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定南中学命题人:曾腾李财胜审题人:王丽华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 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 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 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 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眀的《阿 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 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 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 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 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 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 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 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硏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 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 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 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一以创世神话和祖 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 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岀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 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 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 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赣州市十二县(市)高三联考 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赣州一中 定南中学 命题人:曾腾 李财胜 审题人:王丽华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 其它题为必考题。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时使用 0.5 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炭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 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 号涂黑。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歌起源的探讨同艺术起源的探讨一样,曾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时至今日,用思 维与文化的眼光重新考虑这一课题,似可区分出诗歌的二重起源——圣诗与俗诗,分别加以 探讨,可以避免许多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步明朗化。 简单地讲,圣诗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如祭祀歌词、咒词、祝祷之 词、招魂曲词等等。圣诗起源较早,当与人类法术思想的成熟和语言的发生同步。各大文明 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古印度《吠陀》和《薄伽梵歌》、古伊朗的《阿 维斯塔》、希伯来《圣经》中的诗篇、古埃及的《阿维斯塔》中的诗作、苏美尔和巴比伦文明 中的颂神诗与创世史诗《艾努玛·艾利什》、古希腊文明中大部失传了的诗体启示录等,便都是 因及时见诸文字记载而保存至今的圣诗。俗诗是相对圣诗而言的,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 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俗诗的起源从理论上讲,当与圣诗不相上下,同样以人 类语言能力的发生为前提。但由于二者在初民意识形态中的重要性及地位大不相同,所以早 期的俗诗大都因为无法及时记录为文字而湮没无闻了。《诗经》中的“颂”与“风”,大致相 当于这里所说的“圣诗”与“俗诗”,而“雅”则介乎二者之间。 圣诗与俗诗虽同样古老,但其内容和形式却各具特色,相互之间既有影响作用,又明显 地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圣诗的溯源研究实际上必然属于宗教文化的范畴。俗诗的 根源则在于世俗文化,尤其是民间的文化。随着从原始到文明的演进,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 仰对象的圣诗逐渐向世俗化方向转变,也就是从固定于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向非信仰的、文 学性的说唱诗转变。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具有史诗性质的作品——以创世神话和祖 先事迹为主题的长叙事诗,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脱胎而来的产物,但它们同世俗的抒情 歌诗并不同源。安德鲁·兰的看法是,应区分民歌与史诗的不同来源,他说:“民歌有长时期和 普遍的流传是可以证明的;这些歌,是从民众嘴里和心里出来的,同那些艺术诗,由于贵族 为得到一种只有他们能有的那种史诗而生的,可以说是正相反。” 按照这种看法,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 作的滥觞。如果参考当代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进一步确认,安德鲁·兰所区 分的两类源头实际上正是“圣”与“俗”的区别。 与史诗相对的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出自远离宗教圣事的
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 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 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 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 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 “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 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 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安 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 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 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 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 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 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 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 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 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干袭 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干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 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戌,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 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 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
