适吾情则游 游:游玩 D.目不耽佳冶之容 耽:沉溺 6.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或借 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B.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孟子、庄子。 文中的“王子”就是对王元实的尊称。 C.陶朱猗顿:“陶朱”是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破吴之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 号陶朱公:“猗顿”在猗氏经营池盐及畜牧致富。后用“陶朱猗顿”指称巨富之家 D.甲午: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无年 号,汉高祖刘邦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3分) (2)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3分) (3)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4分) 8.作者认为王元实追求的“裕”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请根据文本作答。(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① 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3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哥舒翰时任陇右节度使。白少府,名不详。②践更: 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穷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 ③青袍:指县尉之服。④太白:星名。古人认为太白星高是大规模用兵的吉兆。 9.简要分析“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10.“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万钟五鼎不为属厌. 厌:厌恶 B.歌舞靡曼不为淫. 淫:过分 C.适吾情则游. 游:游玩 D.目不耽.佳冶之容 耽:沉溺 6.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或借 景抒情,或托物言志。 B.子:古代对人的尊称,一般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如孔子、孟子、庄子。 文中的“王子”就是对王元实的尊称。 C.陶朱猗顿:“陶朱”是范蠡,他辅助越王勾践破吴之后,弃官到陶地经商,成为巨富, 号陶朱公;“猗顿”在猗氏经营池盐及畜牧致富。后用“陶朱猗顿”指称巨富之家。 D.甲午: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无年 号,汉高祖刘邦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予既为铭之矣,而元实复请记焉。(3 分) (2)于是我裕而物从以裕,其斯所以为裕乎?(3 分) (3)若是,虽履汗漫之野,登穹窿之丘,将无所容其身,而可谓之裕乎?(4 分) 8.作者认为王元实追求的“裕”与一般人有何不同?请根据文本作答。(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9~10 题。 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① 高 适 践更②登陇首,远别指临洮。 为问关山事,何如州县劳! 军容随赤羽,树色引青袍③。 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④。 【注】①此诗作于天宝十一年(752)秋,哥舒翰时任陇右节度使。白少府,名不详。②践更: 古代服徭役时,轮到的人可以出钱雇穷人代替,受钱代人服役,叫“践更”。此指服役的士卒。 ③青袍:指县尉之服。④太白:星名。古人认为太白星高是大规模用兵的吉兆。 9.简要分析“践更登陇首,远别指临洮”一联在全诗中的作用。(5 分) 10.“谁断单于臂,今年太白高”,诗人运用哪些方式来表达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2)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 (4)淇水汤汤, (《诗经·氓》)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6)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7)察己可以知人 (《吕氏春秋》) (8) 然后君子。(《论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谢素军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 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 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 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年代那 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 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 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 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 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 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 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 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 。(庄子《逍遥游》) (2) ,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3)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诸葛亮《出师表》) (4)淇水汤汤, 。(《诗经·氓》)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6)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7)察己可以知人, 。(《吕氏春秋》) (8) ,然后君子。(《论语》)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2~14 题。 在邮筒旁停靠三分钟 谢素军 我坐班车回老家,经过石砚湾的时候,车停了下来,司机把门打开,我看见路边有一个 邮筒,但却没有一个要上下车的人。 师傅,怎么不开车呢?师傅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只是按下了喇叭,震耳欲聋地响了三 声,然后才关门,启动班车,奔跑在这片交通仍不便利的山间马路上。 但比起二十年前,这条路已经便利多了。师傅终于开口,告诉我,所有的班车都会在这 儿停靠,尽管到如今,邮筒已经生锈,荒草已然茂盛。 为什么?令所有路过的车辆,不约而同停靠并为之鸣笛的竟只是一个年轻人。80 年代那 会儿,年轻人流行南下打工,去广州、东莞、深圳、上海,总之没几个人留在老家。但有一 个年轻人留了下来。 他绝不是害怕出门,而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县里邮局要将一批信件送去百里外的乡下, 公路不通,村落不熟,年轻人是个热心人,便答应帮衬一把,送完再坐火车南下。结果,当 年轻人把一封封信件送到各家各户,老人们感激涕零的样子,一下子触动了他。 信件都是出门打工的年轻人寄来的平安信,年轻人突然生出一个念头,自己应该留下来 做一个邮递员,否则,老家的人们便可能收不到这些珍贵的家书。 年轻人说干就干,县邮局更是求之不得。就是从那天起,年轻人每天都会背着一大包的 信件,先送完路过的几个村庄,因为老家隔着几座荒凉的大山,他总会在石砚湾的一个拐角 处等车,等路过的拖拉机、摩托车,甚至牛马车。而那些赶车的人,得知年轻人是一位邮递 员,也总愿意搭他一程。 送的次数多了,所有赶车的人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邮递员,每天中午时分,会站在石砚
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 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 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 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 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 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 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 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 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 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 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 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 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 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 献给这些绿衣使者的一曲赞歌。 13.文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14.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 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
湾等车,乡亲们知道他辛苦,放弃了南下打工的大好时光留下送信,便都敬着他,觉得他是 一位平安信使,有时时间对不上,也会故意把车停在石砚湾,等到年轻人上车才走。 这一等便是二十年,开车人都在口口相传,在经过石砚湾的时候,一定要等一个送信的 年轻人,直到县里的马路修通到每个乡村,直到每天开通了固定的班次汽车,直到年轻人在 一个大雨滂沱的下午,不慎在陡峭的山路上摔倒。 开车的人再也没能等到年轻人,他走了,全身被摔得伤痕累累,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 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 但那些写信和收信的人,至今从未忘记有这么一位年轻人。乡亲们特意去县邮局申请了 一个邮筒,安放在石砚湾那个年轻人等车的地方,里面塞满了各种信,那都是外出打工的人 寄给年轻人的感谢信。 人走了,但信还在。每一辆路过的汽车都会在这里停靠一会儿,他们希望搭上年轻人的 灵魂,带上他的那股精神,走遍千山万水,只为告诉你,邮政在,希望就在。 我想问,年轻人叫什么名字?刚开口,却已泣不成声,终究是没有问成。有些遗憾,但又 有些许安慰,至少我知道,像他这样的年轻人,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如果可以, 我想再加两个字,邮递员哥哥。 (有删改) 12.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开头面对“我”的询问,司机师傅只是“看我一眼,没有作声”,因为他认为“我” 作为一个石砚湾人竟然不知道年轻人的事迹,他为此而恼火,懒得理“我”。 B.“但怀里的信件却丝毫无损,连一滴雨水都没能透进去”,这一细节描写凸显出年轻人 的责任意识,他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C.文中的年轻人是一位不知名的乡村邮递员,80 年代主动放弃南下打工的机会,留在交 通闭塞的家乡送信,给千家万户送去温暖和欢乐,其事迹可谓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D.文章结尾表达了对这位年轻邮递员的敬仰、怀念、感激之情,并由年轻人而想到“像 他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唤作邮递员”,可以说本文是作者奉 献给这些绿衣使者的一曲赞歌。 13.文章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年轻人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14.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班车在邮筒旁停靠、鸣笛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文本探究。(6 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一个“熬”字益人生 王晓河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 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