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 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 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盜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 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 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 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盜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 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 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 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 “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 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 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重点字词 1、天雨墙坏(坏:毁坏雨:下雨) 2、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3、不筑(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葺而果大亡其财(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6、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 7、其马瘙胡骏马而归(将:带领) 居数月(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11 5、 寓言两则 智子疑邻 《韩非子》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 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课文分析] 课文开头写故事发生的背景,只用八个字。“宋”,指出故事发生的地点;“富”, 是被盗的原因;“天雨”导致“墙坏”,“墙坏”又为盗窃者提供了自由进出的条件。 由此引出身份不同的两个人对这件事的相同看法:“不筑,必将有盗。”这是故事中 的要害处,因为故事的主旨不在于说明人的先见,而在于说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却因身 份不同(实即跟主人的亲疏关系不同)遭到不同对待。因此,待到预见成为事实,那富 人便夸说自己的儿子聪明,而怀疑偷盗是邻父干的。 塞翁失马 《淮南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 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课文分析] 这篇寓言用来说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 的,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很有名,因为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与福之间的相互转化:“马无故亡 而入胡”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就转化为福了;后来,其子骑此骏马, “堕而折其髀”,福又转化为祸;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 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祸再次转化为福。如此循环往复,所以动 人。 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来自这个故事。 一、重点字词 1、天雨墙坏 (坏:毁坏 雨:下雨)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6、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 7、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 8、居数月 (居:这里是经过的意思)
9、人皆吊之(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10、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11、死者士九(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重点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盜是隔壁 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3、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 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读课文回答问题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答: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 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 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译文] 《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 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 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盜是隔壁那个老人干 的 《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 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 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 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 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 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12 9、人皆吊之 (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10、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 11、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 二、重点句子 1、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译: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 那个老人干的。 2、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入胡。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 3、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 译: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 4、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译: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 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三、读课文回答问题。 1、《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答: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 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答: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 事。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译文] 《智子疑邻》宋国有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他儿子说:“如果不(赶 紧)修筑它,一定有盗贼进来。”隔壁的老人也这么说。(可富人不听他们的话。)这 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很赞赏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 的。 《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一天)他家的马不 知什么缘故逃到胡人那边去了,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 过了几个月,他那匹马(竟然)带领着一群胡人的骏马回来了。人们都去祝贺他,他却 说:“这难道不是祸害吗?”家里有的是好马,他儿子喜欢骑着玩,(有一天)从马上 摔下来,摔断了大腿。人们都来安慰他,他却说:“这难道不是福气吗?”过了一年, 胡人大举进攻,进了长城,壮年男子都拿起武器作战。靠近长城一带的人,绝大多数 都战死沙场。他儿子就因为腿瘸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6、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 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 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 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 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 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 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 “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 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 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 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 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 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 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 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 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 的观点 重点字词: 1、世隶耕(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13 6、 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 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 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 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课文分析]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 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 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 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 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 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 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 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 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 “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 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 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 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 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 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 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 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 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 的观点。 一、重点字词: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对……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旦扳仲永环遏于邑人(日:每天。扳:通“攀”,牵、引。谒:拜访) 9、不使学(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于: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 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养: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18、卒之为众人(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20、固众人 (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书:写) 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 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 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 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 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14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 稍稍:渐渐 宾客:把……当作宾客) 7、父利其然也 (利:认为……有利可图)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通“攀”,牵、引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 10、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相当) 11、泯然众人矣 (泯然:完全) 12、贤于材人远矣 (于:比) 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被) 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 15、养父母 (养:赡养) 16、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17、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 18、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 19、如此之贤也 贤:(有)才能 20、固众人 (固:本来) 21、即书诗四句 (书:写) 二、重点句子 1、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 永写诗。 2、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 习。 3、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 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幼年天资聪慧“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 才能渐退,“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 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 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 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 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 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 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 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 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 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 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 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 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7、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 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晩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课文分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 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
15 答:“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 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答: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 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 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 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 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等。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 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 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 秀才观赏。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 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 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 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 已经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我从扬州 回来,又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说:“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王安石 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 有才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 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7、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 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 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 而别。 [课文分析]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 料可以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