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uillaume edmund millie)等人,反对凯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普査方法是不容动摇的。 法国的切森( Emile cheysson)、德国的施莫勒(G. Schmoller)等为代表性调查辩护,但他们或 称其为是一种专题论述法,或将其当作全面调查不便时的补充,没有给抽样调查以足够的理 解和重视。 1897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 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査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他明确指出:代表性调查是一种局 部调查,是对遍布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大量单位进行观察,因而它的总和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 的一个缩影。这些单位不是任意选出的,而是在过去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抽选的, 在安排观察单位的分布时,要考虑务使其调査结果能够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至于类型调査, 他认为,即使人们知道各个类型所代表的个体在全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以得出可 以信赖的结果。因为总体中不仅包含各种平均的类型,也包含各种极端的情况。而代表性调 査由于既不忽略“类型”,也不忽略与“类型”有差别的现象,故至少也能获得近似全面的调 査结果。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代表性调査的价值。认为只要这些调查具有代表性,就好 比以被观察的全部单位构成一幅“照片”,“这照片把总体的各部分按其真实的比例复制出来。” 尽管如此,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 问题 在1899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 《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査》的论文,叙述了挪威统计局进行代表性调查的情况,并 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 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以挪威的经验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 基威茨( Ladislaus von bortkiewicz)“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 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和统计学 家们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 1903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研究代表性方 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 说明”。国际统计学会并且建议,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利用抽样法 1910年,英国的鲍利(A.L. Bowley)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 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923年,英国的R·A·费暄( Ronald ay lmer Fisher)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 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从此 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 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1925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 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詹森所写《代表性方法的实 践》,介绍了抽样法的应用:另一篇是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但在这次大会上,仍把“目的抽样( Purposive Sampling)”作为与随机抽样( Random Sampling) 相并列的一种抽样方法。 从1895年到1925年,经过30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 最终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 的。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 出了贡献。同时,在此期间,英国统计学家戈塞特(W.S. Gosset)在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从弄乱的卡片中抽样、计算、积累经验的频数分布,并运用正态误差理论,建立起“小 样本理论”,亦即所谓的学生“t分布”。其标志是他于1908~1909年发表的《平均数的概差》
