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物流系统预测(3学时)5.1系统预测概述5.2预测方法分类5.3预测的程序5.4预测中的专家评估法5.5物流系统预测分析5.6案例分析:采购预测到采购计划教学目标掌握物流系统预测的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物流系统预测方法。深化和拓宽将六个学生分为一组,针对于物流系统预测方法这个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后进行讨论并制作ppt,然后在课上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做演讲。教学手段以PowerPoint电子教案为主,结合板书,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第一节系统预测概述重点:系统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物流系统预测的作用
第五章 物流系统预测(3 学时) 5.1 系统预测概述 5.2 预测方法分类 5.3 预测的程序 5.4 预测中的专家评估法 5.5 物流系统预测分析 5.6 案例分析:采购预测到采购计划 教学目标 掌握物流系统预测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物流系统预测方法。 深化和拓宽 将六个学生分为一组,针对于物流系统预测方法这个重点布置学生在课后进 行讨论并制作 ppt,然后在课上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做演讲。 教学手段 以 PowerPoint 电子教案为主,结合板书,注意学生自学能力。 第一节 系统预测概述 重点:系统预测的基本原理和物流系统预测的作用
5.1.1系统预测的概念及其实质概念:根据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实质:充分分析使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系统的过去和现在估计未来,根据已知预测未知,从而减少对未来事物认识的不确定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5.1.2系统预测的基本原理(1)可知性原理:人类不但可以认识预测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可以通过它的过去和现在推知它的未来,这里的关键是要掌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统一。(2)可能性原理:预测对象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不是只存在单一的可能性。因此对预测对象所作的预测,是对它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作出推断。(3)相似性原理:把预测对象与类似的已知事物的发展状况相类比,来推知预测对象的未来。其中包括:①依据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物类推当前或未来;②依据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进行类推;③依据局部类推总部。(4)连贯性原理:事物发展趋势的特征在一段时间里呈现延续性。一定时期内,预测目标和某些环境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会按照一定的格局延续下去。(5)反馈性原理:预测某事物的未来,是为了现在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也就是说,预测未来的目的在于指导当前的工作,以便预先创造条件,为未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能需要根据预测的结论对目前的行动方案作出调整。(6)系统性原理:要注重预测对象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联系以及外部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得到较可靠的预测结果。除了上述几个基本的原理之外,可控性原理、相关性原理和经济性原理等也是在预测中常用的原理
5.1.1 系统预测的概念及其实质 概念:根据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借助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 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 实质:充分分析使系统发生变化的原因,探究系统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系 统的过去和现在估计未来,根据已知预测未知,从而减少对未来事物认识的不确 定性,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5.1.2 系统预测的基本原理 (1)可知性原理:人类不但可以认识预测对象的过去和现在,而且可以通 过它的过去和现在推知它的未来,这里的关键是要掌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注 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统一。 (2)可能性原理:预测对象的发展有各种各样的可能,而不是只存在单一 的可能性。因此对预测对象所作的预测,是对它的发展的各种可能性作出推断。 (3)相似性原理:把预测对象与类似的已知事物的发展状况相类比,来推 知预测对象的未来。其中包括:① 依据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物类推当前或未 来;② 依据其他地区(或其他国家)曾经发生过的事件进行类推;③ 依据局部 类推总部。 (4)连贯性原理:事物发展趋势的特征在一段时间里呈现延续性。一定时 期内,预测目标和某些环境的结构和相互关系会按照一定的格局延续下去。 (5)反馈性原理:预测某事物的未来,是为了现在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也 就是说,预测未来的目的在于指导当前的工作,以便预先创造条件,为未来的工 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可能需要根据预测的结论对目前的行动方案作出调整。 (6) 系统性原理:要注重预测对象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的联系以及外部因 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把它们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加以考虑,这样才能得到较可靠 的预测结果。 除了上述几个基本的原理之外,可控性原理、相关性原理和经济性原理等也 是在预测中常用的原理
