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二次阶段测试 2019.12.11 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喜欢某些人是完全正常的,不喜欢并不等于不能合作。但要强求 彼此 ,亲密无间,这就是分裂,是对真实的阉割。生活就是 是鲜花和荆棘并存。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是应对分裂的法宝之一。 A.相敬如宾 刀两断泥沙俱下B.情投意合 刀两断江河日下 C.相敬如宾厢情愿江河日下D.情投意合厢情愿泥沙俱下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 它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①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②如果它变成漂亮的小湖,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艰辛,但是它不愿意。 ③它集于井底般的深谷中不见阳光,有人为它起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 ④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 ⑤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⑥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A.③②④①⑥⑤B.③⑤⑥②①④C.⑤③②⑥①④D.⑤⑥④①②③ 3.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①《缫丝行》②《渔家》 ③《采茶歌》④《煮海歌》 B.①《缫丝行》②《采茶歌》③《煮海歌》④《渔家》 C.①《煮海歌》②《渔家》 ③《采茶歌》④《缫丝行》 D.①《煮海歌》②《采茶歌》③《渔家》④《缫丝行》 4.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 图m 贴切的一项是(3分) A.委婉讽刺部分人对宠物的过分偏爱 B.表明宠物应该受到特殊对待的立场 C.提醒读者应该爱惜所有动物的生命 D.提倡不食用禽畜肉的素食主义风尚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高三语文第二次阶段测试 2019.12.11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喜欢某些人是完全正常的,不喜欢并不等于不能合作。但要强求 彼此________,亲密无间,这就是分裂,是对真实________的阉割。生活就是________,就 是鲜花和荆棘并存。尊重生活的本来面目,也许是应对分裂的法宝之一。 A.相敬如宾 一刀两断 泥沙俱下 B.情投意合 一刀两断 江河日下 C.相敬如宾 一厢情愿 江河日下 D.情投意合 一厢情愿 泥沙俱下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奇迹,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________ 它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①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样热烈真挚。 ②如果它变成漂亮的小湖,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艰辛,但是它不愿意。 ③它集于井底般的深谷中不见阳光,有人为它起了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地下森林。 ④尽管阳光一千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 ⑤幽暗的峡谷里竟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蔚为壮观的森林。 ⑥它懂得阳光虽然嫌它,时间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 A.③②④①⑥⑤ B.③⑤⑥②①④ C.⑤③②⑥①④ D.⑤⑥④①②③ 3.下列反映劳动生活的诗句,依次与诗题对应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小麦青青大麦黄,原头日出天色凉。妇姑相呼有忙事,舍后煮茧门前香。 ②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知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比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 ③风干日曝咸味加,始灌潮波塯成卤。卤浓碱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 ④钓收鹭下虚舟立,桥断僧寻别径归。海近冈峦多迤逦,天寒雾雨正霏微, A.①《缫丝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煮海歌》 B.①《缫丝行》 ②《采茶歌》 ③《煮海歌》 ④《渔家》 C.①《煮海歌》 ②《渔家》 ③《采茶歌》 ④《缫丝行》 D.①《煮海歌》 ②《采茶歌》 ③《渔家》 ④《缫丝行》 4.下列选项中,对右图漫画寓意的理解最 贴切的一项是(3 分) A.委婉讽刺部分人对宠物的过分偏爱 B.表明宠物应该受到特殊对待的立场 C.提醒读者应该爱惜所有动物的生命 D.提倡不食用禽畜肉的素食主义风尚 二、文言文阅读(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 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 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 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 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 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 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 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啼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 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 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 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衄,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 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 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 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 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 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 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 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荫:庇护 B.继迁擅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寢其书不用 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寇:侵犯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 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 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 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 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5 分) (2)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 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 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 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 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 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 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 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 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 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 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 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 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 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 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 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 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 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 荫:庇护 B.继迁擅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寢其书不用 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 寇:侵犯 6.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 19 岁,任东头供奉官,被 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 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 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 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5 分) (2)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5 分)