(Guillaume Edmund Milliet)等人,反对凯尔的观点。他们认为,普查方法是不容动摇的。 法国的切森(Emile Cheysson)、德国的施莫勒(G.Schmoller)等为代表性调查辩护,但他们或 称其为是一种专题论述法,或将其当作全面调查不便时的补充,没有给抽样调查以足够的理 解和重视。 1897 年,在俄国圣·彼得堡召开的第六届国际统计学会大会上,凯尔又作了长篇发言, 全面阐述了代表性调查的思想,为代表性调查进行辩解。他明确指出:代表性调查是一种局 部调查,是对遍布全国或一个地区的大量单位进行观察,因而它的总和成为整个国家或地区 的一个缩影。这些单位不是任意选出的,而是在过去统计调查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抽选的, 在安排观察单位的分布时,要考虑务使其调查结果能够经得起多方面的考验。至于类型调查, 他认为,即使人们知道各个类型所代表的个体在全部总体中所占的比例,也还不足以得出可 以信赖的结果。因为总体中不仅包含各种平均的类型,也包含各种极端的情况。而代表性调 查由于既不忽略“类型”,也不忽略与“类型”有差别的现象,故至少也能获得近似全面的调 查结果。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了代表性调查的价值。认为只要这些调查具有代表性,就好 比以被观察的全部单位构成一幅“照片”,“这照片把总体的各部分按其真实的比例复制出来。” 尽管如此,国际统计学会仍未能采纳凯尔的主张。但同意组成一个小组委员会专门讨论这一 问题。 在 1899 年的国际统计学大会上,凯尔发表了《论代表性和类型方法》的报告,同时又在 《统计文汇》发表《论代表性调查》的论文,叙述了挪威统计局进行代表性调查的情况,并 重申了他在国际统计学会的主张。 1901 年,国际统计学会第八届大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在会上凯尔发表《再论代表 性和类型方法》的论文,继续以挪威的经验宣讲代表性调查的意义。同时,由于德国的博尔 基威茨(Ladislaus von Bortkiewiez)“论检查的方法”的发表,指出对代表性可以进行检验, 从而为抽样误差的计算奠定了基础,也为凯尔的论据增加了说服力。所以不少学者和统计学 家们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了。 1903 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九届国际统计学会上,凯尔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研究代表性方 法的小组委员会“建议采用代表性方法。但在公布结果时,将选择观察单位的条件加以详细 说明”。国际统计学会并且建议,可在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利用抽样法。 1910 年,英国的鲍利(A. L.Bowley)在其所著《统计学基础教程》一书中,首次增加“抽 样法”一章,介绍了抽样方法在商业、矿业和工业中的应用。 1923 年,英国的 R·A·费暄(Ronald Aylmer Fisher)首次提出“方差分析”,并认为用 这种方法可以估计抽样误差。为保证误差估计值的有效性,还引入了“随机化”原则。从此, 使抽样调查理论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 1924 年,国际统计学会常设理事会指定由英国的鲍利等六人组成研究委员会,进一步研 究代表性方法在统计中的应用问题。1925 年在罗马的第十六届大会上,该委员会提出报告, 肯定了随机抽样的科学性,同时还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一篇是詹森所写《代表性方法的实 践》,介绍了抽样法的应用;另一篇是鲍利的《抽样精确度的测定》,阐述了抽样法的原理。 但在这次大会上,仍把“目的抽样(Purposive Sampling)”作为与随机抽样(Random Sampling) 相并列的一种抽样方法。 从 1895 年到 1925 年,经过 30 年的反复讨论,代表性方法,即抽样方法,才得到人们的 最终承认。在这一过程中,凯尔以其坚持不懈的努力,被称为抽样调查的先驱者是当之无愧 的。而鲍利则从抽样理论上有力地支持了代表性调查的主张,从而对抽样调查的初步发展作 出了贡献。同时,在此期间,英国统计学家戈塞特(W.S.Gosset)在从事实验研究的过程中, 借助于从弄乱的卡片中抽样、计算、积累经验的频数分布,并运用正态误差理论,建立起“小 样本理论”,亦即所谓的学生“t 分布”。其标志是他于 1908~1909 年发表的《平均数的概差》
《相关系数的概差》和《论非随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等三篇论文。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1896年,俄国的毕舍霍诺夫首次采用机械抽样从事家计调查。1911年,美国的麦瑟( Mercer) 和霍尔(Ha1)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抽取大量小地块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他们的报告引起 各国的注意,从而导致多种机械抽样方法的诞生。1919年,美国伊里诺州卫生保险委员会将 抽样法用于调査硏究芝加哥工人家庭的生计状况。1920年,丹麦统计部门利用典型抽样,调 查全国人口及财富分配情况,其结果很圆满。1924年,美国的休哈特( Walter a. Shewhart)用 统计抽样法创立了一种事先可以预防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图,从而为工业品质量管理学科奠 定了基础。早在1917年,美国接受休哈特的建议,用抽样法解决了大量军需品的规格要求的 确定问题。等等 3、1925年以后。抽样调査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1929年,前苏联在对集体农庄庄员的负债和贷款情况调查时,采用了整群抽 样方法。1929~1936年间,中国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美国的巴克主持,采用了多阶抽样方 法。1935~1936年,美国举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样调査,即“消费品购买量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如机械抽样、再次抽样、分层抽样、定额抽样等。1937年 印度统计学院在抽样调査中采用所谓“探测式”抽样法,即从小到大逐渐扩大调査规模,直 到最后包括整个区域。1937年美国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比估计和区间估计法,1938年的 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1942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并提出控制非抽样误 差。1940年,美国在人口调查中,首次采用比较复杂的抽样方案。 理论方面,1925年费暄的《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由戈塞特 (W.S. Gosset)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最后得以完成。从而使统计学由“描 述”向“推断”发展。