民间下层阶级。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说的正是下层民歌创作的情况,与“美盛 德”的宗教诗和史诗显然大异其趣。 (摘编自叶舒宪《诗经的文化阐释:中国诗歌的发生研究》) 1.下列对“圣诗”与“俗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圣诗与俗诗是学者运用当今的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来研究诗歌起源时似可区分出来的诗 歌产生的两个不同的源头。 B.圣诗与俗诗虽然属于不同的思维和文化的产物,在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呈现出各自的 特色,但它们之间互相有影响。 C.俗诗泛指一切与宗教信仰并无直接关联的民间歌谣、韵语唱词等,在初民意识形态中 的重要性及地位超过了圣诗。 D.圣诗是指服务于宗教信仰和礼仪活动的诗歌唱词,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 “经”的诗歌作品即属于此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用思维与文化的眼光探讨诗歌的起源,虽然可以避免不少纠缠不清的死结,使问题逐 步明朗化,但还不能很肯定地说彻底解决了诗歌起源的问题。 B.《阿维斯塔》、《阿维斯塔》、《艾努玛·艾利什》等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部分记载下来并 得以流传,可能是因为它在初民意识形态中有着较高的地位。 C.民歌出自民间,反映的是民众的世俗心声;史诗出自贵族,是个人性诗作的滥觞。安 德鲁·兰的观点恰好说明诗歌的起源有“圣”与“俗”的区别。 D.圣诗与俗诗的区分是相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化。许多本来作为宗教信仰对象的圣诗 从固定仪式场合演唱的歌诗变成非信仰的、文学性的、说唱性的俗诗。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从理论上说,俗诗与圣诗起源的时间应该差不多,它们都以人类的语言能力的产生为 前提,但圣诗源于宗教文化,俗诗源于世俗文化。 B.我国境内许多少数民族现存的以创世神话和祖先事迹为主题的史诗性质的长叙事诗, 似可看作由仪式性的圣诗转化来的,但依然与源于世俗文化的俗诗不同。 C.民歌或歌谣之所以具有充分的世俗特性,是因为它们是下层百姓在自己的实际生活环 境中创作的,歌者远离了圣诗作者那样的宗教目的,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D.在世界各大文明初始时期被各种宗教奉为“经”的诗歌作品,如希伯来《圣经》中的诗 篇、中国的《诗经》等,都是当时及时地被文字记载下来而保存至今的圣诗。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 —— 7 题。 斛律光,字明月,少工骑射,以武艺知名。魏末,从其父斛律金西征,周文帝长史莫孝 晖时在行间,光驰马射中之,因擒于阵,光时年十七,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尝从世宗于 洹桥校猎,见一大鸟,云表飞飏,光引弓射之,正中其颈。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 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晋州东有周天柱、新安、牛头三戍,招引亡叛..,屡为寇窃。天保七年,光率步骑五千袭 破之。又大破周仪同王敬俊等,获口五百余人,杂畜千余头而还。武平二年,周遣纥干广略 围宜阳。光率步骑五万赴之,大战于城下,乃取周建安等四戍,捕虏千余人而还。军未至邺, 敕令便放兵散。光以为军人多有勋功,未得慰劳,若即便散,恩泽不施,乃密通表请使宣旨, 军仍且进。朝廷发使迟留,军还,将至紫陌,光仍驻营待使。帝闻光军营已逼,心甚恶之
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 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 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毎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 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干匹,以拟 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 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 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 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 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嘉:嘉奖、赏识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亡叛:叛逃者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 用事:掌权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彰:表彰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B.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C.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扔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D.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礽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 督”。 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斛律光率五 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斛律光又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 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欣然慰劳兵众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 以大赦囚犯庆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5分)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5分) 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8-9题。 橘柚垂华实 汉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急令舍人追光入见,然后宣劳散兵。拜光左丞相,又别封清河郡公。 光入,常在朝堂垂帘而坐。祖埏(字孝征)不知,乘马过其前。光怒,谓人曰:“此人乃 敢尔!”后珽在内省,言声高慢,光适过,闻之,又怒。珽知光忿,而赂光从奴而问之曰:“相 王瞋孝征耶?”曰:“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盲人入,国必破矣!’”穆提婆求娶光 庶女,不许。帝赐提婆晋阳之田,光言于朝曰:“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 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由是祖、穆积怨。 周将军韦孝宽忌光英勇,乃作光反谣言。会帝前有所疑,谓何洪珍云:“我前疑其欲反, 果然。”后,光至,引入凉风堂,刘桃枝自后拉而杀之,时年五十八。于是下诏称光谋反,尽 灭其族。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周 武帝闻光死,大喜,赦其境内。后灭齐入邺,追赠光上柱国、崇国公。指诏书曰:“此人若在, 朕岂能至邺!”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九》)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高祖嘉.