8.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9~10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 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①迟迟难度。年少傅粉②,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 空锁满庭花雨。 【注】①淑景(ying,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②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 指女子的丈夫。 9.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分) 10.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 (屈原《离骚》) (2) 不宣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此中有真意, (陶渊明《饮酒》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5) ,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7)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8) 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2~14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 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 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 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 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 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 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 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
8.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4 分) 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9~10 题 斗百花 柳永 煦色韶光明媚,轻霭低笼芳树。池塘浅蘸烟芜,帘幕闲垂飞絮。春困厌厌,拋掷斗草工 夫,冷落踏青心绪。终日扃朱户。 远恨绵绵,淑景①迟迟难度。年少傅粉②,依前醉眠何处。深院无人,黄昏乍拆秋千, 空锁满庭花雨。 【注】①淑景(yǐnɡ,日影,此处指美好的光阴,②年少傅粉:年轻貌美的男子,此处 指女子的丈夫。 9.词中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6 分) 10.这首词情景交融,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词作简要赏析。(5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2)________________,不宣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3)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6)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8) ,连月不开(范仲淹《岳阳楼记》) 五、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2~14 题。 另一座村庄 宗崇茂 油菜花在春天总是开得如此漫漶。 母亲从乡下打来电话说,你早一点回来吧。我知道母亲的意思。我已有好几个清明节不 回老家了。我总是在家乡的春天到来之前就必须离开她,向西,一路向西。 现在,我总算回来了。我终于能够在家乡的春天好好停留并不紧不慢地呼吸。听从母亲 的话,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傍晚,我就坐车回到老家。 夜里,竟响起了雨。我有些担心,明天,是准备给父亲立一块碑的。母亲已请好帮忙的 人,一下雨,地里就会泥泞得难以行走。雨点打在窗户和瓦楞上,像是水浪轻轻拍打船底的 声音。睡在床上,我竟有些恍惚,仿佛不是睡在自家的屋里,而是睡在一条漂泊不止的船中, 我一时找不到归家之感。多少年了,我的灵魂是一粒轻轻的尘埃。它从故乡这块泥土上扬起, 现在,却一下子难以在这块土地上重新安顿下来。 这还是我的故乡吗?或者说,我的灵魂还把它当作故乡吗?也许,我怀念的只是另一个 村庄,已永远不可能再回来的那个村庄。那时,父母都还很年轻,比现在的我还要年轻;但
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 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 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 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 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 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 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 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才”, 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心里 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 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 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 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 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 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 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 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 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 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 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 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 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 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 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一一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 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 些恍惚,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 名字,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里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 部分,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