5.1.3物流系统预测的影响因素影响物流预测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4点(1)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正确判断各个时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模和速度,是预测物流需求的重要依据。(2)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工农业比重、轻重工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变化,都会对物流产生重要影响。(3)基本建设的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关系密切,对运输量影响也很大,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十分明显。(4)运输结构的变化:运输业内部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所占运输量的比重,也会随运输系统本身的结构变化而改变。5.1.4预测的发展(1)方法的多元化:由于预测对象的庞杂和预测用途的广泛,预测的方法也五花八门,需要灵活地选择预测。(2)手段的技术化:计算机可以迅速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使人类的定量预测和具有一定智能的预测分析成为可能,(3)内容的广泛化:未来的预测研究将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拓宽。5.1.5物流系统预测的作用预测的作用:(1)预测为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事实;(2)预测是避免决策片面性和决策失误的重要手段:(3)预测既是计划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4)预测是提高管理预见性的一种手段;(5)预测可以面向未来,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现问题便可集中力量解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成败。物流系统预测的作用可进一步概括为两方面:(1)预测是编制计划的基础;
5.1.3 物流系统预测的影响因素 影响物流预测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 4 点。 (1)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正确判断各个时期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规模和速 度,是预测物流需求的重要依据。 (2)经济结构的变动:经济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工 农业比重、轻重工业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变化,都会对物流产生重要影响。 (3)基本建设的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关系密切,对运输量影响也很大, 特别是在经济增长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十分明显。 (4)运输结构的变化:运输业内部铁路、公路、水运、管道、航空所占运 输量的比重,也会随运输系统本身的结构变化而改变。 5.1.4 预测的发展 (1)方法的多元化:由于预测对象的庞杂和预测用途的广泛,预测的方法 也五花八门,需要灵活地选择预测。 (2)手段的技术化:计算机可以迅速处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使人 类的定量预测和具有一定智能的预测分析成为可能。 (3)内容的广泛化:未来的预测研究将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拓宽。 5.1.5 物流系统预测的作用 预测的作用: (1)预测为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事实; (2)预测是避免决策片面性和决策失误的重要手段; (3)预测既是计划的前提条件,又是计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预测是提高管理预见性的一种手段; (5)预测可以面向未来,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发现问题便可集中力量解决, 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组织的成败。 物流系统预测的作用可进一步概括为两方面: (1)预测是编制计划的基础;
(2)预测是决策的依据第二节预测方法分类重点:预测方法分类。5.2.1按时间长短分类(1)短期预测:企业以周、旬、月度为预测的时间单位,根据企业内部供应链在观察期内物资流动的变化情况和资料,对未来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的发展变化作出预测,预测结果可用以编制月度、季度及年度生产或供应计划。要求:及时、准确,对预测目标的各种变化要有敏感的反应,使决策者能及时了解企业生产及市场需求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决策。(2)中期预测:一般指5年内的预测,预测结果为企业制定3-5年内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中期预测还常用于影响市场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重要因素的预测,用于研究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3)长期预测:一般指5年以上的预测,可为制定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必需通过预测把握主动,制定出阶段性的发展规划,以指导企业长期的发展。5.2.2按方法分类(1)定性预测:确定预测目标未来发展的性质,这种预测主要利用判断、直觉、调查或比较分析,对未来作出定性的估计。适用情况:当历史数据缺乏或历史数据与当前的预测相关度很低时,可选用定性预测法。缺点:准确性不高。方法:专家调查法、市场调查法、主观概率法、交叉概率法、领先指标法、类推法等。(2)因果关系预测法基本思想:事件中各因素往往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找出影响某种结果的一个