之,即擢为都督 嘉:嘉奖、赏识 B.招引亡叛..,屡为寇窃 亡叛:叛逃者 C.自公用事..,相王每夜抱膝叹曰 用事:掌权 D.罪既不彰.,一旦屠灭,朝野痛惜之 彰:表彰 5.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组是( )(3 分) A.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B.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C.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D. 此鸟形\如车轮旋转而下\至地\乃大雕也\世宗取而观之\深壮异焉当时传\号落雕都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斛律光箭艺高超。他曾经陪同世宗在洹桥打猎,引弓射雕,正中脖颈,被称为“落雕都 督”。 B.斛律光英勇善战。周的天柱、新安、牛头三处营垒多次做入侵掠夺的事,斛律光率五 千步骑偷袭击败了他们;斛律光又击败北周仪同王敬俊等人时虏获五百多人、杂畜千余头。 C.斛律光抗令不从。在攻克北周建安等四处营垒后,他没有遵命将士兵解散,而是希望 朝廷慰劳有功之人,后来皇帝欣然慰劳兵众。 D.斛律光遭人忌恨,因谗言被朝廷处死,更被灭族,朝野痛惜,而周武帝则万分欢喜, 以大赦囚犯庆祝。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此田神武帝以来常种禾,饲马数千匹,以拟寇难,今赐提婆,无乃阙军务也?(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性少言刚急,严于御下,治兵唯仗威刑。(5 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 8—9 题。 橘柚垂华实 汉 无名氏 橘柚垂华实,乃在深山侧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8、“窃自独雕饰”一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分) 答 9、诗中的橘柚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每空1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 (2)《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3)《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 劳作)的诗句是: 乙选考题(25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前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最后的篝火 邴继福 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 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岀来,猎狗也跳下去作伴。好在 坑里避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 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冻饿而死。可是,眼下干 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 连累带饿,猎人几次昏倒。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一个罪恶的念头—杀狗。眼下, 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只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 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拉着拉着 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号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 半。一只黑熊跳岀树洞,嘴巴淌着血,向他扑来。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 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 口要咬人。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 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冋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猎人知 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的一声惨叫,松开 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看,原来,熊卵子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注. 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主人宠爱,因此对主人更加忠 诚。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 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 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
闻君好我甘,窃自独雕饰。 委身玉盘中,历年冀见食。 芳菲不相投,青黄忽改色。 人倘欲我知,因君为羽翼。 8、“窃自独雕饰”一句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5 分) 答: 9、诗中的橘柚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 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每空 1 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诗中描绘音乐像暴雨、人语的句子是: , 。 (2)《登高》中作者对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弱感叹的句子是: , 。 (3)《观刈麦》中正面描写刈麦时的艰苦劳动与紧张(或最能表现农民在烈日下在田间艰苦 劳作)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25 分)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作答前请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 所选题号后的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 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最后的篝火 邴继福 小兴安岭的冬天,白天大雪纷飞,夜晚滴水成冰。政府虽然明令封山,保护生态,劝告 并帮助村民改行谋生,但以此为生的少数几个人目光还是盯在林子里。猎人就是其中的一个。 猎人和猎狗为了追赶一头受伤的野猪,已经在林子里转悠了好几天,都累得筋疲力尽。 雪厚路难辨,一不小心,猎人掉进一个深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猎狗也跳下去作伴。好在 坑里避风,还有些枯枝烂叶,能点燃篝火。 在林子里生存,离开篝火和干粮,不是冻死,就是饿死,或者冻饿而死。可是,眼下干 粮早吃完了,火柴也仅剩下几根。猎人心里早就紧张了,猎狗却浑然不知。 连累带饿,猎人几次昏倒。再次醒来时,他突然产生一个罪恶的念头——杀狗。眼下, 只有狗肉可以充饥。可是这只狗已经跟他多年,几次打猎面临险境,都是猎狗让他化险为夷。 记忆犹新的是那年冬天,他带着猎狗打猎。途中遇见棵两搂粗的杨树,树干里有动静。 凭经验判断,里面肯定有“蹲仓”的黑熊,他便操起弯把锯,贴着树干拉起来。拉着拉着, 突然拽不动了。他便使足力气,猛地一拽,立刻传来熊的号叫,接着一声巨响,树干裂成两 半。一只黑熊跳出树洞,嘴巴淌着血,向他扑来。猎人猜测,黑熊好奇且贪玩,刚才肯定是 用嘴把锯片咬住了,他使劲一拽,便把熊嘴拉豁。熊疼坏了,使劲把树洞挤成两半,张开血 口要咬人。猎人见势不妙,两只胳膊顺势伸进熊嘴里,攥紧双拳紧抵熊的嗓子,全力与熊对 峙。熊嘴被胳膊撑住,没办法咬人,便与人周旋。人和熊同时摔倒,在雪地上翻滚。猎人知 道,时间久了,自己肯定不是熊的对手。在他即将绝望之际,突然听到熊的一声惨叫,松开 他落荒而逃。猎人好生奇怪,定睛一看,原来,熊卵子已被猎狗咬烂,血流如注…… 那之后,猎人对狗更是疼爱有加。狗很有灵性,深知受到主人宠爱,因此对主人更加忠 诚。现在,猎人面临新的绝境,突然想到杀狗。虽然有点残忍,但他觉得,不这样做,自己 肯定会被饿死。在这生死攸关之际,别无选择。决心已定,不能迟疑。猎人右手拔出猎刀, 藏在身后。眼里露着凶相,向不远处的猎狗爬去