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 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暄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他还提出了t检验, 编制了““学生’t分布概率表”,拓宽了t分布的应用,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1900年 英国的皮尔逊( Karl Pearson)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1938年,费暄又同 耶茨(F. Yates)合编“F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t分布和F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年,蒂皮特(L.H.C. Tippet)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 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E.F. Claphan)与威沙特( John Wishart)合 作,连续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介绍儒萨姆斯 特农业试验场的经验,主要是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 Carver)于1930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 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年,内曼(J. Neyman)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 批判了目的抽样法。他指出,我们不应该相信目的抽样,因为目的抽样或代表性抽样实质上 是一种分层抽样,但常会导致入选单位在各层间极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引起较大的偏差,他 认为,应用概率抽样方法,利用已知的总体信息,采用科学的分层等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抽 样精度。内曼的经典论文,使目的抽样的缺点暴露无遗,促使统计学家们从目的抽样的迷雾 中转向概率抽样。同时,他还对分层随机抽样进行了改进,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从而为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础 1935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 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 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系数的概差》和《论非随机样本平均数的分布》等三篇论文。 在抽样调查的理论得以逐步公认的同时,抽样的实践活动继续得以深入发展。 1896 年,俄国的毕舍霍诺夫首次采用机械抽样从事家计调查。1911 年,美国的麦瑟(Meicer) 和霍尔(Hall)在田间试验中,通过抽取大量小地块的办法来减少实验误差,他们的报告引起 各国的注意,从而导致多种机械抽样方法的诞生。1919 年,美国伊里诺州卫生保险委员会将 抽样法用于调查研究芝加哥工人家庭的生计状况。1920 年,丹麦统计部门利用典型抽样,调 查全国人口及财富分配情况,其结果很圆满。1924 年,美国的休哈特(Walter A.Shewhat)用 统计抽样法创立了一种事先可以预防的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图,从而为工业品质量管理学科奠 定了基础。早在 1917 年,美国接受休哈特的建议,用抽样法解决了大量军需品的规格要求的 确定问题。等等。 3、1925 年以后。抽样调查进入全面发展阶段、逐步走向成熟。 实践方面,1929 年,前苏联在对集体农庄庄员的负债和贷款情况调查时,采用了整群抽 样方法。1929~1936 年间,中国调查土地利用情况,由美国的巴克主持,采用了多阶抽样方 法。1935~1936 年,美国举办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抽样调查,即“消费品购买量调查”, 这次调查采用了多种抽样方法,如机械抽样、再次抽样、分层抽样、定额抽样等。1937 年, 印度统计学院在抽样调查中采用所谓“探测式”抽样法,即从小到大逐渐扩大调查规模,直 到最后包括整个区域。1937 年美国的失业情况调查,采用了比估计和区间估计法,1938 年的 失业调查采用了多阶段抽样,1942 年各阶段进一步采用非等概率抽样,并提出控制非抽样误 差。1940 年,美国在人口调查中,首次采用比较复杂的抽样方案。 理论方面,1925 年费暄的《研究人员用统计方法》一书的发表,标志着由戈塞特 (W.S.Gosset)开始的“小样本理论”(又叫“学生分布”)最后得以完成。从而使统计学由“描 述”向“推断”发展。小样本的思想是:应该从小处着手,只要精心设计小样本,用实验与 推断的方法便可得到精确的结论。费暄从理论上证明了小样本的分布。他还提出了 t 检验, 编制了“‘学生’t 分布概率表”,拓宽了 t 分布的应用,同时,由于费暄的努力,使 1900 年 英国的皮尔逊(Karl Pearson)提出的“卡方检验法”也能适用于小样本。1938 年,费暄又同 耶茨(F.Yates)合编“F 分布显著性水平表”,为 t 分布和 F 分布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便利。 1927 年,蒂皮特(L.H.C.Tippet)按费暄的随机化原则制作发表了《随机数字表》,使随 机抽样便于进行。 1927~1929 年英国生物统计学家克拉汉(E.F.Claphan)与威沙特(John Wishart)合 作,连续发表《利用抽样方法估计各类产量》和《抽样技术的研究》等论文,介绍儒萨姆斯 特农业试验场的经验,主要是运用方差分析方法计算各种类型的抽样单位所具有的抽样误差。 接着,卡弗(Carver)于 1930 年把组合分析理论应用到抽样误差的估计上来,促进了抽样 理论的发展。他认为,借助于这一新理论可将任何抽样方式或设计的误差估计值计算出来。 1934 年,内曼(J.Neyman)发表“论代表性方法的两个不同方面”的论文,从理论上分析 批判了目的抽样法。他指出,我们不应该相信目的抽样,因为目的抽样或代表性抽样实质上 是一种分层抽样,但常会导致入选单位在各层间极不均匀的分布,从而引起较大的偏差,他 认为,应用概率抽样方法,利用已知的总体信息,采用科学的分层等技巧,可以大大提高抽 样精度。内曼的经典论文,使目的抽样的缺点暴露无遗,促使统计学家们从目的抽样的迷雾 中转向概率抽样。同时,他还对分层随机抽样进行了改进,提出样本最优分配原理,从而为 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奠定了基础。 1935 年,费暄的《实验设计》一书出版,提出了著名的实验设计原理,以及他的方差分 析技术与卡弗提出的组合分析技术的结合,使抽样理论的总的轮廓基本确定。 