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青著
权术论 余华青著
权 术 论 余 华 青 著
权术论 目 录 第一章政治实践与道德观念的冲突 权术界说 第二章历史上的权术与权术的历史 权术发展的历程 第三章皇袍加身与王冠落地 论政变之术 (50) 第四章独夫与朋党 论驭臣之术… (75) 第五章“王道”与“霸道 论愚民之术……………………………(108 第六章“吮痈”与“乐谀” 论谄媚之术 第七章图强与示弱 论韬晦之术 (149) 第八章“明枪”与“暗箭 论谗毁诬陷之术… 第九章派别的争斗与争斗中的派别 论阿附结党之术 (205) 第十章“舌战”中的政治与政治中的“舌战
目 录 前 言 第 一 章 政 治 实 践 与 道 德 观 念 的 冲 突 — — 权 术 界 说 … … … … … … … … … … … … … … … … ( 1 ) 第 二 章 历 史 上 的 权 术 与 权 术 的 历 史 — — 权 术 发 展 的 历 程 … … … … … … … … … … … … … ( 2 9 ) 第 三 章 皇 袍 加 身 与 王 冠 落 地 — — 论 政 变 之 术 … … … … … … … … … … … … … … … ( 5 0 ) 第 四 章 独 夫 与 朋 党 — — 论 驭 臣 之 术 … … … … … … … … … … … … … … … ( 7 5 ) 第 五 章 “ 王 道 ” 与 “ 霸 道 ” — — 论 愚 民 之 术 … … … … … … … … … … … … … … ( 1 0 8 ) 第 六 章 “ 吮 痈 ” 与 “ 乐 谀 ” — — 论 谄 媚 之 术 … … … … … … … … … … … … … … ( 1 3 0 ) 第 七 章 图 强 与 示 弱 — — 论 韬 晦 之 术 … … … … … … … … … … … … … … ( 1 4 9 ) 第 八 章 “ 明 枪 ” 与 “ 暗 箭 ” — — 论 谗 毁 诬 陷 之 术 … … … … … … … … … … … … ( 1 7 0 ) 第 九 章 派 别 的 争 斗 与 争 斗 中 的 派 别 — — 论 阿 附 结 党 之 术 … … … … … … … … … … … … ( 2 0 5 ) 第 十 章 “ 舌 战 ” 中 的 政 治 与 政 治 中 的 “ 舌 战 ” 权 术 论 1
权术论 论游说狡辩之术…… 231) 第十一章“流血的政治”与“不流血的战争” 兵家权谋对政治权术的影响 第十二章“奇货可居”与“金钱政治” 一经商之道对政治权术的渗透 (293) 第十三章狡黠的智慧与智慧的堕落 理论思维对政治权术的作用… 第十四章人生舞台上的悲剧与喜剧 一权术争斗中的人物心态及其命运 (332) 第十五章“奇葩”与“沃土” 封建专制与政治权术的关系 (365)
— — 论 游 说 狡 辩 之 术 … … … … … … … … … … … … ( 2 3 1 ) 第 十 一 章 “ 流 血 的 政 治 ” 与 “ 不 流 血 的 战 争 ” — — 兵 家 权 谋 对 政 治 权 术 的 影 响 … … … … … … ( 2 6 2 ) 第 十 二 章 “ 奇 货 可 居 ” 与 “ 金 钱 政 治 ” — — 经 商 之 道 对 政 治 权 术 的 渗 透 … … … … … … ( 2 9 3 ) 第 十 三 章 狡 黠 的 智 慧 与 智 慧 的 堕 落 — — 理 论 思 维 对 政 治 权 术 的 作 用 … … … … … … ( 3 1 3 ) 第 十 四 章 人 生 舞 台 上 的 悲 剧 与 喜 剧 — — 权 术 争 斗 中 的 人 物 心 态 及 其 命 运 … … … … ( 3 3 2 ) 第 十 五 章 “ 奇 葩 ” 与 “ 沃 土 ” — — 封 建 专 制 与 政 治 权 术 的 关 系 … … … … … … ( 3 6 5 ) 2 权 术 论