猎狗也饿坏了,正闭目养神,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 些异样——以往都是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 平时一样,伸出舌头要舔他的手。 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他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 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吗,就得有杀心!猎 人心头-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 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孑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 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上地面,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 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 身一人,又断了粮食,他感到绝望。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根火柴,点焾 了最后的篝火。眼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 当猎人醒过来时,已经躺在自家坑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 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 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 下了 狗太忠诚了,甚至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所有动物都通人性啊!猎人后悔不已,哭了 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要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 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要救助流浪狗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间插入猎人和熊搏斗的一段,主要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 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主人一臂之力。既能丰富写猎狗的内容,又能为下文猎人掉进深坑 后继续描写猎狗埋下伏笔。 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本身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 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 C.最后一段中的猎人“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与开头第一段意思相关 联,情节上形成首尾呼应 D.小说采用悬念设置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波、华丽、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 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 E.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和猎狗的关系,批判了猎人对狗的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这也是 小说的主旨 (2)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猎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6分) 答: (4)标题“最后的篝火”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试进行探究。(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小题 南怀瑾:传道解惑 韩爽 1990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 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 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传奇经历 南怀瑾1917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他
猎狗也饿坏了,正闭目养神,听见动静,睁开疲惫的双眼。它突然发现,主人的眼神有 些异样——以往都是柔情似水,现在却充满了杀机。但是,狗对主人永远不存戒心,仍然像 平时一样,伸出舌头要舔他的手。 猎人只好伸出左手任他舔。他觉得,在舌头接触皮肤的一瞬间,一种甜蜜和幸福立刻涌 上心头,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这时,另一种声音提醒自己,你想活命吗,就得有杀心!猎 人心头一颤,在恶念驱使下,将刀刺向狗的胸膛。 猎狗真够机敏,忙一躲闪,虽然没刺中心脏,脖子还是中了一刀,鲜血直流。狗急跳墙, 也不知它哪儿来的力气,几下就蹿上地面,向山下跑去。雪地上,留下滴滴血迹。 几天来,猎狗一直陪伴着猎人,虽然饥饿难忍,猎人却没感到孤独。现在,只剩下他孤 身一人,又断了粮食,他感到绝望。可怕的夜幕又降临了,猎人翻出唯一的一根火柴,点燃 了最后的篝火。眼看着暗淡的火光,猎人绝望地想,篝火熄灭之时,自己的生命也就完结了。 篝火燃尽时,猎人也昏死过去…… 当猎人醒过来时,已经躺在自家坑上。虽然手脚都被冻伤,但是人还活着。家人告诉他, 他失踪之后,家人和村民一直在努力寻找。由于风雪太大,始终没见踪影。正要绝望,带伤 的猎狗回来了,领大伙找到了昏迷的他,还亲切地舔了他的手。狗终因失血过多,永远地倒 下了。 狗太忠诚了,甚至不计较主人对它的伤害。所有动物都通人性啊!猎人后悔不已,哭了 几天几夜,伤好后,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今生再不打猎杀生,一要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 起保护野生动物,二是要救助流浪狗。 ⑴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中间插入猎人和熊搏斗的一段,主要是为了说明猎人遭遇险境时,猎狗帮助他脱 离险境,狗通人性,能助主人一臂之力。既能丰富写猎狗的内容,又能为下文猎人掉进深坑 后继续描写猎狗埋下伏笔。 B.猎人没有刺死猎狗的原因,可能是猎狗本身弱小,也可能是猎狗有所发觉,最大的可 能是猎人掉进深坑后已经没有力气。 C.最后一段中的猎人“主动劝诫村民和自己一起保护野生动物”,与开头第一段意思相关 联,情节上形成首尾呼应。 D.小说采用悬念设置的描述性语言,使文章欢快活波、华丽、自然、流畅,富有乡土气 息;有些动词运用得生动形象,如“差点融化了他的杀机”中的“融化”。 E.这篇小说通过写猎人和猎狗的关系,批判了猎人对狗的忘恩负义和恩将仇报,这也是 小说的主旨。 (2)开头第一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 分) 答: (3)猎狗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6 分) 答: (4)标题“最后的篝火”有什么意蕴?请结合全文,试进行探究。(8 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南怀瑾:传道解惑 韩爽 1990 年,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论语别裁》风靡一时,几年间发行即过百万册,堪称 中国图书界的一个“神话”。而处在这国学旋风中央的却是一位行事低调、颇有仙风道骨的学 者——南怀瑾。 跌宕人生 传奇经历 南怀瑾 1917 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乐清,自幼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开始,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