1940~1950 年间,内曼又提出“区间估计理论”亦称“置信区间估计理论”,为抽样推 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抽样调査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之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 (P.C. Mahalanobis)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认识到:在统计调查中同 时考虑到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是必要的。从1935年起,他就应用了许多现在已普遍使用的 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集体抽样、两阶抽样、多阶抽样等。1944年, 他提出一项缜密的关于区域或网格抽样方法的理论,并进一步介绍“费用函数”、“方差函数” 的概念,用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抽样观察时作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此外,还提出探测式 的抽样方法。利用“交叉子样本的抽样方法”可使在抽样调查中计算抽样方差比较容易,这 也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 总之,随着田间实验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调査的蓬勃发展,20世纪40年代以后关于抽 样调查方法的论著很多,主要有:科克伦(W.G. Cochran)的《抽样技术》(1953年),汉森 M.G. Hanson)、赫维茨(W.N. Hurwitz)、马多(W.G. Madow)合著的《抽样调查的原理和方法》 (1960年),戴明(W.E. Deming)著《抽样原理》(1955年),基什①L.Kish)著《抽样调查》(1965 等 需指出的是,联合国统计局在设计抽样方法和推广抽样调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 献。1947年,联合国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由马哈拉诺比斯任主席,推动 各国开展抽样调査。1950年3月,联合国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 印度抽样调査的六个实例,以及1952~1953年印度所进行的45次抽样调查的经验。1960年 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一卷《抽样调査理论基础》,向世界各国政府推荐了行之有 效的22种社会经济的抽样方法。1972年,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抽样调查理 论基础》一书,推荐的抽样方法由22种增加到32种,并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 卷《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入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统计局又开始在世界各地成立 统计硏修所,培养大批统计人才,促进联合国抽样方法的实施,协助发展中国家采用多主题 抽样方法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我国的抽样调查史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抽样调査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意测验以及 自然科学等各种领域,已成为搜集统计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之 1949年以前,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次数很少,有关抽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 介绍抽样知识的著作则更少。抗战期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的国情普查研究所曾在云南 环湖户籍示范区进行人口普查,具体工作由戴世光负责,普查后又用抽样方法抽査部分人口 以核对其准确性,这是中国首次在自己的学者主持下按现代抽样方式进行的调查,是一次有 益的尝试 1949年以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计划管理的需要,新中国于1952年8月成立了 国家统计局,直属于国务院,组织管理有关的统计事务。从此,我国的统计事业开始进入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为大规模应用抽样调查提供了可能 考察我国抽样调查的应用可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一)思想认识方面。 早在1955年2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薛暮桥同志谈到调查统计方法的改 进问题时指出:要善于利用重点调查和抽样方法,对于分散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 小贩等这些对象,除某些指标可以普査外,一般都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或把普査和抽 样调查结合进行。后又在1956年2月的第五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指出,科 学的估算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并不拒绝估算。相反只有善于运用科学的估算方 法,才能及时掌握大量的、复杂的、正在变化着的现象。从统计方法讲,全面调查、机械汇 总是最简单的方法,抽样调查是从部分推算全体,是比较复杂的方法,我们已经开始学,但 还没有学会。这次会议同时决定,系统地总结和推广统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包括抽样调查的