是,如今父亲早已不在,只有母亲还孑留于这个春天。 早晨起来,天空睛好。昨夜的那场雨好像只是一种幻觉。阳光携着微风,或是微风携着 阳光,暖暖地照着,吹着。树、空气,更加绿而清新了。 油菜花,在菜园里、河堤边、甚至草房子的屋顶上,一簇一簇地盛开着,更不用说田野 里那铺天盖地的金黄了。这样的季节,我简陋的小村庄也因此而变得美丽无比起来;无边的 花海中,村庄喘息似的在起伏中荡漾。 母亲早已在石匠那里定制好父亲的碑,上面刻着父亲的名字。母亲的名字怎么也并列其 上?只是未像父亲的名字那样用漆涂红,还是凿出的那种淡淡的石白。问母亲。母亲说,先 在你父亲那里报个“户口”,等我去了,你们只要用红漆把名宇涂红就行了。 坟地在村子的南头,离村子仅隔了五六块田地,四面环水,有一道窄窄的堤坝与村子相 连,我不明白,当初是村子里的哪一位,把这一片田地确定为村人的安葬之所?又为何安排 得离村子如此之近?有一次,就这个问题,我向村中的那位老人讨教。他是村中的“老秀才”, 远近闻名的风水先生,双目几乎失明。他说,这是大家的意见,离得近,天天看得见,心里 踏实,好。 他的答案让我惊异!这些识不了几个字的农人,难道都是不凡的哲学家?死,早已被他 们视作生的一部分,完整而密不可分。 那时,父亲刚走不久,而我远在天边。母亲在田间劳作时,歇息的间隙,总是习惯于抬 头把目光投向坟地的那一片。高的、矮的、新的、旧的,错落的坟茔中,母亲找到父亲的那 一座。黑鸟盘旋,纸灰一样飞起飞落。就这样,母亲与父亲隔河相守,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白 昼与黑夜。 石碑被抬到坟地。这里同样生长着一片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无人种,也无人收,却年年 开不败的野油菜花。众多的坟,使这里稍显拥挤。从碑上的名字一一看过去,大多是我热悉 的名字,我熟悉的长辈。我忽然觉得有些宽慰,我的父亲,仍和他们住在一起!他们仍像从 前一样,是一个村庄里的人。这片墓地,分明是村庄以外的另一座村庄!那些血脉,仍在看 不见的地方,汩汩地淌着,连着。 家家户户的坟茔都培了新土,坟茔变得亮堂高大,太阳照着尘世,也照着故人,春阳之 下,一切都在蓬勃地生长,即使死亡,也被罩上一层暖意。逝去的人啊,你们为何总是深藏 不露?只让你们曾经生活过的村庄默默记取、怀念;近在咫尺,却又远在天外,仿佛一群不 肯归来的远行人。 石碑竖立起来。像是父亲的新居。母亲非常高兴。她拿来一块红绸缎,在碑的顶端系上。 碑在风中一下子显得非常醒目。我立刻明白了母亲的心事一一眼神越来越差了,她是想在众 多的坟茔中,一下子就能找到父亲的那一座。 小河清澈安静。油菜花在水中的倒影尤显美丽。几只白蝴蝶从水面掠过,倒影轻轻晃动 起来,使水中的美变得有些虚幻——就像一座村庄与另一座村庄,就像生与死,它们永远为 邻,互为倒影,彼此护佑。我相信,日日夜夜,它们都能听到彼此亲切的呼吸。 (选自《流浪途中的玫瑰》,有删节) 12.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在外漂泊多年,乍回故乡反而不适应,找不到归家之感,因而一时之间,竟有 些恍惚,这种感受真切自然。 B.劳作的艰辛、生活的孤独使母亲能坦然对待死亡,所以她让人在墓碑上刻下自己的 名字,先在父亲那里“报个“户口””。 C.老秀才“天天看得见,心里踏实”的话,体现了逝去的亲人仍然是乡亲们生活的一 部分,折射出充满温情的淳朴乡风。 D.作者想象母亲在劳作间歇将目光投向坟地,又看到她在墓碑上系上红绸缎,这一虚
一实,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1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6分) 4.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7题 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 詹丹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 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 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 样”,或认为“这700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 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 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 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 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 迎、探、借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 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 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 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 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 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 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 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 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 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 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 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闲释 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 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 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 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 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娃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 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 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 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
一实,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深切怀念。 1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油菜花”的作用。(6 分) 14.请探究题目“另一座村庄”的丰富意蕴。(6 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猜谜不是理解《红楼梦》的正道 詹丹 最近,读到国内几位名师有关《红楼梦》的整本书导读,都不约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 以及相关判词,当作理解小说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关键。 关于人物的姓名,他们或以为“给小说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门十分讲究的学问,它往 往起到点化人物、暗寓褒贬、活跃气氛,甚至是提纲领的作用,《红楼梦》中的谐音正是“这 样”,或认为“这 700 多个人名,个个有讲究,个个凝结着作者的心血”。诸如此类的夸张 说法,虽不必过于较真,但用以指导普通读者和青年学生理解《红楼梦》,可能会出现某些 偏差,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 不错,《红楼梦》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确实含有某种特殊功能,对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 一定的指向性。比如小说采用谐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体的创作原则,如甄士隐(真事隐) 和贾雨村(假语存),或者点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娇杏谐音侥幸,冯渊谐音逢冤,元、 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等。虽然这似乎是小说中已然存在的事实,也是大家熟知的, 但由此出发来理解人物,总有贴标签的嫌疑,容易陷自己于教条主义的泥潭。 这里的关键在于,文学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动具体的言行, 通过展示特定情境中的复杂人物关系表现出来的。对形象的鉴赏,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 脱离形象,不能采用贴标签的方式来对形象加以一一对应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实.即使《红楼 梦》人物的姓名在谐音上给人以某种暗示或寓意,但这种暗示和寓意仅仅代表着形象的某个 侧面,况且也只是对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对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 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总体来看,《红楼梦》对一些相对次要或者边缘化的人物,用名字谐音方式突出其某方 面 的特征,以方便读者阅读,而最主要、最关键的人物,则较少给人以谐音双关方面的联 想,力图以人物自身的言行来展示出形象的立体性,这是作者在处理数以百计的人物时,采 取的一种基本策略。诸如王熙凤、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主要人物,我们很难从谐音中 找到某方面的符号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场合,脂砚斋评语对有些人物的名字给 出了意义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谐音为“原应叹息”,但这种带有倾向的抽象闲释 之意义,并不能涵盖自然生命的渐次推进,即从作为起点意义的元春,到阶段性的迎春和探 春,再到“三春去后诸芳尽”的惜春这一过程。当然,更不能涵盖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 的每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在理解人物命名时,即便撇开具体人物的言行,仅仅是在抽象层 面因谐音而引发一种符号式把握,对有些人物也是不能作简单化处理的。比如“秦可卿”, 究竟是“情可亲”还是“情可轻”,或者是“情可倾”乃至“情可清”,从清代开始直到今 天,有持续的争议。 所以,理解人物从形象本身的具体言行出发,即便某些人物的娃名谐音给人以意义的指 向,但仅仅把这种谐音作为理解的一个侧面,并通过自己阅读的具体感受,努力发现这一侧 面所涵盖的以及不能涵盖的其他方面,这才是阅读伟大作品的正道。因为,相比揭示名字的 符号性功能来说,对人物具体形象的真切感受,才是更为重要的。 (选自光明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