(2)预测是决策的依据 第二节 预测方法分类 重点:预测方法分类。 5.2.1 按时间长短分类 (1)短期预测:企业以周、旬、月度为预测的时间单位,根据企业内部供 应链在观察期内物资流动的变化情况和资料,对未来一个季度或一年内的发展变 化作出预测,预测结果可用以编制月度、季度及年度生产或供应计划。 要求:及时、准确,对预测目标的各种变化要有敏感的反应,使决策者能及 时了解企业生产及市场需求发展变化,作出正确的决策。 (2)中期预测:一般指 5 年内的预测,预测结果为企业制定 3-5 年内的发 展规划提供依据。同时,中期预测还常用于影响市场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 等重要因素的预测,用于研究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 (3)长期预测:一般指 5 年以上的预测,可为制定国民经济、各行业以及 企业的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必需通过预测把握主动,制定出阶段性的发展规划, 以指导企业长期的发展。 5.2.2 按方法分类 (1)定性预测:确定预测目标未来发展的性质,这种预测主要利用判断、 直觉、调查或比较分析,对未来作出定性的估计。 适用情况:当历史数据缺乏或历史数据与当前的预测相关度很低时,可选用 定性预测法。 缺点:准确性不高。 方法:专家调查法、市场调查法、主观概率法、交叉概率法、领先指标法、 类推法等。 (2)因果关系预测法 基本思想:事件中各因素往往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找出影响某种结果的一个
或几个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找出预测结果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优点:预测精度比较高。缺点:预测误差可能较大。基本前提:预测变量的水平值取决于其他相关变量的水平值。模型形式:线性回归分析、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生命周期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灰色系统模型,以及系统动力学仿真等。(3)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根据系统对象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资料,只考虑系统变量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其未来作出预测。基本前提:假设未来的时间模式将会重复过去的模式。预测工具:数学和统计模型。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以及博克斯-詹金斯方法等。适用情况:当难以分析影响事件的主要因素时,常采用这种方法。(4)人工神经网络法:受生物神经功能的启发而形成的数学预测模型,其特点是模型可以对新的数据进行学习;对不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该方法的预测精度较其他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更高;另外,神经网络法特别适合于非线性预测。第三节预测的程序重点:预测的一般程序和相关问题。5.3.1预测的一般程序(1)确定预测目的:首先需要根据决策的任务要求确定预测目的,包括预测指标、预测对象和预测期限;(2)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根据选定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指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影响预测对象的各种资料和统计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填平补齐,形成合格的数据样本;资料:包括预测对象本身发展的历史资料,对其发展变化起影响作用的各种资料,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预测期内可能的变化状况资料。要求:注意资料的可靠性。来源:国家和部门的统计资料、国内外各种技术及经济刊物、预测对象系统
或几个因素,建立数学模型,找出预测结果随着影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的规律。 优点:预测精度比较高。 缺点:预测误差可能较大。 基本前提:预测变量的水平值取决于其他相关变量的水平值。 模型形式:线性回归分析、计量经济模型、投入产出分析、马尔可夫模型、 生命周期模型、状态空间模型、灰色系统模型,以及系统动力学仿真等。 (3)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根据系统对象随时间变化的历史资料,只考虑 系统变量随时间的发展变化规律,对其未来作出预测。 基本前提:假设未来的时间模式将会重复过去的模式。 预测工具:数学和统计模型。 方法: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以及博克斯-詹金斯方法等。 适用情况:当难以分析影响事件的主要因素时,常采用这种方法。 (4)人工神经网络法:受生物神经功能的启发而形成的数学预测模型,其 特点是模型可以对新的数据进行学习;对不连续的时间序列数据,该方法的预测 精度较其他时间序列预测模型更高;另外,神经网络法特别适合于非线性预测。 第三节 预测的程序 重点:预测的一般程序和相关问题。 5.3.1 预测的一般程序 (1)确定预测目的:首先需要根据决策的任务要求确定预测目的,包括预 测指标、预测对象和预测期限; (2)资料收集和数据分析:根据选定的预测方法和预测指标,通过直接或 间接的方法,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影响预测对象的各种资料和统计数据,并对数 据进行分析、整理,去伪存真,填平补齐,形成合格的数据样本; 资料:包括预测对象本身发展的历史资料,对其发展变化起影响作用的各种 资料,以及各种影响因素在预测期内可能的变化状况资料。 要求:注意资料的可靠性。 来源:国家和部门的统计资料、国内外各种技术及经济刊物、预测对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