在抽样调查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都有建树的人物之中,印度统计学家马哈拉诺比斯 (P.C.Mahalanobis)的贡献是值得重视的。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他就认识到:在统计调查中同 时考虑到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是必要的。从 1935 年起,他就应用了许多现在已普遍使用的 方法,如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集体抽样、两阶抽样、多阶抽样等。1944 年, 他提出一项缜密的关于区域或网格抽样方法的理论,并进一步介绍“费用函数”、“方差函数” 的概念,用以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抽样观察时作最合理、最经济的设计。此外,还提出探测式 的抽样方法。利用“交叉子样本的抽样方法”可使在抽样调查中计算抽样方差比较容易,这 也是他的主要贡献之一。 总之,随着田间实验和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调查的蓬勃发展,20 世纪 40 年代以后关于抽 样调查方法的论著很多,主要有:科克伦(W.G.Cochran)的《抽样技术》(1953 年),汉森 (M.G.Hanson)、赫维茨(W.N.Hurwitz)、马多(W.G.Madow)合著的《抽样调查的原理和方法》 (1960 年),戴明(W.E.Deming)著《抽样原理》(1955 年),基什(L.Kish)著《抽样调查》(1965 年)等。 需指出的是,联合国统计局在设计抽样方法和推广抽样调查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 献。1947 年,联合国专门设立“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由马哈拉诺比斯任主席,推动 各国开展抽样调查。1950 年 3 月,联合国统计局发行了《当前各国抽样调查要况》,介绍了 印度抽样调查的六个实例,以及 1952~1953 年印度所进行的 45 次抽样调查的经验。1960 年 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一卷《抽样调查理论基础》,向世界各国政府推荐了行之有 效的 22 种社会经济的抽样方法。1972 年,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修订了《抽样调查理 论基础》一书,推荐的抽样方法由 22 种增加到 32 种,并出版《统计抽样方法简要手册》第 二卷《抽样设计的计算机程序》。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联合国统计局又开始在世界各地成立 统计研修所,培养大批统计人才,促进联合国抽样方法的实施,协助发展中国家采用多主题 抽样方法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二、我国的抽样调查史 从历史发展过程看,抽样调查在国外被广泛应用于社会问题、经济问题、民意测验以及 自然科学等各种领域,已成为搜集统计资料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1949 年以前,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次数很少,有关抽样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也不多见, 介绍抽样知识的著作则更少。抗战期间,清华大学陈达教授主持的国情普查研究所曾在云南 环湖户籍示范区进行人口普查,具体工作由戴世光负责,普查后又用抽样方法抽查部分人口 以核对其准确性,这是中国首次在自己的学者主持下按现代抽样方式进行的调查,是一次有 益的尝试。 1949 年以后,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和计划管理的需要,新中国于 1952 年 8 月成立了 国家统计局,直属于国务院,组织管理有关的统计事务。从此,我国的统计事业开始进入一 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为大规模应用抽样调查提供了可能。 考察我国抽样调查的应用可从思想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 (一)思想认识方面。 早在 1955 年 2 月召开的第四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薛暮桥同志谈到调查统计方法的改 进问题时指出:要善于利用重点调查和抽样方法,对于分散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小商 小贩等这些对象,除某些指标可以普查外,一般都可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或把普查和抽 样调查结合进行。后又在 1956 年 2 月的第五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强调指出,科 学的估算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统计并不拒绝估算。相反只有善于运用科学的估算方 法,才能及时掌握大量的、复杂的、正在变化着的现象。从统计方法讲,全面调查、机械汇 总是最简单的方法,抽样调查是从部分推算全体,是比较复杂的方法,我们已经开始学,但 还没有学会。这次会议同时决定,系统地总结和推广统计工作的先进经验,包括抽样调查的
经验等。 1957年6月,《统计工作》杂志发表社论《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广泛收 集统计资料》。社论指出:为反映我国这种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就不能完 全依靠全面的定期统计报表,如果这样做,势必劳民伤财,不能以少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收到 更大的效果,只有组织科学的抽样调查,才能事半功倍。同期,印度的马哈拉诺比斯教授作 为印度政府统计顾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主席被邀请访问中国,举行了多场关 于抽样调査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印度的抽样调查经验。后来,国家统计局编印出版了《印 度马哈拉诺比斯教授访华报告集》,以推广抽样调查的应用 1957年9月,薛暮桥在第六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通过各种科学的调査统计 方法来收集和提供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谈到调查方法时,他认为:抽样调查也是统计观察中 的一项重要武器。抽样调査是非全面调査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根据 调查总体的某一部分来推断整个总体。抽样调查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样本,如何保证样本的 代表性。