权术论 前言 我们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的国 家。在悠久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涌现出了大量杰出的政治人 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政治活动,促进 了国家的繁荣强盛和历史的发展,从而在古老中国的政治史 册上留下了一幅幅绚丽夺目的画面。他们不仅创造出了无数 威武雄壮、可歌可泣的政治业绩,而且从不同的侧面倡导和 体现了光明磊落、清正廉洁、高风亮节的政治风范,不断丰 富和发展了机动灵活、聪明睿智的政治谋略。这些优秀文化 遗产,我们应当继承、发扬和发展。为此,笔者研究古代中 国国家政权自身调节制度和方法,主编《中国古代廉政制度 史》的基础上,编写了本书 古代的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占 统治地位的是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以,中国古代 的历史,特别是政治史,毕竟是剥削阶级统治的历史;历史 政治舞台上的各种政治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时代的特 征和阶级属性的痕迹。因此,我们对古代中国的文化遗产,特 别是政治文化遗产,要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研究,剔除其糟粕, 吸收其精华。只有经过剥离、剔除糟粕,批判、扬弃落后的 部分,才能更好地更科学地认识、继承和弘扬遗产中的精华。 正是从上述认识出发,笔者开始了对中国古代政治权术 研究和批判的尝试。作为古代政治斗争的一种手段和行为,权
前 言 我 们 中 国 是 具 有 悠 久 历 史 和 光 辉 灿 烂 的 古 代 文 化 的 国 家 。 在 悠 久 历 史 的 长 河 中 , 曾 经 涌 现 出 了 大 量 杰 出 的 政 治 人 物 。 他 们 在 不 同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通 过 自 己 的 政 治 活 动 , 促 进 了 国 家 的 繁 荣 强 盛 和 历 史 的 发 展 , 从 而 在 古 老 中 国 的 政 治 史 册 上 留 下 了 一 幅 幅 绚 丽 夺 目 的 画 面 。 他 们 不 仅 创 造 出 了 无 数 威 武 雄 壮 、 可 歌 可 泣 的 政 治 业 绩 , 而 且 从 不 同 的 侧 面 倡 导 和 体 现 了 光 明 磊 落 、 清 正 廉 洁 、 高 风 亮 节 的 政 治 风 范 , 不 断 丰 富 和 发 展 了 机 动 灵 活 、 聪 明 睿 智 的 政 治 谋 略 。 这 些 优 秀 文 化 遗 产 , 我 们 应 当 继 承 、 发 扬 和 发 展 。 为 此 , 笔 者 研 究 古 代 中 国 国 家 政 权 自 身 调 节 制 度 和 方 法 , 主 编 《 中 国 古 代 廉 政 制 度 史 》 的 基 础 上 , 编 写 了 本 书 。 古 代 的 中 国 , 从 奴 隶 社 会 到 封 建 社 会 , 长 达 几 千 年 , 占 统 治 地 位 的 是 奴 隶 主 阶 级 和 封 建 地 主 阶 级 。 所 以 , 中 国 古 代 的 历 史 , 特 别 是 政 治 史 , 毕 竟 是 剥 削 阶 级 统 治 的 历 史 ; 历 史 政 治 舞 台 上 的 各 种 政 治 行 为 , 不 可 避 免 地 带 有 历 史 时 代 的 特 征 和 阶 级 属 性 的 痕 迹 。 因 此 , 我 们 对 古 代 中 国 的 文 化 遗 产 , 特 别 是 政 治 文 化 遗 产 , 要 从 正 反 两 方 面 进 行 研 究 , 剔 除 其 糟 粕 , 吸 收 其 精 华 。 只 有 经 过 剥 离 、 剔 除 糟 粕 , 批 判 、 扬 弃 落 后 的 部 分 , 才 能 更 好 地 更 科 学 地 认 识 、 继 承 和 弘 扬 遗 产 中 的 精 华 。 正 是 从 上 述 认 识 出 发 , 笔 者 开 始 了 对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权 术 研 究 和 批 判 的 尝 试 。 作 为 古 代 政 治 斗 争 的 一 种 手 段 和 行 为 , 权 权 术 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