抽样调査不仅适用于农产品收获量调查和家庭收支情况调査,也可以用于其它各种 调査。我们要学习数理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学习其它国家抽样调查的理论和经验。 1960年前后,许宝騄在北京大学主持了一个有关抽样调查的研讨班。根据其讲义整理出 版的《抽样论》至今仍在我国统计界有很大影响。 1963年3月国家《统计工作试行条例》颁布,关于统计方法,《条例》规定:“统计部门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调査方法,包括全面调査、重点调查、抽样调 査、典型调查等等。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应当通过统计报表进行全面调查,不必要或不能进 行全面调查的项目可充分运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农业统计要将依靠农村人民公社 全面地逐级报和调査队在农村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结合起来。 后来,抽样调査因被视为“以偏概全”而一度遭否定,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结束。 1980年12月,薛暮桥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讲到:“我们必须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把 抽样调查作为我们统计报表的补充,只有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不行的,只有全面统计没有 抽样调查也不行。” 1981年9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 要求统计部门“认真改进工作,完善统计标准,在搞好全面报表的同时,大力开展抽样调查 和典型调査,努力提高数字的准确性,搞好综合平衡统计,加强经济分析和统计监督,使统 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后,在统计工作中开始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 查的方法,对全面统计数字进行验证,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实行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有的以抽样调查数字为基础核定数字,有的以抽样调查的数字为依据,去修订 全面统计的数字。 1983年11月,在第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抽样调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关于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方法,一般认为是一种便于组织推广、经济有效、适用我国国情的 方法,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够科学,难以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有些同志对农村抽样调查 提出改进意见,如应有目的地搜集和利用己知信息,有意识地放弃简单随机抽样,运用与所 研究现象高度相关的标志进行分析,以缩小抽样误差,节约调查费用:应改变目前抽样调查 资料大多是单项指标,且不分地区、县、市的情况,使其能同时完成多项指标,同时满足各 地区、县、市的需要等等 1986年,由王一夫同志主编的《新中国统计史稿》出版,书中在总结建国以来统计工作 的经验时,对于抽样调查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认为:统计抽样调查方法是现代应用数 学的一项科学成果在统计上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许多特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 是产品质量破坏性检验;二是不宜或不应作全面调查现象的调查;三是全面调查后的抽样汇 总:四是对全面调查原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统计史上,抽样调
经验等。 1957 年 6 月,《统计工作》杂志发表社论《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抽样调查,广泛收 集统计资料》。社论指出:为反映我国这种复杂的经济发展过程及其变化情况,我们就不能完 全依靠全面的定期统计报表,如果这样做,势必劳民伤财,不能以少量的人力和财力而收到 更大的效果,只有组织科学的抽样调查,才能事半功倍。同期,印度的马哈拉诺比斯教授作 为印度政府统计顾问、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统计抽样分会主席被邀请访问中国,举行了多场关 于抽样调查的学术报告,并介绍了印度的抽样调查经验。后来,国家统计局编印出版了《印 度马哈拉诺比斯教授访华报告集》,以推广抽样调查的应用。 1957 年 9 月,薛暮桥在第六届全国统计工作会议上又强调,要通过各种科学的调查统计 方法来收集和提供各方面的统计资料。谈到调查方法时,他认为:抽样调查也是统计观察中 的一项重要武器。抽样调查是非全面调查中最完善、最有科学根据的方法,其目的在于根据 调查总体的某一部分来推断整个总体。抽样调查的关键在于如何选择样本,如何保证样本的 代表性。抽样调查不仅适用于农产品收获量调查和家庭收支情况调查,也可以用于其它各种 调查。我们要学习数理统计有关抽样调查的基本知识,学习其它国家抽样调查的理论和经验。 1960 年前后,许宝騄在北京大学主持了一个有关抽样调查的研讨班。根据其讲义整理出 版的《抽样论》至今仍在我国统计界有很大影响。 1963 年 3 月国家《统计工作试行条例》颁布,关于统计方法,《条例》规定:“统计部门 要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灵活地运用各种统计调查方法,包括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 查、典型调查等等。国民经济的基本情况应当通过统计报表进行全面调查,不必要或不能进 行全面调查的项目可充分运用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等方法。农业统计要将依靠农村人民公社 全面地逐级报和调查队在农村中进行的抽样调查、典型调查结合起来。” 后来,抽样调查因被视为“以偏概全”而一度遭否定,受到批判,直到“文革”结束。 1980 年 12 月,薛暮桥在全国统计局长会议上讲到:“我们必须以全面统计报表为主,把 抽样调查作为我们统计报表的补充,只有典型调查、抽样调查是不行的,只有全面统计没有 抽样调查也不行。” 1981 年 9 月,国务院在批转国家统计局《关于加强和改革统计工作的报告》的通知中, 要求统计部门“认真改进工作,完善统计标准,在搞好全面报表的同时,大力开展抽样调查 和典型调查,努力提高数字的准确性,搞好综合平衡统计,加强经济分析和统计监督,使统 计工作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后,在统计工作中开始采取抽样调查和典型调 查的方法,对全面统计数字进行验证,如主要农产品产量统计,实行全面报表与抽样调查相 结合的方法,有的以抽样调查数字为基础核定数字,有的以抽样调查的数字为依据,去修订 全面统计的数字。 1983 年 11 月,在第三次全国统计科学讨论会上,与会者就抽样调查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关于标志排队等距抽样的方法,一般认为是一种便于组织推广、经济有效、适用我国国情的 方法,但也有人认为这种方法不够科学,难以保证抽样的随机性。有些同志对农村抽样调查 提出改进意见,如应有目的地搜集和利用已知信息,有意识地放弃简单随机抽样,运用与所 研究现象高度相关的标志进行分析,以缩小抽样误差,节约调查费用;应改变目前抽样调查 资料大多是单项指标,且不分地区、县、市的情况,使其能同时完成多项指标,同时满足各 地区、县、市的需要等等。 1986 年,由王一夫同志主编的《新中国统计史稿》出版,书中在总结建国以来统计工作 的经验时,对于抽样调查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评价。认为:统计抽样调查方法是现代应用数 学的一项科学成果在统计上的应用。这种方法具有许多特点,因此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一 是产品质量破坏性检验;二是不宜或不应作全面调查现象的调查;三是全面调查后的抽样汇 总;四是对全面调查原始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正因为如此,在新中国统计史上,抽样调
査虽曾多次被否定,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加以肯定,抽样调査的应用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但是,他也认为抽样调查在原则上不能代替全民和集体单位现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 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 调查方法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1994年2月,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深入研究了统计调查体制 的改革问题。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在讲话中指出:“从今年开始,政府统计系统将改变过去的 全面调查为主的方法,而采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随后,又经国务院批准 确定了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 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査、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 法体系。在1996年5月15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又以法律的形式 对此作了规定。至此,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才得以最终确立 (二)实践运用方面。 1955年,国家为了研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开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情 况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1956年1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开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 经常性的职工家计调査工作。1956年的调查方案规定,调查在27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对 象是10个工业部门的国营、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家庭,全国共抽选 6000户。调査采用机械抽样法,先由国家统计局抽选调查企业,并将中选企业名单和调査户 数通知各城市统计部门,然后由各城市统计部门在中选调査企业抽选调查职工,被选中的职 工其家庭即为经常调查户,逐日记载家庭现金收支帐。1957年起,国家统计局改变了只考虑 全国代表性的做法,要求全国的代表性建立在各地代表性的基础上。为此,调查城市扩大到 32个,调查部门拓展到工业、商业、文教、机关四个部门,调查户数增至7000户 1955年1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1954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和进行农民家计调查工作的 决定,要求各地进行一次性的1954年度农民家计调查工作。并确定采取抽样方法在全国选择 1.5万至2万户做为调查对象。调查户的抽选首先采用机械抽样法在省内选调查乡,然后在 调査乡内再划分合作社社员户和非合作社社员户,按类型比例与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选 调査户。1956年部分地区在一次性农户家计调査的基础上,开始建立经常性登记调查,1957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经常性的农民家计调查 1962年初,周恩来总理指示:农产量调查也要搞抽查。并要求国家统计局试办全国性从 上到下的农产量抽查工作。按照这一指示,经国务院批准,1962年末到1963年初,全国农 产量调查总队和各省、区分队纷纷成立,并于1963年开展了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试点工作 试点是在全国150个县、1500个生产大队、4万个地块进行的,共调查了50万个样本点,在 此基础上,1964年按全国统一的《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案》又对全国各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的 潘种面积、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进行了选点抽样调査,并以抽样调查获取的资料推算出了全国 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数字,由于数字比较准确、及时,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后来,因种种原 因,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又于1967年被撤销。 “文革”期间,抽样调查被否定,抽样调査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79年以后才得到恢复, 抽样调查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1979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颁发试行了农村经济调查方案。要求各地采用分层排队、等 距抽样的方法抽选固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规定各省、市、区按20%到25%的比例抽选 调查县,每个调查县抽选三个到四个公社,每个调查公社选一个接近该公社平均收入水平的 基本核算单位作为调查队,每个调查队抽选10户社员家庭作为调查户。到1983年,已形成 了农经调查网,共抽选了600多个县、31000多农户进行实际调查。 198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职工家庭生活抽样调査。1985年起进一步扩大为城市住 户调查
查虽曾多次被否定,但最终还是不得不加以肯定,抽样调查的应用范围还应该进一步扩大。 但是,他也认为抽样调查在原则上不能代替全民和集体单位现行的全面统计报表制度。 此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统计 调查方法体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1994 年 2 月,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深入研究了统计调查体制 的改革问题。国家统计局张塞局长在讲话中指出:“从今年开始,政府统计系统将改变过去的 全面调查为主的方法,而采用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随后,又经国务院批准, 确定了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改革的目标模式,即:建立以必要的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 常性的抽样调查为主体,同时辅之以重点调查、科学推算等多种方法综合运用的统计调查方 法体系。在 1996 年 5 月 15 日公布的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中又以法律的形式 对此作了规定。至此,抽样调查在我国的应用才得以最终确立。 (二)实践运用方面。 1955 年,国家为了研究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优越性,开展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收益分配情 况的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1956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全国职工家计调查方案”,开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 经常性的职工家计调查工作。1956 年的调查方案规定,调查在 27 个大中城市进行,调查对 象是 10 个工业部门的国营、公私合营企业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职员家庭,全国共抽选 6000 户。调查采用机械抽样法,先由国家统计局抽选调查企业,并将中选企业名单和调查户 数通知各城市统计部门,然后由各城市统计部门在中选调查企业抽选调查职工,被选中的职 工其家庭即为经常调查户,逐日记载家庭现金收支帐。1957 年起,国家统计局改变了只考虑 全国代表性的做法,要求全国的代表性建立在各地代表性的基础上。为此,调查城市扩大到 32 个,调查部门拓展到工业、商业、文教、机关四个部门,调查户数增至 7000 户。 1955 年 1 月,国家统计局颁发了 1954 年农民家计调查方案和进行农民家计调查工作的 决定,要求各地进行一次性的 1954 年度农民家计调查工作。并确定采取抽样方法在全国选择 1.5 万至 2 万户做为调查对象。调查户的抽选首先采用机械抽样法在省内选调查乡,然后在 调查乡内再划分合作社社员户和非合作社社员户,按类型比例与机械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选 调查户。1956 年部分地区在一次性农户家计调查的基础上,开始建立经常性登记调查,1957 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经常性的农民家计调查。 1962 年初,周恩来总理指示:农产量调查也要搞抽查。并要求国家统计局试办全国性从 上到下的农产量抽查工作。按照这一指示,经国务院批准,1962 年末到 1963 年初,全国农 产量调查总队和各省、区分队纷纷成立,并于 1963 年开展了农作物产量抽样调查试点工作。 试点是在全国 150 个县、1500 个生产大队、4 万个地块进行的,共调查了 50 万个样本点,在 此基础上,1964 年按全国统一的《农产量抽样调查方案》又对全国各省、区的主要农作物的 播种面积、主要农作物的产量进行了选点抽样调查,并以抽样调查获取的资料推算出了全国 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数字,由于数字比较准确、及时,受到中央领导的重视。后来,因种种原 因,全国农产量调查队又于 1967 年被撤销。 “文革”期间,抽样调查被否定,抽样调查工作被迫中断,直到 1979 年以后才得到恢复, 抽样调查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 1979 年,国家统计局制定并颁发试行了农村经济调查方案。要求各地采用分层排队、等 距抽样的方法抽选固定的、有代表性的调查点。规定各省、市、区按 20%到 25%的比例抽选 调查县,每个调查县抽选三个到四个公社,每个调查公社选一个接近该公社平均收入水平的 基本核算单位作为调查队,每个调查队抽选 10 户社员家庭作为调查户。到 1983 年,已形成 了农经调查网,共抽选了 600 多个县、31000 多农户进行实际调查。 1980 年 4 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职工家庭生活抽样调查。1985 年起进一步扩大为城市住 户调查